道德经 简介

合集下载

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导语】《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字发布量极多的⽂化名著。

2.《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本为5342字(外加重⽂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94字),王弼《⽼⼦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老子》(《道德经》)简介课件

《老子》(《道德经》)简介课件

评价
• 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性的. • 德.法.英.美.日等国家今天都兴起了”老子 热” • 德国大小商店都有《老子》的翻译本。 •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用”治大 国若烹小鲜”来阐述政策。 • 尼采说:《老子》一书,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 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许多诺贝尔获奖者把发明发现归公于老子。
《老子》(《道德经》)简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
• 《老子》的撰成年代推测: • 1、老子自著,成熟于《论语》之前。 • 2、《老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在《论语》 《孟 子》、《庄子》之后。 • 3、《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 • 学界观点: 先秦典籍中,有多数从不同的角度描 述了老子学说,内容大抵相同,与《老子》一书的 内容基本相符。而且《老子》较之《论语》,其思 想体系更加成熟,而且文体与《孙子兵法》有相似 之处,因此,认为其成熟年代应该晚于《论语》, 与《孙子兵法》基本同时(战国初期)。
•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在《中 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哲 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 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 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 人。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 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 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 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 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 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 到启发。”
老子帛书乙本
5.《老子》的世界传播及评价
• 《老子》一书,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全书 共5000余字,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 经.《道德经》一书在汉代以前称为《老子》, 西汉时有一个叫河上公的人作《老子章句》, 所以才有了《道德经》的名字。 • 在中国众多古典名著中, 《道德经》一书对世 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 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有”万能智慧之书”之称。

国学经典之《道德经》

国学经典之《道德经》
•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 均具有正反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 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 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 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书中包含大量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 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 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 不执。 • 治身,皈原真柔,“柔之胜刚、柔弱处上”,人如果回归 到婴儿时代,柔筋弱骨方可以心神安定长生久世。 • 治世,自然无为,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德为中介, 治国安民得以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 • 治家,合和恒一,恒,《诗经》:“如月之恒,如日之 升”,本意为上弦月渐趋盈满的样子,长久、持久的意思。 • 治神,抱一还元,人的神注于人之形,还本回元,心清神 明。意思是说,身体与灵魂要合而为一,就能够不偏于大 道了。 • 治万物,得一而生,淡然处之。天地运行,万物化生,世 间之事,离不开“一”字。无论是治世,治身,治家,都 要守其根本。
八 读经得到的启发
• (一)明智 1、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它既包括
要清醒的认识自己的本性,还包括要清醒的 认识自己的成长历程。
2、客观的认识到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并 且知道错在了哪里,要有强烈的悔改之心。
3、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很好的规划,这个规 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
八 读经得到的启发
• (二)静心 1、世上最可怕的魔鬼莫过于自己的心魔。
五 《道德经》的思想体系
• 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物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 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 状态。

道德经作品简介

道德经作品简介

道德经作品简介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撰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该书内容涵盖了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理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该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道德经·上篇”和“道德经·下篇”。

上篇主要阐述了“道”以及人在地球上的生存状态和相应的处世之道;下
篇则主要解释了“德”,包括谦虚、柔弱、从容、包容等,强调在生
活中应遵循这些德行。

《道德经》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尤其是强调“道”在自然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
是追求真正的自我,而这就需要人们遵循道的精神和理念。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发现他们真正的内在自我和最终的目的。

在《道德经》中,作者强调了“无为而治”、“不争不竞”、“淡泊
名利”等理念,旨在帮助人们缓解现代人的压力和焦虑,实现身心的
平衡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积极地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道德经》在整个中国哲学中占据
着重要的地位。

该书以其精髓的思想和深刻的理念激发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

总之,作为一部探索人生命运、道德认识和价值观的哲学著作,《道德经》以其精深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广受人们的关注和追捧。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代社会,该书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道德经简介及概要

道德经简介及概要

道德经简介及概要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它的作者传统上被认为是老子,但关于老子的真实身份和生平历史上存在很多争议。

简介:
《道德经》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和诗意表达的文学作品,它包含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主张“道”和“德”的重要性。

全书分为两部分,分别为《道德经·道经》和《道德经·德经》。

主要思想概要:
道的理念:《道德经》强调“道”(Dao)的概念,指的是宇宙的原则、万物的本源。

道是无形无象、无名无物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通过追随道,人们可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谐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无为而治:《道德经》倡导“无为而治”,强调在自然流动中寻找生活的智慧,避免过度干预,以达到事事顺畅的境地。

这并不意味着不做事,而是指遵从自然规律,追求不强求、不逆流而动的生活态度。

德的重要性:书中也涉及“德”(De)的概念,强调品德和道德的价值。

德是符合道的行为,追求道德的修养和完善是人生的关键。

无名之名:《道德经》中提到“无名之名”,强调真实的力量往往是无名而无形的,而追求虚无的名誉和权势反而可能导致失衡。

自然之道:强调人应该效法自然的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去强求改变自然的本性。

《道德经》语言深奥,充满诗意和比喻,因此不同的解读可能存在,但其核心思想都强调追随道,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生活方式。

这部古老的经典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学经典《道德经》PPT

国学经典《道德经》PPT

叁 文段赏析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注释】
• 宠辱:荣宠和侮辱 • 宗:祖宗,祖先 • 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
肆 作品鉴赏
比喻
《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 玄牝喻“道”,生养万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 道者的高贵品质。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复 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皆以婴儿喻道者的纯洁、天真、朴实无华。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连用三个比喻,讲明从小做起的道理。这些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 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壹 感悟
要按照大道的方式去创造去做事,在坚持道的基础上坚持下去,不断积累。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有一定 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光这些还不够,还要学会顺势而为,了解形势,这样才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贰 启示
为人父母,不要觉得是自己养育了他,就凭借这点去压制孩子 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一直想着控制他。有些事情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需要学会独立思考,相信他们自己解决问 题。孩子虽然是父母生育的,但是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 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有了具体的形状。周围的环 境使万物得以生长。道受尊崇,德被珍贵,不妄加干涉而是 万物顺应自然。所以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是万物生长 作育,是万物成长成熟,是万物得到养护保护。生成万物而 不占有,化作万物而不把这当做是凭借倚仗,长养万物而不 去主宰,这就叫“玄德”。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简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其内容主要阐述了老子对于道、德、无为等概念的思考和探索。

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对于后世的哲学、文化及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全书共分为81章,以极简的语言表达了老子对于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其开篇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是无法被言说和理解的,只能通过个人的直观体验和领悟来把握。

这种观点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神秘性,引发了人们对于宇宙、人生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

道德经中的“道”是其核心概念,被视为宇宙的本源和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随道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无为而无不为,达到最高境界。

无为并不是指消极怠工,而是指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自我膨胀,以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体现了老子对于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尽量少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

道德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法则。

其中,老子也对于权力和权势提出了一些质疑和反思,他认为过度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只会带来纷争和破坏,而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合一。

道德经的影响超出了哲学范畴,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形成。

它提倡了谦逊、无私、自律、自省等美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同时,道德经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被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全球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瑰宝,以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和简洁的语言风格,对后世的哲学、文化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呼唤人们应该回归本真,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成为一部不可或缺的人类智慧之书。

老子《道德经》(全文诵读+释义)

老子《道德经》(全文诵读+释义)

《道德经》 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聖老子所学乃“师官合一,家传世学。

”《道德经》广博精微,微妙玄达,《老子》理论体系博大精深。

老子弟子众多:文子、阳子居、庚桑楚、南荣、孔丘、尹喜皆有留名。

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便,各学派所记载的,只是各派各自知悉的某地某事。

例如,曾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鲁地的情况;庄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沛地的情况;司马迁所记载的,着重于周地的情况。

老学五派:关尹、尹文一派,杨朱一派,庄周、列御寇一派,鬼谷、苏(秦)张(仪)一派,申(不害)、韩(非)一派。

老子弟子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辛銒、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十人为玄元十子。

《文子·道原》云:“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

”《文子•道德》云:“执一无为……执一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孔丘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澹然独若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以道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之人道。

《韩非子》:“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

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1)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2)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源于道家。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集西方古典哲学之大成的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她的特性。

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

这派哲学及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哲学家温第施曼把《道德经》看作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国的一部圣书,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约翰高。

当人类隔阂冺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蒲克明。

传说老子出关入秦时,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在楼观看到有紫气状如飞龙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便出关相迎,见一长须如雪、仙风道骨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此道骨仙风的老者正是大聖人老子。

尹喜北面师事之,恳请他著述传世。

老子推辞不掉,于是在此著聖经《道德经》,出关而去,莫知所终。

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入秦后,行踪飘忽,不可具体言说。

他的哲学思想更是微妙玄远,深奥难懂!老子是伟大的,也是孤独的!“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

夫唯不肖,故能大。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简牍是商周秦汉时期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

超过百字的长文写在简策上,不足百字的短文写在木版上。

一枚简牍称为简,常写一行直书文字。

字每根简上写的字数也不一样,有的三四十个字,有的只有几个字。

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者“册”。

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

一“篇”可能含有数“册”。

用丝线编连串起来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串起来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串起来的叫“韦编”。

使用过程中,即使比较结实的“韦编”绳子也会磨断。

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

秦王政统一中原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丞相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

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隶书,就在小篆基础上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西元1910年,德国人尤利斯·噶尔写了《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他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

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邑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陵采薇”,邑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邑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邑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编串竹简的绳子易断,人们又不了解《老子》微言奥义,故而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错简,以讹传讹。

因此,老子指出了学习进修《道德经》的法门:“言有宗,事有君。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部聖经在历史的传承中还是出现了严重的错简,章句结构的混乱,字句的漏误。

以讹传讹,误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紊乱的章句需要理顺,微妙难识的哲理需要深入浅出的解释阐述。

根据《老子》的逻辑思路,勉为其难的为老子代言,为理聖代言。

道统法治,德政惠民,百姓和乐。

玄德深奥玄远,帮助众人众物皈依奥主,然后乃至大同,自然而然得知道顺从大道,道统大治大一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