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乞巧》林杰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乞巧》林杰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乞巧》林杰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作品原文:乞巧①(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词句注释: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白话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创作背景: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

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作品鉴赏:《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死时年仅十七岁。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林杰《乞巧》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

林杰《乞巧》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

林杰《乞巧》全诗诗意翻译及赏析乞巧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①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意思】: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

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

(比喻)作者: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牛郎织女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这里我们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

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

从而引发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了吧,不然怎能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是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牛郎织女》阅读答案

《牛郎织女》阅读答案

《牛郎织女》阅读答案《牛郎织女》阅读答案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牛郎织女》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

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注释①机杼:机,织布机;杼,即梭,织布的梭子。

②劳役:辛苦操作。

③织衽:织布机上的经线叫衽。

织衽就是拿纬线而贯经线的意思。

④涉秋:入秋。

⑤髡:古代刑法之一,剃掉头发,使成秃头叫髡。

⑥河鼓:星名,即牵牛。

⑦汉:天汉,即银河。

⑧梁:桥。

阅读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机杼( )②织衽( )③涉秋( )④髡()2.加点字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B.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C.是非功过不能相抵D.如是再三3.我们的古人既善于想象,又精于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自然现象便推断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

4.牛郎织女的故事为后世所传颂,到了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郭沫若先生笔下,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诗为证,这首诗就是《____________》。

5.织女贵为天帝之女,因婚后废织衽而被天帝所罚,对于天帝这一作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谈一谈你的想法。

6.后世的人们根据这一神话传说,而编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的爱情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的内容吗?参考答案:①zh②r n③sh④k n2.C3.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4.天上的街市5.答案举例:人人都应该勤劳地工作,谁要是懒惰,谁就应受到惩罚,连天帝之女也不能例外。

译文天河的东岸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前投梭织布,劳苦操作,织成了云锦天衣。

天帝怜念她独居无偶,允许将她嫁给河西的牛郎。

统编版2023-2024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诗词阅读(含答案)

统编版2023-2024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诗词阅读(含答案)
41.再增添42.梅子小溪树荫黄鹂43.在山中行走时轻松愉快4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A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而高山上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7.B 8.想念其他的,别的9.重阳登高插茱萸10.怀念家乡、思念亲人
11.(1)忆佳节
(2)王维(作者本人)我在遥远的外地,想到兄弟们都身佩茱萸登上了高处,他们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12.(1)虚数量多山水难险军马
C.《牛郎织女》D.《梁山伯与祝英台》
39.从诗句的描绘中可以知道,“七夕”的主要习俗有( )
A.系红丝B.对月穿针C.烧香祈福
40.联系诗句,还可以查查资料,写一写: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在乞求什么呢?
课内阅读。
三衢道中
[ 宋 ] 曾几
原文译文对照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8.“忆”的意思是,“异”的意思是。
9.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古人在这一天有、、喝菊花酒等习俗。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1.品析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两句诗是想象,诗人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样写紧扣了诗题中的“”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的具体内容。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
②碧霄(xiāo):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37.诗中所写的节日是( )
A.中秋节B.七夕节C.重阳节
38.与这首诗有关的民间故事是( )

11牛郎织女(二)高效课堂必备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11牛郎织女(二)高效课堂必备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11牛郎织女(二)高效课堂必备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11牛郎织女(二)-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高效课堂必备知识梳理与练习(部编版)基础评价1.读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节俭(jiǎn lián)衰(shuāi suāi)老依偎(wēi wèi)箩筐(kuāng kuàng)礁(jiāo qiáo)石拗(ǎo niù)不过2.按要求完成练习。

(1)下列加点字“顶”的释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一定要把织女抓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

B.他用千斤顶把汽车顶了起来。

C.麦芽顶出土来了。

D.用竿子把天窗顶起来,这样屋里会变亮些。

(2)仿照课文的写法,把句子补充完整。

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

我喜欢家乡的风光:___ __________,我喜欢;___ ___________,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___ ___________,我喜欢。

3.快速默读课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课文以织女婚后的经历为主线展开,王母娘娘酒醒后的情况作为插叙。

()(2)故事告诉我们,王母娘娘所代表的统治者的权威不容挑战。

()(3)故事内容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国有四大民间故事,除了《牛郎织女》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天长日久,成了天河边上的星和星。

(3)读了《牛郎织女》,请照样子,用简单的文字概括人物的特点。

牛郎——心地善良、勤劳能干织女——______老牛——______王母娘娘——______5.有人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夜里,要是在葡萄架下边静静地听着,就能听到牛郎织女在桥上亲亲密密地说话。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鹊桥仙·七夕》阅读答案及解析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鹊桥仙·七夕》阅读答案及解析

《鹊桥仙·七夕》阅读答案及解析:篇一:鹊桥仙·七夕鹊桥仙〃七夕清雷唤月,微风吹驾,引向银河偷顾。

柔情万缕戏桥边,惹将起、嫦娥争妒。

玉堂殿上,桂花树下,邀请天王共舞。

红尘仙境宴今宵,谁忍得、良辰空负。

【注解】鵲橋仙:又名《憶人人》、《廣寒秋》。

雙調五十六字,前後段各五句,兩仄韻。

◎○⊙●⊙○⊙●⊙●◎○⊙▼◎○⊙●●○○◎◎●⊙○⊙▼⊙○◎●⊙○⊙●⊙●◎○⊙▼⊙○⊙●●○○◎◎●⊙○⊙▼空负:枉负,辜负。

七夕:俗称的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

是最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正处于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传说这天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的脉脉情话。

鹊桥仙:雙調五十六字,前後段各五句,兩仄韻。

采用平水韵。

【网评】空空道人:那家伙不解风情的,不来也罢.空空道人:这个七夕派对场面大,嫦娥天王都到场了...钓鱼者说:词句练得好,韵味佳,赏读学习。

畅风扬:好词,拜读!木影:清雷唤月,微风吹驾。

引向银河偷顾。

起得好.写尽七夕风情.欣赏.小小白莲:好词,祝小雏七夕快乐!东柳村叟:婉约好词。

篁中一醉:玉堂殿上,桂花树下。

邀请天王共舞。

有创意!...峻石:谁忍得、良辰空付。

这个好。

峻石:清雷唤月,微风吹驾。

引向银河偷顾。

柔情万缕戏桥边。

惹将起、嫦娥争妒。

玉堂殿上,桂花树下。

邀请天王共舞。

红尘仙境宴今宵。

谁忍得、良辰空付。

以为是秦少游来了。

仙都石块:好热闹,如目!三三斋主:原帖字太小,宜大些,便于阅读。

我觉得每三句用一句号意思更连贯些。

. 平水一韵:词有新意,欣赏!我也浮舟:柔情万缕戏桥边。

惹将起、嫦娥争妒。

真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了。

. 挚殊:词脉清丽幽婉!小雏有进步!白云:红尘仙境宴今宵。

谁忍得、良辰空付。

吴戌:欣赏!..随风而去~:哦~~这个七夕好热闹的。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1. 按照课文看拼音写词语。

2. 补充诗句,再填空。

乞巧作者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七夕指的是农历________,是传说中________鹊桥相会的日子。

(2)《乞巧》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描写民间乞巧盛况的名诗,体现了________。

(3)“乞巧”是指向织女乞取________的意思。

这时。

人间女子通常对着________用五彩线穿针。

3. 形近字组词。

4. 填空(1)写出下面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深________沉________长河________应悔________(2)《嫦娥》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借________的故事抒写了________。

5. 《嫦娥》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我还知道他写过很多诗,最喜欢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

6. 查字典,按要求填空。

(1)“宵”的音节是________,它是________结构的字,部首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2)“霄”是________结构的字,部首是________,第八笔是________。

(3)“屏”的部首是________,去掉部首余________画。

7. 补充词语________河桥________碧霄________秋月________灵药。

8. 我能根据音节写词语。

9. 拼一拼,写一写。

10. 火眼金睛,对的打对,错的打错。

(1)“长河”指很长的河。

________(2)《嫦娥》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

________(3)“乞巧”指的是阳历的七月初七。

________。

11. 选择合适的解释12. 按课文内容填空(1)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________月初________。

那天是________、________鹊桥相会的日子。

《乞巧》原文赏析

《乞巧》原文赏析

《乞巧》原文赏析《乞巧》原文赏析1乞巧唐朝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译文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注释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乞巧》赏析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乞巧》创作背景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

仰头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盼着能够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乞巧》原文赏析2朝代:唐代作者:林杰原文: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夕乞巧》阅读答案
《七夕乞巧》阅读答案
七夕乞巧
盖国梁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人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

因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

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

少女少妇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ɡōnɡ)技艺。

因此,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②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童,皆着新衣。

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

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

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

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

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

③乞巧活动形式很多。

还有一种是“卜巧”。

《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

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
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

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

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

”《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等处出现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从七月初一起就热闹非凡,王公贵戚多搭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用竹木或麻秆编结乞巧棚。

这些描述使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

⑤元明清沿袭唐宋旧俗,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

除穿针乞巧、卜巧外,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

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晒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

丢针的妇女便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织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

“针能浮水”这个有趣而不可思议的活动,在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等书里,都有较详尽的记载。

⑥七夕的活动中还有一种叫“看巧云”。

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像仙山楼阁,有的像狮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

少女们仰望观赏,随意指点,驰骋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状占卜命运。

其实,这本是天空自然现象的常景,但在七夕这天
看来却别有意义。

⑦乞巧,能否使人心灵手巧?当然不会。

“巧”是乞不来的。

俗话说:“三天不动手生,三天不念口生。

”“手熟为妙”“曲熟韵自来”,这里贯穿这“生熟”两字。

世上只有“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巧”是从熟中来的。

(选文有删改)
19.文章围绕“七夕乞巧”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每空10个字以内)(3分)
(1)▲;(2)▲;(3)▲
20.说说第②段、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

”▲
2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3分)
(1)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

(2)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增添了阅读的趣味。

B.从第②至⑤段主要是按时间顺序说明,条理比较清晰。

C.第⑦段运用大量俗语,文章语言风格与其民俗内容相得益彰。

D.唐代皇宫也热衷卜巧,这说明唐代乞巧习俗比其他朝代更为盛行。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19.(3分)(1)乞巧节的来历(2)历代乞巧活动(各种乞巧活动、各种乞巧形式)(3)得巧的真谛(辩证地看待乞巧)(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0.(3分)共同点:引用古诗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韵味(1分)。

不同点:第②段崔颢的诗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1分),也说明了乞巧习俗在唐代更为盛行(1分)或也说明宋代乞巧风俗之盛(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第④段钱惟演的诗说明宋代有搭建乞巧楼来乞巧的风俗(1分)。

21.(3分)(1)说明“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是有明确的依据的(1分);(2)对七夕这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的说法表示一种揣测(1分)。

加点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22.(3分)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