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黄庭坚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5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5 Word版含答案.doc

古代诗歌鉴赏05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1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遶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二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答案】BB项“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错。

文章的内容反映了民间疾苦,生存的艰难,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明白如话,也不是诙谐风趣的特点,选项的解释不符合卖饼儿的心理。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13.这首诗是张未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期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庭坚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

黄庭坚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

黄庭坚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黄庭坚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一)寄黄几复【宋】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当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

黄几复,诗人朋友,于广东四会县任职。

【赏析】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抒写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此处化用了《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说明海天茫茫相距辽远。

后句是说通信颇为不易。

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但又说鸿雁南飞止于衡阳,而四会在衡阳之南,所以,想托鸿雁捎封信去也被谢绝。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

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

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

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黄庭坚把寻常词入诗,创造出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

四立壁典故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

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被重用,老要他在下面跌撞呢?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赞美友人认真读书、好学不倦。

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

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

2020-2021长沙高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

2020-2021长沙高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杜甫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

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

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

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

“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

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2024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送子瞻①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②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磑④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

苏轼当时正得重新起用,任翰林院学士。

②玉堂:宋代时翰林院的别称。

③云腴:指茶叶。

④落磑:把茶叶磨碎。

⑤五湖:太湖。

民间曾有范蠡最后归隐太湖的传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从苏轼所在的环境落笔,说翰林院有别于一般的处所,犹如天上殿阁。

B.第四句以“百斛”“泻”“明珠”等词来称道苏轼草拟的文字又多又快又好。

C.第五六两句写自己拿出好茶相赠,意在突出送茶的诚意以及朋友之情的可贵。

D.最后一句诗用春秋时期范蠡退隐太湖的典故,意蕴深长,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诗歌最后两句反映出诗人对苏轼抱有怎样一种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024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杂诗(其十一)陶渊明我行【1】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2】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注释:【1】行:行役。

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

【2】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

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行”两句写自己离家不远,回顾过往经历如惨风般悲凉。

B.“春燕”两句写燕子应着节拍起舞,高飞拂起了屋梁上的灰尘。

C.“边雁”两句写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随季节之变回归北方。

D.诗的最后两句写春夜漫长,诗人的愁思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4.“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两句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愁,下列诗句中的“愁”所表达的情感与此句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023年北京市各区高三高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含答案-诗歌

2023年北京市各区高三高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含答案-诗歌

诗歌房山区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试卷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

(共11分)喜雪【1】李商隐朔雪自龙沙【2】,呈祥势可嘉。

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

班扇慵裁素,曹衣讵比麻【3】。

鹅归逸少宅,鹤满令威家【4】。

寂寞门扉掩,依稀履迹斜。

人疑游面市,马似困盐车【5】。

洛水妃虚妒,姑山客漫夸【6】。

联辞虽许谢,和曲本惭巴【7】。

粉署闱全隔,霜台路正赊【8】。

此时倾贺酒,相望在京华。

注释:【1】此诗作于会昌四年(744),当时李商隐32岁,闲居不仕。

【2】龙沙:沙漠。

【3】《诗经·曹风·蜉蝣》:“麻衣如雪。

”【4】《搜神记》记载,丁令威化鹤归乡。

【5】《战国策·楚策》:“骥服盐车而上太行。

”【6】《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

”【7】谢:指曾以柳絮喻雪的谢道韫。

巴:通俗乐曲下里巴人,不同于高雅的乐曲阳春白雪。

【8】粉署:宫禁之中。

霜台,御史台。

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雪自龙沙”,既写出雪下得大,又渲染了风吹雪飘的浩大气势。

B.“班扇慵裁素”,用洁白轻盈的“朔雪”表现班婕妤所用素扇之美。

C.“洛水妃虚妒”两句,以“洛水妃”和“姑山客”来衬托雪之洁白。

D.“联词虽许谢”两句,以谢道韫柳絮之喻与阳春白雪乐曲之雅赞雪。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首联点题,与《登快阁》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写法相似。

B.“无树不开花”与“深巷明朝卖杏花”中的“花”都在实写中寄寓作者的喜悦之情。

C.本诗尾联对仗,杜甫《登高》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对仗。

D.本诗和柳永《望海潮》的写法相似,都化用大量典故,使表达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4.有人说,此诗题目虽有“喜”,诗意却含悲。

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5分)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7)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7)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7)及答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7)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经行岚州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乐观情怀。

E.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参考答案】1.AD[A项“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错,全诗并非一味悲凉。

D项“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错,陶醉于美景中的诗人应是为“远役”所“惊”。

]2.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

②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

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

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

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洛夫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北窗黄庭坚阅读答案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

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遭母丧)。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

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

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舅李常过其家过:经过 b.闻者壮之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俾:使,让 d.举以自代举:举荐1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黄庭坚传》阅读答案1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 b. c. d.1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

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2)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11.【答案】a【解析】过:造访。

12.【答案】d【解析】a项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 b项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项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d项两个“以”均为“因为”。

13.【答案】b【解析】“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仕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14.【答案】a【解析】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赵挺之的心理,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15.(10分)【答案】(1)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2)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黄庭坚传》阅读答案篇二:北窗黄庭坚阅读答案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阅读训练】1.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5分)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3.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1.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2.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2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2分)。

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及蓬蒿荒丘的描述,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2分)。

3. (3分)以乐景写哀情。

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

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

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对比的酌情给分)4.(4分)①用典,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②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二: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

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3.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4分)6.诗歌尾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

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3、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另一方面是清明扫墓时的悲凉的野田荒陇景象。

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

以一悲字写出了由清明引发的生死感慨。

4、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5.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对比、用典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分)首联,拟人兼对比,写桃李含笑、荒垅生愁,既突出清明节生机盎然的景象,又突出了诗人由野田荒垅生发的生死之悲。

(1分)颈联用典兼对比,写齐人乞食自得、介子推被焚不出,表现了诗人对卑俗人格的厌恶、对耿介之士高洁操守的赞美。

(1分)6.(1)历史上,无论贤者愚人,最终都将同归荒冢,黄土一抔。

(2分)(2)抒发了对奸邪当道、政治黑暗、自己不屑与无行小人为伍的郁勃、愤懑之情。

(2分)【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

治平进士,授叶县尉。

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

《宋史》有传。

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

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补充注释】(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2)冢:坟墓。

(3)蛰:动物冬眠。

(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

(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

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6)是:对,正确。

(7)蓬蒿:茼蒿的俗称。

此指杂草。

【译文】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

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简析:黄庭坚的《清明》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时节春雷阵阵、细雨绵绵、万物复苏,大地上到处芳草萋萋、桃李盛开,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野田荒芜之处,是死者的坟墓,使人心生悲哀。

诗人触景生情,由清明的百花想到荒原的逝者,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赏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这不是一首缅怀过往祭奠死者的诗,这是一首借清明之题抒写生者人生观的诗。

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起于眼见之景、联想之人,思考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够乐观,但就看似不够乐观的感慨背后,流溢着诗人无限的愤懑之情。

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笑和悲愁,意境顿出。

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

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