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5)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5)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265)

第五讲理气药

本讲主要介绍具有行气、降气、破气等作用的药物,至于补气药已在补益药中讲过,不再重复。

◎陈皮

陈皮味辛苦,性温。是常用的理气药,并有燥湿化痰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消胀止呕:①由于肺胃气滞而致的胸闷、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胸腹胀痛等症,可以本品配合枳壳、半夏、苏梗、苏子等同用;②兼有胃热的(苔黄、喜冷饮食,脉数)可加黄芩、川楝子;③兼有胃寒的(苔白、喜热敷及热饮食,脉象迟缓)可加乌药、良姜;④兼有中焦湿盛的(舌苔白厚而腻、不喜饮水,脉象滑)可加茯苓、苍术等。2. 祛痰止嗽:①对于中焦湿痰上犯或外感风寒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痰多、胸闷、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滑等症,常以陈皮配合半夏、茯苓、苏子、杏仁、炒莱菔子、金沸草(旋覆花,古时又名金沸草,近代以其花为旋覆花,全草名金沸草)、前胡等同用。②外感证明显的,可再加荆芥、桔梗、麻黄。3. 理气开胃:①对中焦气滞、食欲不振等症,可配麦芽、榖芽、蔻衣、神曲、山楂等同用。有促进食欲的效能。4. 在使用党参、黄耆、白术、山药、熟地、生地等补药时,如配合一些陈皮同用,则有免除产生胸闷、中满、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的功用,从而更充分发挥补药的补益作用。(本草备要)中有陈皮“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调中快膈,

导滞消痰,利水破症,宣通五脏”的记载,可以说概括了陈皮的功用。陈皮就是橘子皮,以存放的时问长、陈久者为好,所以叫陈皮。广州产的橘子皮较好,故又名广陈皮。橘皮刮去里面的白东西,叫广橘红。化橘红、广橘红、陈皮均有化痰作用,但化橘红化痰效力最大,对痰多、痰稠、痰白粘者适用;广橘红偏于轻清入肺,适用于外感咳嗽痰多胸闷者;陈皮理气消胀开胃的作用大于橘红,橘红化痰的作用大于陈皮。①橘络有化痰通络的作用,常用于咳嗽、胸胁闷痛以及手指麻木等。②橘核可散结止痛,常用于治疝气痛。③橘叶能舒肝解郁,常用于胸胁闷痛、乳房发胀等。青皮偏入肝胆,破气散滞,兼能治疝。陈皮偏入脾肺,理气和胃,兼能化痰。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本品性味香燥,过用、久用可耗散正气;无气滞者勿用。

◎青皮

青皮味苦辛,性温。功能破气消滞,舒郁降逆,并能治疝气疼痛。由于肝气郁结而致的胸膈胀闷,气逆不食,胁肋痛胀,善怒,气郁胃痛等症,可用青皮破气结、舒肝郁。常与枳壳、苏梗、香附、槟榔、厚朴、陈皮等同用。青皮能破气平肝,引诸药至肝经。配乌药、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橘核等,能治疝痛。例如天台乌药散(乌药、川栋子、木香、小茴香、高良姜、青皮、槟榔)中就用青皮破气平肝。这是治疗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常用的方剂。我常运用前人这些经验对睾丸结核、慢性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病,出现睾丸坠痛、牵引小腹疼痛、会阴部坠胀、喜暖畏冷等症者,用炒川楝子三至四钱、炒橘核三钱、青皮二至三钱、炒小茴香二至三钱、乌药三钱、吴萸一至二钱、荔枝核三钱、白芍四至五钱、肉桂三分至一钱,随证加减,常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仅供参考。香附能通十二经的气分,行气开郁,兼能调经理血。青皮主入肝经,破气开郁,兼治疝痛。枳实破气苦寒而降,偏用于快利胸膈,消导肠胃积滞。青皮破气,辛温而散,苦温而降,偏用于胁肋疼痛,破

肝经气结。用量一般一至三钱。气虚者慎用。无气滞及多汗者不用。不可过用、久用,恐伤伐正气。

◎枳实

枳实味苦性微寒。主要功用是破气、消积、导滞、除痞。

枳实善于破泄胃肠结气,对心下痞痛,胃脘硬胀,食滞腹胀、腹痛,肠胃结气、大便不畅等,效果良好。常与枳壳、木香、槟榔、神曲、麦芽、山楂、大黄等配伍便用。对胆道感染、胆囊炎等引起的脘腹胀满、呕逆、食物不下、两胁瞋 (chdng) 胀等症,可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减党参、甘草,加枳实、槟榔、大黄、元明粉等,常可取得一定疗效。但要注意随证加减。

枳实有下气导滞通大便的作用,常用于胃肠有积滞而大便秘结不通之症。可与大黄、厚朴、芒硝、元明粉、瓜蒌、槟榔、火麻仁等同用。例如大承气汤(枳实、厚朴、生大黄、芒硝)、小承气汤(枳实、厚朴、生大黄)、枳实导滞丸(枳实、大黄、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等。枳实破气结的作用很强,对气结而成的坚积,用枳实破其气结,气行则积消;因气结而痰阻者,用枳实破其气结,气行则痰行;由于气结而胸脘痞闷、胸痛者,用枳实破其气结,则痞闷自除。枳实配白术,能除腹中积聚痞满,按下硬痛等症。例如《金匮》枳术汤(枳实、白术)治心下硬大如盘,痞满。芍药枳实丸(赤芍、枳实、白术、陈皮)治食积痞满及小儿腹大胀满,时常疼痛等症。配厚朴能除中满,配大黄、芒硝,能破泻肠中结实。青皮破肝经气结。枳实破胃肠气结。木香行肠胃滞气,偏用于理气消胀。枳实破肠胃结气,偏用于导滞消积。用量一般五分至三钱。孕妇慎用。气虚中满、气陷便溏、胃虚不思食者,禁用。

◎枳壳

枳壳味苦酸,性微寒。功效与枳实相近似。但枳实主入脾胃,枳壳主入脾肺。枳壳力缓,偏于理气消胀。枳实力强,偏于破气消积。枳实破降下行之力强,枳壳开胸宽肠之力强。枳壳:①配桔梗,可宽胸消胀;②配槟榔,可便胸中结逆之气下行;③配荆芥、防风、红花、赤芍,能治遍身肌肤麻痒。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脾胃虚、气虚者慎用。据近代研究报导,枳实、枳壳煎剂,可便胃肠、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增强,并可便胃肠蠕动规律化。对胃扩张、胃下垂、消化不艮、脱肛、疝气、子宫脱垂等有效。

◎沉香

沉香味辛苦,性微温。主要用为降气药,兼能温肾平喘。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温中降气:由于中气失其和降、气逆为害而出现胸脘胁肋闷胀、心腹疼痛、呕吐泻泄、胃冷、呃逆等症。可用本品降气温胃而调中。常配合香附、枳壳、炒川楝子、青皮(胸脘胁肋闷胀)、良姜、吴萸、元胡、蒲黄(心腹疼痛)、半夏、藿香、竹茹、茯苓、木香、白术(呕吐泻泄)、紫苏、豆蔻、丁香、柿蒂(胃冷呃逆)等同用。2. 温肾平喘:本品性温而降,能引气归肾温补肾阳,用于肾虚寒所致的气喘。多见吸气较呼气困难,吸气不能深纳丹田(脐下部分),腰膝冷痛,阳萎滑精,腿软乏力,尺脉缓弱等症。常配合补骨脂、葫芦巴、阳起石、黑锡、硫黄(后两味药不入汤药,只是做丸药时用)、附子、小茴香、肉豆蔻、金铃子、木香、肉桂等同用。例如局方黑锡丹,即用上述诸药配制而成。每次可服五分至八分,最多不超过一钱,每日一至二次。沉香有时也可用于肺气不降、痰浊壅阻的实喘咳嗽。常配合苏子、前胡、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例如局方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甘草、当归、沉香)等,利用本品降气之力而消痰平喘。旋覆花降肺脾痰气;沉香降脾肾逆气。槟榔降气,但偏于破泻下降,正气虚者忌用。沉香降气,无破泻的作用,不伤正气。

前人经验认为沉香“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可资参考。降香降血中之气而止血。沉香降肾虚不纳之气而平喘。本品常研为细粉,用汤药送服。既节省药品,又效果可靠。一般不入汤药煎服。用量一般为二分至八分,汤药送服。气虚下陷者忌用。

◎檀香

檀香味辛,性温。为理气开发之品,主要有调脾肺、利胸膈的作用。本品能引脾胃之气上升而增进饮食;能开发胸肺之气郁而宽畅胸膈。故对因脾肺之气失调,而出现胸膈闷胀、心腹疼痛、饮食少进、噎膈吐食等症,常以本品配合苏梗、瓜蒌皮、枳壳(治胸膈闷胀)、丹参、砂仁、乌药、百合、良姜(治心腹疼痛)、陈皮、生麦芽、沙参、麦冬(治饮食少进)等同用。我常以檀香配合瓜蒌、薤白、桂枝、红花、赤芍、远志、五灵脂、蒲黄、槟榔等,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对除胸闷、定疼痛有较满意之效果。还常以本品配合丹参、砂仁、良姜、香附、百合、乌药等同用,治疗久治不愈的胃脘痛(包括溃疡病)。上举两种方药,可以随证加减,(注意:丹参与百合都用一两,其他约二、三钱即可)仅供参考。檀香有紫、白两种,紫檀香性味咸寒,偏入血分,外用敷金疮(指金属利器造成的创伤,并包括因创伤而化脓溃烂的疮)能消肿定痛。处方上只写檀香二字时,即给予白檀香,如需要紫檀香时,须在处方时,写明“紫檀香”。沉香降气,降中有升,但偏用于降气。檀香理气,升中有降,但偏用于宣散气郁。降香理气兼入血分,偏用于治疗折伤、止血、活血、消肿定痛。檀香偏用于理气开郁,并能治心腹诸痛。用量一般为五分至三钱。入汤药时要“后入”。

◎柿蒂

柿蒂味苦涩,性平。能降逆气、止呃逆。治呕哕(音“约”)时,常配半夏、竹茹、生姜、藿香、刀豆子、代赭石等同用。治呃逆时,常配丁香、沉香

、旋覆花等同用。对虚证呃逆(重病、久病、老人体弱者),还可加党参、人参、附子、白术、陈皮等同用。我曾对脑血管意外等脑神经系统疾病引致的呃逆,用柿蒂七至十个、公丁香八分至一钱半(后下)、生赭石一两至一两半(先下)、旋覆花三钱(布包)、党参三至四钱、半夏三钱、刀豆子三钱、苏子二至三钱等,随证加减,水煎服,有一定效果,仅供参考。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或三至七个。

◎旋覆花

旋覆花味苦、辛、咸,性温。主要功用是降气、化痰、行水。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嗳气呕逆:由于大汗或泻下后,胃气受伤,或湿痰阻滞不降而引致肺

胃之气上逆,出理嗳气频频,脘部痞闷,胸胁胀满,食入即吐,食物与痰水俱出等症。常用本品配合代赭石、半夏、生姜、党参、竹茹、苏子、茯苓等同用。痰湿盛者,可加陈皮、炒莱菔子等。

2、咳喘痰多:本品能降气化痰,使气降痰消而咳喘平。故对肺气不降、

痰浊、水饮蓄积、胸膈滞塞,气机不畅所致的咳嗽、痰多粘稠、气逆作喘等症,常配合陈皮、半夏、桑皮、杏仁、紫苑、苏子、槟榔、炒莱菔子等同用。本

品的全草(花、梗、叶全用)名“金沸草”,除有降气化痰作用外,兼有散风寒的作用。故对外感风寒而致的咳嗽、痰多,常用金沸草配荆芥、前胡、半夏、细辛、茯苓,苏叶、桔梗、陈皮等同用。

苏子降气,兼能开郁温中。旋覆花降气,兼能消痰行水。海浮石治痰结如硬块。旋覆花治唾、痰粘如胶漆。

本品性下降,前人有“诸花皆升,惟旋覆花独降”的经验记载。根据前人的经验,曾用旋覆花配苏梗、厚朴、半夏、生牡蛎、茯苓、香附、黄芩、金果榄、乌梅炭等,随证加减,用于梅核气(咽中似有痰核粘着,喀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饮食,但咽中常有异物感),可取得一定效果。梅核气为痰气凝滞所结成,故用此降气消痰之品,往往有效。

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因多绒毛,故须用纱布包煎。气虚、大肠寒冷泄利者忌用。

◎莱菔子

莱菔子味辛甘,性平。主要有降气平喘,化痰消积,理气除胀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痰喘咳嗽:由于痰浊阻肺,肺失肃降而产生的咳嗽、气喘、痰多、胸

闷等症,可用本品配苏子、白芥子(旧名三子养亲汤)同用。也可根据证侯选

配陈皮、半夏、茯苓、炙草等。我在临床上遇有老人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者

,常用麻黄、杏仁、炒莱菔子、炒苏子、炒白芥子、半夏、陈皮、茯苓、炙草

等,随证加减,常可取效。为了容易记忆,取名为“麻杏二三汤(“二”是二

陈汤;“三”是三子汤,即旧名三子养亲汤)。”舌苔厚腻、大便干的,可加

熟军、槟榔、瓜蒌;呼气较困难的,可加枳壳、桔梗、前胡;吸气较困难的,

可加磁石、沉香;咳嗽较重的,可加紫苑、杷叶、贝母;咳痰清稀而凉的,可

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等等。

2. 食积腹胀:对于饮食积滞而致的脘部堵闷,嗳气吞酸,腹部瞋(音琛)

胀等症,可以本品配合焦三仙、槟榔、枳实、木香等同用。

莱菔子生用,性善上升,服量较大时,能致恶心呕吐(临床上生用较少,但胃中食滞须吐出时可用)。炒用则性善降,可用于降气化痰、消胀平喘。

山楂核偏用于助消化、磨积块。莱菔子偏用于消痰化滞,降气除胀。

用量一般为一钱半至三钱。气虚无痰积者忌用。

◎薤白

薤白味辛苦,性温。主要作用是助胸阳,开心窍,散胸中与大肠气滞,兼能活血。对胸中

阳气不振而产生胸痹刺痛,心痛血滞,肺气喘急等症。常配合瓜蒌、白酒、桂枝、枳壳、五灵脂、蒲黄、檀香、红花、苏梗、苏子、槟榔、川芎等同用。这些经验可用于治疗心绞痛等。对大肠气滞而产生泄痢下重、大便涩滞等症,常配合白芍、木香、黄连、槟榔、枳实、枳壳等同用。本品兼有散血活瘀而生新的作用,故对久病、气血瘀滞、肢体疼痛等症,可配合桂枝、当归、红花、羌活、片姜黄、松节等同用。例如趁痛散(牛膝、当归、桂枝、白术、黄耆、独活、生姜各五钱,薤白、炙甘草各二钱半,共为粗末,每次用五钱,水煎服)中就用了薤白,本方为治疗产后气弱血滞,受风着凉,遍身疼痛的常用方。干姜温肺而助胸阳,偏用于祛心肺寒邪。薤白入心宣窍,行气活血而助胸阳,偏用于治胸痹剌痛。细辛虽能入心助阳,但以入肺肾为主,故水停心下咳喘吐涎沫时可用细辛。薤白虽能散大肠气滞,但主要入心助胸阳,故心阳不振而胸痹(心胸疼痛)时常用薤白。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特殊重症有时可用到五钱或更多。无气滞血滞者不宜用。

◎苏子

苏子味辛,性温。主要有下气平喘、消痰止嗽、利膈开郁的作用。苏子有润心肺、降气消痰的作用。对于肺失肃降,痰多气逆而咳喘、胸闷诸症,常配合杏仁、炒莱菔子、炒白芥子、陈皮、紫菀、前胡、厚朴、当归、沉香等同用。常用方如三子汤(即炒苏子、炒莱菔子、炒白芥子)、苏子降气汤(炒苏子、半夏、陈皮、前胡、厚朴、甘草、当归、沉香)等。本品还有温中降逆的作用。对胃气上逆、痰浊上泛而致的呕恶、吐哕等症,也常用本品配合半夏、藿香、茯苓、陈皮、丁香、焦三仙、枳实等同用。苏梗也是常用的调气药,请参阅“紫苏”条。莱菔子、苏子均有降气平喘的功效,但莱菔子消痰破积之力优于苏子,苏子下气开郁之力优于莱菔子。莱菔子偏用于消腹胀,苏子偏用于利胸膈,二药常合用,以治胸腹胀闷。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炒熟打碎用。气虚下陷者忌用。

◎草豆蔻

草豆蔻味辛,性温。主要有燥湿、温中、破气、开郁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中焦寒湿不化:本品辛温芳香,其气燥烈,能化湿浊。对于中焦寒湿不化而引致呕吐、反胃、噎膈、痞闷、泻痢、腹胀、舌苔白厚而腻,脘闷少食等症,可用本品配合藿香、陈皮、木香、砂仁、厚朴、苏梗、茯苓、旋覆花等同用。2. 胃脘痛:本品辛散滞气、温化寒湿。对于因寒湿客于中焦使胃气滞而不行产生胃脘疼痛、舌苔白厚、胸脘堵闷、上腹胀满等症,可以本品配合高良姜、香附、檀香、砂仁、苏梗、槟榔、乌药、丹参、百合等同用。参看“香附”项下的三合汤方,在三合汤中我常以本品代替砂仁。在临床上遇有因寒湿郁滞而出现定时寒热,舌苔白如积粉(血液检查疟原虫阳性或阴性)的证候,我常在柴胡、厚朴、知母、黄芩、槟榔、常山、藿香、苍术等应证方药中加用本品,以芳化湿浊。前人有“除瘴截疟”的记载,可资参考。①白豆蔻与草豆蔻功用大致相同,但白豆蔻常偏用于行气宽膈,芳香燥湿的作用不如草豆蔻。草豆蔻则偏用于破气开郁、温中燥湿。白豆蔻偏入肺,草豆蔻偏入脾。②红豆蔻为高良姜之子,其性热,偏用于温肺散寒、醒脾燥湿,无芳香行气的作用。③肉豆蔻偏用于涩固大肠而止泄。草豆蔻偏用于燥湿破气而开郁。④草果辛香燥烈之气更胜于草豆蔻,偏用于截疟消痰。草豆蔻长于温中调气而化湿。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久服、过服可助脾热而耗散正气。

◎砂仁

砂仁味辛,性温。主要有行气调中,醒脾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并能引气归肾,兼有温肾、化湿的作用。①对因气滞及脾胃湿冷而引致的脘腹胀满、痰湿积滞、呕吐、泄泻、腹痛、消化不好等症,可用本品行气散寒、化湿和胃、助消化。常配合枳实、白术、木香、半夏、陈皮、茯苓、藿香、焦神曲等同用。②对因脾胃虚寒而致的泄泻(腹部冷痛、喜按喜暖、

口不渴、大便清稀),可用本品温脾、散寒、燥湿。常配合党参、白术、木香、炮姜、茯苓等同用。③对因脾胃虚寒而引致的冷痢(腹中冷痛、里急后重、大便带有白色粘膜、遇寒加重),也可用本品暖脾、行气、化湿。常配合木香、草蔻、吴萸、槟榔、当归、土炒白芍等同用。因本品可以行气,便大便通畅不滞,故也有时用于湿热痢的大便不爽,但须配合黄连、黄芩、马齿苋、白头翁等寒性药同用以监制其温性。对因妊娠而胃气上逆、胸闷呕吐等导致的胎动不安。可用本品配合苏叶、藿香、黄芩、白术、木香、当归等同用,可以安胎和中。重用熟地等质地滋腻的补药时,配用一些砂仁,可免除滋补药妨害消化、减低食欲的副作用。前人有“砂拌熟地”(用砂仁拌粘熟地黄上)的用法。既免除了熟地滋腻害胃之弊,又可引熟地归肾,可谓一举两得。蔻仁与砂仁均有行气调中的作用,但蔻仁和胃止呕的作用胜于砂仁;砂仁暖胃燥湿的作用胜于蔻仁。肉桂与砂仁均能入肾。引火归元(肾)时用肉桂;引气归元(肾)时用砂仁。砂壳(砂仁的外壳)也有理气醒胃的作用,但缺乏砂仁温中散寒的效力。砂壳气味薄、燥性小,肝旺胃弱者用之合宜。据近代药理研究,砂仁有芳香健胃作用,可促进胃的机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并可排除消化管内的积气。用量一般为五分至一钱半。特殊需要时可用至二、三钱。入煎剂时,宜打碎后下,久煎可减小药效。砂壳体轻,一般用三、五分或七、八分。本品有芳香温燥之性,阴虚有实热者慎用。

◎白豆蔻

白豆蔻味辛,性温。是常用的行气、化湿、健胃、止呕药。能宣散肺中滞气,温行胃中寒气,燥化脾经湿气。适用于脾胃虚寒、湿郁或气滞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呕吐反胃,胸脘满闷,腹部胀痛等症。常配合藿香、半夏、陈皮、生姜、丁香等同用。本品有芳香行气温燥化湿的特长,可用于治疗夏秋之交发生的湿温病(身热不扬、有汗而热不退、头痛身重胸

脘堵闷、食欲不振、口不渴或口甜、小便不利、舌苔白厚滑腻、脉象濡滑缓)。常配合杏仁、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三仁汤)等同用,而收到辛开、苦降、淡渗的功效,是治疗湿温最常用的方药。白豆蔻配陈皮、生麦芽、香稻芽等,可用于食欲不振;配高良姜、香附、干姜、吴萸等,可用于胃寒疼痛。白蔻衣(即白蔻皮)长于理气宽胸消胀,温性较白蔻小,可应证选用。用量一般五分至二钱。若去皮使用,名白蔻仁。入汤药“后下”药效较好。肺胃火盛及气虚者忌用。

注意:处方上如果只写“蔻仁”药房即给紫蔻仁。紫蔻仁主用为芳香行气,温中调胃药。功效介于砂仁与白蔻之间,芳香温燥之性,此砂仁较小,但此白蔻稍强。故在调胃药中,有时可以紫蔻仁代替砂仁。

◎荔枝核

荔枝核味甘,性温。有行散滞气的作用,适用各种气滞作痛等症。

本品能入肝经,最常用于治疗疝气疼痛、睾丸坠胀疼痛等症。常配合小茴香、橘核、青皮、乌药、川楝子等同用。荔枝核(烧存性)配炒香附,可用于

妇女腹郚血气凝滞而刺痛。配高良姜、香附、五灵脂,可用于胃脘痛。

荔枝核还可用于治疗奔豚气(病人自觉有气发于小腹,向上攻冲,冲至心下或上腹部即疼痛发作)。常配合小茴香、木香、吴萸、肉桂等同用。例如《

医学心悟》奔豚丸(荔枝核八钱、小茴香七钱、木香七钱、肉桂三钱、附子五

钱、吴萸五钱、茯苓一两半、橘核一两半、川楝子一两,共为细末,炒砂糖为

丸,每服二钱,淡盐汤送下。有热证者可减去肉桂、附子)。我常以奔豚丸方

合桂枝加桂汤(桂枝、白芍、炙草、生姜、大枣、肉桂或不加肉桂而加重桂枝

的用量)、旋覆代赭汤(旋覆花、生赭石、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

,三个方子的主要药物合起来,随证加减,作为汤药,治疗奔豚气病(西医往

往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也每收良效,提供参考。

用量一般二至四钱。无寒湿滞气者慎用。

◎川楝子

川楝子味苦,性寒。亦名金铃子。本品能入肝经舒肝气。故常用于治疗肝气痛、肝气胀、胁痛. 疝痛、胸脘满闷疼痛等症。常配合元胡、木香、青皮、厚朴、香附等同用。前人经验认为川楝子“为疝气要药”,但其性寒凉,须配合小茴香、荔枝核、吴萸、肉桂、乌药等同用。炒用也可减少寒性。川楝子配元胡,可用于热性胃痛;配枳壳、香附,可用于肝热胁痛。配乌梅、川椒,可用于蛔虫腹痛。荔枝核治疝,性温。川楝子治疝,性寒。苦楝子偏于杀虫,常用其根。川楝子偏用于舒肝理气,治疝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脾胃虚寒者忌用。

◎香附

香附味辛微苦,性平。是最常用的理气开郁药。其性宣畅,能通行十二经、八脉的气分,前人称它能“主一切气”,解六郁(气郁、血郁、痰郁、食郁

、火郁、湿郁),调月经。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舒肝解郁:香附芳香辛散,有调气、舒肝、解郁的作用。可用于因情

绪不畅、肝气郁滞而致的脘腹胀满,胁肋胀痛,吃饭不香,胸闷喜长吁等症。

常配合柴胡、白芍、郁金、青皮、陈皮、木香、厚朴、苏梗等同用。①兼有血郁的(舌质紫暗、月经不潮,面色不华等),可酌加川芎、红花等;②兼有痰郁的(舌苔白腻、呕恶多痰、仁胖、不欲饮水等),可酌加半夏、橘红、茯苓等;③兼有食郁的(食欲不振、嗳腐吞酸、舌苔厚、胃脘痞闷等),可酌加炒槟榔、焦神曲、炒麦芽等;④兼有湿郁的(舌苔水滑、胸闷、不愿喝水、或有轻度浮肿、便溏等),可酌加苍术、白术、羌活、猪苓、泽泻等。⑤兼有火郁的(口苦、心烦、尿黄、舌尖红),可酌加栀子、黄芩、川楝子等。

2. 行气定痛:香附行气通滞,通则不痛。最常用于气滞胃痛(胃痛由生

气引起,或遇有心情不舒畅则胃痛加重,兼有胁肋胀痛,脉弦等)。常配合高良姜、木香、白豆蔻、川楝子、元胡、白芍、苏梗等同用。常用的药方如良附散:取香附二至三两为细末,装入瓶中盖紧;再取高良姜二至三两为细末,装入另一瓶中盖紧。遇有气滞寒郁的胃脘痛,如辨其为气滞重于寒郁(生气则痛加重或攻及胁肋、性急易怒、脉弦),可取香附末七分、高良姜末三分,混合

为一包,温开水送服。如辨其为寒郁重于气滞(胃脘喜暖、喜热饮食、遇寒痛加重、脉弦迟缓),可取高良姜末七分,香附末三分,混合为一包,温开水送服。如辨其为气滞寒郁并重的,可取香附末、高良姜末各五分,混合服用。注意两种药末,要在使用时再混合,效果较好。我还常把良附散、百合汤、丹参饮三个方子合起来使用,自命名“三合汤”,用于久治不愈、虚实寒热证交错互见的胃脘痛(包括溃疡病、慢性胃炎、胃窦炎等),往往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把具体药方举例如下:高良姜三钱、香附三钱、百合一两、乌药三钱、丹参一两、檀香二钱(后下)、砂仁八分(或草蔻三钱)如痛点明显固定及舌质暗或有瘀斑的,还可加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吐酸水的,加瓦楞子。

大便干的加生大黄、槟榔等等,请参考试用。

3. 理气调经:香附本为行气药,但又能入血分,所以前人称它为“血中

气药”(意思是能入血分的行气药)。能理气调经(调整月经周期),对妇女因情绪不畅、肝气郁滞而引致的月经不调、过期不潮、行经腹痛等症有效。常配合当归、白芍、熟地、红花、五灵脂、川楝子、小茴香、乌药、桃仁等同用。本品还能引补血药至气分以生血,无论胎前、产后各症,皆可结合使用,所以前人又称香附为“女科要药”。

①香附生用,偏于上行胸膈,外达皮肤;②制熟用则偏入肝肾而利腰足。

③用于通行经络时宜酒浸炒;④用于消积聚时,宜醋浸炒;⑤用于消化痰饮,宜姜汁浸炒;⑥用于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宜炒黑用(名黑香附,兼有止血作用)。

①香附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可助其益气;②与熟地、当归等同用,可助其补血;③与木香同用,可疏滞和中、行肠胃滞气;④与檀香同用,则理气宽胸、消胀醒脾;⑤与沉香、柴胡同用,可升降诸气;⑥与川芎、苍术同用,可解诸郁;⑦与栀子、黄连同用,可降火清热;⑧与茯苓、远志同用,可交心肾之气;⑨与小茴香、补骨脂同用,可行肾经滞气;⑩与厚朴、半夏同用,可降痰消胀;与三棱、莪术同用,可消散积块;与葱白、紫苏同用,可宣解表邪;与艾叶同用,可暖子宫、活气血。

木香辛温,偏于行肠胃滞气,主入气分。香附辛平,偏于宣畅十二经气分,兼入血分。青皮入肝,破气散结,兼能治疝。香附入肝,理气开郁,兼能调经。厚朴行气,偏用于消胀除满。香附行气,偏用于舒肝解郁。用量一般一至三钱。气虚血燥者慎用。据近代研究报导,香附能抑制子宫肌收摍,并对肌紧张有弛缓作用。

◎木香

木香味辛、苦,性温。能行肠胃滞气,疏肝开郁,和胃健脾。是常用的行气药。气行则痛定,故可治一切冷气滞塞疼痛。

木香偏于行肠胃系统的滞气。常用于肠胃气滞而引致的胃脘痛,胃脘胀闷,脘膈间胀闷多嗳、腹胀等症。可配合藿香、香附、良姜、槟榔、砂仁、草蔻、丁香等同用。兼有胁痛的,可加炒川楝子、枳壳、青皮等。

本品又有芳香化湿的作用。对于肠胃气滞、湿停不化所致的呕吐,腹痛,泻泄等也常以本品配合藿香、佩兰、竹茹、半夏、茯苓、灶心土、木瓜、黄柏、黄连等同用。

木香配黄连,名香连丸,是治疗痢疾的常用方。以木香行肠胃滞气而除里急后重,兼能芳香化湿:黄连燥湿清热、凉血解毒而止大便脓血。故对肠胃湿热积带所致的痢疾,效果良好。临床上常以香连丸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各种痢疾。例如:①湿重者可加茯苓、苡米、苍术、车前子;②热重者可加黄芩、黄柏、白头翁、马齿苋;③食滞者可加焦三仙、槟榔、炒内金;④有表症者可加葛根、荆芥;⑤有寒者可加吴萸、肉桂、干姜;⑥腹痛重或大便脓血多者,可加白芍(重用)、当归等等。

本节所学的药方例子,可用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木香:

①配砂仁可治脘腹痞满;②配槟榔可除里急后重;③配莱菔子可治腹胀;④配小茴香可治疝痛;⑤配乌药可治小腹部气逆作痛。

砂仁行气偏用于和中消食除痞闷,兼能引气归肾。木香行气偏用于行肠胃滞气而消腹胀,兼能燥湿治泄、实大肠。

槟榔破气去滞消食,其性降,兼治脚气。木香行气消胀和肠胃,其性燥,兼能治痢。

乌药偏用于顺膀肾逆气(小腹部气胀、气痛),木香可用于治冲脉逆气里急(从小腹两侧至脐旁的部位逆气攻冲作痛)。

入行气药时,宜用生木香;入治泄、实大肠药时,宜用煨木香(用纸裹煨过)。补药中,少佐一些木香,可以免除滋腻、呆滞的弊病而增强治疗效果。例如香砂六君汤、归脾汤中都用了一些木香。用量一般为三分至三钱。特殊需要时也可用至四钱。

肺虚有热、血分燥热、及虚火上冲者均忌用。据近代研究报导,木香对副伤寒杆菌及一些致病性霉菌有抑制作用;并对胆绞痛时的脘腹胀痛、逆气攻痛等有效。

◎厚朴

厚朴味苦辛,性温。主要作用是下气、除满、燥湿、消胀。对脾胃运化力差,又受寒湿侵袭而致中焦运化失常、寒湿停滞所引起的胸腹满闷,呕吐,腹

部胀满等症,可用本品配合木香、干姜、草蔻、陈皮、茯苓、半夏、藿香等同

用。如湿邪较重的(胸闷少食、舌苔白厚而腻、脉濡、滑、缓),可再加用苍

术、炒苡米、砂壳等。如寒邪化热,热结肠胃而出现腹部胀满、痞硬不喜按、

大便秘结、下午身热、谵语等症,可配枳实、生大黄、芒硝等同用。例如(伤

寒论)中的大承气汤(厚朴、枳实、生大黄、芒硝)、小承气汤(厚朴、枳实

、生大黄)等。

因本品能降气,故对胸腹胀满、气上逆而喘咳之症,也常配用。例如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白芍、炙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可用于外感

风寒、自汗的咳喘。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炙草、前胡、厚朴、陈皮、当

归、生姜、肉桂),可用于痰多气逆、胸满咳喘等症。

枳实破气,偏用于消积滞、除痞硬,兼能泻火。厚朴下气,偏用于消腹胀、除胃满,兼能燥湿。大腹皮下气消胀,兼能利水,偏用于腹部水肿。厚朴下气消胀,兼能燥湿除满,偏用于腹胀便结。大腹皮利水之力优于厚朴;厚朴下气之力优于大腹皮。苍术燥湿,能除脾湿、升清阳。厚朴燥湿,能除胃满降积滞。虽都能燥湿,但一升一降,各有不同。

青皮破肝气郁结,治因怒胁痛。厚朴下胃肠积气,治胀满腹痛。厚朴花性味功用与厚朴大致相同,但药力较小,。兼能理肝气、治肝胃气滞、胃脘闷痛等,又是其特点。厚朴花偏用于上、中二焦,厚朴偏用于中、下二焦。厚朴生用偏于下气;姜汁炒用,偏于止呕。配党参、白术、茯苓、肉蔻、五味子等,可用于治泄。配青皮、川楝子,可用于肝胃气滞而痛。用量一般为七、八分至二钱。急、重症也有时用到三、四钱或再多些。本品为温燥下气之品,虚人及孕妇慎用。现代研究报导,本品煎剂在试管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乌药

乌药味辛,性温。主要有行气宽胀、顺逆止痛、温散肝肾冷气、疏达腹部逆气的作用。是常用的温性行气药,兼能温肾缩小便。

本品善长于治下焦居于寒性的气痛,临床上最常用为温肾治疝的要药。对由于肾间冷气波及肝经而致的少腹攻痛、疝气疼痛、睾丸冷痛坠胀等症,可以

本品配合吴萸、木香、青皮、炒小茴香、炒橘核、荔枝核、肉桂、川楝子等同

用。常用的药方如天台乌药散:乌药、木香、小茴香、良姜、青皮、槟榔、川

楝子(用巴豆、麦麸同炒,去巴豆与麦麸)等。对于因寒邪侵犯脾胃,中焦寒

冷,气行不畅而致消化不好,胸腹胀痛、绵绵不休,甚则呕吐,胃部喜暖,进

稍凉的饮食则上述症状加重等症,可用本品温散脾寒、行气宽胀、顺逆止痛。

北京最牛的一簇老中医

北京最牛的一簇老中医 关庆维 职称:主任医师 简介: 出身于北京著名中医世家,先后追随关霦(字幼波)、赵世生、李鸿祥、奚宁、王田蕴、刘韵远、焦树德、郝子林、李树苍等中医名家。坚持中医的理法方药,在治疗内、妇、儿、皮科杂病方面,身心医学,未病医学,中医养生等领域都有着自己深厚的见解和突出的疗效。患者遍及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社会名流和政府要员,如沙特王储、泰国副总理、世界银行行长、墨西哥财政大臣等国内外众多官员。发表过《慢性支气管炎的辩证论治》、《中医辩证治疗三叉神经痛举隅》、《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论治》、《狭义科学观正在扼杀中医》等论文。 擅长治疗: 三叉神经痛、中风、甲状腺肿瘤、咳喘、肾病、高烧、低热、肺炎、乙脑、水肿、肾石病、高血压、心脏病、面神经麻痹、头痛、风湿病、糖尿病、脾胃疾病、月经不调、带下、虚损、不孕、带状疱疹、荨麻疹、湿疹、斑秃等疾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出诊时间/地点: 周二上午,周四下午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周日上午,北京紫禁城国医医馆 祝肇刚 职称:主任医师 简介:生于194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北京金方国医院副院长。施今墨先生的外孙、名医祝谌予教授之子。渊博的家学是祝老从医生涯中传奇的一笔。作为他自幼就耳濡目染,聪颖好学,坚持不懈,凭借着超乎寻常的悟性,在继承施派医学之外,也开辟了一条神奇而别具一格的行医之路。 擅长治疗:肾病、肝病、冠心病、咳喘、过敏、糖尿病及并发症;儿科疑难杂症(视物模糊、脊髓萎缩症);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症;失眠、神经系统疾病 出诊时间/地点:周一:上午北京饭店,需电话预约,挂号费300元。下午北京大北窑中医门诊部,需电话预约,挂号费100-200

国医大师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方

国医大师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方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国医大师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方 补肾祛寒治尪汤「尪痹」这一新的病名,是我在1981年提出的,主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痹病)而言。以补充行痹、痛痹、着痹分类的不足。以下这3张处方都是我治疗尪痹的经验方。补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克(用15克时,需先煎10~20分钟)、骨碎补1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独活各10~12克、防风10克、麻黄3~6克、苍术6~10克、威灵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松节15克、炙山甲6~9克、地鳖虫6~10克、炙虎骨9~12克(另煎兑入)。因虎骨已经禁用,可加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以代虎骨。功能: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出现肾虚寒盛证者。组方医理: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阳、壮筋骨,制附片壮肾阳、祛寒邪,熟地补肾填精、养肝益血,共为主

药。以骨碎补活瘀祛骨风,淫羊藿补肾阳、祛肾风,虎骨祛风壮骨,桂枝、羌独活、威灵仙搜散少阴、太阳经及肢体风寒湿邪,白芍养血荣筋、缓急舒挛,共为辅药。又以防风散风,麻黄散寒,配熟地可温肌腠,苍术化湿,赤芍活瘀清热,知母滋肾清热,穿山甲通经散结,地鳖虫活瘀壮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共为佐药。其中赤芍、知母、地鳖虫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温药化热。牛膝益肾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加减运用: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黄10克。瘀血明显者,加红花10克,乳香、没药各6克,皂刺6克。腰腿痛明显者,可去松节、苍术,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吃药时再嚼服胡桃肉(炙)l~2个。肢体僵屈者,可去苍术、防风、松节,加生薏米3O~44克、木瓜9~12克、茯苓15克、白殭蚕9~12克。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可去苍术、牛膝,加金狗脊40克、鹿角胶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殭蚕12克,羌活改为12克。关节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并且再加草乌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随汤药冲服。舌苔白厚腻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注意事项:(1)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现疗效。(2)达到显效后,可将此方研细末,每次服3克,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长期服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越鞠丸 From自明知识 Jump to:navigation,search 香附(醋炒)、苍术(泔浸、炒)、抚芎、神曲、炒栀子,上药等分,共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一日2次。 此方也可作为汤剂使用。 本方中所用之”抚芎”为芎穹之产于江西者。据《中国医学大辞典》载:”产于江西旧抚州境者,其中心有孔。辛温无毒,开郁、宽胸、通经络。治胸膈痞满作痛。””与他处所产,迥然不同。”朱丹溪说:”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本草纲目》)可见丹溪先生在越鞠丸中选用抚芎,而不用川芎,是有道理的。也可以看出前人注重地道药材,是有临床实践根据的。现在一般多用川芎代之,用量可稍小些。 本方统治六郁(气、血、痰、火、湿、食),胸膈痞闷,脘腹堵胀,吞酸呕吐,饮食不消,胸脘刺痛、嗳气腹胀等症。 “越鞠”即发越鞠郁之气的意思。方中以香附开气郁,苍术燥湿邪,抚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气畅而郁舒。五味药治六郁,惟无治痰药,是何道理?因痰郁多与脾湿有关,有时也与气、火、食有关。今湿、气、火、食诸郁都解,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设治痰药。六郁之中又以气郁为主,故气畅而郁舒。

方中五味药虽然原方的用量皆为等分,但是可根据某部重则加重某药的用量。例如气郁重者可重用香附,湿郁重者可重用苍术等。另外还常常根据某部重而再加味,如湿郁(周身沉重或痛,遇寒即发)加茯苓、白芷,火郁(头胀、急躁、尿赤、脉数)加青黛,痰郁(动则气喘、脉沉滑、胸闷、腻苔)加南星、半夏、瓜蒌、海石,血郁(四肢无力、能食、胸脘或有刺痛)加桃仁、红花,气郁(胸膈闷胀)加木香、槟榔,食郁(嗳酸、腹胀、不能食)加麦芽、山楂、砂仁,挟寒(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可少加吴茱萸。 我曾多次以本方加厚朴10克、半夏9克、苏梗12克、旋覆花10克(布包)、乌梅3~5克、金果榄9克、茯苓12克水煎服,用于治疗梅核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请参考试用。 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医生以本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等病,属于六郁所致的胸膈闷胀、脘腹疼痛、胁痛恶逆、嗳气吞酸等症。 妇女因气郁而致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等症者,可用本方加当归、白芍、元胡、川楝子、炒小茴香、吴茱萸等治疗。 《医学入门》六郁汤(香附6克、陈皮3克、半夏3克、川芎3克、苍术3克、赤茯苓2.5克、栀子2.5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5)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5)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265) 第五讲理气药 本讲主要介绍具有行气、降气、破气等作用的药物,至于补气药已在补益药中讲过,不再重复。 ◎陈皮 陈皮味辛苦,性温。是常用的理气药,并有燥湿化痰的作用。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消胀止呕:①由于肺胃气滞而致的胸闷、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胸腹胀痛等症,可以本品配合枳壳、半夏、苏梗、苏子等同用;②兼有胃热的(苔黄、喜冷饮食,脉数)可加黄芩、川楝子;③兼有胃寒的(苔白、喜热敷及热饮食,脉象迟缓)可加乌药、良姜;④兼有中焦湿盛的(舌苔白厚而腻、不喜饮水,脉象滑)可加茯苓、苍术等。2. 祛痰止嗽:①对于中焦湿痰上犯或外感风寒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痰多、胸闷、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滑等症,常以陈皮配合半夏、茯苓、苏子、杏仁、炒莱菔子、金沸草(旋覆花,古时又名金沸草,近代以其花为旋覆花,全草名金沸草)、前胡等同用。②外感证明显的,可再加荆芥、桔梗、麻黄。3. 理气开胃:①对中焦气滞、食欲不振等症,可配麦芽、榖芽、蔻衣、神曲、山楂等同用。有促进食欲的效能。4. 在使用党参、黄耆、白术、山药、熟地、生地等补药时,如配合一些陈皮同用,则有免除产生胸闷、中满、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的功用,从而更充分发挥补药的补益作用。(本草备要)中有陈皮“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调中快膈,

导滞消痰,利水破症,宣通五脏”的记载,可以说概括了陈皮的功用。陈皮就是橘子皮,以存放的时问长、陈久者为好,所以叫陈皮。广州产的橘子皮较好,故又名广陈皮。橘皮刮去里面的白东西,叫广橘红。化橘红、广橘红、陈皮均有化痰作用,但化橘红化痰效力最大,对痰多、痰稠、痰白粘者适用;广橘红偏于轻清入肺,适用于外感咳嗽痰多胸闷者;陈皮理气消胀开胃的作用大于橘红,橘红化痰的作用大于陈皮。①橘络有化痰通络的作用,常用于咳嗽、胸胁闷痛以及手指麻木等。②橘核可散结止痛,常用于治疝气痛。③橘叶能舒肝解郁,常用于胸胁闷痛、乳房发胀等。青皮偏入肝胆,破气散滞,兼能治疝。陈皮偏入脾肺,理气和胃,兼能化痰。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本品性味香燥,过用、久用可耗散正气;无气滞者勿用。 ◎青皮 青皮味苦辛,性温。功能破气消滞,舒郁降逆,并能治疝气疼痛。由于肝气郁结而致的胸膈胀闷,气逆不食,胁肋痛胀,善怒,气郁胃痛等症,可用青皮破气结、舒肝郁。常与枳壳、苏梗、香附、槟榔、厚朴、陈皮等同用。青皮能破气平肝,引诸药至肝经。配乌药、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橘核等,能治疝痛。例如天台乌药散(乌药、川栋子、木香、小茴香、高良姜、青皮、槟榔)中就用青皮破气平肝。这是治疗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常用的方剂。我常运用前人这些经验对睾丸结核、慢性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病,出现睾丸坠痛、牵引小腹疼痛、会阴部坠胀、喜暖畏冷等症者,用炒川楝子三至四钱、炒橘核三钱、青皮二至三钱、炒小茴香二至三钱、乌药三钱、吴萸一至二钱、荔枝核三钱、白芍四至五钱、肉桂三分至一钱,随证加减,常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仅供参考。香附能通十二经的气分,行气开郁,兼能调经理血。青皮主入肝经,破气开郁,兼治疝痛。枳实破气苦寒而降,偏用于快利胸膈,消导肠胃积滞。青皮破气,辛温而散,苦温而降,偏用于胁肋疼痛,破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全套光盘集锦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全套光盘集锦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套光盘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系列“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基础上精编而成,此项活动被业内人士称为“名老中医从医精华抢救计划”。自99年开始启动,六十多位国宝级中医名家,面向杏林后起精英,谆谆教诲!高屋建瓴、医理深妙,真知灼见、开悟心智! 名老中医真传光盘一经问世,立刻吸引了海内外中医人士和广大学子的眼睛,纷纷求购。 不难想象——邓铁涛、颜德馨、焦树德、路志正、朱良春、陆广莘、张琪、刘炳凡、周仲瑛、任继学、晁恩祥、金世元、吉良晨、张学文、王永炎……等等;在中医药行业,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会使您如雷贯耳!您一定很想重回课堂,聆听这些国宝级名老中医将毕生心血结晶和盘托出、倾囊相授!现在这一切已成为现实!因为凝结着我国数十位名老中医从医精华的光盘业已问世! 1.《第一期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长春)》光盘 1.医学的目的与中医学术研究(主讲陆广莘) 2.气血辨证治疗疑难病(第一讲)(主讲颜德馨) 3.气血辨证治疗疑难病(第二讲)(主讲颜德馨) 4.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第一讲)(主讲张琪) 5.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第二讲)(主讲张琪) 6.咳喘论治(主讲李今庸) 7.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体会(主讲焦树德) 8.《内经》脏腑功能与临床应用的系统思维(主讲刘炳凡) 9.师门回忆(主讲刘炳凡) 10.疑难病辨治思路与方法(主讲张学文) 11..跨世纪中医的任务及展望(主讲朱良春) 12.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讲王绵之)13.临床治疗的思维方法及用药心得(主讲王绵之)14.脾胃与肿瘤病的临床研究(主讲何任)15.三谈中风病因病机与救治(主讲任继学)16.肺痿病的研究与辨识(主讲晁恩祥)17.哮病的证治体会(主讲晁恩祥)18.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斑热)19.强肌健力饮(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理论、临床与药理(主讲邓铁涛)20.怎样学好《难经》(主讲路志正)21.《医学心悟》简介(主讲路志正)22.疑难病症辨治杂谈(主讲路志正)。以上全部22个光盘,总时间:40小时21分。定价:1600元。 2.《第二期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北京)》光盘 1.经方辨治急难重症举隅(主讲颜德馨) 2.在痹证治疗中应解决的三个问题(主讲朱良春)3.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体会(主讲朱良春)4.大偻(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探讨(主讲焦树德)5.谈中医诊治急难病(主讲焦树德)6.心病系列证治(主讲张琪)7.略论《皇帝内经》中血气流行及放血治病(主讲李今庸)8.虚损性肾衰(主讲任继学)9.谈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主讲金世元)10.阴阳自和,升降出入第一讲(主讲陆广莘)11.阴阳自和,升降出入第二讲(主讲陆广莘)12.论脾胃病临床用药(主讲吉良晨)13.叶、吴二家对温病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主讲张灿玾)14.中风病防治研究(主讲张学文)15.类中风概念与证治研究(主讲王永炎)16.高血压病辨证论治的体会(主讲邓铁涛)17.李东垣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主讲邓铁涛)18.万里云天万里路(主讲邓铁涛)19.再论中药不良反应问题(主讲晁恩祥)20.哮喘杂谈(主讲周仲瑛) 。以上全部20个光盘,总时间:40小时04分。定价:1600元。 3.第三期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上海) 1.祛瘀法及其应用(主讲邓铁涛)呼吸系病之诊治一得(主讲张灿玾) 2.二陈汤之临床运用

焦裕禄精神心得体会3篇

焦裕禄精神心得体会3篇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大兴服务群众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知难而进之风、敬业奉献之风。下面是OK为大家带来的焦裕禄精神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焦桐无言,默默注视着熙熙攘攘前来参观的人群。站在茂盛的焦桐树下,深深缅怀焦裕禄。 焦裕禄这个名字,体现了一种崇高而不朽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他向每一个党员干部发出忠告:永远要做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绝不能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只有时时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才会拥戴你、支持你。 焦裕禄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走遍了兰考的每一寸土地;他下乡住的是农民养牲口的棚子;县委有汽车,他却始终骑自行车;天下大雨,他冒雨勘察内涝情况,争取得到水患的第一手资料;为抵住肝病的疼痛他居然把坐骑抵出一个窟窿......,焦裕禄即使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仅仅凭这种精神就够了,正是这种精神改变兰考人面对三害的态度,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兰考人把贫穷的兰考建设成了梦想中的兰考。焦裕禄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他的行动成

分说明:一个人的地位不用太高,一个人的贡献可以不大,一个人工作的时间也可以不长,只要这人实实在在为人民做事,人民就永远不会忘记他。 愿焦裕禄的精神像兰考的泡桐树一样扎根兰考,传遍中华大地。 通过这一段时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联系农村信用社工作实际,感受很深。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信合事业也逐步发展壮大,改革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我们没有理由不像焦裕禄同志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更要尽职尽责,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服务三农,职责所在。今后,我要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学习焦裕禄同志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结合工作和自己实际,接受学习教育,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行动上落到实处,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事业心、责任心,继续做好数据统计、贷款管理、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信合事业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有40多年了,他的事迹至今为人民念念不忘?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至今为人民所称颂?现在重温他的事迹后仍然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关键就在于他心里时时刻刻装

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方

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验方 补肾祛寒治尪汤 「尪痹」这一新的病名,是我在1981年提出的,主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痹病)而言。以补充行痹、痛痹、着痹分类的不足。以下这3张处方都是我治疗尪痹的经验方。 补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克(用15克时,需先煎10~20分钟)、骨碎补1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独活各10~12克、防风10克、麻黄3~6克、苍朮6~10克、威灵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松节15克、炙山甲6~9克、地鳖虫6~10克、炙虎骨9~12克(另煎兑入)。因虎骨已经禁用,可加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以代虎骨。 功能: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 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出现肾虚寒盛证者。 组方医理: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阳、壮筋骨,制附片壮肾阳、祛寒邪,熟地补肾填精、养肝益血,共为主药。以骨碎补活瘀祛骨风,淫羊藿补肾阳、祛肾风,虎骨祛风壮骨,桂枝、羌独活、威灵仙搜散少阴、太阳经及肢体风寒湿邪,白芍养血荣筋、缓急舒挛,共为辅药。又以防风散风,麻黄散寒,配熟地可温肌腠,苍朮化湿,赤芍活瘀清热,知母滋肾清热,穿山甲通经散结,地鳖虫活瘀壮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共为佐药。其中赤芍、知母、地鳖虫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温药化热。牛膝益肾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 加减运用: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黄10克。瘀血明显者,加红花10克,乳香、没药各6克,皂刺6克。腰腿痛明显者,可去松节、苍朮,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吃药时再嚼服胡桃肉(炙)l~2个。肢体僵屈者,可去苍朮、防风、松节,加生薏米3O~44克、木瓜9~12克、茯苓15克、白殭蚕9~12克。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可去苍朮、牛膝,加金狗脊40克、鹿角胶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殭蚕12克,羌活改为12克。关节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并且再加草乌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随汤药冲服。舌苔白厚腻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 注意事项:(1)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现疗效。(2)达到显效后,可将此方研细末,每次服3克,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长期服用。 验案举隅:任某某,男,48岁,工人,1971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僵化,肢体不能自己活动已1年有余。 病史:1970年9月间,因挖地道在地下休息和交接班时,即睡觉,一日,突然高烧40℃以上,继而出现左膝、左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不便。虽经治约半年,但病情日渐加重。两手腕、食指关节亦相继红肿疼痛、变形、僵化,活动严重受限,晨起伸不开。两膝关节肿大、变形,不能自由屈伸,左腿较重。两踝关节肿大如脱。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时血沉55毫米/小时),即转该院中医科诊治。眼中药80剂,症状未见改善,血沉增快(118毫米/小时),遂来我院就医。

心得体会:学习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心得体会:学习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今年是人民的好公仆、党员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逝世45周年。45年来,焦裕禄同志的光辉形象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回放,焦裕禄同志的至理名言始终是我前进的座右铭,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在激励着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奋发进取并迸发出铿锵的足音。 45年前,我还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书竟然让我爱不释手。45年过去了,直到今日我还能清楚记得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那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还清楚记得焦裕禄同志“我活着没有把沙丘治好,死了以后就把我埋在沙丘上,我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感人

话语,他鞠躬尽瘁为人民,两脚踏遍黄沙地,“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的好品格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脑海里。 参加工作后,自己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逐步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美好愿望。从那时起,在我心中就把共产党员与焦裕禄同志划上了等号,做人就做这样的人。焦裕禄同志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焦裕禄同志就是共产党的化身,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焦裕禄同志任兰考县委书记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400多天,但是他顶着风沙,抗着疾病,奔走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在兰考人民群众这块土壤上,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人们忘不掉焦裕禄同志安葬的那一刻,成千上万的百姓自发地为他送葬,恋恋不舍地告别自己的好书记,那是人民群众对他短暂一生的最高褒奖,那是平民百姓对一个人民好公仆的眷恋之

焦树德临证百案按

焦树德临证百案按 云海—Yi 保存于2011年04月23日13:18字体:中▼ 转为日志 编辑 删除赏焦树德教授100个临证精选医案,品学术继承人阎小萍教授精辟按语。本书按原本风貌出版奉献给大家,期望更多的同道、后学者悟之、学之、承之、扬之,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努力! 焦树德,男,1922年5月生。早年向外祖父学习中医,1941年开业行医,1950年通过卫生部高级医师考试。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专家室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学位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美国中医药研究会、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医师协会学术顾问,全国图书奖、科技进步著作奖评委会评委,全国中医药学术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委员、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药学会理事,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被收录于英国《剑侨国际名人辞典》。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擅治危急疑难重病,提出“继承前人学术,搏采今人之长,突出中医特色,立足创新发扬”的学术观点:在诊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方面,创立了

“尪痹”、“大偻”等新病名及诊治规律;创制了“尪痹康复Ⅰ号”、“尪痹Ⅱ号”等治疗痹病的新药;曾多次应邀到世界名地讲学;主要著作有《用药心得十讲》、《方剂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医学实践录》、《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等,发表论文60多篇。 焦老临床擅治内科疑难重病,对肝、胆、泌尿系结石注重增强肝、肾本脏功能;对萎缩性胃炎、溃疡病等采自自拟的三合汤与四合汤,不但胃痛能愈,而且胃镜和病理检查也见明显好转,溃疡愈合;对冠心病、心肌火、心绞痛采用心、肺、胃、肾同治,理气活血与助阳化痰并用,颇有良效;对中风症(急性脑血管病)常用中风,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出血性疾病重用滋胃凉血,降气清热;对高热性疾病,谨遵“见热莫攻热”之训,活用清、疏、滋、降、和解等法,力求治本,其热自解;休克厥证人、人事不省诸疾,用助阳开窍,宁心醒神,辩证治本,效果颇佳;诊治各种顽疾、危证每每疗效卓著,深受患者拥戴。第一案宣肺利水法治愈 小儿风水案 第二案益气凉血法治愈便血、大便不畅案 第三案熄风化痰法治愈癫痫案 第四案燮枢汤加减治愈胁痛案

名老中医焦树德临床经验

《让幻灯片“动”起来》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三中学张之琼 一.教材分析 《让幻灯片“动”起来》是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编写组编写的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如何编辑与修饰幻灯片文字、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多种媒体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如何设置动画效果和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这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掌握与运用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的使用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材的设计上选用“三亚城市名片”揭晓的“美丽三亚浪漫天涯”为主题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通过观看教师示范操作与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加上一些动画效果,与上节课的知识形式对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者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电脑操作技能,而且具有学习过PowerPint前几节课的知识,具备学习这一内容的基础。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为主题设计出有一定趣味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如何为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 ②掌握如何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同学及网络的帮助下,学生感受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的过程,并善于思考和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让幻灯片“动”的理解和运用。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题“美丽三亚浪漫天涯”幻灯片实例的制作,学生在进行探索和尝试性学习时,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①掌握如何为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 ②掌握如何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教学难点: 1. 自定义动画效果的设置方法(“自定义动画”的顺序、效果设置及动画的自动播放)。 2. 幻灯片切换方式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策略与教学准备 教学策略:为使学生能更扎实的掌握知识技能,本节课教学结合学生已掌握知识,我采用示范教学的方法和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以任务为驱动方式,为学生学习创设空间,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完成知识的探索与构建,同时激活学生的感情和自信。 教学准备:范例“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演示文稿,素材(三亚景点图片、声音等) 六、教学过程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 从个人感受来说,前人学医基本上是从《皇帝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来学起的,这四部书也补称为古典中医的四部经典。但是现代人学中医我认为并不需要非得遵从古人学医的这个道路去起,如果从这条路走无疑会有一个很好的中医基础,但是由于这些古典中医专着对于现代人啃起来的确是很难,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现在人有时很难再见的到了,当时可能是非常流行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原来一些当时很重要的病,现在就变了非常的一般或是少见了,而且中医学也往前发展的很快。那么,后果的一些名人也写了一些近代的名医,不但非常的实用,而且也很接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大家读起来就不像古书那样费解难懂,而且这个名医也写了许多中医入门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现代人读起来就容易懂的多了,等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如果有兴趣再去读古人的医着就好懂的多了,那时你可以借助于你学到的知识,再深入学习了解古人的智慧就会事半功倍。 我推荐给你几本中医入门书籍,仅供你参考: 《中医入门》本书由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写给入门人读的书籍,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把你领入学习中医之门。 《中医基础》中基是为了给初学中医的人打基础的书籍,本教材是中医药大学的基础教材,也推荐给你,因为里面有一些诊断学的基本功在里面,所以还是很值得的一学的。 《用药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用药基础的书,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 《方剂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方剂组成的基础专着,主要是讲的方剂学的内容,是从中药配伍关系讲的,当然你也可以学一学中医药大学的《方剂学》这本书。 以上这四、五本书如果你能掌握了书中的内容,就可以入中医之门了,当然即使是专业学中医的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医学并不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做医生了,要知道“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于临床实践还尚须时日,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把掌握的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中医大夫。

焦树德治疗尪痹经验

我对焦树德治疗尪痹经验的全面整理 一、尪痹的临床特点 尪痹除有关节疼痛、肿胀、沉重及游走窜痛等风寒湿痹共有的症状外,还具有病程较长,疼痛多表现为昼轻夜重,痛发骨内的特点,古人称之为“其痛彻骨,如虎之啮”。关节变形,骨质受损,僵直蜷挛,不能屈伸:重者活动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因病邪在里,故脉见沉:因肾虚,故常见尺脉弱小:因痛重,故脉弦。脉象常见沉弦、沉滑、沉弦滑、尺弱等。 二、尪痹的常见证候 1、肾虚寒盛证 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两腿无力,易疲倦,不耐劳作,喜暖怕凉,膝、踝、足趾、肘、腕、手指等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变形。晨起全身关节(或最疼痛的关节)发僵,筋挛骨重,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变形,波及督脉时则脊柱僵弯。舌苔多白,脉象多见尺部弱、小、沉细,余脉可见沉弦、沉滑、沉细弦等象。此乃肾虚为本,寒盛为标,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上最多见。 2、肾虚标热轻证 此证患者夜间关节疼痛时,自感把患处放到被外,似乎痛轻,但久后又觉疼痛加重,赶紧收入被窝中,手足心也感到发热。痛剧的关节或微有发热,但皮肤不红,肢体乏力,口干便涩。舌质微红,舌苔微黄,脉象沉弦细略数。此为肾虚邪实,寒邪久郁或服热药助阳而邪欲化热之证。此证虽时有所见,但较肾虚寒盛证少见。

3、肾虚标热重证 此证关节疼痛而热,肿大变形,用手扪之,肿痛之处局部可有发热,皮肤也略有发红,因而喜将患处放到被外,虽然在被外放久受凉,仍可加重疼痛,但放回被内后,不久又放到被外。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舌苔黄厚而腻。脉象常滑数或弦滑数,尺脉多沉小。本证乍看起来,可诊为热证,但结合本病的病机特点和病程分析,实为本虚标实,标邪郁久化热或服温肾助阳药后,阳气骤旺,邪气从阳化热之证,与一般的热痹不同(热痹病程短,无关节变形,关节痛处红肿甚剧,皮肤也赤红灼热)。此证临床上虽也能见到,但较之肾虚寒盛证则属少见之证。本证有时见于年轻、体壮患者的病情发展转化过程中,但经过治疗后,则多渐渐出现肾虚寒盛之证,再经补肾祛寒、强壮筋骨、通经活络等治法而愈。 4、肾虚督寒证 腰骶脊背疼痛,痛连颈项,背冷畏寒,脊柱僵硬弯曲,直腰、弯腰受限,两腿活动受限,得温而痛减,大腿外展或下蹲受限。舌苔薄自或白,脉象沉弦或兼细、或沉细弦迟。甚者可致“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旭废之人。 5、湿热伤肾证 多个关节肿痛,痛处用手摸之有发热感,喜凉爽,皮肤不红,常伴有腰膝乏力、晨僵,也可有轻度身热或下午潮热久久难解,关节自感蒸热疼痛,痛发骨内,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形。舌苔黄腻或浮黄。脉象滑数或沉弦细数,尺脉多小于寸关。此证多见于气候潮热地域.根

中药学第 讲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 中药学第1讲.txt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第一讲 第一讲临床运用方剂需要注意的问题 前人的方剂,皆为医学理论精华和临床宝贵经验密切结合融汇集积而成,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与发扬。前人的许多方剂,组织严谨,配伍巧妙,直到今天,依法使用,仍有良效,成为临床上经常应用的方剂。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些方剂时,也应注意到古今生活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人的禀赋、饮食、居住、病因等也均有不同: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运用前人的方剂时,既要学习与掌握前人关于方剂的法度规矩、严谨的组方理论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又要注意运用中医理论按照辨证论治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况,对前人的方剂进行加减化裁而灵活运用,才能使方证合宜,提高疗效。虽然我们强调对方剂一定要灵活运用,但是也不能灵活得无法无度,随便拼凑,有药无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故提出以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勉。 1、密切结合辩证论治 用中医理论指导方剂的临床运用中国医药学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辨证论治”的独特医疗体系,使这门既能发挥保健长寿作用又具临床治疗效果的医学科学,达到了医疗艺术的境地,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了重要的作用。辩证论治的具体内容,包括理、法、方、药等几个方面。理、法、方、药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理”贯穿在法、方、药之中,不能截然分开。“理”就是中医理论,也就是说中医治病要用中医理论指导,其中的“方”,就是指方剂的运用而言。方剂俗称“药方”,药方是用“药”组成的,可见方、药是辩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药方要符合“法”(治疗法则)的要求,“法”的确立,是在运用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辩证,辨认出疾病的证候并找出主证后而确定的。所以说理、法、方、药是密切联系的。 “方”、“药”既然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临证时,要密切结合辩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方剂,例如对病人经过辩证,确认患者证属外感病风寒束表证,治疗法则确定用辛温解表(发汗)法,这时要根据“法”去选“方”,选方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地、因时灵活掌握。上证病人,如果是在我国北方,病人又是北方人,那就可以据法选用麻黄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生姜、桂枝、大枣)或入参败毒散(羌活、独活、前胡、柴胡、人参、茯苓、桔梗、枳壳、川芎、生姜、薄荷、甘草)之类的方剂;如病人是在我国南方,病人又是南方人,那就要选用香苏饮(苏叶、香附、陈皮、甘草、生姜、葱须)或连须葱白汤(连须葱白、生姜或加葛很)之类的方剂;如病人是我国中原地带者,则可选用神术散(苍术、防风、甘草、生姜、葱白、羌活)之类的药方。可见,

焦树德经验方

一、正颜汤 组成:荆芥9克、防风10克、白附子6克、白僵蚕10克、全蝎10克、白芷10克、葛根12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炙山甲6克、地鳖虫6克、钩藤20克、蜈蚣3条。 功能:散风活络,疏解阳明。 主治:中风病中络证口眼歪斜,也适用于颜面神经麻痹等。 方解:本方系牵正散加味而成。方中以荆芥祛血分之风(和/或用芥穗散颜面之风),防风疏散经络之风,共为主药;全蝎、蜈蚣熄风解痉,祛毒定惊,白僵蚕祛风解毒,白附子入头面祛风化痰,白芷入阳明散寒通窍,钩藤清心凉肝、熄风定搐,共为辅药;葛根解肌活络,专入阳明经,桃仁、红花活络行血,以达血行风自灭之旨,共为佐药;炙山甲直达病所,通行经络,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达散风活络、熄风祛痰,以正颜面歪斜之功效。 二、回阳固脱汤 组成:人参10~20克、制附片10~15克、生龙骨20克、山萸肉15~20克、生牡蛎20克。急煎灌服。 功能:大补元气,回阳固脱。 主治:中风脱证,气虚阳脱,冷汗湿衣,四肢厥冷,脉象虚散或细弱。 方解:本方乃参附龙牡汤加味而成。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固脱为主药;制附片回阳救逆,以复四肢厥冷为辅药;龙骨、牡蛎收神潜阳,为佐药;使以山萸肉敛汗益阴,补肾固脱。用于阳气欲绝、神浮魂散、呼吸欲断之危证。 三、活络复遂汤 组成:桑枝30~40克、地鳖虫6~9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皂刺6~9克、赤芍10克、蜈蚣3~4条、钩藤30克、半夏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地龙10克、川断15克、牛膝15克、炙山甲9克。 功能: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半身不遂,手足不利,肢体拘急僵掣,或肢体瘫软弛滞,脉弦滑,舌苔白者。 方解:本方用桑枝通达四肢关节,祛风活络,兼补肝肾;地鳖虫破血逐瘀,通经活络为主药;红花、桃仁、赤芍通经活络,行血散瘀,皂刺消痰散结,深入病所,蜈蚣祛风解痉,钩藤熄风活络,共为辅药;更以半夏、化橘红、茯苓化痰祛湿、健脾和中,地龙活血通经,川断、牛膝补肾壮腰膝,增气力,共为佐药;使以炙山甲活血通络、直达病所。诸药共奏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效。 四、三合汤 组成: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 功能:疏肝和胃,理气醒脾,温经活络。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药无效者)。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包括各种慢性胃、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脘痛)。 方解:本方乃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其中良姜辛热,温胃散寒,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二药合用,善治寒凝气滞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气滞而痛者,重用制香附。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百

名医焦树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方_邢金娜

名医焦树德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方 北京主任医师邢金娜 吸收率最高的虫草———香港同仁堂虫草胶囊抢购热线:400-705-2188 广告信息 +焦 树德(1922~2008)是河北省束鹿县人,自幼学医。1941年,他正式在家乡悬壶行医。 1950年,他在北京前门内大中府开办了"慈德中医诊所",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1951年,他关闭了自己的诊所,进入北京市立第二医院工作。从1977年起,焦老开始担任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此后,他历任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1994年,他的名字被英国的《剑桥国际名人辞典》收录。在六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上,焦老十分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各种疑难病。他认为,像类风湿关节炎这样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症状的疾病,一般都是因肾脏亏虚,使寒湿之邪乘虚侵入肾脏所导致的。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应采取补肾祛寒、滋阴养血的治本方法,并适当搭配一些具有温热散寒、疏风化湿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在临床上,焦老经常使用 “补肾祛寒治(w āng )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往往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下面就介绍一下焦老这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方: 取补骨脂、淫羊藿、赤芍、白芍各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炙山甲、自然铜(应先煎)各6~9克,制附片6~12克,骨碎补10~20克,桂枝、知母、牛膝各9~15克,羌活、独活各10~12克, 地鳖虫、苍术各6~10克,麻黄3~6克,防风、松节各10克,威灵仙12克,伸筋草30克,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剂,分2次服 下。此方具有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血通络、强筋壮骨的功效,适合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受损、 关节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脉沉尺弱等肾虚寒盛症状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患者使用。 在使用补肾祛寒治 汤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症状对此方中的药物进行增减,以取得最佳的疗效:①上肢症状较重者,可在此方中加入片姜黄10克。②腰腿疼痛较重者,可去掉此方中的松节、苍术,加入桑寄生30克, 杜仲12克,加重川断、补骨脂的用量,并在服药时嚼服炙胡桃肉1~2个。③肢体僵硬者,可去掉此方中的苍术、防风和松节,加入生薏苡仁30~40克,木瓜、白僵蚕9~12克,茯苓12克。 本栏编辑/窦大维 药师指点 偏验方选粹 40

方剂心得十讲(三)(2)

方剂心得十讲(三)(2) 藿香正气散 藿香90克、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各30克、白朮、陈皮、半夏曲、厚朴、桔梗各60克、炙甘草75克,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用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盏,热服。如欲出汗,盖好衣被,再煎服之。现临床上多参照原方用量比例精神,改为汤剂服用。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内伤湿冷,饮食停滞,又外感风寒,症见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咳嗽气喘等。又治中暑、霍乱吐泻,感染岚瘴不正之气,舌苔白腻、脉象滑等症。方中以藿香辛温散寒,理气和中,芳香祛秽,表里兼治作为主药;辅以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发表,芳香化湿,宣畅肺气,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止呕,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佐以白朮、茯苓、陈皮健脾化湿,理气除痰,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百药。本方在夏暑季节最常使用。如果表邪偏重,恶寒发热而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之力。如兼食滞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焦槟榔、炒莱菔子,以加强消导。如湿盛腹泻者,可加炒扁豆、炒薏米、车前子等以利湿止泻。本方以藿香命名,因藿香清芳微温,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之妙药。正如《本草正义》所说:「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

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但本品温和力缓,同时须配伍苍朮、厚朴、佩兰、苏叶或白朮、陈皮、茯苓等。王好古也曾赞扬本品:「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汤则补脾」。本方有发越脾气、调中焦升降之力,故名「正气散」。 我常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效果良好。例如李某某,女,26岁,因八月天气炎热,吃冷饮水果太多,夜卧窗前,睡眠受寒,次日头痛发热憎寒无汗,全身酸懒,脘胀腹痛,呕吐四次,水泄三次,舌苔白腻,脉象浮滑,重按无力。据此脉症,知为暑夏季节,内伤湿冷,外感风寒,肠胃气乱,寒湿不化,而致吐泻,表证不解而致头痛寒热。四诊合参,诊为暑湿吐泻之证。治以温散化湿,佐以解暑。处方:藿香10克,紫苏9克,白芷9克,半夏10克,干姜6克,香薷9克,炒扁豆9克,茯苓20克,大腹皮12克,广木香6克,车前子12克(布包),炒白朮6克,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一剂显效,三剂痊愈。藿香正气散与六和汤(砂仁、藿香、厚朴、杏仁、半夏、扁豆、木瓜、人参、白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皆能治疗夏月饮食不调、外感暑气而致寒热、吐泻等症。二方相比,本方解表除湿之力大于六合汤,但正气虚弱之人应慎用。六合汤解表芳化之力虽小于本方,但益气匡邪之功却大于本方,并且还有和肝舒筋之作用,对吐泻转筋者有效。本方与不换金正气散(苍

焦树德:运用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胃脘痛

焦树德:运用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胃脘痛 名医焦老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常常使用“三合汤”与“四合汤”治疗久痛不愈,或用它药不效的胃痛顽症,每收良效。“痛在心口窝,三合共四合”。这是笔者在幼年时代,外祖父教我背诵的一句口诀。1941年笔者开业行医,在临床上亲自运用后,才渐渐对它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心口窝”指上腹部胃脘处,“三合”是三合汤,“四合”是四合汤。这句治病口诀是说对胃脘痛,要用三合汤治疗,必要时还须再加一汤(两味药),共成为四合汤。另外,还叮咛笔者要记住,此汤以治疗久痛难愈,或服其他药不效的胃脘痛为其特点,对新患的胃脘痛根据辨证论治进行加减,也有效果。通过多年的临床应用,理解也逐渐加深,摸到了一些加减方法,成为笔者治疗胃脘痛经常使用的方剂,常常收到令人难以思议的良好效果。今不揣浅陋,把三合汤,四合汤治疗胃脘痛的一些个人经验,介绍如下。1 三合汤组成高良姜6~10 g,制香附6~10 g,百合30 g,乌药9~12 g,丹参30 g,檀香(后下)6 g,砂仁3 g。【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药无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

痛)。【方义】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3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等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高良姜辛热,温胃散寒。《本草求真》说:“同香附则除寒祛郁”。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说:“治一切气”。“消食下气”。二药合用,善治寒凝气滞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气滞而痛者,重用制香附。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月贲郁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快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二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再参《本经》说百合能“补中益气”,王好古说乌药能“理元气”。故本方更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之证。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三药组成,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吴普本草》说:"治心腹痛"。"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日华子本草》说:“治心痛。”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醒脾。三药相合,以丹参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滞,又能理胃气,再兼丹参功同四物,砂仁兼能益肾“理元气”、“引诸药归宿丹田”,故对久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的胃脘痛,不但能够活瘀定痛,并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以上这3个药方相合,组成三合汤则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