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性贫血
3岁以下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

3岁以下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区3岁以下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探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秀峰区772例3岁以下儿童的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和对喂养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3岁以下儿童贫血发生率31.22%,6-8个月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42.31%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贫血发生率逐渐下降;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
但与喂养方法(是否经常喂养动物性食物)有关系,贫血患病率随着膳食的平衡而降低。
结论:我区3岁以下儿童特别是6-8个月龄儿童贫血发生率较高,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全社会尤其是家长认识到缺铁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儿童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指导,防治并进以减少贫血的发生。
【关键词】婴幼儿;养性缺铁性贫血;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r 556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91-01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n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1]。
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营养性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2004年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53%的学龄期儿童存在贫血;我国2002年6月龄到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为14%--36.6%[2],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为了解本社区3岁以下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现对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的3岁以下儿童进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和喂养方法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建立健康档案常住儿童。
1.2方法对3岁以下儿童进行测量血红蛋白含量和喂养方法的调查。
观察儿童在各种情况下与贫血的关系。
1.3贫血的诊断标准:在海平面地区,6月-5岁血红蛋白<110g/l。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 Tel: 83662684
单击添加副标题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I DA)
1
WORKREVIEW
基本概念
CONTENTS
基本内容
2
病因
UNDERWORK
3
病理生理
WORKHARVEST
4
临床表现
FUTUREOUTLOOK
5
实验室检查
UNDERWORK
叶酸 四氢叶酸 DNA
B12缺乏四氢叶酸合成 DNA
甲基丙二酸 琥珀酸三羧酸循环神经髓鞘脂蛋白 变性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B12
临床表现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一般表现:虚胖、发黄
01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治 疗
01
一般对症治疗
02
对因治疗
03
补充治疗
诊断与鉴别诊断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特点及其预防、膳食调理原则

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特点及其预防、膳食调理原则作者:米热宛古丽•阿布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 目的〖HJ1mm〗分析讨论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特点及其预防、膳食调理原则,以减少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为营养性贫血的患儿提供有效的膳食原则,以更快的纠正贫血状况。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4月间的164例营养性贫血患儿,分析其发病特点,又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2例,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除过药物治疗外还加以预防、膳食调理等,对照组只依靠药物治疗,随访三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讨论小儿营养性贫血的分类、病因等。
结果随访15天、随访1月、随访2月、随访3月时实验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9%、91.4%、96.3%、98.8%,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1.2%、58.5%、65.8%、74.4%,两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关键词] 小儿营养性贫血;发病特点;预防;膳食调理原则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16-02贫血(anemia)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
治疗上主要是对症、对因治疗。
在脱水或失血等循环血容量减少时,由于血液浓缩,即使红细胞容量偏低,但因血红蛋白浓度增高,贫血容易漏诊[1]。
营养性贫血是指因机体生血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如铁、叶酸、维生命素D等物质相对或绝对地减少,使血红蛋白的形成或红细胞的生成不足,以致造血功能低下的一种疾病。
多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以及胃肠道等疾病所致营养物质吸收较差的患者,营养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受到社会及其家庭的高度重视,了解发病特点,预防及膳食原则是小儿营养性贫血的保障,现就此做以下的讨论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4月间的164例营养性贫血患儿,其中男79类,女85例,年龄2个月-12岁。
儿童营养性贫血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进食不规律 0 . 5 1 4 0 . 2 0 5 l 1 . 4 4 0 1 . 1 9 5 0 . 2 7 5 ~1 . 9 3 2 0 . 0 0 2 ¨ 加感染机会 , 而且也能影响患儿的神经发育 , 甚 至 造 成 智 力
2 . 1 儿童 营养性 贫血发 病情况 : 本 次共 调查 2 2 6例 , 其中
诊 断为营养性贫 血 5 1例 , 营养 性贫 血 发病 率 为 2 2 . 5 7 。 其 中轻度贫血 3 8例 , 中度 贫 血 1 3例 ; 男童 2 7例 , 女童 2 4
例 。
发育迟缓 [ 3 ] , 严 重 者 影 响 患 者 的精 神 障 碍 ] 。 随 着 社 会 水 平 的提 高 , 绝 对 营 养 摄 人 不 足 的 情 况 较 为少 见 , 但 经 常 以给
一
的膳 食 习惯 和 行 为 , 更 容 易 导 致 营 养 性 贫 血 的 发 生 。从 以
上 分 析 得 出 ,不 同年 龄 段 的儿 童 营养 性 贫 血 表 现 具 有 明显
的差 别 ,其 中 8 ~1 0岁 儿 童 营 养 性 贫 血 的发 病 率 高 ,相 关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与 厌 食 、偏 食 、不 规 律 饮 食 有 关 系 ,而 与 家 庭 条 件 及 居 住 地 无 关 ,说 明一 般 家 庭 都 能 够 满 足 儿 童 生 长 发 育 的 营养 要 求 ,但 儿 童 的饮 食 习 惯 是 影 响 儿 童 营 养 均 衡 摄 入 的 主要 原 因 。我 们 要 在 日常生 活 中注 意 对 儿 童 健 康
山西 医药杂志 2 0 1 3 年1 0月第 4 2 卷第1 0 期二 F 半旦
! ! ! !
! : ! ! : ! 兰 ! ! !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
方法对6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住院患儿实施生活、饮食、用药、心理和预防感染护理的同时,给予患儿及其家属健康教育。
结果所选56例患儿的血红蛋白恢复正常(6个月~6岁>110 g/l, 6~13岁>120 g/l), 4例(重度占3例)好转。
结论加强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护理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贫血,临床上具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和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等特点[1]。
本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影响小儿的智力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为减少缺铁性贫血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对缺铁性贫血的护理体会做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60例。
年龄:6个月~13岁,喂养史:未及时添加辅食42例,其他原因18例;生产史:早产及低体重儿13例,正常出生儿47例;贫血程度:轻度贫血(血红蛋白110~90 g/l)44例,中度贫血(血红蛋白90~70/l)13例重度贫血(血红蛋白2. 1. 5 心理护理2. 1. 5. 1 为消除患儿家长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向患儿家长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
2. 1. 5. 2 缺铁性贫血临床病程较长,我们应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要点和护理重点,并交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使家长对患儿治疗有较为恰当的评估。
2. 1. 5. 3 多与家长交谈,了解家长的心理特点,让家长愿意和护士诉说,把护士作为知心人。
同时,护士恰当支持、鼓励和抚慰等手段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
使治疗顺利进行。
2. 2 健康教育2. 2. 1 做好疾病知识指导。
首先使家长了解贫血产生的诱因。
同时使患儿父母了解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表现,使患儿父母对缺铁性贫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加红蛋白合成减少(hypochromia)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6个月至2岁的小儿最多见,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卫生部列为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病因】铁是构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
任何引起体内铁缺乏的原因均可导致贫血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储存铁主要在胎儿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故早产、双胎、孕母患缺铁性贫血等都可导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入不足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果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或年长儿偏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快婴儿期和青春期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铁的需要量相对增加,易发生缺铁。
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每须摄入的铁量相对较成人为多。
4.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日排铁量相对较成人多,长期慢性失血亦可致铁缺乏。
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相对比成人多。
每ml血约含0.5mg,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因对牛奶过敏而致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ml)。
5.吸收减少饮食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发病机制】铁缺乏对造血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均有影响。
1.对造血系统的影响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缺铁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进而血红蛋白合成也减少,导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质减少,细胞变小;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ID):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③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2.对其他系统的影响缺铁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多种含铁酶(如细胞色素酶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活性减低。
医院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儿童健康问题处理原则

医院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儿童健康问题处理原则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利用障碍或者丢失过多等原因,引起人体储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发生的一种贫血。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6个月~6岁儿童Hb值应不小于110g/L。
贫血的分度(按Hb值分):轻度90~109g/L,中度60~89g/L,重度<60g/L。
一、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早产、多胎、胎儿失血、孕母严重缺铁。
(2)铁摄入量不足:婴儿食物转换期未及时补足强化铁的食物或铁剂。
(3)铁的吸收障碍:急、慢性感染,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疾病,影响铁的吸收。
(4)生长发育过快,需求量增加。
(5)长期慢性失血,导致丢失过多。
二、治疗
铁剂治疗与去除病因相结合。
三、管理
发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儿童应立即建立专案管理,进行追踪随访。
定期进行监测,轻中度贫血儿童补充铁剂后2~4
周复查Hb值,并了解服用铁剂的依从性,观察疗效。
四、转诊
重度贫血儿童、轻中度贫血儿童经铁剂正规治疗一个月后无改善或者进行性加重,应及时转诊。
治疗满疗程后Hb 值达正常即可结案。
五、预防
加强母亲孕期营养保健,合理喂养,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早给予铁剂预防,积极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儿童营养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营养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作者:郑杰吴润晖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07期贫血是儿科医师日常工作中常见的血液疾病之一,它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
婴儿和儿童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随年龄不同而有差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血红蛋白的低限值在0.5~6岁者为110 g/L,6~14岁为120g/L。
海拔每升高1 000 m,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者为贫血。
根据病因的不同,贫血可分为多种类型,本文主要就营养性贫血做简单介绍。
营养性贫血是指因缺乏造血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如铁、叶酸、维生素D等,使血红蛋白的形成或红细胞的生成不足,以致造血功能低下的一种疾病。
多发于0.5~2岁的婴幼儿。
根据红细胞的大小,可分为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2种。
缺铁性盆血缺铁性贫血(IDA),又称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
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缺铁原因(以下原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体内贮铁不足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3个月为最多。
正常足月新生儿体内贮铁量为250~300 mg(平均60~70 mg/kg)。
贮存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婴儿造血之需。
如贮铁不足,则婴儿期易较早发生缺铁性贫血。
母亲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早产或双胎致婴儿出生体重过低,以及从胎儿循环中失血(如胎儿输血至母体或输血至另一同胞孪生胎儿),都是造成新生儿贮铁减少的原因。
出生后结扎脐带的时间延迟一些,并用手将脐带内血挤净,可使新生儿多得75 ml血或35 mg铁。
铁的入量不足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每日需摄入的铁量相对较成人为多。
成熟儿自生后4个月~3岁每天约需铁l mg/kg;早产儿需铁较多,约为2 mg/kg;各年龄小儿每天摄入总量≤15 mg为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的营养性贫血大多由缺铁引起,而轻度的营养性贫血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因为贫血起病较慢,轻度的贫血在孩子身上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而许多孩子查出患有贫血,也只是因为在其他疾病验血才发现血红蛋白低。
一、营养性贫血的症状
轻度贫血症状虽然不容易被父母们发现,但通过仔细观察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年龄较小的孩子表现为脸色苍白、食欲不佳,稍大些的孩子表现为无精打采或烦躁不安。
如果在贫血较轻的时候没有及时治疗,等进一步加重了病情,孩子会出现呼吸道和消化道反复感染,经常生病。
营养性贫血可以口服铁之缘片,微量补充铁质营养和蛋白质,提高营养的吸收摄入,一般口服两个月左右可有效营养性贫血。
二、判断贫血的标准是检查血常规
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1、新生儿,如果血红蛋白低于14.5克,就属于贫血;
2、6个月~6岁的孩子,如果血红蛋白低于11克,就属于贫
3、6岁~14岁的孩子,血红蛋白如果低于12克,就属于贫血
三、营养性贫血的病因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四大营养性疾病之一,最常见的原因是饮食结构不当,特别是偏食太多,以致造血原料不足引发贫血
1、多吃奶制品不能满足孩子对铁的需要
一些父母疼爱孩子,每天给孩子的饮食中充斥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比如牛奶、酸奶、奶油蛋糕,但孩子还是患上缺铁性贫血了。
实际上,牛奶中铁的含量非常少,一般而言,每100毫升牛奶仅含铁0.1—0.5毫克,而幼儿每天需要的铁含量为12毫克。
另外,母乳含铁量也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
5毫克。
因此,纯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就越大。
2、蔬菜水果吃得少也能引起贫血
儿童多吃高蛋白的食物未必就等于营养好,新鲜蔬菜和水果吃得少也容易引起贫血。
因为蔬菜中富含叶酸,而叶酸的缺乏,可引起骨髓里的红细胞发育不成熟,导致释放到血液中的红细胞存活寿命短,因而发生营养性贫血。
因此,儿童摄入的营养应均衡、适量。
平时应让孩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豆类、绿叶蔬菜、粗粮以及新鲜水果等。
四、如何预防营养性贫血
纠正营养性贫血因从调整孩子的饮食做起。
对于挑食厌食或贫血严重的孩子可以先通过服用铁之缘片来补充营养纠正贫血,同时配合食补来改善,那么,有哪些“补铁”饮食呢?
1、动物肝脏:每100克猪肝含铁25毫克,而且较易被人体吸收,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选食品。
2、鸡蛋黄:每100克鸡蛋黄含铁7毫克,尽管铁吸收率只有3%,但鸡蛋原料易得,食用保存方便,而且还富含其他营养。
3、黄豆及其制品:每100克黄豆及黄豆粉中含铁11毫克,人体吸收率为7%。
4、芝麻酱:这是极佳的儿童营养食品。
每100克芝麻酱含铁58毫克,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钙、磷、蛋白质和脂肪。
另外,饭前吃一个西红柿或饮一杯橙汁(维生素C),能成倍增加对铁的吸收,而饭前饭后喝茶,则会大大抑制人体对铁的吸收。
儿童营养性贫血饮食补充营养:
在配餐时在每日充足热量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富含铁的食物,如:肝、腰、肾、红色瘦肉、鱼禽动物血、蛋奶、硬果、干果(葡萄十、杏干、干枣)、香菇、木耳、蘑菇、海带及豆制品绿叶蔬菜等。
缺铁性贫血应当吃什么,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的食物有瘦肉、鱼禽、血、内脏,含血红素铁。
吸收率为10%-20%。
其它含非血红素铁的食物有乳蛋、谷类、硬果、干果的蔬菜(其中蛋黄为3%,小麦为5%)吸收利用率较低,在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