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孙子兵法中的集中兵力原则
孙子兵法的要点解读

孙子兵法的要点解读《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法之首,是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通过对战争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兵法原则和战争策略。
下面是对《孙子兵法》的要点进行解读。
一、战略思想1.谋定而后动:强调事前的充分准备,战前的充分计划,确保每一步都有合理的战略部署和精确的目标,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3.知己知彼:知己者胜,知彼者胜,指的是了解自己和对手的优缺点、实力和弱点,才能在对战中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你了解对手的同时,也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实力和潜力。
只有对自己和对手都有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战争中保持优势,才能百战不殆。
二、指挥策略1.兵贵神速:指挥官在战争中,必须迅速做出决策,快速行动,抓住战机。
只有高效率的指挥才能赢得战争。
2.敌进我退,敌止我扰:取长补短的思想。
如果对手有优势,就退让避免正面冲突;如果对手沦于劣势或停滞不前,就用各种手段进行扰乱,尽量不让对手恢复元气。
3.择地而战:强调选择适合的战场地形,避免在对手有利的地形作战。
合理利用地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4.兵不厌诈:让敌人在战术上无法预料和判断,制造更多的干扰,保持自己的战略上的秘密,从而实现主动权在自己手中。
三、兵法原则1.战争是正义和非正义的:正义的战争是指为了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利益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战争则是指为了私人利益、扩张领土或破坏他国而发动的。
《孙子兵法》强调支持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2.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在战争中必须运用意外的战术和计划,一方面使敌人无法预测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击中对手的弱点,达到最高的效果。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自己和敌人的详尽了解,是制定和执行胜利战略的基础,只有做到了解自己和敌人,才能保持胜利的状态。
4.虚实相生:虚实是军事计划和战术的核心,虚实之间的变化与转化是战争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
虚实相生意味着指挥官必须懂得诈兵之道,善于用虚实之间的相互作用。
《孙子兵法》第四篇《军形》的主要原则

《孙子兵法》第四篇《军形》的主要原则《孙子兵法》第四篇《军形》的主要原则《军形》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分为四章,主要讲:以多胜少,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MV的角度来说,影响成果有四要素,分别为力量F的大小、方向α、作用点和时间t,《军形》篇主要论述的就是力量要素F。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第一章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原则: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
第二章讲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实力弱则防守,实力强则进攻。
原则:防守可以增加抵抗力,因为有地利和等待之利。
第三章讲先胜后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原则:有胜利把握再战,无把握则不战。
第四章讲以多胜少,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镒:铢=576:1。
军赋影响胜负,积水就是聚力,通过集中兵力来赢得战争(如图1所示)。
图1《军形》篇的主要原则第一章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原则: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敌人能被我战胜的时机。
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创造充分的条件;可以战胜敌人,关键在于敌人出现可乘之机。
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军事学的主要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
不可胜是因为弱点没有暴露,可胜是因为弱点暴露而被定点打击。
先保证自己的弱点不暴露,就能保证自己不可胜,然后等待敌人暴露弱点,就是以待敌之可胜(如图2所示)。
图2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自己的弱点是否暴露,取决于自己隐蔽的能力,而对手的弱点是否暴露,取决于对手的隐蔽能力。
所以自己可以保证自己的弱点不暴露,这就是先为不可胜,等待敌人暴露缺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打击,这就是以待敌之可胜。
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智谋解析

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智谋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典籍之一,被誉为军事智慧的宝库。
这本书采用了独特的格式,通过主题论述和兵法原则等方式,系统地阐述了战争的本质和战胜敌人的智慧。
本文将对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智谋进行解析,探讨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一、灵活运用兵法原则孙子兵法中有许多重要的兵法原则,如兵不厌诈、凡事预则立、知己知彼等。
这些原则指导着指挥官在战场上的决策和行动。
在现代战争中,也可以借鉴这些兵法原则。
首先,兵不厌诈是指在战争中运用计谋和欺骗来迷惑敌人,从而获得战略上的优势。
这一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也非常重要,比如美军在海湾战争中通过虚假情报引诱伊拉克军队集结于盖达尔港口,然后进行突然袭击的行动,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其次,凡事预则立是指在战争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情报收集、资源储备、人员培训等。
这一原则的背后是对战争全面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只有事先做好准备,才能在战争中应对各种情况,并取得胜利。
再次,知己知彼是指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优势和弱点,从而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这一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也同样适用,指挥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情报信息,了解敌方的战斗力和意图,针对性地制定作战计划,提高自己的胜算。
二、灵活运用战争策略孙子兵法中提出了多种战争策略,如逐个击破、以逸待劳、以少胜多等。
这些策略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战争的思想和方法。
逐个击破是指集中兵力,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分割敌军,从而取得局部的胜利。
这一策略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非常实用。
以美国在二战中对德国军队的攻击为例,美军采取逐个击破的策略,通过连续的军事行动,将德军分割成多个孤立的部分,最终将其彻底击败。
以逸待劳是指在战争中利用时间和地理条件的优势,待敌军疲惫后再发起攻击。
这一策略在现代战争中也有着广泛应用,比如在朝鲜战争中,中方采取了以逸待劳的策略,主动选择有利的阵地和时机,使美军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以少胜多是指在战争中运用兵力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通过出奇制胜来战胜敌人。
孙子兵法观点

孙子兵法观点1、避实击虚: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
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
2、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
3、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
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
5、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
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
6、识众寡之用者胜: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
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国家维持政权和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2.慎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孙吴非常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够站在政治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是囿于单纯的军事角度。
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
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都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
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简述孙子兵法的精髓

孙子兵法的精髓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的精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关键要点:战略思维、灵活应变、兵力运用和情报搜集。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孙子兵法的精髓进行深入探讨。
战略思维1. 战略全局观孙子兵法提出了“道、天、地、将”四要素相互关联的战略全局观。
其中,“道”指的是政治、军事和人民支持等因素,“天”指的是天候、地理等自然因素,“地”指的是战场、地形、资源等地理环境,“将”指的是领导者的才能和军队的素质。
孙子强调,必须将这四要素相互协调,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战略。
2. 阳谋阴谋并用孙子兵法主张在战争中同时运用阳谋和阴谋。
阳谋是指正面作战、以武力取胜的策略,而阴谋则是指间谍活动、破坏敌军内部等非正面手段。
孙子认为,可以通过使敌人陷入内外夹击的状态,使其无力还击。
灵活应变1. 知己知彼孙子兵法的第一要务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了解敌人的优势和劣势,是制定战略和应对战争变化的基础。
只有通过详细调查和情报搜集,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2. 主动出击孙子认为,被动防守是一种被动的策略,而主动出击则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导权。
他提出了“先发制人”、“疾行而不乏其食”等原则,鼓励军事指挥官在战争中采取主动行动,出奇制胜。
3. 隐蔽伏击孙子兵法强调伏击的重要性。
通过隐藏自己的兵力和意图,埋伏敌人的弱点,能够以少胜多,使敌人落入陷阱。
这是一种常用的战术手段,有效地突出了灵活应变的重要性。
兵力运用1. 用兵如神孙子兵法极力强调了对兵力的详细运用。
他认为,只有将兵力作用到最大化,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他提出了“以一击十”的思想,即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实现兵力优势的最大化。
2. 疾行的重要性孙子强调了在战争中行动的迅速性。
他提出了“疾行而不乏其食”的原则,鼓励军队在行军中保持高速度,避免乏困,以保持战斗力。
疾行不仅能够迅速到达战场,还能够控制战场节奏,制定战略。
孙子兵法要点

孙子兵法要点《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战争典籍的经典之作,其内容包含了许多实用的军事策略和战术,对战争指挥和战争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要点:一、观察敌情《孙子兵法》中提到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句话,强调了观察敌情的重要性。
了解敌人的实力、弱点和行动计划,能够为制定战略和战术提供重要的参考。
因此,观察敌情成为战争中最重要的前提。
二、制定战略《孙子兵法》强调制定战略的重要性,这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在制定战略时需要考虑到敌人的战术、地形和天气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弱点确定适宜的战略目标和战斗方式。
三、灵活应变战争中变化万千,应对不同情况需要灵活应变。
《孙子兵法》中提到了“进退有度,变化莫测”一句话,强调了应变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积极寻找敌方的弱点和短板,进攻或退守都需要有度。
四、集中优势兵力集中优势兵力是战争中最重要的战术之一。
《孙子兵法》中提到了“聚而后分,分而后合”一句话,强调了集中优势兵力的必要性。
在战争中,要根据敌人的动态和自己的目标,灵活地调整兵力的分配和集中,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
五、运用谋略《孙子兵法》还讲述了许多谋略的原则,如假道伐虚、声东击西、无中生有等,这些谋略可以帮助指挥官在战争中化被动为主动,利用诈骗和假象等手段迷惑敌人,达到战争目标。
综合而言,《孙子兵法》是一部非常实用的战争典籍,通过其中的战略和战术原则,可以为现代社会和生活中提供启示和指导。
对于军事人员而言,学习《孙子兵法》中的经验和智慧,对于指挥战斗、拓展战场和获取战争胜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子兵法战术体系

孙子兵法战术体系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兵法经典,被誉为战争之圣典。
它以其独特的战略思想和战术体系,为后世军事家所推崇。
本文将以孙子兵法战术体系为标题,探讨其中的精髓和应用。
一、制胜之道:战略思想孙子兵法强调制胜的重要性,认为战争是一场危险的游戏,胜利来自于全面的规划和巧妙的策略。
对于战略思想,孙子兵法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
1. 知己知彼:了解敌人和自己的情况是制定战略的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敌人的实力、战略和意图,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2. 避实就虚:根据敌人的实力和弱点,选择合适的战术和战斗方式。
在实力不如敌人时,可以通过埋伏、诱敌等手段争取胜利。
3. 兵不厌诈:战争是一场谋略的较量,采取欺敌、假装退却等手段,可以使敌人陷入困境,从而取得胜利。
二、战术体系:兵法要诀孙子兵法不仅有丰富的战略思想,还有一整套完备的战术体系。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要点。
1. 五种进攻:孙子兵法提出了五种进攻的方法,分别是乘势攻击、诱敌深入、疾风迅雷、无中生有、暗渡陈仓。
这些进攻方法在不同的战争环境下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性。
2. 兵力运用:孙子兵法提出了兵力运用的原则,包括集中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利用地形和气候等。
通过合理运用兵力,可以在战场上取得战略优势。
3. 军队编制:孙子兵法强调了军队的编制和组织,包括军队的建设、训练和指挥等方面。
军队的编制应该合理,使得各部队之间协作默契,形成整体力量。
4. 情报收集:情报收集是制定战略和战术的基础。
孙子兵法提出了多种情报收集的方法,包括刺探敌情、侦查敌军、听取战俘等。
通过收集情报,可以更好地了解敌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5. 兵器运用:孙子兵法还强调了兵器的运用和发挥。
不同的兵器有不同的用途和战术。
在战场上,合理运用兵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威力。
三、应用实例:历史战争中的兵法运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和战术体系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历史战争中的典型案例。
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曹操和刘备联军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孙子兵法中的集中兵力原则(修改稿)2009-12-15 20:41内容提要集中兵力原则是战略指导作战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战略的奥妙所在,是以弱胜强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中国革命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方法之一。
孙子兵法中就自始至终贯穿着这条原则,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精髓之一,是毛泽东同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军事思想的源头。
但是孙子在其兵法中对此的论述是比较零散的,不成系统的。
所以笔者就以集中兵力这条红线为中心,把孙子兵法中有关的论述贯穿起来,联系起来,用穿针引线的手法,把珠子穿成串,进行了全面思考,全面审视,统揽全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孙子兵法的集中兵力原则,并且结合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对比说明。
不仅论述了集中兵力原则在军事方面的应用,而且还进行了多领域,多角度,多方面的延伸拓展,推广发挥,从而有力地阐明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确实是博大精深,理通百代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马克思英明地指出: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兵力。
恩格斯也主张:集中兵力总是最重要的。
古往今来的战争经验都验证了这条战略原则是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具有很高的战略指导价值的。
中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证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完全正确的,是我党我军由弱胜强走向胜利的诀窍所在,是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从古今中外无数次战争胜利的经验来看,集中兵力,创造局部优势,是弱军战胜强军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无比珍贵的战略战术,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
只要采取了这条战略指导原则,战争总是能够获得成功的,而只要违反了它就会失败。
这是一条通过流血牺牲获得的宝贵经验。
孙子兵法中就包含有集中兵力原则的论述,是孙子军事思想的精髓之一,值得我们深入发掘整理,吸取其精华,从而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以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作战指导的需要。
为了论述的条理性,分几个部分来进行解读:一、孙子兵法集中兵力的总原则在《形篇》:“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孙子主张要战胜敌人,就要有雄厚的实力,象以镒称铢那样占绝对优势(镒是铢的576倍)。
胜方要力求制造“多数”,造成败方的绝对优势,使败方处于绝对劣势,用牛刀杀鸡,用大炮打蚊子,从而绰绰有余,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
在冷兵器时代,军事实力是体现在参战人员的数量上的,人多实力强,人少实力弱。
所以就要依靠集中兵力,才能占据优势。
孙子在《谋攻篇》中还提到:“识众寡之用者胜。
”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怎样配置兵力的众寡才能够获胜。
孙子还说:“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兵力的集中和分散是以夺取战争的胜利为出发点的,该集中时要集中,该分散是要分散,集中是为了消灭敌人,分散是为了牵制敌人或者保存实力。
毛泽东同志说过:集中以消灭敌人,分兵以发动群众。
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于兵力集中和分散的收放自如的运用。
二、在具体的战术方面的指导原则在《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守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这明显是说要用集中兵力原则来作战,如果有十倍于敌人的优势兵力,就包围敌人,歼灭它;五倍于敌人就展开攻击,消灭敌人;一倍于敌人就分散切割敌人;势均力敌就坚守不战;兵力不如敌人就要逃跑,摆脱敌人的攻击;兵力与敌人相差悬殊就避免作战。
所以力量弱小的军队如果自不量力,死打硬拚,就会沦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这个论述与毛泽东同志在《十大军事原则》(原文见《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所讲的不谋而合。
毛泽东同志说: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甚至五倍或六倍于敌的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可见,面对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要识时务,晓变通,机动灵活,随机应变,这样才能稳操胜算,避免损失。
三、那么如何达到敌众我寡,以弱胜强呢?孙子在《虚实篇》中不厌其烦地教我们要用“示形”的方法,以假象来诱骗敌人,想方设法来牵制和调动敌人。
孙子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
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就是要诱使敌人暴露形迹,而我却隐藏形迹,想方设法调动敌人,牵制敌人,使敌人处处陷入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被动境地。
这样我就能集中兵力,集中为一个整体,让敌人分散为十个部分;这样我就能以十倍的绝对优势兵力来共同对付敌人的十分之一的劣势兵力,就能在敌人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
从而达到了以多击少,以众击寡的目的。
当然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的同时也不排除在次要方向上使用必要的兵力来进行牵制和调动敌人,分散其兵力。
四、孙子在《行军篇》告诫道:“兵非多益。
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意识到兵不在多而在精,要走精兵之路,采取质量建军原则,这是十分有远见的。
他认为不能兵力集中了,依恃人多势众,就自以为万无一失了,而是更要提高警惕,谨慎小心,以防万一。
兵不在多而在精,就像现在的特种兵,精锐强悍,武艺高强,可以一当十,以寡敌众。
如果碰上这样的精锐之师,那就麻烦了,十倍于敌的数量优势也不一定会获胜。
所以在兵力众多,力量强大的情况下,更要小心谨慎,不要恃武冒进,轻举妄动,而要正确分析判断敌情,在加上集中兵力,并且得到部众的真心拥护,就能战胜敌人。
那些自恃兵力强大,不深思熟虑,轻举妄动的,必定会被敌人所擒获。
例如齐、魏两国的马陵之战,魏国将军庞涓就是中了齐国军师孙膑的减灶骄兵之计而被擒杀的。
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这条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强调士卒要精锐强悍,以一当十。
这样的部队集中兵力才能够有十足的把握,必胜的信心。
也要防备敌人是精锐之师,自己要有把握击败它。
其二是反对指挥员自高自大,头脑简单,轻视敌人,鲁莽行事,恃武冒进。
其三是要注重侦察敌情,摸清情况,正确地分析判断敌我情况,兵力对比,料事如神。
切勿轻易被敌人诱骗,上当中计。
其四是要集中兵力,以十当一,以众敌寡,增大保险系数,这样才能十拿九稳,克敌制胜。
其五是要争取部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精诚团结,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这五个方面是用兵作战的关键环节,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五、孙子在《九地篇》还讲道:“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孙子主张要大胆采取奇袭的作战方法,集中兵力,奔袭一点,就能出奇制胜。
这种奇袭方法,关键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在敌人的意料之外,集中优势兵力,以碫投卵,以奇用兵,让敌人防不胜防,从而遭受致命打击。
这类似于现在讲的“斩首行动”,目标要选择敌人的首脑机关,军事指挥部。
越是重要的地方敌人就越容易麻痹大意,也就越容易得手。
六、孙子是坚决反对分散兵力,以寡击众的。
这样是自不量力,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毛泽东同志也历来反对这种平分兵力,来对付诸路之敌,以致一路敌人也不能被消灭,反而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的作战方法的。
打成消耗战,以致损兵折将,得不偿失。
因此孙子在《地形篇》说:1.“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本来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的,指挥员却自不量力,拿战争当儿戏,用很少的兵力去抵抗敌人十倍的兵力,那就只有“败走了”--逃跑掉了,别无选择。
2.“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将帅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敌情,却以少量的兵力来抵抗敌人众多的兵力,用实力较弱的兵力来攻击实力强大的敌人,又没有精锐士兵作为主力军,那就只有败北一条路了。
这是由于指挥员不能正确判断估计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指挥不当造成的恶果。
螳臂当车,以卵击石,自不量力,自取其败。
兵凶战危,不可不慎。
七、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集中兵力原则已经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但是确立优势的本质并没有变。
由于武器的效能已经提高了很多,现代战争不再依靠参战人员的数量来形成打击优势。
因此强调人员要分散布置,防止被敌人集中火力消灭掉,而强调自己作战效能的集中,要在关键的时间和关键的地点形成打击火力的绝对优势,从而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
这是孙子兵法集中兵力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能简单机械地看待孙子兵法的集中兵力原则,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与时俱进,要看到其本质。
八。
集中兵力原则在经营活动中是集中优势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考察好投资项目,来进行投资活动,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例如当某种商品价格降到最低点时,可以同供货商洽谈进一大批,争取到最优惠的价格,集中大量资金,大量购进,等商品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回升后再抛售出去,从而大赚一笔,靠薄利多销,量大取胜。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基础很好,但是经营不善的国有小企业在转型时,很多有头脑有眼光的企业家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集中大量资金,购买了很多不景气的企业,通过苦心经营,挖掘潜力,来起死回生,从而大赚其钱,大发横财。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注:孙子兵法原文引自吴九龙主编的《孙子校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