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生理学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和痛觉生理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丘脑,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痛觉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由脊髓上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传导路径可分为两在类,一为浅感觉传导路径,另一为深感觉传导路径。
浅感觉传导路径传导痛觉、温度觉和以触觉;其传入由后根的外侧部(细纤维部分)进入脊髓,然后在后角更换神经元,再发出纤维在中央管前进行交叉对侧,分别经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上行抵达丘脑。
深感觉传导路径传导肌肉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其传入纤维由后根的内侧部(粗纤维部分)进入脊髓后,其上行分支在同侧后索上行,抵达延髓下部薄束核和楔束核后更换神经元,再发出纤维进行交叉到对侧,经内侧丘系至丘脑。
皮肤触觉中的辨别觉,其传导路径却和深感觉传导路径一致。
因此,浅感觉传导路径是先交叉再上行,而深感觉传导路径是行上行再交叉;在脊髓半离断的情况下,浅感觉的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图10-20)。
在脊髓空洞症患者,中央管部分有空腔形成,破坏了在中央管前进行交叉的浅感觉传导路径,造成浅感觉障碍。
但由于痛、温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在进入水平的1-2个节段内更换神经元交叉到对侧,而轻触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分成上行与下行纤维,分别在多个节段内更换神经元交叉至对侧,因此较局限地破坏中央管前交叉的浅感觉传导路径,仅使相应节段双侧皮节的痛、温觉发生障碍,而轻触觉基本不受影响(辨别觉完全不受影响),造成脊髓空洞症患者出现痛、温觉和触觉障碍的分离现象。
图10-20 脊髓半离断效应示意图二、丘脑根据我国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的意见,丘脑的各种细胞群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图10-21)图10-21右侧丘脑主要核团示意图第一类是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并经过换元进一步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的那些细胞群,例如后腹核的外侧与内侧部分(分别称为后外侧腹核和内侧腹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等。
后外侧腹核为脊髓丘脑束与内侧丘系的换元站,同躯干、肢体感觉的传导有关;后内侧腹核为三叉丘系的换元站,与头面部感觉的传导有关。
第十章 神经系统-

机能意义: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
1904年,伊利奥特(T. R.Elliott)提出: “冲动传到交感神经末梢,可能是从那里释 放肾上腺素再作用到效应器细胞”
(1)递质的鉴定
①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 ②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冲动抵达时,释放 入突触间隙
③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发挥作用
(二)反射的中枢控制 单突触反射
举例:唯一的腱反射
多突触反射
举例:体内大部分反射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联系 2.辐射和聚合式联系 3.连锁式和环式联系
辐散式
聚合式
环路式
–
+
环式联系:可引起正反馈(使兴奋增强或延续 )或负反馈(使活动及时终止) 在环式联系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通路上冲动 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 “后发放”
(五)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单向传递
中枢延搁 兴奋的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发放
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中枢抑制 根据产生
部位不同
{ 突触前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
{ 突触前易化(发生在突触前膜)
突触后易化(发生在突触后膜)
突触后抑制(发生在突触后膜)
中枢易化 根据产生
部位不同
(1)受体的亚型
(2)突触前受体
(3)受体的作用机制
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胆碱能神经元:以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 在外周神经包括所有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所有 副交感世后纤维、少部分交感节后纤维及支配骨骼 肌的运动神经
外周的胆碱能纤维
交感 神经
汗腺、骨骼肌血管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二)痛觉感受器及其刺激
1.痛觉感受器:游离神经末稍---是专门传 递关于损伤信息的特殊纤维,也称为伤害 性感受器。(机械、温度和化学的刺激)
2.致痛物质:化学敏感性 ① 损伤细胞溢出的K+、H+、组织胺、5-HT、 ACh、和 ATP 等; ② 损伤细胞合成的缓激肽和PGE2等; ③ 伤害性感受器释放的P物质等。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 观反映。
内 外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化 分 析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感 受 器
传入N 大 脑 皮 层
感觉产生过程
一、感觉信息的传导
(一)感觉信息的特异性传导
(二)感觉信息的非特异性传导
(一)感觉信息的特异性传导
1.感觉传导通路:
膝跳反射
2)牵张发射的反射弧 ⑴ 感受器:肌梭(长度感受器) ⑵ 中枢: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 (3)效应器:梭外肌纤维
显著特点:感受器和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中
3)牵张发射产生的机制
肌紧张机制 :
高位中枢下传冲动
γ运动N元兴奋 梭内肌收缩 肌梭的 敏感性↑兴奋性↑ α运动N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
重力作用
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传导途径 丘脑接替核 专一,突触少 感觉接替核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不专一,突触多 髓板内核群 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广 泛区域 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 性、维持觉醒状态。
丘脑与大脑 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层 皮层关系 特定区域 功能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 动
4.视觉区
部位:枕叶皮层内侧面, 距状裂上下缘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人体两侧内耳各有上、外、后三个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分别代表空间的三个平。
面。
当头向前倾30时,外半规管与地面平行,其余两个半规管则与地面垂直。
因此外半规管又称水平半规管。
每个半规管与椭圆囊连接处都有一个膨大的部分,称为壶腹(ampulla),壶腹内有一块隆起的结构,称为壶腹嵴 (crista ampullaris),其中有一排毛细胞面对管腔,毛细胞顶部的纤毛都埋植在一种胶质性的圆顶形壶腹帽 (cupula)之中。
毛细胞上动纤毛与静纤毛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
在水平半规管内,当内淋巴管腔朝向壶腹的方向移动时,能使毛细胞的静纤毛向动纤毛一侧弯曲,引起毛细胞兴奋,而内淋巴离开壶腹时则静纤毛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则使毛细胞抑制。
在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因毛细胞排列方向不同,内淋巴流动的方向与毛细胞反应的方式刚好相反,离开壶腹方向的流动引起毛细胞兴奋,而朝向壶腹的流动则引起毛细胞抑制。
(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
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其感受阈值为1~3/s2。
人体三个半规管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因此可以感受空间任何方向的角加速度。
当人体直立并以身体的中轴为轴心进行旋转运动时,水平半规管的感受器受到的刺激最大。
当头部以冠状轴为轴心进行旋转时,上半规管及后半规管受到的刺激最大。
旋转开始时,于半规管腔中内淋巴的惯性,它的启动将晚于人体和半规管本身的运动,因此当人体向左旋转时,左侧水平半规管中的内淋巴将向壶腹的方向流动,使该侧毛细胞兴奋而产生较多的神经冲动;与此同时,右侧水平半规管中内淋巴的流动方向是离开壶腹,于是右侧水平半规管壶腹传向中枢的冲动减少。
当旋转进行到匀速状态时,管腔中的内淋巴与半规管呈相同角速度的运动,于是两侧壶腹中的毛细胞都处于不受刺激的状态,中枢获得的信息与不进行旋转时无异。
当旋转突然停止时,于内淋巴的惯性,两侧壶腹中毛细胞纤毛的弯曲方向和冲动发放情况正好与旋转开始时相反。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丘脑的感觉核团:第一类核团(感觉接替核);第二类核团(联络核);第三类核团(随板内核群)2.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是非特异投射系统传入冲动的来源非特异投射系统:是特异投射系产生精细感觉的基础。
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第一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交叉、倒置投射。
第二体表感觉区: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双侧、正立。
本体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
视觉:枕叶;听觉:颞叶;嗅觉:边缘叶;味觉:中央后回头面部下侧。
4.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痛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如胆囊炎时右肩胛疼痛。
5.内脏痛特点:缓慢持续定位不准确;对切割、烧灼不敏感,对牵拉、痉挛、缺血、炎症敏感;常伴有牵涉痛。
四.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
小运动单元利于做精细运动。
大的运动单位利于产生巨大张力。
r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
脊髓运动神经元释放的都是乙酰胆碱。
2.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所致。
3.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中枢为脊髓前角α、r运动神经元。
4.基底神经节:包括纹状体、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
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和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
帕金森病:由于黑质上行抵达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导致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亢进所致,常用左旋多巴或M受体阻断剂安坦治疗。
舞蹈病:由于纹状体r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下行抵达黑质反馈控制多巴胺的功能受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相对亢进引起。
5.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古小脑);调节肌紧张(旧小脑);协调随意运动(新小脑)。
6.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运动区:分布在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交叉分配、倒置分布、定位准确。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刺激→感受器换能→神经传入→丘脑→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中枢(产生感觉)•感觉产生过程存在的两种投射系统作用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复习)浅感觉传导(先交叉后上升)深感觉传导(先上升后交叉)二、丘脑•丘脑为感觉传导换元总接替站,能对传入的感觉进行初步分析和综合,按其功能分为三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除嗅觉外,接受体内所有特定感觉冲动,再发出纤维点对点投射于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
各种感觉功能在丘脑内有严格的定位(如后外侧腹核与躯体感觉传入有关,后内侧腹核与头面部感觉有关,内侧、外侧膝状体分别与听觉和视觉传入有关。
属特异投射系统,图示)•联络核(这类核团接受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它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经此类核团换元后投射于皮层特定区域,其功能是协调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质水平的联系,属特异投射系统)•髓板内核群等(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冲动,经多突触接替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起着维持大脑皮质兴奋性的重要作用,属非特异投射系统)三、感觉投射系统•根据丘脑投射到大脑皮质的感觉传入通路和途径,分为:•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实验结果证实:电刺激中脑脑干网状结构,能唤醒动物,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而中脑头端中断网状结构,动物则出现睡眠现象,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图示)•提示:这一部位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现认为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
由于脑干网状结构是多突触结构,易受到药物作用发生阻滞,故临床上可用麻醉药或催眠药作用阻滞该部位产生麻醉或催眠效应。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感觉柱的概念、大脑皮层的52个区分布•体表感觉(中央后回的3-1-2区,亦称第一感觉区),具有以下特征:–交叉投射(头面部双侧投射);倒置排列(头面部正立);投射面积与感觉精细程度呈正比–人脑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还有第二感觉区,接受痛觉的投射痛觉的病理生理(疼痛的部位、性质和时间在疾病的诊断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痛觉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分布广泛,一般认为伤害性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即能产生痛觉。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感觉(sensation)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主观上的反映。
它是人和动物机体为了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所必需的一种功能。
机体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首先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或感觉器官,通过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将各种刺激所包含的能量转换为相应的神经冲动,后者沿一定的神经传入通路到达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
由此可见,各种感觉都是通过特定的感受器或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和大脑皮质的共同活动而产生的。
本章所述内容仅限于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的功能,而各种感觉的最终形成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这些内容将在第十章中进一步加以阐述。
第一节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receptor)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受器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简单的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如体表和组织内部与痛觉有关的游离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是在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包绕一些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样结构,如环层小体、触觉小体和肌梭等。
另外,体内还有一些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如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是光感受细胞,耳蜗中的毛细胞是声感受细胞等,这些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如眼的屈光系统、耳的集音与传音装置),就构成了复杂的感觉器官(sense organ)。
高等动物最主要的感觉器官有眼(视觉)、耳(听觉)、前庭(平衡觉)、鼻(嗅觉)、舌(味觉)等,这些感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机体的感受器种类繁多,其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
根据感受器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感受器(interoceptor)和外感受器(exteroceptor)。
内感受器感受机体内部的环境变化,而外感受器则感受外界的环境变化。
外感受器还可进一步分为远距离感受器和接触感受器,如视、听、嗅觉感受器可归属于远距离感受器,而触、压、味、温度觉感受器则可归类于接触感受器。
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躯体感觉的传导
1.脊髓的躯体感觉传导除头面以外的躯体感觉通过不同的上行传导束传到高位中枢的特定部位,包括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压觉)的传导和深感觉(肌肉与关节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精细触-压觉)的传导。
2.头面部感觉传导痛、温、触-压觉和本体感觉经由三叉神经向上投射。
(二)背侧丘脑的感觉功能
背侧丘脑是除嗅觉以外各种感觉传入的换元接替站,对感觉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综合,并向皮质发出投射纤维,维持皮质的觉醒状态及感觉功能。
1.背侧丘脑的感觉核团特异感觉接替核、感觉联络核和非特异性核群。
2.感觉投射系统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功能
各类感觉传入冲动最终投射到皮质相应的代表区,是产生感觉的最高级中枢。
(四)各种感觉及其中枢分析
1.躯体感觉除特殊感觉(包括视、嗅、味、听等)以外的,由躯体传入而形成的感觉信息称为躯体感觉,主要包括触知觉、温度
觉、本体感觉、痛觉等。
2.内脏感觉由内脏传入而形成的感觉称为内脏感觉,特别是内脏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上行后交叉) (先上行后交叉)
痛温觉/轻触觉→脊髓后角→脊髓丘脑侧束/前束→丘脑感觉接替核 痛温觉/轻触觉→脊髓后角→脊髓丘脑侧束/前束→
(先交叉后上行) 先交叉后上行)
(1)脊髓半离断和脊髓空洞症感觉障碍; (1)脊髓半离断和脊髓空洞症感觉障碍; 脊髓半离断和脊髓空洞症感觉障碍 (2)前外侧索和后索 前外侧索和后索- (2)前外侧索和后索-内侧丘系传入系统传入纤维有一定 的空间分布由内向外:前者CTLS;后者SLTC CTLS;后者 的空间分布由内向外:前者CTLS;后者SLTC
嗅觉、味觉:边缘叶的前底部; 4、嗅觉、味觉:边缘叶的前底部;
中央后回底部(43区)
内脏感觉: (三)内脏感觉:
位置:第一、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 位置:第一、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边缘系统
特点:内脏中有痛觉感受器,无本体感受器,温度和触压觉感受器很少。因此内脏感觉主要是痛觉。 和触压觉感受器很少。因此内脏感觉主要是痛觉。 痛觉
注:
1、各类感觉传入纤维投射有一定分布规律:中央后回由 各类感觉传入纤维投射有一定分布规律: 前到后依次接受来自肌肉牵张感觉、慢适应感觉、 前到后依次接受来自肌肉牵张感觉、慢适应感觉、快适应 感觉及关节、骨膜等投射;从上到下分别接受来自下肢、 感觉及关节、骨膜等投射;从上到下分别接受来自下肢、 上肢以及头面部的躯体感觉投射。 上肢以及头面部的躯体感觉投射 2、感觉柱:皮层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构成最基本功 感觉柱:皮层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 能单位。特点① 能单位。特点①同一个柱内的神经元对同一感受野的同 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是一个传入- 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 单位。 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单位。②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3、感觉皮层具有可塑性:表现为皮层神经元之间的广 感觉皮层具有可塑性: 泛联系可发生较快的改变, 泛联系可发生较快的改变,表明大脑具有较好的适应能 力。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元 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丘脑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④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
功 能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激发皮层发出、 ②激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 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
(二)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 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 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 传出神经冲动。 传出神经冲动。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 的 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 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
痛觉分类: 痛觉分类:
快痛( pain) 快痛(fast pain) 皮肤痛 慢痛(slow 慢痛(slow pain) 躯体痛 深部痛 痛觉 牵涉痛(referred pain) 牵涉痛(referred 内脏痛 体腔壁痛(parietal 体腔壁痛(parietal pain)
视觉传入通路及视网膜各部分在视皮层投射规律示意图
2、听觉 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 42区 ⑴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42区)。 ⑵投射特点:双侧投射。 投射特点:双侧投射。 3、平衡觉:主要与头部的空间方位有关 平衡觉:
在 皮 层 进 行 综 合 前庭感受器的传入信息 视觉的提示作用 关节囊本体感受器的躯体传入信息 触压觉感受器的传入信息
★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 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 可能与痛觉有关。 可能与痛觉有关。 投射特点: 投射特点:
Ⅰ.双侧性投射; 双侧性投射; 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 Ⅱ.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
另外:头面部的痛温觉/触压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另外:头面部的痛温觉/触压觉、本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
主核、 三叉丘系→ 后内侧腹核) 主核、中脑核→三叉丘系→丘脑感觉接替核 (后内侧腹核)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及脊髓横断面示意图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一)丘脑的主要核团
1.感觉接替核 第一类细胞群:包括后腹核 包括后外侧腹核(躯干、 后腹核, 1.感觉接替核 第一类细胞群:包括后腹核,包括后外侧腹核(躯干、 四肢)和后内侧腹核(头面部);外侧膝状体, 视觉;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四肢)和后内侧腹核(头面部);外侧膝状体, 视觉;内侧膝状体, 听觉 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 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 觉代表区(构成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 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 觉代表区(构成特异性投射系统),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 引起特定感觉。 引起特定感觉。 2.联络核 第二类细胞群:丘脑外侧核(小脑、苍白球、后腹核); 2.联络核 第二类细胞群:丘脑外侧核(小脑、苍白球、后腹核); 丘脑前核(下丘脑乳头体);丘脑枕( );丘脑枕 外侧膝状体) 丘脑前核(下丘脑乳头体);丘脑枕(内、外侧膝状体) 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 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 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 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 联系协调有关。 联系协调有关。 3.髓板内核群 第三类细胞群:中央中核、 3.髓板内核群 第三类细胞群: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和束旁核 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 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 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 奋状态有关。 奋状态有关。
2、本体感觉代表区(4区) 本体感觉代表区( 与运动区(中央前回) 与运动区(中央前回)重叠
(二)特殊感觉 1、视觉 位置:枕叶距状沟上、下缘(17区 ⑴位置:枕叶距状沟上、下缘(17区)
⑵投射特点: 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鼻侧纤维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颞侧不 视网膜鼻侧纤维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 鼻侧纤维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 交叉,投射到同侧枕叶。 交叉,投射到同侧枕叶。 视网膜的上( ② 视网膜的上 ( 下 ) 半部纤维投射到距状沟的上 中央凹黄斑区(周边区) ( 下 ) 缘 ; 中央凹黄斑区 ( 周边区 ) 纤维投射到距状 沟的后( 沟的后(前)部。
体腔壁痛: 体腔壁痛:由于内脏疾患引起临近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或骨 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如胸膜炎、腹膜炎, 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如胸膜炎、腹膜炎,与躯体痛相 也由躯体神经(膈神经、肋间神经和脊神经)传入。 似,也由躯体神经(膈神经、肋间神经和脊神经)传入。
皮肤痛与内脏痛的比较
皮肤(快、慢)痛 皮肤(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觉产生过程:
内 外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化
感 受 器
换 能 作 用
神 经 冲 动
传 导 大 路 脑
皮 层
分 析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
精细触觉、本体感觉→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 精细触觉、本体感觉→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丘脑感觉接替核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 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 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 功能: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功能: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注: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组 成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经丘脑第一、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丘脑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
三.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
(一)躯体感觉 1、体表感觉代表区 体表感觉代表区: 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体表感觉区 第一体表感觉区 体表
①位置:中央后回(3-1-2区) 位置: 区 功能: ②功能: 定位明确、 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 清晰(患者常难以描述清) 清晰(患者常难以描述清)。 投射特点: ③投射特点: Ⅰ.左右交叉:(除头面部是双侧 Ⅰ.左右交叉:(除头面部是双侧 左右交叉:( 性外) 性外); Ⅱ.定位精确倒置分布:(除头面 定位精确倒置分布:( Ⅱ.定位精确倒置分布:(除头面 部是直立外) 部是直立外); Ⅲ.精细正比: Ⅲ.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 精细正比 感觉灵敏程度呈正比(如口唇、拇指、 感觉灵敏程度呈正比(如口唇、拇指、 食指的投射区大) 食指的投射区大);
特 点
①三次更换N元 三次更换N 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 ②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 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 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
①多次更N换元 多次更N 投射区广泛(无点对点关系) ②投射区广泛(无点对点关系) 易受药物影响( ③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 药物的作用原理和乙醚麻醉) 药物的作用原理和乙醚麻醉)
胃、胰 左上腹 肩胛间
肝、胆 右肩胛
肾脏 腹股 沟区
阑尾 上腹部 或脐区
皮节法则:发生牵涉痛时, 皮节法则:发生牵涉痛时,疼痛往往发生在与患病内
脏具有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来源的体表部位。 脏具有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来源的体表部位。如心脏和上 膈与肩上部等。 臂;膈与肩上部等。
产生机制: 产生机制:与CNS的可塑性有关 的可塑性有关 体表与内脏的痛觉纤维可在感觉传入的第二级N元发生会聚。 体表与内脏的痛觉纤维可在感觉传入的第二级N元发生会聚。 会聚 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N元的兴奋性→ 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N元的兴奋性→对 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过敏) 易化作用 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过敏)→平常不引起痛觉的 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 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