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叙述、描写与说明
第12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篇

第十二章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篇写作启示]唐代诗人贾岛,一日骑驴上京城,路上为诗句中的一个字在苦吟。
这两句诗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拿不定主意,便在驴上用手比画。
沉吟之间,撞上韩愈出行的马队。
韩愈听说后,立马良久,劝贾岛用“敲”字。
所以后人写作文要锤炼语句,都说:“推敲推敲”。
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以说是炼字的典范。
没有艰苦的付出就没有震烁千古的华章![密码解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没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想写出出彩的文章是很难的。
中考作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简练,更要生动、活泼、诗意、灵动。
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从大量初中生的语言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说假话,言不由衷;说大话,云山雾罩;说空话,空洞无物;说套话,人云亦云。
主要表现为:1.语言枯涩,最突出的表现是词汇贫乏。
这肯定与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对学过的词语不善于运用,用词单调,总是那几种句式,干巴巴的几条筋,读来味同嚼蜡。
这样枯涩的语言当然难以显示出个性。
2.陈词滥调。
写外貌——大眼睛,苹果脸;写景物——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写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写惊奇——嘴吧张成了O型;写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写嘴馋——馋猫……这些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话语标本长盛不衰,个性早已湮没殆尽。
3.故作深沉。
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成人化,动不动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失败是成功之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语言“成熟之至”,思想老气横秋,毫无与自己的年龄和生活相契合的话语与机智,完全失去了青少年学生的天性。
4.空洞无物。
语言基本上是“假”、“大”、“空”的混合物。
开篇转弯抹角,结尾喋喋不休,中间亦是“空手道”,看上去多是些似观点非观点的句子,叙述不像叙述,描写不像描写,议论不像议论,大多是一些标签的口号,甚至找不出一点属于个人的语言创意。
以上几点,可以说是制约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的“瓶颈”。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章节概括-名著概括红星照耀中国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章节概括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斯诺在中国的七年间, 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 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 可是一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所以当1936年6月斯诺得到一个能够亲身进入红区、打破持续9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时,为了探明事情的真相,他义无反顾地决定这次冒险。
一天午夜, 斯诺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
当时西北天花、霍乱、伤寒、斑疹和鼠疫流行, 因此斯诺在出发前在臀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
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 并在那拜访了杨虎城将军和省主席邵力子。
在北京一个红军指挥员用隐色墨水为斯诺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 但是除了这封介绍信以外,斯诺在西北要取得联系,就要到西安府某家旅馆去,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 这位王先生(真名董健吾)会设法给斯诺安排坐张学良的私人飞机去红区。
因为情况有变, 最后斯诺只能乘坐东北军到前线的卡车前往。
在汉朝古城遗址等车时, 斯诺见到了敌军悬赏五万元首级的共产党人邓发。
斯诺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 最后顺利到达延安附近的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
在那里,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热情款待了他, 给他找了一位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 并给了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使用。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为了躲避白匪, 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 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姓姚的青年。
姚带领斯诺到了安塞。
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 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跟随着斯诺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攻击,并被俘获了几个人。
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给予了斯诺自由活动的诚意,并且亲自替他起草了一个旅程, 其中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斯诺心里对这旅程有所保留,可是, 结果他花了更多的时间。
斯诺还回顾了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
骆驼祥子12章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12章读书笔记骆驼祥子12章读书笔记1祥子茫茫然走回到曹宅,高妈糖祥子和她们一起去左宅家躲一晚,祥子拒绝了。
饥寒交迫的夜晚祥子又能去哪里?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
【环境描写】刻画出祥子此时走投无路的样子。
因为没地方去,才越觉得自己的窘迫。
在城里混了这几年了,只落得一身衣服,和五块钱;连被褥都混没了!由这个,他想到了明天,明天怎办呢?拉车,还去拉车,哼,拉车的结果只是找不到个住处,只是剩下点钱被人家抢了去!作小买卖,只有五块钱的本钱,而连挑子扁担都得现买,况且哪个买卖准能挣出嚼谷呢?拉车可以平地弄个三毛四毛的,作小买卖既要本钱,而且没有准能赚出三餐的希望。
等把本钱都吃进去,再去拉车,还不是脱了裤子放屁,白白赔上五块钱?这五块钱不能轻易放手一角一分,这是最后的指望!当仆人去,不在行:伺候人,不会;洗衣裳作饭,不会!什么也不行,什么也不会,自己只是个傻大黑粗的废物!【心理描写】写尽了祥子走投无路的悲惨遭遇。
桥上没人,连岗警也不知躲在哪里去了,有几盏电灯被雪花打的仿佛不住的眨眼。
【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郎雪下得很大。
他在桥上立了许久,世界象是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灰白的雪花似乎得了机会,慌乱的,轻快的,一劲儿往下落,要人不知鬼不觉的把世界埋上。
【环境描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的社会压得人只有死路一条。
轻轻推了推门,门开着呢。
顺着墙根走了两步,看见了自己屋中的灯亮儿,自己的屋子!他要哭出来。
弯着腰走过去,到窗外听了听,屋内咳嗽了一声,高妈的声音!他拉开了门。
【神态描写】写出了祥子欲哭无泪的样子。
“这是怎么啦?”你是怎么啦?你是怎回事,说呀!【语言描写】写出了高妈的恐惧和埋怨。
“你听着!”祥子倒挂了气:“告诉先生快跑,侦探说了,准能拿住先生。
左宅也不是平安的地方。
快跑!你走了,我跳到王家去,睡一夜。
12第十二章 巴金

①鸣凤是封建家奴制的牺 牲品。
②梅芬是封建婚姻制度的 牺牲品。 ③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 的牺牲品。
《春》
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 惠表妹的悲剧事件。 实际表现了专制制度下妇女解放的主题。
《秋》
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折,“树倒猢狲散”的 结局。 描写了周枚与高淑贞的悲剧以及觉英、觉 群的堕落。
2.旧道德客观上的维护者 身为“承重孙”,觉新处处怕别人说闲 话,时时考虑“光宗耀祖” ,事事退让 , 处处作揖,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 度的维护者的角色。在理性上能够判断是 非对错,却无力把理性贯彻到行动中。
觉新的悲剧性,不仅在于命运的播弄,更在于 他怯懦优柔、充满矛盾的性格;这种性格与他 在家庭中的地位及新旧交替的时代环境,决定 了高觉不可逃脱的牺牲者的命运。觉新的悲剧 揭示了封建专制和礼教杀人不见血的罪恶本质, 并让人进一步反思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消极面。
第十二章 巴金
第一节
巴金创作道路
一、生平 1、童年时代 四川成都人。出身于封 建官僚地主家庭。原名 李尧棠,字芾甘。 《诗经· 召南· 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召伯所茇。”
1904-2005
1907年 巴金全家合影
2、社会运动的冲击
受克鲁泡特金政论《告少年》与廖抗夫剧本《夜未 央》影响,形成早期思想:无政府主义(安那其主 义)。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冠名为“爱情”, 实质上写的是一群 安那奇主义者的革 命活动。
巴金《爱情三部曲· 总序》:
“我不曾写过一本叫自己满意的小说。但 在我的二十几部文学作品里面却也有我个人 喜欢的东西,例如《爱情三部曲》。我的确 喜欢这三本小书。这三本小书,我可以说是 为我自己写的,写给自己读的。我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就在今天我读着《雨》和《电》 我的心还会颤动。它们使我哭,也使我笑。 它们给过我勇气,也给过我安慰。”
骆驼祥子第十二章好句加赏析

骆驼祥子第十二章好句加赏析
1.“他们本来要走,忽然听见姑娘轻轻叫了一声,那声音在这黑黢黢的胡同里,就像是一点星光。
”
这句话描写了姑娘叫声的轻盈婉转,象征着在黑暗中,她的一声呼唤犹如带着光亮的星光,给人带来了一线希望和温暖。
2. “这年月,人都不敢咳嗽和打喷嚏,生怕惹出个大毛病,那死不足惜的病根子就在风里啊!”
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物质匮乏,医疗条件差,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的现实,强调了生病的危害性。
3. “城市里盐比糖还贵,糖比盐还甜。
”
这句话通过对城市里物价的形象描述,表现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城市的丑恶面貌,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4. “乡村里的人憨憨傻傻的,还有爱说爱笑的大团圆。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的人们朴实、善良的形象,体现了大团结、大和谐的文化价值。
5. “祥子知道,有时候,人的命运,就像是一只被魔鬼抓住了的鸟,纵然挣扎再多,也逃脱不了那只手的抓紧。
”
这句话寓意深刻,表现了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无力,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揭示。
- 1 -。
12叙事性作品精品PPT课件

一、叙事理论、叙事学与新叙事学
理论代表
理论特征
示例
传 亚氏的《诗学》、贺
统 拉斯的《诗艺》、中
叙 事
国明清时期的小说评 点等
理
论
作品里的世界、人物从生活 渔夫一家为什么 经验来看是否真实,表达的 最后一无所获? 思想是否具有理性价值,艺 善良与贪婪的比 术形式是否完美;谈论叙事 较。(历时性的 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以 “本事”分析) 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 中心。
▪ 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还包 括戏剧、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等,叙事承载物 可以是语言、画面、手势等。实际上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主 要局限在小说、神话等叙事性文学中,同时也包括了电影。
▪ 经典叙事学(Narratology):70-80年代的结构主义叙事 学,它们限定在对文本本身的叙事研究,脱离文本的社会 文化背景。
▪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 事
▪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 来没有的事
▪ 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 ▪ 故事就是故事
▪ 故事里的事 ▪ 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 故事里的事 ▪ 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女性只有脱光了才能进入艺术史吗?
现实主义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叙述差异
▪ 现实主义小说试图让 人们认同虚拟世界与 现实世界的同一性。
▪ 新叙事学(Narratologies):80-90年代以来出现的对经典 叙事学的反思、创新和超越,将叙事理论和意识形态研究 结合起来,叙事学研究呈现跨学科和多样化发展趋势。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 叙事性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 叙事就是“讲故事”,是“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 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它是一 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叙述描写与说明

4、语言描写 即文章中人物讲的话——言表心声 言表心声:直接反映,曲折反映。 对话方式: 一般对话,转述,独白。 注意:① 个性化 ② 口语化
如:莫应丰《半月塘传奇》;秦更玉与“相 亲的”男子说话中,对对方特点有所了解。
莫应丰:《半月塘传奇》人物对话:
秦更五说:“用掉这些钱做什么”?男子说: “讲句不好听的话,如今是钱,钱面子比脸面字还 大哩!赶驴子都要用,用买路钱,这一点小意思算 不了什么?” 介绍人觉得他讲话不得体,有些着急赶忙给他 使了个眼色。相亲的不以为然,像炫耀口才似的大 肆表白起来:“我只会讲真话,我要不是为的单打 身打苦了,我也不会到城里去赶,赶驴子,你以为 那是人过的日子?屋檐底下躲雨,板车地下睡觉, 赚几个血汗钱,就是为,为屋里有个烧饭的,只要 是,讲,将得拢,我卖,卖了裤子也甘心!” 这一番表白讲得秦更五皱起了眉头。
三、叙述的方式
(一)顺序:按事件产生、发展的过程(时间) 写。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尼· 奥斯特洛夫斯 基《我的一天》。 优点是线索清楚,不足处是处理不好,流于平 淡。 (二)倒叙:就是把事件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 提到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叙述。通讯、报告 文学、散文、小说、喜剧常用 《祝福》《海岛女士兵》《假如我是真的》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有波澜)。 突出结局或重复片段。
(二)、环境描写
“环境”被称为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描写 即景物描写,作用主要是:烘托人物、主题;渲 染气氛、创造意境;象征作用;美感作用;增加真 实感;抒发感情等。 注意不能脱离文章内容,为写景物而写景物,要 抓住时令、地域风貌。 2、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是时代背景及人物生存环境的综合,包 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风土人情、人际关系、 社会风尚、习俗、住宿陈设等等。
《〈论语〉十二章》课文解说

4《论语》十二章《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对高中生而言,《论语》的阅读并非易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语言障碍多。
《论语》关于礼乐制度和春秋士人生活的专有词汇多,学生不熟悉,需要一字一句解释。
如"八俏舞于庭”“射不主皮”“子贡欲去告朔之倪羊”“立不中门,行不履阙"等,其中加点词即属此类。
《论语》中很多常用字词的语义复杂,学生知道字面意思,但放到章旬中就很难把握。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举了不少例子。
譬如“天”字,在“天何言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丧予,天丧予“三句话中含义显然不同。
诸如“命”“仁”“君子”“小人”等几十个常用字词,都存在类似情况。
《论语》虚词多,譬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虚词占大半。
这些虚词有语法功能,对表情达意有影响,用法又与学生熟悉的唐宋古文不尽相同,也需专门讲解。
第二,《论语》章旬虽短,但“微言大义”,加之年代久远,本意已经不甚了然,解读起来容易产生分歧。
虽然历代学者作了各种解读,但至今仍有很多章句没能形成统一看法,如“无友不如己者”“有所不行,知和而和““父母唯其疾之忧”等。
至于根据有限的篇幅还原当时的语境,了解独白、对话或动作、神态描写的本意,更需要下大功夫。
比如必修选篇《侍坐》,“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哲究竟为何打动孔子,众说纷纭。
更重要的是,《论语》往往只说结论,不作解释。
譬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判断,为什么作这种判断,需要读者揣摩其中的因果关系。
再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三个分句都不难,但合在一起究竟是何关系,也只能靠读者分析和推理。
第三,《论语》二十篇,各篇之间、各章之间联系不明显。
杨伯峻说,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而且这些片段的篇章不是一个人的手笔。
这种编纂方法带来两个结果:从不利的一面来说,是难背、难记——按原书顺序背诵起来非常困难;从有利的一面说,弱规律性组合丰富了言语的潜在意蕴,给每个读者以重构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白居易《杜陵叟》为例:
•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 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 考课。典桑买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 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 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 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 免恩。
2.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
• 柳青《创业史》里写梁生宝买稻种,为了
节省住宿费,他睡在车站地上,当他和衣 服睡下,掏出旱烟锅香喷喷地吸起来,不 禁独自一人笑眯眯的说:“这好地场嘛! 又雅静,又宽敞……”这一独白就展现了梁 生宝.一心为公,以苦为乐的思想境界。 • 3.用梦境或幻觉来表现人物心理。
D 语言描述,以《祝福》为例:
第二节
描写
• 什么是描写 • 指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摹、客观事物的
具体性状,是对人物、景物、物体进行生 活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任务是再现描写对 象的状貌和特征,所以能引导读者去体会 被描写的情景,使读者对描写对象获得具 体的感受和印象。
描写和叙述常常结合起来使用:
• “那小西洋人,那白种的孩子,不过十一二岁光景,看去是个可爱的
(2)环境描写 A 自然环境描写
B 社会环境
• 它要求准确写出景物的鲜明特色,给人以
亲历其境的感觉,还要求写出作者对大自 然的深刻的感受和独特体会,引导读者去 领略这种境界。 • 社会环境包括特定的时代背静,社会风尚, 风土人情,政经形势,人际关系,城乡建 筑,住所陈设等。
例说环境
• 《药》鲁迅: • “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
二、叙述的人称:
• 常用第一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单一使用),创造性的使用见
白居易《杜陵叟》人称变化;第一与第三交叉用, 见莫泊桑《米龙老爹》;第二人称主要用于应用 文书信体,或祭文类的文章。参见韩愈《祭十二 郎文》、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用第一人称叙事,通常以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的角 度来叙述事情,所以一般是“限知视角”但故事 外的叙事者也有以“我”来叙述的。这时就既会 是“全知视角”,也会是“限知视角”比如鲁迅 《祝福》。
•
细致描写的经典
• 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
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了老母猪 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言语。众人先是发怔, 后来一吓,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 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扶 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 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笑用手指着 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 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
三.细描与白描
•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
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 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边, 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 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抱着的裙幅; 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 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 湿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 她。” ——朱自清《绿》
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来愈 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 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 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 着。”(自然环境)
例说环境
• 叶圣陶《潘先生再难中》的开关两段: • “车站里挤满了人,各有各的心事,都现出异样的神色。
脚夫的两手插在口袋里,睡着一般地站着;他们知道可以 得到别的收入的时间离的很远,也犯不着老早放出精神来。 空气沉闷的很,人们稍微感到呼吸的受压迫,大概要下雨 了。电灯亮了一歇了,仿佛比平时昏黄一点,望去好像一 切都在雾里梦里。……揭示处的是黑漆板上标明西来的快 车须迟到四点钟。这个报告在在几分钟以前早就教人给看 熟了,现在便同风化掉了的戏单一样,没有一个人再望它 一眼。像这种报告,在这一个礼拜里。几乎每天每趟的行 车都有:所来是难得的事情,大家也习以为然了。”(社 会环境)
•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 “是的。” •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 •
• • • •
问你一件事——”她没精打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神秘的切切的 说,“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 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唉唉,见不见 面呢?”……那实在,我说不清……”。
•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
烛光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了几 个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瞧着那些 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动。神甫把镀金的 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 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 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呼唤着殴也妮,殴 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可 是他看不见。”
二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 (1)人物描写 • 写好人物历来是写作者最为关注的一个方
面,描写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 • A 肖像描写,即外貌描写:包括容貌,体 态,神情,风度,服饰,生理特征。通过 外貌描写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思 想性格。 • B 行动的描写:
以(法)巴尔扎克著《欧也妮.葛朗台》中对葛 朗台临死前的一段行动描写为例:
•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叙述)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叙述)尝以一珊瑚 树高二尺许赐恺,(叙述)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描写、叙述)恺以示崇。(叙述)崇视讫,以 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叙述、描写)恺既惋 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描写、叙述)。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描写)乃命左右 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 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描写)恺惘然自失。 (描写)
小孩子。引起我久长的注意。(记叙:用第一人称来记叙人物的年龄 和总印象)他戴着平顶硬草帽,帽檐下端正地露着长圆的小脸。白中 透红的面颊 ,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显出和平与秀美。(描写: 人物肖像描写,集中写面部,分写脸型,面颊,眼睛)我向来有种癖 气,见了有趣的小孩,总想和他亲热,做好同伴……这回在电车里又 发了老癖气,我两次三番的看那白种的孩子,小白洋人!”(记叙: 第一人记叙,记作者“癖气”)初时他不注意或者不理会我,让我自 由的看他。但看不了几回,那父亲站起来了,儿子也站起来了,他们 到站了。这时意外的事来了。那小白洋人本坐在我的前面,走近我时, (记叙:第一人称记事,写事情发展变化)突然将脸尽力地伸过来, 两只蓝眼睛大大地睁着,那好看的睫毛已经不见了,两颊的红也褪了 不少了,和平,秀美的脸一变而为粗俗,凶恶的脸了!(描写:面部 肖像描写)他的眼睛里有话:‘础!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 你看吧!你配看我!’(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他已失去了天真的稚 气,脸上满布着横秋的老气了!……”(描写:肖像描写)
第十二章 叙述、描写与说明
第一节 叙 述
• 一、什么是叙述: • 把人物的事迹、经历;事情、事件的发生,
发展过程;环境的变迁表述出来的一种最 基本,使用频率最高的表达方式。 • 二、叙述的特征: • 1.较多使用陈述句,较少使用描写句: • 2.可分为概括叙述与详细叙述 :
以《世说新语•汰侈门•石崇与王恺争 豪》为例:
C 心理描写 即对人物内心世界的 描写
• 1.直接的心理描写: • 鲁迅《一件小事》:“我见车夫扶那老女人向巡
警分驻所大门走进之后,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 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 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他对于我,渐渐 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言至于要榨出皮袄下 面藏着的‘小我’”。这段心理描写,写出了 “我”对于车夫的崇敬和“我”敢于和自己灵魂 深处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自我解刨精神。
•
•
三.叙述方式:
• 顺叙,指按照时间顺序来说事情,比较便于理解。倒叙,
必有“倒”的理由。比如《祝福》的倒叙: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新 年的气象来……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我明天决 计要走了。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 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是向我走来的。……(祥林嫂的 肖像描写)“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那么,也 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可见是一个谬种!”……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连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 子带她进来了(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白描:吴敬梓《儒林外史》
• 关于对一个小土豪的描写: • “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
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皮衣服就如油 篓一般,手里拿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 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席 上。”
课外作业
• 教材P245第四题 • 注:第2项作业字数减少为1000至120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