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范文]安史之乱简介

合集下载

安史之乱的经过

安史之乱的经过

安史之乱的经过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持续了8年的一场著名的内乱事件,发生在755年至763年间。

这场内乱主要由安禄山叛乱导致,把唐朝的中央政权也带入了危机之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经过以及对唐朝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背景安史之乱发生时,唐朝还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自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统治以来,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吸纳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唐肃宗李亨登基后,时局开始动荡。

天宝年间,天下均田制实施,使得土地分配不公,中央集权逐渐削弱,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经济上,物价飞涨,赋税加重,造成民生困难。

这些都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为安史之乱奠定了基础。

二、安禄山的崛起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唐朝的大将安禄山反叛,他自称为大卢总管,趁着唐肃宗年幼,积极招收士兵,并与唐政府对抗。

安禄山非常聪明,能言善辩,又擅长歌舞、弹琴、书法等多项艺术,在军队中深受士兵的欢迎。

因此,安禄山很快集结了一支以他自己为核心的军队,并开始扩张领土。

随后,他进攻了河北和河南地区,很快就攻占了河北十二州和河南方圆四百里的道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之一。

三、安史之乱的全面爆发755年,安禄山率领军队入京,推翻了唐肃宗的皇位,称帝于洛阳。

同样反对唐朝的另一位叛变者颛顼大帝则在长安称帝。

唐朝从此陷入内战,真正意义上的安史之乱就此爆发。

安禄山其实是个有野心的人,他没完没了地要求更多的封地和势力,甚至想藐视唐朝王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王朝。

他以唐朝的名义,号令天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

由于安禄山贪财好色、专权跋扈,使得他在当时的士人和民间颇为不受欢迎。

四、唐朝官府的应对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官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出现动乱后,唐官府设法从四面八方吸纳士兵,加强了军事部队的实力;又通过黄巢起义拦路抢劫的方式,限制安禄山的粮食和物资来源;后期唐肃宗亲自上阵,奋力抵抗反叛势力。

不过,尽管唐朝官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应对安史之乱,但未能有效地控制局势,直到763年,唐朝才最终击败安禄山,恢复了中央政权的控制权。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

安史之乱简要介绍一、安史之乱的背景1. 政治方面- 唐朝在开元盛世之后,政治逐渐腐败。

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将朝政大权交予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

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权势,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导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

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潜在因素。

2. 经济方面-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而贵族、官僚和富商却大量占有土地,贫富差距悬殊。

虽然唐朝前期经济繁荣,但到后期,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逐渐凸显,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

3. 军事方面-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

但随着时间推移,府兵制逐渐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下,士兵由国家招募并长期服役,这使得军队与将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同时,为了防御边疆,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多个节度使,赋予他们较大的军事权力。

节度使不仅掌握大量军队,还兼管当地的民政和财政,势力逐渐膨胀。

安禄山一人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具备了发动叛乱的军事力量。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1. 叛乱爆发-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

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南下,由于唐朝内地多年没有战事,军备空虚,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很快,河北地区的郡县纷纷沦陷。

2. 叛军进军路线- 安禄山叛军从范阳出发,渡过黄河,迅速攻占了洛阳。

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接着,叛军继续西进,逼近长安。

唐玄宗命哥舒翰率大军镇守潼关,哥舒翰坚守不出,本可阻挡叛军西进。

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哥舒翰兵败被俘,潼关失守。

3. 长安沦陷与玄宗出逃- 潼关失守后,长安失去了最后的屏障。

唐玄宗惊慌失措,带领杨贵妃、杨国忠等少数亲信仓皇出逃。

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无奈,只得赐死杨贵妃。

之后,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则北上灵武。

安史之乱知识点

安史之乱知识点

安史之乱知识点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事件,发生在唐朝时期,具体时间是755年至763年。

这次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他们叛变投降了契丹和吐蕃两个外族,企图推翻唐朝政权。

安史之乱对于唐朝政权的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安史之乱的知识点进行逐步介绍。

第一步:背景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唐朝正处于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被称为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然而,由于宦官干政、税赋重压、战争频繁等问题的积累,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安史之乱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爆发的。

第二步:叛乱的起因安史之乱起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宦官的干政导致了朝政腐败,使得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情绪。

其次,税赋重压使百姓生活困苦,民众负担过重。

第三,由于战争频繁,军队中的士兵待遇差,士兵们对朝廷失去了信心。

这些问题的积累最终造成了叛乱的爆发。

第三步:叛乱的过程安史之乱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安禄山在并州起兵叛乱,他率领的军队迅速攻占了首都长安,并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随后,唐朝政权被迫南迁,安禄山成为了唐朝的宰相。

然而,安禄山统治期间,他残暴无道,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最后,李守贞等忠臣勇将奋起抵抗,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恢复了唐朝政权。

第四步:叛乱的影响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这次叛乱使唐朝政权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让唐朝逐渐走向了衰落。

其次,叛乱过程中,各地民众纷纷起义,形成了一些独立的政权,如蜀汉、后梁等。

这些政权的出现,加速了唐朝的瓦解。

最后,安史之乱也对唐朝后期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了唐朝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地方分权等。

第五步:历史价值安史之乱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不仅使我们了解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还反映了叛乱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另外,安史之乱的发生和结束,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和国家治理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长安三万里背景故事是什么

长安三万里背景故事是什么

长安三万里背景故事是什么长安三万里背景故事是什么安史之乱(又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

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而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唐玄宗统治后期,任用安禄山等胡人担任镇守边镇的节度使,又放任其拥兵自重,使得安禄山获得叛唐的实力和野心。

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互相倾轧,水火不容,两人的斗争成为安史之乱发生的导火索。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及部下史思明以奉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由此开始。

后经历马嵬兵变、肃宗即位、睢阳之战、邺城之战、史思明夺权等重要事件及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最终由郭子仪、李光弼等主要将领平定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北方生产凋敝,北民南迁,南方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唐廷大肆分封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力进一步降低,西域领土陆续丢失。

诗圣杜甫是安史之乱的亲历者,期间留下了《三吏三别》《春望》《北征》等代表性不朽名作。

长安三万里故事内容“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长江中漂来一只酒葫芦,李白的吟诗声从远处传来,这是追光动画新系列《长安三万里》官宣时的预告。

即将于7月8日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取材自中国唐代历史,从老年高适的回忆切入,讲述他与李白之间数十载的动人情谊,以及那个璀璨盛世下“大唐群星”的朋友圈。

大唐群星的“燃情岁月”《长安三万里》曾在《新神榜:杨戬》片尾以彩蛋的形式首次现身,黄鹤楼耸立于长江之畔,一只葫芦从江中漂过。

忽闻吟诗声起,正是李白的七言绝句《黄鹤楼闻笛》,接着便出现片名《长安三万里》以及“二零二三暑期上映”。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Hale Waihona Puke 安 史• 之 乱•:
这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诈称奉唐玄宗旨意率领部队讨伐逆臣杨国忠。他率领各族骑兵、步兵十五万,半夜 行军,黎明吃饭,一天前进六十里。决定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骨干。天下太平的日子长了,人们 不懂战争,听到安禄山叛乱爆发,朝廷一片动荡惧怕。宫廷警卫部队都是由集市商贩组成的,只得打开皇家仓库拿出绫罗 绸缎召募兵卒。于是先后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为大将抵抗。
安史之乱
安禄山简介:
•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 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 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 安禄山之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 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 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 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 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 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 天宝十四载(755年),唐玄宗又召他进京,他推说生病没有来。给他的大儿子安庆宗赐婚,命令他出席观礼,又推辞了。
历史评价:
• 张九龄: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 李德裕:禄山,夷狄之谲诈者也,非将门英豪,草莱奇杰,其战斗之气,击刺之才,去关张远矣。
• 姚汝能:安、史二凶羯,相继乱于范阳,安禄山以天宝十四载乙未十一月犯顺,史思明男朝义至宝应元年壬寅十二月 为李怀仙所杀,二胡共扰中原凡八年,幽、燕始平。

安史之乱唐朝东西对抗的巅峰之战

安史之乱唐朝东西对抗的巅峰之战

安史之乱唐朝东西对抗的巅峰之战安史之乱:唐朝东西对抗的巅峰之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蓬勃发展。

然而,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却是这个辉煌时代的一个巨大阴影。

安史之乱分为东都长安和西都洛阳两个割据之势,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的十余年间。

在这场动荡的历史事件中,东都和西都相互对抗,而唐朝东西对抗的巅峰之战则是这场乱局中具有代表性和决定性的一战。

东都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是安史之乱中东方权力的象征。

而西都洛阳,作为唐朝的文化中心和西方势力的根据地,则代表了另一股力量。

双方的对抗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对立,更是文化、政治差异的反映。

唐朝东西对抗的巅峰之战可以追溯到752年,安禄山之子安康藏在幕僚杨师道的支持下,在洛阳发动了叛乱。

不久之后,安康藏被推举为“宫保”,成为西都的统治者。

当时的唐朝皇帝玄宗,由于善于诗词和文艺才华,被人们尊称为“文宗”。

在文宗的统治下,洛阳成为了文化中心,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东都长安却并未袖手旁观。

在安康藏的叛乱发生后不久,玄宗任命了杨国忠为安抚使,负责东都的防卫工作。

杨国忠作为一名军事将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叛乱局势。

他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加强了边防治安,同时也加强了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都与西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东都长安渐渐感受到西都洛阳的威胁,认识到只有消除洛阳势力才能重整唐朝的统一。

于是,玄宗再次任命杨国忠为东都的安抚使,并决定展开对西都的军事行动,以恢复唐朝的统治。

在一片混乱和战火纷飞的氛围中,东都长安的军队聚集起来,准备对西都洛阳发动进攻。

这场东都和西都之间的对抗,可以称之为安史之乱的巅峰之战。

双方的军队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士兵们士气高昂,意志坚定。

东都长安的军队由杨国忠亲自领导,他出奇制胜,灵活运用了各种战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

西都洛阳的军队虽然人数上占优,但由于内部纷争和混乱,士气低落,战术运用不当,处于劣势。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

安史之乱知识点总结一、安史之乱的起因1. 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因为唐玄宗在位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分别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担任节度使。

唐玄宗当时好逸恶劳,执政不善,导致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军队士气低下。

2.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唐朝政府的不满和自身野心的膨胀。

他们在叛乱之初各自占据地方,积极招募士兵,详细策划对唐朝的叛乱。

二、安史之乱的过程1. 安史之乱的发生导致了唐朝正规军不堪一战,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

唐朝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的战火蔓延到了整个中国国土。

2. 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战争,双方军队展开了多次大规模的交战。

安史之乱的期间,唐军出现了多次崩溃溃败,这对于唐朝政府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3. 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政府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人事变动。

唐玄宗和李隆基等多位皇帝在安史之乱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他们的执政能力并没有阻止叛乱的蔓延。

三、安史之乱的结果1. 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统治的削弱,国力的严重衰退。

唐朝政府的失职导致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危机,官员贪污腐败,内外交困。

2.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唐朝的国力和社会经济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唐朝政权一再遭受内忧外患的威胁。

3. 安史之乱的结果还包括了对唐朝社会经济的长期破坏。

叛乱的期间,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损伤,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扰乱。

四、安史之乱的影响1. 安史之乱的影响对于唐朝政权和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叛乱导致了唐朝的国力衰弱,政权的动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长期的不利影响。

2. 安史之乱的影响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政权由于叛乱而逐渐走向衰落,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

3. 安史之乱的影响还体现在对中国社会科技的影响上,军事、农业、工艺等方面都受到了叛乱的冲击。

五、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1. 安史之乱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的影响

[键入文字]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从高宗以来,边疆一直有重兵屯戍。

到玄宗统治前期,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又在边境的若干重要地区增设军镇。

军镇管辖几个州,主将称节度使。

节度使起初只管军事,后来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

他们是和宰相地位相近的重臣,宰相往往出任节度使,节度使有功也往往入朝做宰相。

这就是所谓“出将入相”。

天宝初年,边境的十个节度使共拥兵四十九万,而唐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

唐玄宗统治的后期,政治日趋腐化。

自杨贵妃入宫后,唐玄宗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终日沉湎于《霓裳羽衣曲》的歌舞之中。

宰相李林甫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干尽了罪恶勾当。

那时候一身兼任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市)、河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拥兵十五万,势力雄厚。

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域人,母亲是突厥族人。

他曾几次入长安朝见玄宗,并被杨贵妃收为养子。

安禄山看到唐朝中央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玄宗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认为有机可乘,阴谋叛乱,夺取唐朝的天下。

他一面常常向玄宗进贡财物,并总是说“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骗取玄宗的信任;另一面却暗中招兵买马,准备反叛。

安禄山在范阳修筑了一座雄武城,用来收藏兵器和粮食,还大量扩充军队,收编北方少数民族的降兵,又从中挑选骁勇善战的青年八千人做亲兵,畜养高大健壮的战马几万匹。

他用胡将代替汉将,也收用一些汉族地主,为他策划叛乱。

公元755 年(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带领军队十五万人,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

唐朝内地多年没有战争,很多州县无兵可用。

临时招募的兵士,没有经过训练,不会作战。

从武库里拿出的盔甲和兵器,不少都朽烂了。

一部分兵士只好用木棒打仗。

地方官吏听到叛兵要到,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开门出迎。

安禄山的军队长驱南下,一路上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就渡过了黄河。

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安禄山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范文]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
学习总结(一):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是正因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

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联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

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学习总结(二):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又称作天宝之乱,发生于中国的唐代,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因此这战争被称为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和中央政权为了政权而发起的战争,因此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叛乱。

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历史七年多,在这七年多的时刻里,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史之乱过程说
安史之乱的过程能够分为安禄山起兵、兵临长安、马嵬兵变、灵宝之战、肃宗即位、安禄山被杀、史思明复叛、平定乱世。

安禄山起兵:安禄山趁着唐朝腐败的时候联合了多个民族组成了15万官兵,以“忧国之危”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没用几天便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郡县。

兵临长安:唐玄宗派兵前往洛阳防守,虽然使得安禄山找到了阻碍,但是由于宰相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最终攻入了洛阳。

马嵬兵变:唐玄宗从长安逃到了马嵬坡,由于将士饥饿,兵力十分衰弱,导致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

长安、洛
阳被安禄山占领,到达了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灵宝之战:756年六月,安禄山的部将崔乾在灵宝打败了唐的兵队,夺取了潼关。

肃宗即位:唐玄宗登基,这个阶段里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被击败。

安禄山被杀:安禄山本来就患有眼疾,自从起兵之后,他的视力越来越差,直至失明,性格变得十分的暴躁。

757年正月5日,安禄山躺在床上睡觉时被李猪儿杀害。

史思明复叛:史思明上书投降令唐肃宗很开心,封他为归义王,不料史思明得知唐朝要消灭他,开始复叛。

平定乱世:上元二年,叛军起了内讧,史思明被杀害,军队内部缺少了主心骨,屡屡被唐朝击败。

宝应二年,史朝义无路可走,在林子里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结合上述的资料,了解到了所谓的安史之乱是什么,同时从安史之乱全过程的说中对该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

看过之后,心中对该事件也有了必须的评价。

学习总结(三):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

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

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

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

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

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随行的将士在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