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

合集下载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

它发生在唐朝时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乱引发。

安史之乱的起因复杂,但主要原因是唐玄宗朝廷的腐败和内部矛盾,以及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野心和谋划。

安史之乱的发生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源于安禄山和史思明对唐朝的不满和不满。

他们通过挑拨离间、收买贿赂等手段,逐渐获得了一定的势力和支持。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并州(今山西大同)举兵叛乱,史思明也在并州附近的幽州(今河北保定)起兵响应。

叛乱军迅速攻占了并州、洛阳等重要城市,唐玄宗朝廷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叛乱军攻陷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如洛阳、长安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叛乱军在占领城市后,对当地百姓进行了残暴的屠杀和掠夺,使得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人民生活备受摧残。

唐朝政府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叛乱,但由于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分裂,导致了对叛乱的镇压难以有效进行。

安史之乱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它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叛乱期间,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农田荒芜,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严重衰退。

同时,安史之乱也加剧了唐朝的衰落,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进程。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壮大,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它对唐朝政权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源于唐朝政府的腐败和内部矛盾,以及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野心和谋划。

叛乱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它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安史之乱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字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场政治动乱,此次动乱的起因还存在不少争议,但最终的结果是唐朝几乎被彻底摧毁,中原地区陷入了战乱的漫长岁月。

下面,让我们来聆听一些与安史之乱有关的历史故事。

1. 安禄山的天意剑安禄山是这次动乱的最大叛乱者之一,他是唐代著名将领安世高的私生子,曾经任职于唐朝的安南节度使,但以奉承派奸佞李辅国为荣,野心勃勃地想要推翻唐朝。

据说,他曾经得到了一柄名叫“天意剑”的宝剑,据说这柄剑来自神仙,能够命运强盛,毒气无侵。

2. 张巡的义军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保卫家园,许多贫苦百姓和地方豪强纷纷组织起自己的义军。

其中一位著名的将领就是张巡,他原本是东汉末年的割据势力几位将领之一,此次加入义军,肩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

不过,由于张巡过于自大,最终还是落得了覆灭的下场。

3. 唐玄宗的红拂女唐玄宗和他的红拂女在安史之乱期间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他们的爱情却越来越深。

据传说,当时唐玄宗大臣们因为战乱不愿挑起公主的婚事,但是唐玄宗认为自己已经年老色衰,必须大力推广女性教育,否则这个皇朝就没有未来。

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一位心爱女子作为教育灵魂人物推进公众视野。

4. 李白的弃官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朝文人李白在官场上不得志,此时他已经成为一名放浪诗人。

但是,当他听到祖国处境危急之时,便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行列。

他在那个惨烈的时代发扬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留下了一批经典的诗篇。

5. 韩城的种瓜大户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唐朝的经济和农业几乎全面崩溃,农民一度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但是,在陕西韩城,一位种瓜大户却不曾放弃自己的家业。

他带领着自己的家族,每年都会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和育苗方法,以此来提高产量,为食民谋福利。

这个种瓜大户也被后人誉为“唐代庄稼之神”。

在整个安史之乱时期,中国百姓深刻体验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滋味。

但这场动乱也激发了许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不息。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中国历史文化小故事通用5篇

中国历史文化小故事通用5篇

中国历史文化小故事通用5篇历史小故事篇一章台柳: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

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

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

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

“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历史小故事篇二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后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然后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很形象地描述了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背不动。

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响声。

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

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了。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

然后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了,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了呢。

如果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历史小故事篇三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l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

安禄山是唐朝的一位大将,他原本是一名突厥人,后来被唐玄宗赐姓安,成为唐朝的重要将领。

史思明则是一位本族人,他原本是唐朝的一名将领,后来因为不满唐朝的统治,开始了反叛活动。

安禄山和史思明联手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叛乱,他们攻占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威胁了唐玄宗的统治地位。

在安史之乱期间,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唐玄宗曾经试图通过委任
李林甫等权臣来平息叛乱,但这些措施都没有奏效。

后来,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逃往四川,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安禄山之乱”。

在长安的混乱中,唐玄宗的一些亲信和宠臣纷纷被杀害,唐朝政权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的结果是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得唐朝政权的统治地位大
大削弱。

安史之乱也导致了唐朝的国力衰退,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叛乱期间,人民生活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许多地方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和流离失所的情况。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虽然恢复了一段时间,但是其国力已经大大削弱,政
治局势也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安史之乱的教训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政治决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动荡事件,其发生的原因和
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安史之乱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腐败和统治者的荒废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一点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武则天唐玄宗安史之乱材料

武则天唐玄宗安史之乱材料

初入宫廷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则天年十四岁时,唐太宗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

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的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6]对于唐太宗时期武则天在宫中的生活,史书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仅见武则天在晚年时回忆自己为太宗驯马一事。

太宗有马名叫狮子骢,肥壮任性,没有人能驯服它。

武则天当时侍奉在侧,对唐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

用铁鞭抽打它,不服,则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又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

“唐太宗夸奖武则天的志气。

[7]但武则天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与新皇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8]再次入宫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8]永徽二年(651年),因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

[9]李治早有此意,当即应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入宫前武则天已怀孕了,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

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李治的宠爱,次年(652年)五月,便被拜为二品昭仪。

当时王皇后、萧淑妃经常与武昭仪争宠,互相说坏话,李治都不听。

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

654年(永徽五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在安定思公主出生后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望,怜爱并逗弄公主玩,王皇后走出去后,武则天趁没人将女孩掐死,又盖上被子。

正好李治来到,武则天假装欢笑,打开被子一同看孩子,发现女儿已经死了,武则天啼哭。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

安史之乱故事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重大的动荡事件,其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时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所引发,历时七年,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混乱。

安史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当时朝廷腐败,官员贪污腐化,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都是唐朝的重要将领,他们在军事上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然而,由于他们对唐朝朝廷的不满和不信任,加上个人野心的膨胀,最终导致了他们发动了这场叛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占了长安,逼迫唐玄宗逃往蜀地,这一事件被称为“安禄山之乱”。

此后,史思明也发动了另一场叛乱,攻占了洛阳,这一事件被称为“史思明之乱”。

这两场叛乱给唐朝造成了极大的危机,国家社会秩序几近崩溃。

在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在全国各地肆虐,百姓生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无数人丧生,农田荒芜,社会经济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唐朝朝廷也因此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国家治理陷入瘫痪状态。

在此时,唐朝朝廷得到了各地豪强和地方官员的支持,他们组织了许多义军,抵抗叛军的进攻。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率领的义军,他们在抵抗叛军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最终成功地挫败了叛军的进攻。

安史之乱最终在唐朝朝廷和义军的共同努力下平息,但是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急剧下降,社会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国家治理也陷入了混乱之中。

这场叛乱给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也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动荡事件,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叛乱不仅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危机,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安史之乱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

安史之乱的故事_安史之乱的故事背景安史之乱,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呢?背景是怎样的?影响又有哪些?来看看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史之乱的故事的经过、背景和影响就知道!安史之乱的故事天宝十载(751)二月,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

安禄山刑赏己出,日益骄横,又看到天下武备松弛,遂萌生篡夺最高权位的谋反之心。

四月,南诏叛附吐蕃,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

唐军大败,战死者六万余众,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不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又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大食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江布尔),唐军又败。

十一载(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杨国忠继任宰相,兼领四十余使。

从此,国忠专决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颐指气使。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共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

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闻讯,当即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募兵六万,守卫河阳大桥(在今河南孟县南)。

接着又以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率京师五万兵,屯驻陕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北)。

十二月,安史叛军占领东都,封、高二将退守潼关。

不久,唐玄宗误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谗言,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改派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进驻潼关。

这时,河北十七郡吏民分别在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的率领下,拥有兵士二十多万,切断了范阳与东都之间的交通,使禄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不久,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从井陉(在今河北井陉西北)东进,会同颜真卿部经营河北。

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张巡率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祀县),多次击败叛军,确保江淮不失。

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杨国忠的严厉威逼下,被迫出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欢迎借鉴参考。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一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

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

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

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

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

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

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二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

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编辑本段重点人物*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史明义: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灵张介然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的经过(一)范阳叛变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羊羔风专业医院治疗一体化(二)肃宗即位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

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

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

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

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

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明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编辑本段根源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榆,转徙他土。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

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

每构一堂,费千万计。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

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

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

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

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

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

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三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

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

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

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

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

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

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

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

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

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

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州起义等等。

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

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

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四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

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

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

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

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

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

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

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