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经过

安史之乱简介经过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一次规模宏大的内乱,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乱起于755年,终于763年,历时8年之久,期间发生了大量的战争、屠杀和流离失所的悲惨事件。
安史之乱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唐朝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造成的。
当时,唐朝的统治者李林甫等人贪污腐败,百姓生活困苦,而且唐朝政府对外的战争不断,导致国家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的藩镇势力逐渐壮大,其中以安禄山、史思明和朱泚三人最为著名。
他们在唐朝政府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唐朝政府的重要支柱。
然而,在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和朱泚三人却同时发动了反唐起义,称帝称王,意图推翻唐朝政权。
他们的起义得到了一些地方的藩镇势力和百姓的支持,导致唐朝政府陷入了极度危机之中。
唐朝政府先后派出了几支军队进行镇压,但都没有取得明显的胜利。
到了757年,安禄山的军队攻陷了唐朝的都城长安,迫使唐玄宗和唐朝政府逃往四川。
此时,唐朝政府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在随后的几年中,唐朝政府和反唐势力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双方都采取了残酷的手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和屠杀。
唐朝政府先后派出了几位名将,如郭子仪、李光弼、杨国忠等人,进行了多次军事行动,但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直到763年,唐朝政府才最终击败了反唐势力,恢复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安史之乱给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唐朝政府在乱后加强了对藩镇势力和地方官员的控制,大力整顿了官僚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
另一方面,唐朝政府在乱后也实行了一些改革,如加强对百姓的保护,减轻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等。
这些改革尽管有限,但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难忘的篇章。
[总结范文]安史之乱简介
![[总结范文]安史之乱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050553a14791711cc79176a.png)
[总结范文]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简介学习总结(一):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是正因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
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联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
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学习总结(二):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又称作天宝之乱,发生于中国的唐代,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因此这战争被称为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和中央政权为了政权而发起的战争,因此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叛乱。
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历史七年多,在这七年多的时刻里,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史之乱过程说安史之乱的过程能够分为安禄山起兵、兵临长安、马嵬兵变、灵宝之战、肃宗即位、安禄山被杀、史思明复叛、平定乱世。
安禄山起兵:安禄山趁着唐朝腐败的时候联合了多个民族组成了15万官兵,以“忧国之危”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没用几天便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郡县。
兵临长安:唐玄宗派兵前往洛阳防守,虽然使得安禄山找到了阻碍,但是由于宰相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最终攻入了洛阳。
马嵬兵变:唐玄宗从长安逃到了马嵬坡,由于将士饥饿,兵力十分衰弱,导致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
长安、洛阳被安禄山占领,到达了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灵宝之战:756年六月,安禄山的部将崔乾在灵宝打败了唐的兵队,夺取了潼关。
肃宗即位:唐玄宗登基,这个阶段里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被击败。
安禄山被杀:安禄山本来就患有眼疾,自从起兵之后,他的视力越来越差,直至失明,性格变得十分的暴躁。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安史之乱简介中文名称:安史之乱参战部队:唐朝,安史叛军战争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地点:中国北方人物:李光弼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安史之乱的详情安禄山起兵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国家长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短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唐廷反击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
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武则天唐玄宗安史之乱材料

初入宫廷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则天年十四岁时,唐太宗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
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的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6]对于唐太宗时期武则天在宫中的生活,史书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仅见武则天在晚年时回忆自己为太宗驯马一事。
太宗有马名叫狮子骢,肥壮任性,没有人能驯服它。
武则天当时侍奉在侧,对唐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
用铁鞭抽打它,不服,则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又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
“唐太宗夸奖武则天的志气。
[7]但武则天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与新皇李治一直藕断丝连。
[8]再次入宫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8]永徽二年(651年),因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
[9]李治早有此意,当即应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入宫前武则天已怀孕了,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
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李治的宠爱,次年(652年)五月,便被拜为二品昭仪。
当时王皇后、萧淑妃经常与武昭仪争宠,互相说坏话,李治都不听。
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
654年(永徽五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在安定思公主出生后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望,怜爱并逗弄公主玩,王皇后走出去后,武则天趁没人将女孩掐死,又盖上被子。
正好李治来到,武则天假装欢笑,打开被子一同看孩子,发现女儿已经死了,武则天啼哭。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一场发生在公元755-763年的一场叛乱事件。
在这场事件中,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将军联手造反,攻击唐朝。
这场叛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内乱之一,其影响深远,使得唐朝的统治进入一个相对动荡和衰落的时期。
安禄山在唐朝时期是一位大将军,他对唐朝的贡献非常突出。
然而,他的野心和贪婪引起了唐朝皇帝的猜忌和不满。
安禄山的部队是唐朝的一支重要部队,那些部队由于他的影响力而变得更加不受控制,因此唐朝皇帝李隆基下令将他处死后,这部队并不满意。
安禄山的部下,史思明,也是一位重要将军。
尽管他没有像安禄山那样被封为丞相,但他还是在唐朝有很高的职位。
然而,他也和安禄山一样不满足自己的地位,并企图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财富。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加入了安禄山,发动了这场叛乱。
安史之乱是一个多方面的事件,涉及到唐朝皇帝李隆基、他的太子李亨、安禄山、史思明和他们的部下。
这场叛乱的盟军由大量的士兵、农民和平民组成。
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了长安(今天的西安),这是唐朝的首都。
随后,他们开始向东进攻,占领了许多城市,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
由于唐朝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部队,这场叛乱的影响极大。
与此同时,唐朝中的官僚和贵族也开始分裂和互相攻击,这进一步加剧了唐朝的困境。
一些官员试图乘机获得更多的权力,这使得唐朝的政权更加不稳定。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局面。
首先,唐朝皇帝李隆基将他的太子李亨视为罪犯,并强制他放弃太子的身份。
李隆基将他的弟弟李亨封为皇太弟,并指定他接任皇位。
其次,唐朝开始实行更为严格的政治和军事控制。
唐朝的防御力量得到加强,并开始恢复失地。
安史之乱的结束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
在763年之后,唐朝的不稳定局面逐渐得到缓解,但是唐朝失去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
这场叛乱对唐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显示出唐朝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强大。
它还让人们意识到,对于那些掌握军权的人,他们的财富和权力可能会引起极大的麻烦。
《长恨歌》安史之乱、白居易诗歌特点、典型意象、主题探究

全诗结构
1、自开头 至“不重生男重生女” 2、自“骊宫高处入青云” 至“不见玉颜空死处” 3、自“君臣相顾尽沾衣” 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4、自“临邛道士鸿都客” 至结束 • 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 对杨的宠幸。 • 写安史之乱爆发,杨 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 命,玄宗伤痛不已。 • 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 的无穷思念。 • 写已登仙界的贵妃仍 对李思念不已,杨对 李的忠贞不渝之情。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 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 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 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 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 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 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 有《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 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 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诗歌分类
闲适诗 是白居易在公余之 暇,独处或因病而 闲居时所写,以陶 冶性情,反映“知 因外界事物有感而 感伤诗 杂律诗 因遇到某些情境或 事物,让作者感发 一笑一吟,而随性 地写出的诗歌,常 讽谕诗 白居易最为重视。
创作意旨是用诗歌
补时政之不足。代 表作有《秦中吟》、 《新乐府》等。是 对诗人对自己诗歌 理论的实践,对当 时社会的诸多问题
典型意象· 梨花
•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比喻杨贵妃的泪容,后人认 为此句“人皆喜其工”“淡处藏美丽,处处著工夫”。这句诗用“春 带雨”的“梨花”来展现杨贵妃美丽、哀怨之形神,同时对杨贵妃 的不幸遭遇倾注了深切同情,此句实乃中国古代诗坛难得之奇葩 。
•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梨花常用来比喻少女,但多反 映其卑微身世或不幸遭遇,或象征她们忧愁哀怨的 心情,也可用来形容女性的外貌特征,或用“梨花带 雨”来描绘女子哭泣之状。
安史之乱

•
Hale Waihona Puke 安 史• 之 乱•:
这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诈称奉唐玄宗旨意率领部队讨伐逆臣杨国忠。他率领各族骑兵、步兵十五万,半夜 行军,黎明吃饭,一天前进六十里。决定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骨干。天下太平的日子长了,人们 不懂战争,听到安禄山叛乱爆发,朝廷一片动荡惧怕。宫廷警卫部队都是由集市商贩组成的,只得打开皇家仓库拿出绫罗 绸缎召募兵卒。于是先后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为大将抵抗。
安史之乱
安禄山简介:
•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 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 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 安禄山之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 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 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 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 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 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 天宝十四载(755年),唐玄宗又召他进京,他推说生病没有来。给他的大儿子安庆宗赐婚,命令他出席观礼,又推辞了。
历史评价:
• 张九龄: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 李德裕:禄山,夷狄之谲诈者也,非将门英豪,草莱奇杰,其战斗之气,击刺之才,去关张远矣。
• 姚汝能:安、史二凶羯,相继乱于范阳,安禄山以天宝十四载乙未十一月犯顺,史思明男朝义至宝应元年壬寅十二月 为李怀仙所杀,二胡共扰中原凡八年,幽、燕始平。
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有哪些唐朝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
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希望你喜欢。
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一、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二、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
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李怀仙据幽州,皆领节度使之职。
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
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
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李正已,宣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
这些方镇有的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有的不入贡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三、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隋唐史专题安史之乱一、背景(一)玄宗荒怠政事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十七年,杨国忠继之,他们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
(二)用藩将为边帅唐初所用边帅,多为忠谨之臣,若其治绩卓著,往往入为宰相。
李林甫为久安相位,遂议以胡将为边帅,以杜绝边帅入相之途。
玄宗竟用其议,擢用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为边帅,镇兵亦用胡兵,他日安史之乱,遂由此而起。
(三)节镇日益坐大高宗时,节度使非正式之官,及玄宗时则成为一个极大职权的地方镇守官,拥有行政、兵马、财政等实权。
按当时十节镇的兵力为四十多万,中央只得不过十万兵,外重内轻,易生叛乱,唐室由盛转衰,关系在此。
(四)府兵制度大坏唐代前期所行的府兵制至高宗时大坏,天宝初年,扩骑法又坏,守卫京师之扩骑,全由招募而来,多为游好闲之徒,不务正业,入伍以后,又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绝无战斗能力,安史乱兴,遂不能御。
(五)将相不和1安禄山原是营州胡人,曾任互市郎(翻译官)一职,后来得到玄宗宠信,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强大,蓄谋异志。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屡次向玄宗说安禄山将反,安禄山遂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
二、过程公元756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天刚蒙蒙亮,长安城内大批的禁卫军士兵簇拥着年迈的唐玄宗,从延秋门开始西逃入蜀。
自安禄山打着奉召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公开叛乱开始,半年多的时间,他们攻陷洛阳,冲破潼关直奔长安而来,曾经的开元盛世已经成为泡影,大唐帝国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
这场叛乱就是发生在唐玄宗晚期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年底,唐朝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趁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契丹、突厥、粟特等少数民族兴兵15万,以讨伐宰相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公开起兵,发动叛乱。
那么这场导致盛唐时期终结的历史悲剧究竟市如何发生的,又是谁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拯救了风雨飘摇当中的大唐王朝?(一)安禄山起兵唐玄宗李隆基,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作为女皇武则天孙子的他,精明能干,在帮助其父唐睿宗诛杀韦后并登上皇位之后,这位年轻的君主又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独揽大权。
统治前期的唐玄宗励精图治,大力改革,把唐朝的自武则天以来的繁荣一步步推向顶峰。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唐帝国相继征服了中国北部的许多游牧部落和民族。
因此,北方边区的诸胡,随时都在图谋反抗,乘机进行掠夺侵扰,唐王朝为了保卫疆土和通往西域的商路,先后在边要之地设置制度使。
最初,节度使只掌军权,但随着朝廷对边防守军的依靠,节度使的权利越来越大,节度使逐渐有了自己的财权和政权,形成了独立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就是深得唐玄宗信任和重用的大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是混血胡人,生父是康姓粟特族人,生母是突厥族巫师阿史德,他最初在幽州节度使手下任职,以骁勇善战著称,他虽出身行伍,又是胡人,却精通升官诀窍,贿赂和取媚。
为了获得唐玄宗的宠信,安禄山在杨贵妃身上下功夫,最突出的一例就是四十五岁的他,竟成为二十九岁的杨贵妃的义子。
当时,东北边疆的奚、契丹常常侵扰边境,唐玄宗束手无策,安禄山要求出兵征讨,玄宗喜出望外,多次嘉奖,还称赞他是万里长城、镇清边裔,由于这种缘故,安禄山于天宝元年任平卢节度使,两年后兼任范阳节度使,七年后又兼任河东节度使,占全国节度使的三分之一。
此外,他又兼任尚书左仆射,升骠骑大将军,管辖今河北、山西及其附近的广大地区,号称雄兵天下。
安禄山被玄宗如此重用,日益骄恣,他见唐王朝武备废弛,便生窥取中原之意,他私纳契丹、奚、同罗壮士八千人为心腹,诱降与合并突厥族阿布思的部众,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并蓄养战马数万匹,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叛乱武装。
在安禄山起兵叛乱前,宰相杨国忠曾告诫唐玄宗,说安禄山必会造反,唐玄宗根本不信,天宝十四年七月,他还派中使带玺书给安禄山,邀请他来华清宫同洗温泉浴。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大军,在蓟城举起叛旗。
(二)唐军抵抗,长安沦陷特凿汤池要为安禄山洗尘的唐玄宗,得到安禄山反叛的消息,既震惊又愤怒,立即命人率师东征。
然而,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到攻陷洛阳只花了三十四天,唐军兵败如山倒,安禄山如秋风扫落叶般节节胜利,公元756年安禄山攻入长安,唐玄宗被迫离京逃往四川,途中在马嵬坡,皇帝的扈从部队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迫使唐玄宗下令缢死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坡兵变。
杨贵妃成了安史之万的牺牲品,马嵬坡兵变后,唐玄宗一人流离到巴山蜀水,只有少量扈从跟随,太子李亨和执意向西逃跑的父皇分道扬镳,在太监李辅国的扈从下,奔向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并且在那里自行登上皇帝宝座(即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郭子仪、李光弼率领五万军队从河北赶赴灵武,河西、北庭、安西节度使也派兵前来会合。
形势有了明显的转机。
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三)安禄山被杀得到了长安的安禄山,以为取得二京,等于取得了唐朝的天下,再无长远打算。
由于对外失去了目标,叛军内部明争暗斗,分崩离析。
安禄山原有眼疾,因情绪低落而发作,几乎失明。
还患有疽病,身体不好使他十分暴躁,经常无故捶挞左右。
挨打次数最多的是宦官李猪儿,就是严庄也免不了皮肉之苦。
此外,他偏爱宠妾段氏所生的儿子安庆恩,欲取代安庆绪作为皇位继承人。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严庄、李猪儿一同策划谋杀安禄山。
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
(四)思明复叛安庆绪是个昏聩懦弱、语无伦次的人,其能力显不能统治全局。
为避免不良后果,严庄掌握了大权,他要这个新皇帝深居简出,与外人少接触。
为拉拢史思明,洛阳方面任命他为范阳节度使,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
唐军乘机反攻,757年春,唐朝从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陆续调集了十多万军队,又向回纥借兵四千人,唐肃宗以其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军一举收复沦陷一年多的长安,继而收复洛阳。
在此前后,河北、河南的地方官和军队也在进行着长期而激烈的战斗。
既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后方,又保障了江淮供应物资路线的安全。
江汉和江淮的保全,使唐朝在经济上有所依赖,对战争结局有重大影响。
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安禄山被杀后,他受命回到范阳。
范阳是叛军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在叛军拿下二京后,曾将大批物资运来此地作为储备。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史思明手中既有精兵强将,又有丰厚物资,实力远在洛阳之上。
他看不起安庆绪,不愿受安庆绪节制,也不满足眼下的地位,常常对洛阳方面的指令抗而不从,双方逐渐开始分化。
在唐军收复二京后,安庆绪北走邺郡,他在严庄的策划下,以调兵为借口,准备兼并史思明的势力。
史思明见江河日下,又有安庆绪的威胁,忍无可忍之际,遂以所领十三郡及兵八万归降于唐朝,唐君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令他领众讨伐安庆绪。
然而,史思明与唐王互不信任,史思明有唇亡齿寒的警惕,唐王对史思明也不放心,策划消天他,不料计划外泄,仅时隔半年,史思明复叛。
实际上史思明根本不帮安庆绪,而是重新拥兵自重。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二十尔万所围困邺城,后增六十万。
临入绝望的安庆绪以出让皇位作为交换条件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虽派出大军,却观望不进。
乾元二年(759),史思明在魏州自称大圣燕王。
用五万精兵与六十万唐军展开一场大决战。
因突起大风,飞沙走石,双方都惨重损失,其围遂解。
史思明解邺城之围后,安庆绪对史思明上表称臣,史思明设计杀死安庆绪,留下儿子史朝义留守邺城,自己引兵北还范阳,在范阳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将范阳定为燕京。
(五)平定叛乱然于此时,叛军内讧,史思明虽然精于军事,但因残忍好杀,部下多有寒心。
他先立长子史朝义为太子,之后又想以少子史朝清取而代之,并密谋许杀史朝义。
史朝义性情较为谨慎,爱惜将士,颇得人心,拥护史朝义的力量捷足先登。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史朝义登基后,诛杀史朝清母子,导致内部互相大残杀,使范阳陷入长期混乱,先后死了数千人,内部离心,严重地自损了叛军势力。
各路节度使各自为政,对史朝义仅剩下名义上的隶属关系。
叛军已分崩离析,一蹶不振。
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
史朝义退出洛阳,逃奔莫州。
叛军各节度使纷纷向唐军投降,唐军对史朝义紧追不舍。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
史朝义率五于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
年底,无路可走的史朝义,在石头城附近林中自缢,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
三、影响(一)政治方面1.藩镇割据安史余党,讨贼有功之将领等,唐室各授以镇帅,各拥兵割地。
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后藩镇割据之祸。
2.边患严重安史叛时,朝廷抽调西北兵平乱,於是边州无备。
吐蕃乘虚而略取河西,陇右之地,威胁西京;又联合南诏,诠窥西南。
东北之契丹又乘虚进入塞内,至令唐室有后顾之忧,终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宦官乘安史之乱,得以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又与大臣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终酿成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
(二)经济方面1.物资短缺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造成物价飞涨现象,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
且回纥恃助唐平乱有功,缴索岁帛二万匹,由是中央经济日渐枯竭。
2.增加税收安史之乱,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
(三)社会方面1.北方人口锐减安史之乱,祸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各省叛军所过,人民不死於兵祸,则流亡他地,数百里内无人烟,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
2.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黄河流域,经九年战争,社会战火摧残,破坏不已,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加速向南迁移。
总括而言,自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盛衰的分界线。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国势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对中国的破坏力很强,对中国的影响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