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 精品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  精品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一课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材研读: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镇格局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探索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

3.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教学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代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史料研习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案情提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由盛转衰。

此事大有蹊跷,唐朝分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具体结果如何?这都需要各位侦探一一破解。

1.创设情境:课堂版《唐人街探案》,穿越回唐朝,侦破美于唐朝衰亡的大案子。

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板书设计
①安史之乱的原因:
-政治腐败
-边疆民族矛盾
-社会矛盾加剧
②安史之乱的过程:
-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 756年,叛军占领长安
-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③安史之乱的影响:
-政治腐败加剧
-经济衰退
-社会动荡
-军事削弱
④唐朝衰亡的原因:
-安史之乱的破坏
-政治腐败
-边疆民族矛盾
-社会矛盾加剧
⑤唐朝衰亡的表现:
题型四:简答题
6.请简述安史之乱的起因和过程。(答案:安史之乱是由于唐朝政治腐败、边疆民族矛盾加剧等原因引发的。叛乱爆发后,叛军迅速占领了唐朝首都长安,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在长达八年的战争中,唐朝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平定了叛乱,但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题型五:论述题
7.请论述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答案: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政治上,安史之乱加剧了唐朝政治腐败和官僚体系的衰败。经济上,战乱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社会上,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民众生活陷入困苦。总之,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安史之乱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唐朝走向衰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安史之乱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质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通过杜甫两首不同时期的唐诗,反映出唐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史实,以诗证史引入本课主题“安史之乱”。

将课文内容,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作为主线条串联起来。

借助历史图片和地图,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视频,介绍安史之乱的过程。

再通过史料分析,适度补充一些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探究:“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描写“安史之乱”造成的衰败景象,与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诗歌,感知“安史之乱”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衰亡的理解,认识和平、统一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文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教材分析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一百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

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土崩瓦解。

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①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②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③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唐朝衰亡的原因,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万国朝拜、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为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其最终结局又如何呢?环节二:整体感知问题探究: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唐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自主学习:根据文字信息找出安史之乱的时间以及人物。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答案提示:时间-755;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教师指导:安禄山,营州柳城人,出身于杂胡,从军后受到平卢节度使张守珪的提拔重用。

因善于奉承钻营,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和赏识。

10余年间,他一身兼作平卢(今辽宁辽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太原)3镇节度使,拥精兵18万余人,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

他看到唐日益腐败和衰落,便蓄志灭唐以代之,因此积极准备,招兵买马,积草屯粮。

在经过长达10年的准备后,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是在755年,利用朝野上下痛恨杨氏兄妹专横的心理,伪称奉玄宗密旨讨杨,率兵15万,于11月9日自范阳起兵,大举南下,正式扯起反唐叛乱的大旗,安史之乱就这样爆发了。

2、自主学习: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小组讨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

答案提示: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

③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教师指导:晚年时期的唐玄宗,迷恋上有着羞花美誉的杨玉环,开始疏于政事,宫廷事务交给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李林甫。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说课材料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说课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播放《黄巢起义》的相关短视频
2、师:根据视频可知,黄巢起义的爆发加速了唐朝的灭亡。那么原本盛唐的生平景象,为什么最后会爆发大规模动乱而走向衰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生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阅读课本和分析材料,进行相互的讨论
学生: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方的北汉
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能力。
用图片资料展示一些相关的信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归纳的能力
二、黄巢起义
1、背景
师:说说唐朝末年为什么会有农民起义?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提示:起义军在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2、结果
师:在这种形势下,唐朝的结果最终是如何的?
提示:朱温(原为起义军将领)降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后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最后,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简介
师讲述: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这段历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2、背景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回答安史之乱的背景
点拨:从内忧外患(统治者唐玄宗方面)、外重内轻(节度使Βιβλιοθήκη 力方面)、重兵在握(安禄山权力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

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