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安史之乱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知识《安史之乱》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知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腐败。
唐玄宗整天和杨贵妃在一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宰相李林甫和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乘机先后把持朝政,专权恣肆。
这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安史之乱示意图“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次判乱。
安禄山是混血胡人,通晓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史思明是他的同乡,两人在一起长大,后来又都在幽州节度使张守未部下当军官。
安禄山对上司惯于溜须拍马,逢迎谄媚。
有一次,张守对他说:“你什么都好,就是长得太胖,让人看了不太喜欢。
”安禄山诚惶诚恐,以后吃饭就只吃半饱。
张守听说了很感动,干脆将他收为义子,并且越发重用他。
每当朝廷派人来边镇办事,安禄山就送上重重的贿赂。
这些人回去以后,自然要在唐玄宗面前称赞安禄山。
唐玄宗听了,认为安禄山是个人才,提拔他当了平卢、范阳、河东三地节度使。
安禄山不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权位和势力,还想爬上更高的位置。
于是他就挖空心思来进一步博得唐玄宗的欢心。
有一次,安禄山上殿给唐玄宗进献珍宝,跪在台阶下假惺惺地说:“我生自藩戎,皇上对我这样信任,我没有什么可效劳陛下的,但愿为陛下献身。
”唐玄宗信以为真,对他很是怜爱。
为了进一步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安禄山竟厚颜无耻地拜年轻的杨贵妃为“干娘”,以后每次进京,他都先去拜见杨贵妃,再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责怪他不先向自己朝拜,安禄山取宠地说:“我们那里的人都是先拜母后拜父的。
”唐玄宗越发觉得他憨厚可爱。
安禄山深知唐玄宗好大喜功,就多次使用阴谋诡计,诱骗和坑杀了成千上万的奚人和契丹人,或者把他们押送到京城献俘,或者割下他们的脑袋去报捷。
为了迎合唐玄宗和杨贵妃奢侈享乐的欲望,安禄山派人把从各地搜刮来的奇禽、异兽、珍宝、玩物络绎不绝地送到长安的皇宫中。
安禄山的心思果然没有白费。
750年,唐玄宗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封给少数民族人的最高爵位。
唐玄宗还下令在京城里给安禄山建造了极其豪华的府第。
安史之乱简析

安史之乱简析第一篇:安史之乱简析安史之乱探秘对于安史之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安是指安禄山父子,史是指史思明父子,而安禄山就是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情绪、史思明及其子史朝义则使得这场叛乱持续了八年之久。
下面我主要就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安史之乱的背景。
唐朝自开朝以来,除了武则天代李治行使皇帝之权外皆为太平盛世,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即使是武则天在稳定超纲后也开创了“贞观遗风”,而李隆基在位前三十年亦有“开元之治”的美名,在此期间唐朝国力大增,并在开元中期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盛世。
也许是人老了都会有点享乐的思想吧,在玄宗后期,玄宗做出了一些列昏庸的决策。
比如重用高力士,违反了太宗定下的宦官官不过三品的规定;还有就是先后放权李林甫、杨国忠,使得其独揽朝政,超纲混乱,杜绝言路,排斥忠良,只知道搜刮民财,以致奸佞当道,朝政腐败。
而在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了巩固其权位,杜绝边将入相的可能,所以对玄宗称胡人皆以归顺,并无异心,并建议玄宗任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安禄山每年都向玄宗献上大批杂蓄、奇禽、异兽、珍玩等东西,博得玄宗的欢喜,因此安禄山得以担任节度使,是得他的叛变成为了可能。
其次,唐朝初期多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了东、西突厥和高句丽等,故唐初疆域辽阔。
而朝廷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稳固异族,且因为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严重不足,玄宗为此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下令节度使在边地征兵。
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次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单是管理军事,而且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管理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使得州刺史变为节度使的下属。
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这也就相当于把那些区域单独有节度使管理,个人感觉和以前的诸侯有些类似,所以也有一些诸侯王的特点,即军事与行政均有使得节度使管理使得其雄据一方,尾大不掉,这也为安禄山叛乱提供了条件。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45集

第45集安史之乱主要内容:讲述天宝后期,唐玄宗倦怠朝政、任用奸臣,以致最终发生安史之乱的背景和经过。
背景唐朝建立以后,经过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等五任皇帝总共六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势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迎来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
在这期间虽然有过长达十几年的武氏专权,后来又有韦氏和太平公主两次君临的威胁,但无论是在老百姓眼中还是在外族人看来,大唐王朝一直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迈进。
公元712年八月,28岁的李隆基登上皇位,后人又称他唐明皇,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
一年后,李隆基诛灭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势力,稳定了自己的政权。
唐玄宗从小仰慕他的曾祖父,即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年轻的开元天子下定决心“改中宗之政,依贞观故事”,要将李家王朝继续推向强盛。
唐玄宗任用贤才、整顿吏治,改革财政、田户检括,变革军事体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
三十年过去,王朝经济更加繁荣,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八方来朝、文化兴盛,盛唐气象喷薄而出,大唐帝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伟大的功业面前,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封建君主要做到慎始敬终恐怕很难,唐玄宗同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历史的轮回之中。
随着大唐盛世的如期而至,这位居功至伟的皇帝其人性的弱点、潜藏多年的喜好、气质和他那放浪的情怀随着晚年的到来开始泛滥,这一切酿成一场连唐玄宗本人也没有想到的民族大劫难。
唐玄宗在天宝四年以后对国家事务的关心明显削弱了,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当时整个边境上的形势、国内的形势都比较稳定,经济社会文化都在向前发展,给人一种好像已经没什么矛盾且制度上的变革在开元年间已经完成了的假象,二是唐玄宗年事渐高,对朝政有些倦怠,觉得天下太平了,就慢慢滋生出追求享乐、追求安逸的心理。
奸相李林甫任用背景唐玄宗一度极为欣赏张九龄,因为他正直、清廉、文采出众、有治国之才,他尤其欣赏张九龄敢于针锋相对、坚持己见,然而随着奸相李林甫逐渐上位,关于张九龄的谗言不断地传到唐玄宗的耳朵里。
安史之乱

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拥有了极为辽阔的版图。
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
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
然而,就在国力鼎盛之时,深谋远虑的玄宗却厉行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节省开支。
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
勤、俭、廉是亲兄弟,相伴而生,共同构成贪腐的天敌。
唐玄宗李隆基大唐子民在皇恩浩荡中快乐地生活着。
一般来说,繁荣富强是辟邪的利剑,不会发生外敌入侵和内乱。
然而,就在开元盛世不久的天宝十四年,唐朝历史上却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久远的安史之乱,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这一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呢?走近唐玄宗,我们便不难发现酿成安史之祸的四大原因。
其中,居于首位的便是皇上怠政。
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
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
坐江山理念的变化,必然伴随重臣的洗牌。
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
李林甫病死后,庸碌的奸臣杨国忠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玄宗由治国通向“霍国”的路,更加平坦了。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
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他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慷慨地赐予李林甫,此一端足见玄宗的大手笔。
虢国夫人游春图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寝食不安。
他听说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礼节,将她招进宫里。
为了掩盖自己夺儿媳的丑恶行径,唐玄宗让杨妃自己请求进宫做女官,住进南宫,赐号太真。
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Vol.005: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Vol.005:第5课安史
之乱与唐朝衰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Vol.005
本课学习目标
安史之乱的背景、时间、人物、过程和影响
黄巢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唐朝灭亡的史实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与分立的史实和特点
本课思维导图
本课提纲笔记
注:
1.《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参考教材为人教统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初中历史教材。
2.《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为个人学习记录笔记,仅做参考,如有疏漏错误之处,请留言指出。
3.《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为含谦原创整理,相关图文
源素材来源网络。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基本信息安史之乱中国北方主要指挥官郭子仪、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唐朝、大燕唐朝获胜参战方兵力唐朝60万基本信息:名称:安史之乱地点:中国北方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参战方:唐朝、大燕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参战方兵力:唐朝60万(安史之乱中期)伤亡情况:大燕30万(安史之乱中期)唐方主要指挥官: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燕方主要指挥官: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开始时间:755年12月16日(天宝十四年)结束时间:763年2月17日(广德元年)基本简介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壮大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东、西突厥、高句丽等,使初唐时期建立一个很辽阔的边境。
安史之乱

?
安禄山身体肥胖,大腹便便,下垂过膝,体重300斤。自起兵反唐以来视力衰退,又有疽病,因此性情极为暴躁,左右服侍,稍不遂心,动辄鞭打,甚至杀死。他称帝后,深居宫中,学唐玄宗的享乐,声色歌舞,骄奢淫逸,难得接见将领,凡事都通过幕僚严庄传话。严庄虽然受到重用,也难免挨打。小宦官李猪儿被打的次数更多。安禄山想立爱妾所生的幼子庆思做后嗣,严庄便和安庆绪勾结使李猪儿刺死了安禄山。757年正月,安庆绪即位。??
?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简介学习总结(一):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是正因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
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联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
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学习总结(二):[由整理]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又称作天宝之乱,发生于中国的唐代,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因此这战争被称为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和中央政权为了政权而发起的战争,因此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叛乱。
婚礼主持词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历史七年多,在这七年多的时刻里,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史之乱过程说安史之乱的过程能够分为安禄山起兵、兵临长安、马嵬兵变、灵宝之战、肃宗即位、安禄山被杀、史思明复叛、平定乱世。
qq个性网名安禄山起兵:安禄山趁着唐朝腐败的时候联合了多个民族组成了15万官兵,以“忧国之危”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没用几天便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郡县。
兵临长安:唐玄宗派兵前往洛阳防守,虽然使得安禄山找到了阻碍,但是由于宰相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最终攻入了洛阳。
马嵬兵变:唐玄宗从长安逃到了马嵬坡,由于将士饥饿,兵力十分衰弱,导致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
长安、洛阳被安禄山占领,到达了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灵宝之战:756年六月,安禄山的部将崔乾在灵宝打败了唐的兵队,夺取了潼关。
肃宗即位:唐玄宗登基,这个阶段里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被击败。
安禄山被杀:安禄山本来就患有眼疾,自从起兵之后,他的视力越来越差,直至失明,性格变得十分的暴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安史之乱
历史学考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因此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要理清知识点,加强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只有系统化的学习与理解,才能使记忆更加深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史部分的知识点,供2018考研的考生们参考!
安史之乱
(一)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关系变化,阶级矛盾上升
2.府兵制度瓦解
均田农民逃避兵役,府兵兵源枯竭
招募兵产生:长从宿卫与长征健儿
军事布防格局变化:内重外轻——外重内轻(枝强干弱,尾大不掉局面形成)
3.节度使权力膨胀
节度使:唐初沿袭北周及隋朝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
唐睿宗景云二年(710),改称节度使,最初设于边州地区,安使乱后,内地亦设此职,辖区范围自十余州或二、三州不等。
4. 统治集团腐败,社会危机加深
小结:均田土地关系变化导致府兵制瓦解,而府兵制瓦解又导致节度使权力的膨胀,造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军事格局的形成,再加上朝廷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必然给地方节度使篡夺中央政权造成可乘之机,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二)、安史之乱的爆发
性质: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少数胡族将领为争夺李唐最高皇权而发起的叛乱,封建王朝内部地方和中央争劝夺利的一场内战。
(三)、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1)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人口流亡,中原农耕生产陷入停顿
(2)对外民族斗争退出守势
763年,吐蕃军队一度攻占长安。
对外民族斗争由主动变被动,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
白居易《新乐府?西凉枝》:“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被动挨打,领土不断被吞食压缩。
(3)形成地方藩镇割据
藩镇:是由节度使极其军队在安使之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地方行政军事尸体。
藩镇割据:由节度使发展而来的地方军阀和中央政权相对抗闹独立的一种军人割据。
(4) 造成中央宦官专权
宦官参与军事,执掌兵权:出任监军,监督控制将帅;地方设监军院,宦官人员常驻地方;出任神策军护军中尉最高军职,掌典禁军。
《新唐书?宦官传》:“置护军中尉……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
”
小结: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对外民族斗争优势丧失,形成地方蕃镇割据,导致中央宦官专权,唐王朝由盛而衰,安史之乱成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