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

天 人 相 应
天 人 合 一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大约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人们逐步摆脱了迷信和巫术,以朴素的 唯物论和辩证法来解释疾病,概括防治疾病的经 验,摒弃了“神”对人体及环境的束缚。我国古 代医学中“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观念,阴 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的学说和古希腊希波克拉 底的“四体液病理学说”均属此模式。多 层 次 、 整 体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这一模式是建立在系统 论和整体观之上的医学模式,他要求医生把人看 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 康和疾病的问题上,无论是治病、诊断、治疗, 还是预防及康复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全面考 虑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生 物 医 学 模 式
视 人 的 整 体 性
人 体 机 器 , 忽
文 制 经 化 度 济
成熟老化
生 物
遗 传 综合因素
社会
心理
环 境
健 康
行为生 活方式
卫生 服务
治 疗
微 生 物
自然 环境
水
生活 职业 危险 危险 因素 消费方式 因素
社 会 医 学 模 式
生 物 、 心 理 、
地 看 待 人 的 疾 病
病程长
难痊愈
机体
长时间
疾 病 症 状
My Email:wyq@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1、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2、关注心身疾病日趋增多的趋势 3、全面了解患者,尤其是其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和 护理的前提 4、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 5、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6、良好的医患关系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1.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不只是理论概念上的改变,它涉及医学领域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如医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医学教育的变革,医疗卫生人员知识的更新,以及社会卫生保健网的结构和职能、政府医疗卫生政策和措施的制定,等等。
它促进了医学问题的社会化和社会问题的医学化,促使人们对“健康”与“疾病”、“医生”与“病人”、“正常”与“异常”等一系列医学范畴和医学性质问题观念的改变,它要求医学从更为广阔的角度考虑,人类的健康问题,加强心理社会因素的健康影响的研究。
医学模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医务人员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汲取营养。
近百年来形成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已经深入医务人员的心中,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
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务人员总是习惯于从人的生物特性上进行思考,而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成因中的重要性。
要打破这样的僵局,必须增加人文社会医学知识。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实惠,忽视精神。
现代医学模式主张在更高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及人文学等诸多方面来考察人的健康与疾病,认识医学的功能和潜能,从而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注意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疾病不但是一种生物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状态;判定人是否患病,不仅要考虑生物学状态,还要考虑心理和社会学的变量。
既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也是医学科学发展使然。
医学模式的转变最本质的意义的是能促进医学更好的发展。
过去,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无病就是健康,侧重于有病治病,认为健康取决于好的医疗,只有医生才能把握你的健康,治病总是要用药的。
但是多年的事实证明,过去的医学模式不仅在精神病和心因性、功能性疾病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就是在病理变化明确的躯体疾病方面也是不够的。
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况,要求医疗卫生服务的任务不仅是在身体上恢复健康,而且要在心理上、社会上改造人和完善人。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的相互关系,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
今天对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包括
(1)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统一的观点;
(2)治病和治人统一的观点;
(3)认知评价作用的观点;
(4)适应和调节的观点。
2.医学模式变化
医学模式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医学模式经历了如下的演化: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目前,医学模式主流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即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建立在系统论和整体观之上的医学模式。
3.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心理行为规律;
(2)调查法:访谈,座谈,问卷等方式;
(3)晤谈法;
(4)实验法:在一定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起对心理,生理,行为的影响规律;
(5)测验法:常作为评定心理或行为变量的工具和主要定量手段;
(6)个案法。
【例题】现代医学模式是指( )。
A.整体医学模式
B.高新技术医学模式
C.分子医学模式
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正确答案:D。
医学模式转变的认识

2.试谈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生物医学模式:它完全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考虑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医学模式它充分考虑了除生物医学模式以外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和影响,使人类对自身的健康和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在对疾病的防治方面,特别是对心身疾病的防治方面有了一个很大的进展,可以说是医学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对待疾病和患者必需与纯粹的医学治疗、病人以及他周围人群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进来,因此对于这种现代医学模式可以从多方面体会它的优点。
生物医学模式在保护人类的健康以及对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中,确实发挥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该模式对疾病认识的片面性及局限性,造成医务工作者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注意疾病的生物因素方面,而忽视了疾病许多重要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主导中介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对疾病表现形式的认识,已由传统的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以及多因多果的深层次的表现出来,因而对疾病的认识已不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总和。
其观点迅速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服务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新的医学模式的诞生,直接影响到医院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与走向。
过去临床医师对待病人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重视病人的生物方面,忽视病人的心理、社会环境方面,导致许多心身疾病久治不愈。
现代医学模式则要求临床医师在了解病人疾病和病史时,应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医学模式的转化类型

医学模式的转化类型一、病理转化模式病理转化是指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在进展过程中发生转变,通常表现为疾病的类型、程度、病理特征的改变。
病理转化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病理学中,常见的病理转化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良性疾病向恶性疾病的转化:例如,一些良性肿瘤可能会发生恶性转化,即由良性变为恶性。
这种转化可能会导致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进而对机体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2. 早期疾病向晚期疾病的转化:某些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病理改变逐渐加重,疾病逐渐转变为晚期疾病。
这种转化可能会导致病情的恶化和治疗的困难。
3. 原发疾病向继发疾病的转化:某些疾病可以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例如,糖尿病可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等继发疾病。
这种转化可能会增加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难度。
4. 一种类型疾病向另一种类型疾病的转化:某些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类型的转变。
例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可能在后期发展为恶性肿瘤。
这种转化可能会改变疾病的特征和治疗的策略。
二、生物转化模式生物转化是指生物体内某种物质或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生物转化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代谢和调节作用,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物学中,常见的生物转化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氧化还原反应:生物体内的许多代谢过程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例如,有机物的氧化和还原可以产生能量。
这种转化对于维持生物体的能量平衡和新陈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2. 合成反应:生物体内的许多物质需要合成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例如,蛋白质的合成是通过氨基酸的连接而实现的。
这种转化对于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3. 分解反应:生物体内的许多物质需要分解才能释放出能量或废物。
例如,葡萄糖的分解可以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这种转化对于维持生物体的能量平衡和废物排出具有重要意义。
4. 转移反应:生物体内的许多物质需要在不同的细胞或组织之间进行转移才能发挥作用。
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转变规律

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转变规律1.由以疾病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传统医学模式主要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而现代医学模式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将患者的需求和个体差异考虑进去,强调全人医疗,提倡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从单一学科到综合学科的转变:传统医学主要是以各个学科为基础的,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而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推动多学科协作、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以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3.由以治疗为主到以预防为主的转变:传统医学主要侧重疾病的治疗,而现代医学模式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在平衡医疗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调整,减少疾病的发生。
4.由医生主导到患者参与的转变:传统医学模式中,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主导作用,而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患共同决策,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决策和管理过程。
5.从经验主义到循证医学的转变:传统医学主要依赖医生个体的经验和判断,而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注重基于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的证据,推动医学实践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6.由医院为中心到社区为中心的转变:传统医学模式主要以大型医院为中心,而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倾向于以社区、家庭为基础,建立起以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医疗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提高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连贯性。
7.从单一疾病管理到整体健康管理的转变:传统医学模式主要关注单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注重慢性病的管理和多疾病的综合治疗,提倡整体健康管理,包括营养、运动、心理等各个方面,以提升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总的来说,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转变是由以疾病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由单一学科到综合学科、由治疗为主到预防为主、由医生主导到患者参与、由经验主义到循证医学、由医院为中心到社区为中心、从单一疾病管理到整体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构成的,旨在提供更加个体化、全面化、预防性和健康管理导向的医疗服务。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医学模式主要是以疾病为中心,强调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忽视了患者的整体健康和个体差异。
而现代医学模式则更加注重预防和健康维护,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护理,更加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改变了人们对医疗的认知和期望,进一步促进了医疗观念的转变。
首先,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人们更加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传统医学主要是针对已经出现的疾病进行治疗,强调医生的角色和技术手段。
而现代医学模式将预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调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管理和早期筛查等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种转变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成为了人们的追求和目标。
其次,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疗观念的个体化。
传统医学模式将患者看作是疾病的承受者,医生的角色是给予治疗和救助。
而现代医学模式将患者视为整个人的一部分,强调个体的差异和个体化的护理。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由传统的“医生权威、患者被动”的模式,转变为更加平等和合作的关系。
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的需求和意见被重视,医生也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再次,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们对医疗效果的期望。
传统医学模式重视治疗效果和病情控制,将治愈病情作为医疗的终极目标。
而现代医学模式注重综合治疗和患者的整体健康,强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
人们的期望也从单纯的治愈疾病,转变为更加全面的健康和福祉。
他们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营养的摄入、心理压力的管理等方面,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最后,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学的跨学科发展。
传统医学模式主要以生物医学为基础,强调疾病的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而现代医学模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例如,现代医学注重心理健康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需要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合作和交叉研究。
医学模式的转变 ppt课件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
医学时代
神灵医学模式
经验医学时代
自然哲学
(文艺复兴时代以前)
四种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 和医学时代的
关系
实验医学时代
医学史第一部分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
主要内容
❖ 什么是医学模式 ❖ 四种不同的医学模式及其特点 ❖ 现代医学遭遇的困境 ❖ 对医学目的的新认识 ❖ 新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 医学教育如何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辑概念,即用一系列公式来表达逻辑 理论。后引入各学科,成为总结各学科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手段。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 式。
* 代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古希腊的四体 液学说。
医学模式的转变
❖ 用直观的自然因素说 明生理过程和疾病的 发展。把哲学思想与 医学实践直接联系起 来。利用朴素的辩证 法和唯物主义解释健 康和疾病。
医学模式的转变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
生物医学 (biomedical) 模式
❖ 时间----文艺复兴时代起至21世纪? ❖ 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生物科
生物医学模式
(21世纪以前?)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转变
整体医学时代
神灵 (spiritual)医学模式
•时间----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 •背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薄 弱的医学知识积累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指导医学
实践------敬畏?猜度?(无知 无助 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的背景
生产力极为低下 科学思维尚未确立 对超自然力量(supernatural force)的崇拜
Liang Zhou, MD, Ph.D
主要特点 健康是神灵的恩赐,疾病是对个人的惩罚或者 邪恶超自然力量的侵犯 使用巫术等手段消除邪恶超自然力量来“治疗” 疾病。在治疗仪式中可能使用某些植物或矿物, 但并非利用其药理作用,而是用作超自然力量 的载体 通过行善积德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医学没有分化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治疗是一 种社会活动
医学模式的客观性
医学模式是社会对健康和保健需求的反映 医学模式与社会文化发展相一致 医学模式与医学科学的发展相一致
所有社会成员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自己医学 模式的影响。
Liang Zhou, MD, Ph.D
定义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itualism Medial Model)是 用超自然的作用来解释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健康 和疾病观
Liang Zhou, MD, Ph.D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的现代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迷信、气功、邪教、祖传秘方 的影响依然很大 科学尚不能解释人们关心的所有问题,也许永 远也不能做到这一点 具有心理麻痹作用,能够满足某些精神需要 治疗仪式具有社会整合和社会支持功能 其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对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的 治疗意义
尽管几十年来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但 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接受这一模式
Liang Zh转变(health transition)
人类平均期望大幅度升高,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 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大转变 社会病态行为的重要性增加 健康概念的发展 对健康的价值认识越来越深刻 对卫生保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工业化、都市化、环境污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科学技术的进展
Liang Zhou, MD, Ph.D
主要特点
心身二元论(body-mind dualism): 把躯体和精神 割裂开来,把生命比拟为纯生物学过程。 生物还原论(biological reductionism):把生命过程 分解、还原为简单的元素,认为复杂的生命活 动最终可以用最简单的物理、化学语言来解释。 单因单果的因果模式,忽视健康与疾病过程的 复杂性
29.00 36.60 45.92 2.34 27.76 27.62 6.70
19.15 15.09 6.65 67.34 18.02 19.00 18.74
6.15 5.05 3.78 11.98 12.95 27.42 58.16
Liang Zhou, MD, Ph.D
整体论(holism)
健康需求的转变(health demand transition)
Liang Zhou, MD, Ph.D
我国城市人群前五位的死亡人群
呼吸系统疾病 传染病 消化系统疾病 心脏病 脑血管病 恶性肿瘤 损伤和中毒
1957 1 2 3 4 5
1963 1 2 5 4 3
Liang Zhou, MD, Ph.D
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Liang Zhou, MD, Ph.D
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康复服务 从躯体服务扩展到心理社会服务 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社区服务 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Liang Zhou, MD, Ph.D
产生背景
西方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 古典艺术,建筑,文学和 学识的人文主义复兴,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后来蔓 延到整个欧洲,大约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复兴时期,标 志着从中世纪到现代时期的过渡) 实验科学的兴起
Liang Zhou, MD, Ph.D
主要特点
用机械运动解释生命 把疾病比作机械故障 把治疗疾病比拟为维修机器
Liang Zhou, MD, Ph.D
定义
自然哲学的的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是以自然哲学理论为基础的思维 方式来解释健康和疾病的医学模式。我国的中 医是该模式的典型例子。
产生背景
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 对自然的认识仍然很肤浅
意义和影响
打破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的统治地位 对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Liang Zhou, MD, Ph.D
定义
机械论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是以机械论 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解决健康与疾病的医学模式
Liang Zhou, MD, Ph.D
意义和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类健康水平 促进了生物医学学科的发展
Liang Zhou, MD, Ph.D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medical model)是 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认识人类健康和疾病为主要 特点的医学模式。 是美国纽约Rochester医学院医学和精神病学教授 Goerge L. 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来的
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影响(交流)和依赖
健康和疾病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等不同层次系 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卫生保健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Liang Zhou, MD, Ph.D
多元论
病因方面的多元论:疾病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 的
治疗和保健方面的多元论:多种方法产生综合 作用
整体论认为对事物的某个方面的了解必须以对 事物的整体理解为前提
把人看作是一个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 整体 把人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
Liang Zhou, MD, Ph.D
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
认为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系统中间存在许 多不同层次的子系统
是指大多数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是对现 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及其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 述。 分类: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 功能:构造、解释、启发和预测 举例:医疗保险改革的“两江”模式
Liang Zhou, MD, Ph.D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医学观:医学模式是医学学科的性质、目的和 职能等问题的基本态度、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
Liang Zhou, MD, Ph.D
意义和影响
突破了思辩哲学和宗教神学的影响
把实验方法引进医学领域,使医学逐渐成为一 门实验科学 促进生物医学学科的发展 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
对西方医学的影响比较大,对东方医学的影响 较小
Liang Zhou, MD, Ph.D
定义
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是以生物学过 程解释健康和疾病,将生物学手段当作保健、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的医 学模式。 产生背景
Liang Zhou, MD, Ph.D
主要特点
用简单的物质元素,而不是超自然力量来解释 健康和疾病 具有整体医学思想的特点 是经验医学 医学分化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使用植物、矿物和动物脏器作为治疗手段 与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Liang Zhou, MD, Ph.D
1975 3 5 4 1 2
1985 4 5 1 2 3
1998 4
3 2 1 5
我国人群前七位主要死因与四个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
生 活 方 式 人 类 生 物 环境因素 保健因素 和行为 学因素
心脏病 脑血管病 恶性肿瘤 意外死亡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传染病
45.70 43.26 43.64 18.34 41.09 25.95 16.41
Liang Zhou M.D., Ph.D. Professor of Social Medicine
概述 历史上几种主要的医学模式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Liang Zhou, MD, Ph.D
模式(model)
健康和疾病观:是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态度、 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
社会医学所谓的医学模式主要是指健康和疾病 观。
Liang Zhou, MD, Ph.D
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对健康和生命的价值判断 对健康和疾病的判断 对健康和疾病的归因和解释 对健康和疾病的反应 对预后的估计
Liang Zhou, MD, Ph.D
卫生事业发展和管理方面的多元论:除“科学 的”的医学外,允许某些民间医学保健活动的 存在
Liang Zhou, MD, Ph.D
对卫生保健事业观念的影响
社会发展与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大卫生观
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预防传染性疾病与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重
服务范围的扩展 治疗成为预防的一个组成部分 服务理念、形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