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

合集下载

浅析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患关系新模型

浅析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患关系新模型

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

由于这种转变,医学和以生命科学学科群为核心的自然科学之间相互渗透,医患关系也逐步从传统的医方主导、病人盲从的模式向医患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模式转变。

这些都对21世纪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医德规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并促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医德规范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提高伦理道德修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1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医学科学发展进步的必然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医学开始进入实验医学阶段,使生物医学得到蓬勃发展,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人体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过程、原因乃至机理逐步被揭示出来,这一阶段的医学模式被人们称为生物医学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也逐步暴露出来,它不仅已不能充分地解释现代卫生保健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还束缚着医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医学家恩格尔首先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是“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生物(躯体)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病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

”事实上仅用生物医学解决不了诸如结核病和性病尤其是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流行和预防问题。

正如艾滋病等性病在生物医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仍无法控制,因为这些疾病更多的决定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社会因素。

因此恩格尔指出的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已愈来愈多地为人们所接受,这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2新的医学模式造就了医患关系的新模型生物医学模式时代,人们大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病人和疾病,把疾病看成是细菌、病毒、支原体,或者是抗原抗体、酶、细胞等单纯生物因素引起的。

医学模式转变的新方向

医学模式转变的新方向

医学模式转变的新方向张小军现代的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学研究与治疗,转向了“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综合进行研究、分析和治疗,揭示了疾病和健康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让医疗研究与服务的对象,由单纯的“疾病”,转向了千差万别的、具有复杂心理与社会性质的“病人”,使临床疗效得到了明显提高,使医疗服务质量取得了重大进步。

但是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与思想观念的不断提高与进步,“病人”在医院和医生那里想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疾病的“痊愈”,而且还想知道与关注的是“我得这病的原因”“如何预防再次不会发病”“生活中如何注意保健与预防各种疾病”,等等,一系列保健问题。

而且,在市场上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健康服务、保健养生类型的“健康产业”,以及“保健书籍”“保健物品”,健康行业,即将成为未来的“朝阳行业”。

尤其是老年人群,最关心的是保健养生,最喜欢观看的是“健康之路”。

那么我们老年服务项目、及教学教材,自然就要以保健知识、保健技能、保健项目等,作为核心。

因此,这就会促使现代的医学模式及服务理念,必须发生“再一次的转变”,要向“预防保健”性的个人生活方向研究与发展,从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当中,研究探讨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从而,真正就能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维护健康,满足人们的保健需求。

也就是说,保健即将成为一门正式的“理论学科”或“临床科室”。

医学、医院、医生以及养老服务者不仅仅要研究与医治有身心疾病的“病人”或“老人”,还要为他们丰富多彩的工作生活,研究“预防措施”,提供“健康指导”,制定“保健计划”,开写“生活处方”。

这样,人们就会少得病或不得病,才会更加满意。

因为,他们明白只有生活健康、提前预防,才能身心健康;才能减少经济开支,保证工作和生活;才能让个人感受幸福,让家庭生活幸福,让社会更加繁荣,让国家更加富强。

可见,生活不仅仅是要活着、不仅要吃饱,还要活的健康、吃的科学。

因为很多疾病不从预防着手,一但发生,治疗起来就比较缓慢,加之“是药三分毒”,而且病后的身体恢复也缓慢,甚至会留下后遗症。

医学模式转变的认识

医学模式转变的认识

2.试谈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生物医学模式:它完全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考虑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医学模式它充分考虑了除生物医学模式以外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和影响,使人类对自身的健康和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在对疾病的防治方面,特别是对心身疾病的防治方面有了一个很大的进展,可以说是医学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对待疾病和患者必需与纯粹的医学治疗、病人以及他周围人群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进来,因此对于这种现代医学模式可以从多方面体会它的优点。

生物医学模式在保护人类的健康以及对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中,确实发挥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由于该模式对疾病认识的片面性及局限性,造成医务工作者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注意疾病的生物因素方面,而忽视了疾病许多重要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主导中介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对疾病表现形式的认识,已由传统的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以及多因多果的深层次的表现出来,因而对疾病的认识已不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总和。

其观点迅速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服务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新的医学模式的诞生,直接影响到医院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与走向。

过去临床医师对待病人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重视病人的生物方面,忽视病人的心理、社会环境方面,导致许多心身疾病久治不愈。

现代医学模式则要求临床医师在了解病人疾病和病史时,应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
① 对疾病有了进一步认识,医生所医治的不仅是病 而是病人。
② 一些医学基础学科出现
希波拉底四体液学说(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 解剖学、生理学出现、中国阴阳五行
③ 把疾病与健康同人类生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联系起来。
④主要是经验模式
(3) 机械del)
2.53 14.81
37.73
生物 学因

29.00 36.00 45.92
2.34 27.76 27.62
6.70 43.13 35.86 58.52
31.43
环境 因素
19.15 15.09
6.65 67.34 18.20 19.00 18.74 23.96 43.94 20.00
20.04
保健 服务
社会学观点
●健康健康是人在一个特殊团体中认为
身体和/或行为状态是正常的
●疾病疾病是在一个特殊团体中认为偏
离了正常的身体和/或行为状态
消费者观点
●健康健康是……一种商品、一种投资,
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买到
●疾病疾病是通过购买保健服务而可以
治疗、控制及治愈的一种不正常情况
健康与疾病表现下列变化
1、把健康与疾病看着是相对概念
①生物科学体系形成——生物学、解剖学、组织学、
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细菌学
等。
②对疾病的认识:——任何疾病都可以找出确定的生 物的或物理、化学的特定原因,并能找出特定的治疗 手段。
③认为:宿主——病因——环境 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健康 三者平衡破坏------——疾病
贡献:
①预防接种,杀虫灭菌,抗菌药应用。 ②克服了临床手术中的疼痛、感染、失血 三大难关。
合计

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转变规律

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转变规律

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转变规律1.由以疾病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传统医学模式主要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而现代医学模式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将患者的需求和个体差异考虑进去,强调全人医疗,提倡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从单一学科到综合学科的转变:传统医学主要是以各个学科为基础的,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而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推动多学科协作、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以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3.由以治疗为主到以预防为主的转变:传统医学主要侧重疾病的治疗,而现代医学模式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在平衡医疗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调整,减少疾病的发生。

4.由医生主导到患者参与的转变:传统医学模式中,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主导作用,而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患共同决策,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决策和管理过程。

5.从经验主义到循证医学的转变:传统医学主要依赖医生个体的经验和判断,而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注重基于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的证据,推动医学实践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6.由医院为中心到社区为中心的转变:传统医学模式主要以大型医院为中心,而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倾向于以社区、家庭为基础,建立起以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医疗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工作,提高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连贯性。

7.从单一疾病管理到整体健康管理的转变:传统医学模式主要关注单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注重慢性病的管理和多疾病的综合治疗,提倡整体健康管理,包括营养、运动、心理等各个方面,以提升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总的来说,现代医学模式的形式转变是由以疾病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由单一学科到综合学科、由治疗为主到预防为主、由医生主导到患者参与、由经验主义到循证医学、由医院为中心到社区为中心、从单一疾病管理到整体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构成的,旨在提供更加个体化、全面化、预防性和健康管理导向的医疗服务。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试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的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医学模式主要是以疾病为中心,强调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忽视了患者的整体健康和个体差异。

而现代医学模式则更加注重预防和健康维护,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护理,更加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改变了人们对医疗的认知和期望,进一步促进了医疗观念的转变。

首先,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人们更加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传统医学主要是针对已经出现的疾病进行治疗,强调医生的角色和技术手段。

而现代医学模式将预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调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方式管理和早期筛查等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种转变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成为了人们的追求和目标。

其次,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疗观念的个体化。

传统医学模式将患者看作是疾病的承受者,医生的角色是给予治疗和救助。

而现代医学模式将患者视为整个人的一部分,强调个体的差异和个体化的护理。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由传统的“医生权威、患者被动”的模式,转变为更加平等和合作的关系。

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的需求和意见被重视,医生也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再次,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们对医疗效果的期望。

传统医学模式重视治疗效果和病情控制,将治愈病情作为医疗的终极目标。

而现代医学模式注重综合治疗和患者的整体健康,强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

人们的期望也从单纯的治愈疾病,转变为更加全面的健康和福祉。

他们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营养的摄入、心理压力的管理等方面,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最后,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学的跨学科发展。

传统医学模式主要以生物医学为基础,强调疾病的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而现代医学模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例如,现代医学注重心理健康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需要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合作和交叉研究。

医学模式转变范文

医学模式转变范文

医学模式转变范文传统的医学模式主要是以疾病为中心,即在患者出现疾病症状时,通过诊断和治疗来消除或缓解疾病的症状。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对疾病的治疗,而对于预防和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医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期望。

在医学科学的进步推动下,医学模式开始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通过全面的健康评估、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和积极的预防措施来维护人们的健康。

它不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加注重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

医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从治疗疾病向健康管理的转变。

健康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这需要医生不仅仅是疾病的治疗者,更是健康的管理者和顾问,与患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医学模式转变的实现需要医学教育、医疗体制和医疗技术的全面升级和。

首先,医学教育需要加强对健康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医生的健康管理能力。

其次,医疗体制需要建立健康管理的机制和制度,为人们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再次,医疗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健康管理的需求,开发出更加精准、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提供全面的健康信息和支持。

医学模式转变的实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首先,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使得健康管理服务难以普及,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

其次,人们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和需求程度存在差异,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来提高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

再次,医学科技的进步需要与伦理和法律规范相结合,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总之,医学模式转变是医学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医学的焦点从疾病治疗转移到了健康管理和预防方面。

这种转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实现医学模式转变需要医学教育、医疗体制和医疗技术的全面升级和。

医学模式及其演变过程

医学模式及其演变过程

医学模式及其演变过程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模式是指医学领域内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传统医学模式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探讨。

传统医学模式主要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医生将疾病视为生物体内的异常状态,通过病理学、生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研究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然后通过临床医学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这种模式强调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医生通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诊断疾病,并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它忽视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无法解释一些慢性病、心身疾病等难以用传统医学模式解释的疾病。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主要是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生与患者的合作关系,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将其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纳入到诊断和治疗的考虑范围之内。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医学模式强调预防和健康管理。

传统医学模式主要是在患者出现病症后才进行诊断和治疗,而现代医学模式强调通过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医生不仅要治疗病人的疾病,还要帮助病人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

其次,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个体化诊疗。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因学模式是指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它是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也对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与医学的发展紧密相关,经历了从经验主义到科学主义、以及从单一模式到综合模式的转变。

最初的医学模式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一时期医学主要依靠经验主义进行,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尝试不同的治疗方法来判断疾病和选择治疗方案。

这种模式被称为"经验主义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和直觉,缺乏科学依据和系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指人们用什么样的观念与方法来看待、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疾病等重要医学问题的总体观,是我们在医学实践中贯穿始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统医学模式——是指生物医学模式;新型医学模式——是指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

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

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传统医学模式自文艺复兴后兴起,很好的解决了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随着人类战胜一个又一个烈性传染病,人类的自然寿命大幅提高,同时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威胁人类的传染病,让位给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

随着人类寿命的提高,许多国家步入老龄化国家,老年病成了突出问题。

随着科学进步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工作节奏也明显增快,由此带来的心理疾病或身心疾病也明显增加。

另外,环境污染、战争、饥饿、灾难、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也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医学模式明显不能适应当今医疗卫生事业。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便应运而生。

新的医学模式,更好的反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更好的反应了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个器官、组织、细胞。

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研究问题更全面。

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人的健康放在大环境、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考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大宇宙观。

新的医学模式的诞生,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了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

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

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主要有以下方面:1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2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准确的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3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1世纪的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这一医学模式,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

现代文明的快车已经开进21世纪,我们没有理由还停留在过时落后的20世纪生物医学模式的阴影中。

多因多病的生物-社会-心理-环境新医学模式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国人追求健康的正确途径。

国人
需要了解生物学因素,病人需要手术和药物治疗。

国人也需要理解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病人也需要生活方式的治疗。

我们只有全面掌握生物、心理、环境、社会方面以及个人生活方式改变等全面的健康信息,只有科学地确认和去除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我们才能可持续地保障全体国民的健康,我们才能活得更好,更长,更有意义。

中医基础学论文
季文琴
20100223003 制药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