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建筑的评论

合集下载

柯布西耶建筑观及其对现代建筑的贡献简要评价

柯布西耶建筑观及其对现代建筑的贡献简要评价

勒·柯布西埃的建筑观及其对现代建筑的贡献简要评价一、柯布西耶的建筑观柯布西耶生于社会动荡的年代,但他却对建筑情有独钟。

从19世纪到20世纪,在西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各种新事物如潮水般地涌向公众。

然而,却有一种事业停滞不前,那就是建筑业。

仍然停留在19世纪的水平上,仍是古典主义的复苏。

看到这些,柯布西耶说:“这是一种不幸的衰退。

”从此以后,他走上了探索新建筑的道路。

勒·柯布西耶主张从风格化的桎梏中解放了自己,探索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他从现代化的产品和技术生产手段中获得灵感,并把它们转化成建筑语言。

“机器美学”在他的设计理念中,就是一种简单化和标准化的形式,是一种极其理性的设计方法,强调功能而不注重风格。

而与此同时,他又强调建筑师作为艺术家所必须有的艺术性。

与大多数外国现代建筑师一样,勒·柯布西耶做的最多的是小住宅,他提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的立面。

在他的各个设计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而勒·柯布西耶在其后期似乎来了一个大转变,从早先的热烈称颂现代工业文明,主张建筑要适应工业社会观念渐渐消失了,而强调自然、过去,原先闪耀着的理性被一种神秘所顶替。

他从过去注重发挥现代工业技术的作用转而重视地方民间的建筑传统,在建筑形象上,从爱好简单几何形体转向复杂的塑形。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建筑师,他对理想城市的诠释、对自然环境的领悟以及对传统的强烈信仰和崇敬都相当别具一格。

作为一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是善于应用大众风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将时尚的滚动元素与粗略、精致等因子进行完美的结合。

他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一般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模式。

作为一名艺术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重要性,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也体现了这一点。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到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盛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与传统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它的特点是简洁、明快、抽象、功能主义、突破惯例,代表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特质和先进的技术思维。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强调“Less is more”,简洁而不简单,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建筑物的外形要有突出的几何美感,总体上以直线和几何形状为主,光和颜色也被视为一种材料,可以用来强调结构和形式。

现代主义建筑在给人们带来锋芒毕露,充满创意的同时,也代表了人类理性、自信、奋斗和探索进取的精神。

它颠覆了以往我们对于建筑的传统看法,不再追求表现个人风格和奢侈装饰,而是在功能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尽可能地实现科技和艺术的融合。

当时的社会时代是诞生这种建筑风格的催化剂,现代工业、机械化、全球化等新一轮的变革使人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现代主义建筑由于其强调工程和材料性,其设计和建造技术也卓然出众,理性思维被具象化地体现出来。

现代主义建筑在其兴盛阶段,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风格。

但是在其后继的发展历程中,现代主义建筑也开始引起反感,其同质化的形式,功能性的局限性,以及缺乏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争议等等问题日益显露。

随着建筑思潮的变迁,形态多样的现代主义建筑也逐渐演变成其他建筑风格的起点,新的思想和理念逐渐提升了建筑师的视野,建筑创造和设计方式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风貌,很好地反映了人们对于理性、科学、技术的反思和追求,同时也发展出了独特的建筑创作技术,影响了后来的一系列建筑风格,是建筑史上重要的一笔。

对于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

对于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

对于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传统建筑文化注重的是以往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沉淀,而现代建筑更注重功能性和美学形式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对比分析。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建筑的转型传统建筑文化讲究的是建筑形式的传承和历史沉淀的继承。

在过去的千年中,中国的建筑文化独领风骚,不仅有着空前的艺术魅力,而且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建筑文化之一,传统建筑文化必定要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与之相比,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功能性和美学形式的思考,是在传统建筑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转型。

现代建筑主张建筑的功能性逐渐得到了优化和提高。

同时,建筑的外观和美学设计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已经超越了传统建筑文化的范畴,在建筑设计和执行方面,对原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加以改编和扩展。

园林建筑的对比分析传统园林建筑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它代表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园林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都非常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和精神。

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皇家宫殿以及私人住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们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亭子、池塘、桥梁、假山、石门墙、道路和运河等组成。

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思路要更加注重人的生活需要。

现代园林建筑注重设计创新,把现代美学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和实用。

这种设计不仅展现了人类现代美学领域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早期传统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

建筑造型的对比分析传统建筑文化风格的形式大多不变,主要是靠建筑的色彩和造型,来表现其文化价值。

现代建筑则更注重建筑形式的创新和美学表现力,强调建筑物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采用了西方现代建筑的形式和方式。

在形式上,传统的中式建筑形态已经逐渐被现代建筑风格所取代。

虽然如此,中国还是有许多的园林景观和其他传统建筑物,仍然是人们所向往的精神居所。

对现代建筑的看法英语作文

对现代建筑的看法英语作文

对现代建筑的看法英语作文In the first place, modern buildings can house more people and host more offices. We know that a modern building can be as high as over 100 stories, thus, with the same land base, far more rooms are created by directing the construction upward. This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when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act that the population explosion has made large cities more crowded than ever before and land prices are rocketing to ever broken records with each passing year.In the second place, modern buildings can make valuable tourist resources. In fact, many skyscrapers have become the symbols of some metropolis around the world and a visit to them becomes a must. For example, the Oriental Pearl Television Tower and the Jinmao Tower, two symbols of Shanghai with a height of over 400 meters, have attracted millions of visitors every year, bring in a huge amount of money.Admittedly, traditional building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when compared with modern concrete structures. They are more like homes, cozier and more convenient. There is no need for one to press a button and then wait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be elevated to a certain story or vice versa. And people don' t have to worry about a power failure which willbring so much trouble to going up and down. However, it would be a mere fantasy to expect large cities to develop in such a way with available land areas shrinking at amazing rates nowadays.Therefore, building more modern buildings in our cities seems to be the only way out in providing more rooms for city dwellers and all kinds of business firms and offices.。

如何撰写令人赞叹的建筑评论文案

如何撰写令人赞叹的建筑评论文案

如何撰写令人赞叹的建筑评论文案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对于建筑评论者来说,他们的责任不仅是描述建筑本身的外观和结构,更是将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传达给读者。

因此,撰写令人赞叹的建筑评论文案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巧。

本文将探讨如何撰写令人赞叹的建筑评论文案,以帮助您提升写作水平。

一、深入研究建筑背景和设计理念在撰写建筑评论文案之前,首先要对所评论的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和建筑师的创作意图,这将有助于您更加准确地描述建筑的特点和价值。

比如,如果您评论一座古老的教堂,不仅应该了解其建造年代和建筑风格,还要研究其宗教文化背景和当地社会的历史发展。

同时,您还可以分析教堂的建筑风格如何体现了特定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运用生动而具体的语言建筑评论文案不仅要准确地描述建筑的外观和结构,还要传达给读者建筑的情感和美感。

因此,使用生动而具体的语言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当您描述一座现代建筑时,可以运用形容词来描绘其线条的流畅与力量,使用具体的比喻和类比来形容建筑表现出的特征和风格。

此外,使用感官词语,如“明亮的玻璃窗让阳光洒进室内,营造出温暖而宁静的氛围”等,能够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建筑的美。

三、结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建筑评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座建筑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契合。

在撰写建筑评论文案时,要特别关注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比如,一座位于自然风景名胜区的建筑应该如何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又如何通过其设计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结合描述建筑与环境关系时,可以使用对比和对话的手法,以突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联。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夸张和矫情的修辞手法,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四、探索建筑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故事与情感。

知道这些故事和情感,有助于让您的建筑评论文案更加生动有趣。

对中国现代建筑的认识

对中国现代建筑的认识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当我们讨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这一论题时,相信许多人心怀疑虑:"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至少,第一以"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第二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

假如我们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史观的思维定势,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转而将目光放在中国建筑发展自身,我们蓦然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

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

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一、现代风格的诞生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

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

关于建筑评论的评论

关于建筑评论的评论

关于建筑评论的评论谢 浩(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500)建筑评论是指对于建筑的分离、筛选、区别和鉴定,其中包含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和态度,是人们对建筑物的鉴赏和评判,也是人们对设计建筑的人及其作品的鉴赏和评判。

1.建筑评论是建筑创作发展的必要因素别林斯基说过:“美是到处都存在的,人们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目光”。

建筑评论是行动的艺术,在行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美之所在。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建筑之所以能闻名遐迩,往往与文人墨客的美文分不开。

《兰亭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滕王阁序》都是很好的例证。

读罢“落霞与孤骛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之类的文字,一种美感令人油然而生。

建筑评论对建筑的影响非常广泛,有社会的、功能的、空间的、心理的、情感的、历史的、技术的、政治的……。

建筑评论对于建筑创作的意义十分重大,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建筑面貌和建筑传统。

美国、法国大众媒体中的专栏建筑评论家说几句话就可以改变政府的一个决策,捧红或捧杀一个建筑师。

创作的繁荣依赖于理论的建树和思想的活跃,依赖于历史的比较、分析和研究。

建筑评论是整个建筑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建筑创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它能对建筑创作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产生引导作用,有助于增强建筑师的创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建筑创作的优胜劣汰,也有利于全社会建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

建筑评论也是联系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桥梁,是建筑理论和历史发展的基础。

优秀的建筑评论不仅可以总结建筑创作实践,同时也可反过来推动和指导实践。

可见,评论是创作发展的必要因素,没有建筑评论就没有建筑创作的发展。

[1]当前,中国建筑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意识、观念和标准的争论,繁荣建筑评论就是繁荣我国的建筑创作。

2.克服建筑评论中的不良倾向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建筑评论是随着西方建筑学的引入才产生的,又受到传统思维习惯等的影响,至今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完善的体系,建筑评论研究与建筑理论研究和建筑历史相比较显得相对滞后。

对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浅析

对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浅析

今天的居住建筑 已经不仅仅限于居住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 越来越 高, 文化因素与建筑 的结合越 来越 紧密 , 以, 所 挖掘文化 元素也是十分重要的。将城市历史、 文化、 民俗融于居住 建筑 的
设 计 中 , 以极大 的丰 富居 住 建 筑 的 内涵 , 升 居 住 建筑 的文 化 可 提
质量完善美好 的内在生活环境 ,包括符合美学尺度 的建筑
空间, 便捷 的生 活 系 统 , 全 的居 住 环 境 , 备 周 到 的 服 务设 施 , 安 完
需 要从 很 多 细 节 设计 入 手才 能打 造 一 个好 的住 宅 。 231 平 面 方案 的 合 理分 区 -.
住宅建筑应该有一个设计方向, 以满足不 同的受众群体 , 凸现 自 身的设计理念和特 点, 做到在众多的设计 中, 自己鲜 明的设计 有
允 许 的 条件 下 , 设计 书 房和 健 身 房 , 空 间设 计 应 该 有充 足 的 采 该 光 和 良好 的通 风 环 境 。 公 共 区域 :在 住 宅 建 筑 中 还 应 该适 当考 虑 家庭 成 员 公 共 空
() 足 综 合技 术 指 标 。住 宅 建筑 的经 济 指 标 , 既 决 定 了 2满 它 居 住建 筑 的建 造成 本 , 一 定 程度 上 , 定 了居 住人 群 的 舒适 程 在 决
虑 , 免只 注 重 片面 因素 所 产生 的 缺 陷 。 该考 虑随 着 新 技术 所 避 应
卧室: 根据现代家具 的尺寸合理 布置 , 虑有最佳 的采 光、 考
通风朝向。 厨 房 : 足 够 的操 作 空 பைடு நூலகம்和 操 作 流 程 方 便 , 意 上 下水 、 有 注 热 水 、 燃 气 管 线 综 合 , 设 计 中 了 解 电表 、 天 在 阀布 置位 置 , 意 防 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现代建筑的评论
一、关于21世纪“可持续发展”口号下的建筑创作与评论的标准问题
1.当今世界建筑界的脉搏
本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发生在6O年代末7O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转向对环境的关注。

8O年代末和9O年代初是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重新界定和扩大了许多原有的慨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

1987年以布伦特兰(Bruntland)为主席的联合国与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可概括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从国际建协2O次大会的议题来看,建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与自然进行全面的对话。

今天“人类环境科学”基础上的建筑学使众多建筑师真切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也因此感到了新趋势下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创作的冲动。

“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

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而建筑、城市和园林则成为其主导学科。

研究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创造无废、无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

2.美学标准的发展
世纪更替,建筑学领域的拓展,不仅使建筑学的体系框架发生了变化,也使建筑师对建筑学中所包含的一些分支理论提出了再认识。

建筑美学可算是建筑学体系中老资格的一个分支。

从《建筑十书》、《模式语言》、《形式美的原则》到我们今天建筑学的教科书,古典的比例、尺度、色彩等美学原则一直左右着我们老一辈和新一代建筑师对建筑的评判标准,至今它也仍是我们许多专家在对国优、省优和部优建筑进行评判时不可不提的关键点。

以往如若某位专家或口头或撰文,以连篇累续的美学原则来评价一幢建筑是如何如何美或如何如何丑时,只要他的美学原则引用得无误,众同僚大约都会颔首称是一致曰正确。

可是就在传统建筑学被拓展、建筑师被更广博的知识和技术所武装、人类要求在改造生存环境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今天,一定会有不止一位建筑师站出来大声提出异议:我们以前一直公认为美的建筑,放在人居环境这样一个大范围中,从资源评价、景观评价、生态环境分析、无废无污绿色建筑等方面来评判,它还能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吗?传统建筑美学的原则是否应当更新?或许现在或将来某一天我们回过头来用发展了的美学原则再来检验我们当初的结论会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不是耸人听闻,更不是哗众取宠,因为就在我们建筑师们仍不舍得抛弃旧的观念、不情愿接收新的观念的同时,我们的近邻经济地理学家们、人口学家们和生态学家们已经开始做着本应属于我们
建筑师的研究工作。

他们运用GIS系统、资源评价系统、生态分析等对我们一些建筑师来讲还很陌生的理论和方法,切切实实地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全新的研究和评价,使建筑学内含得以扩大,使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得以更新。

他们的成果是显然的,是有说服力的,是科学而进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赞成他们。

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理由不修正我们的思想,不去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从传统建筑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1.传统建筑设计及美学标准的局限性
随着自然环境危机对人类的警示,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在面临人类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和复杂的生态问题时其局限性就显现出来。

面对当今建筑这样一个超越形式与功能的复杂系统,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由于缺乏对环境、生态和与建筑相关的自然的深刻认识,使得我们对建成的建筑及城市环境对外部系统大自然未能有良好的作用,因而其生态效益由于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微乎其微。

从生态出发的建筑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视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开放系统,是一个有人参与、受人控制的主动系统。

其侧重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而是建筑系统的能量传递和运动机理,其目标是多元的。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