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评析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4. 建筑学科在中国近代大学教程中得到确立,并出版了以近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浅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优秀历史建筑现状及保护策略

浅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优秀历史建筑现状及保护策略

浅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优秀历史建筑现状及保护策略作者:魏莎郑辑宏来源:《居业》2016年第02期[摘要]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

在近百年的城市发展中,许多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被拆除、改造或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将通过实例分析近现代建筑的现状,并提出可行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近现代建筑;现状;功能置换;文物保护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2-0155-03中国近代建筑时期由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此时期的中国建筑起着承上启下、东西交融、新旧交替的作用,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为一个变化急剧的阶段。

在社会发展中,历史建筑渐渐无法满足需求,其建筑现状及解决办法是现在亟需得到关注的问题。

1.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背景1.1中国近代建筑经历的历史时期(1)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1840-1895)。

在此时期西方近代建筑活动开始传人中国,主要包括两方面建筑活动,一方面为资本家和洋务派为创办新型企业所建造的厂房等;一方面是各帝国主义在中国重要通商口岸租界内建造大批新型建筑。

(2)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1895-1919)。

这一时期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影响逐步扩大且新建筑体系形成雏形。

(3)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时期(1919-1937)。

此时中国近代建筑事业发展迅速,建造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

在建造方式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4)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1937-1949)。

此时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基本停滞。

中国建筑行业处于萧条状态。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风格面貌相当庞杂。

1.2中国近代建筑主要分类(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洋式建筑:以模仿或照搬西式建筑为主要形式的中国近代建筑。

(2)20世纪20年代—传统式建筑: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加以改造为主要形式的中国近代建筑。

中外近现代建筑风格

中外近现代建筑风格

中外近现代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如外国建筑史中古希腊、古罗马有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等代表性建筑风格;中古时代有哥特建筑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后期有运用矫揉奇异手法的巴洛克和纤巧烦琐的洛可可等建筑风格。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其平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砖墙木梁架结构,飞檐、斗栱、藻井和雕梁画栋等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2)古罗马建筑风格,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罗马建筑风格正是欧洲建筑艺术的重要渊源(3)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领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4)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从经验走向科学化,不断冲破学院式、城堡式的封闭以上四类可称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5)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一风格曾三度出现,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它是欧洲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体量宏伟,柱式运用严谨,而且很少用装饰。

另一次出现在1900-1920年,带有一定的复古特征。

第三次出现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并加入新形势,这一风格在当今世界各国颇为流行。

(6)现代评论风格,1960-1975。

缘自西方60年代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他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外观宏伟壮观,很少使用装饰。

(7)后现代主义风格,亦称“后现代派”,1980年开始出现。

这一风格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重新引进了装饰花纹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鉴不同的时期具有历史意义的局部,但不复古。

按建筑方式来分(1)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12世纪~15世纪,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
总体发展缓慢.但也有些建筑格调质朴清新,在吸收古今中外建筑长处的基 础上,创造出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
改革开放后建筑:
摆脱狭隘的、封闭的单模式,逐步趋向开放、兼容、多元化,中国建筑已经 迈上现代化、国际化.
影响因素:战争侵略,国家政策,文化水平,经济水平
筑技术接踵在中国出现,产生了中国近代的新建筑 体系,形成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
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其相互渗透、融合的 状态.
中国近代建筑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进西方近代建筑,成 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 求.从而推进了各类建筑的转型速度.
早期赴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在20 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 物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代表建筑
广州白天鹅宾馆
上海龙柏饭店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代表建筑
北京长城饭店
南京金陵饭店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初期代表建筑
中山温泉宾馆
西安渭水园温泉度假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地深入,中国建筑在现代化水平 和现代设计手法上展开了新的页.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
殖民地式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
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后建筑
现代化、国际化
中国近代建筑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 进程.
随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大举侵入,以及封 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西 方建筑开始成批传入中国.近代建筑类型和近代建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 筑思潮比较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3年5月22日星期一
“传统中国 社会的崩溃乃是西方力量冲击的结果, 而西方的这种侵略,干扰并毁灭了中国人对中国思想 自足性的信心”。
——J.R.Levension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 例如: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筑——圣约2)大约从20世纪10年代末开始,教会大学建筑转向后 期“中国式”。
• 主要关注屋身与屋顶的整合,从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
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宫殿式的仿古追
求。例如: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1921~1925年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文化策略——获取中国民众的认同,达到相互沟 通,得到中国人对西方宗教、文化的认同。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两个阶段:
• (1)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糅入以南方 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涉及行政建筑、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纪念性建筑以致某些银行建筑、体育建筑、商 业建筑登许多类型,绝大部分出现在1927~ 1937年10年间,成为当时触目的传统复兴建筑 的设计高潮。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10142128叶涛涛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前言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

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

关于我国近代建筑风格

关于我国近代建筑风格
1 建筑形 式简 述 统的反对 、 制约和钳制下带有鲜明的特征 , 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中国近 客观存在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反应在近代建筑体型方面 现代建筑思潮。近现代史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 , 多建 很 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的古典建筑和西方的古典建筑隶属两个不 筑都是很忠实,也可 以说是很生硬的模仿了原西方的形式和 比例 , 也
曲线屋 顶在 单座建 筑 中 占的 比例很 大 , 可 达到立 面高 度 的一半 左 一般 右。 古代木结构 的梁架组合形式 , 自 很 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 , 使屋 顶成为 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 , 但却 可 以有 许 多变 化 。 2 西方 建筑 文化对 我 国的 影响 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使得帝 国主义敲开了我 国的大 门,伴随而 地 利 用 了街 角 的空 间 , 同时在 中 国现存 近代建 筑 中并 不多 见 。其特 点 可 以概括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的拷贝。 如果用西欧人的审美眼光看这 座楼也许相当不错 , 但并非像欧洲人的基督教堂和阿拉伯人的伊斯兰 教堂那样非要突出西方文化或者阿拉伯文化不可的建筑。 在当时中国 国土上 , 方文 化差距 甚远 , 许就 是后 来仿 效者 不多 的原 因。 与东 这也 3 上海市政府办公大楼。 9 3 . 4 12 年建成时 , 这座建筑前身是汇丰银行 建筑规模比较大 , 达到了 3 万平方米。建筑 的地基是正方 . 2 来的是帝国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 的“ 野蛮移植”在腐朽的晚清 上海分行, 。 形, 四面临街 , 整体是一个大正方体 , 四个立面的比例均按照典型的古 政府统制之下 , 为了维护 自身的统治 , 还在竭力地抵触外来文化的渗 在 这种 透, 但是 由于对帝 国主义存在着惧怕的心理 , 只能放任其在特定的区 罗 马三段 式设 置 , 中 间 由一个 穹顶 立 于 建筑 之 上 , 造 型 在一 些 文艺复兴风格的近代建筑中也比较常见, 有—些采用传统屋顶代替这 域内发展。 而中国的先进分子从鸦片战争中看到了我国与帝国主义 国

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

中国近现代建筑赏析
第二节 近现代建筑赏析
1. 汇丰大楼
汇丰号称“从苏伊士运 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 究的建筑”, 建筑面积 23415平方米, 是远东最 大的银行建筑, 也是世 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 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 行大楼。至今依然被公 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 漂亮的建筑。
汇丰大楼是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1921年 开工, 1923年建成, 主立面成横5段, 竖3段 的格式, 2-4层中部为艾奥尼克立柱, 圆形穹 顶为铜框架结构。
表现了从折衷主义向现代式建筑过渡的特

4. 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 大的政治家、伟大的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 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 念建筑群。中山陵面 积共8万余平方米, 主 要建筑有牌坊、墓道、 陵门、石阶、碑亭、 祭堂和墓室等, 排列 在一条中轴线上, 体 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 风格。
当时, 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 墓设计方案。结果, 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 “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 从空中往下看, 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 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 半月 形广场是钟顶圆弧, 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 顶, 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8. 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 “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 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从香山饭 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香山饭店结合地形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 式的建筑, 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 许多小块, 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 的目的,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 室内室外都和 谐高雅。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 建筑产生了韵律。
3. 沙逊大厦
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 是英资新沙逊洋行下属的华 懋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40 万元, 在上海外滩20号(南京 路口)兴建的一幢10层大楼 (局部13层), 总高77米, 是 外滩最高的建筑物, 建筑面积 36317平方米, 由芝加哥学派 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设 计, 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 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 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 由旋转 厅门而入, 大堂地面用乳白色 意大利大理石铺成, 顶端古铜 镂花吊灯, 豪华典雅, 有“远 东第一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建筑评析——建筑、环境与人的和谐指导老师:张敏龙学生姓名:胡露学号:6001107045专业班级:建筑073班2011年 5月 22日学生姓名:胡露学号:6001107045 专业班级:建筑学073班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摘要】论述了现代图书馆建筑环境的重要性。

阐明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人的“天人合一”,以及生态环境及文化氛围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建筑、环境与人的和谐。

【关键词】现代图书馆;图书馆建筑;空间环境;人对建筑的认识由形式到空间到环境,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它不断从实践上接近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存空间环境这一本质内容。

环境不仅指物质方面的形式空间,还包括了它同时负载的精神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决定了环境决不应仅是一个简单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无生命的人造体,而应同时是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反映,具有社会、文化上的意义,是与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

孔子的整个思想从始而终对天都有一种很深的敬意,但他并不认为天就是神。

从孔子开始,天的意义已经从宗教神学的上帝转变成具有生命和伦理价值的自然界。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这是天的基本功能,其中“生”字明确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这决不能简单理解为生物学上所说的“生”。

它的范畴远比生物学上的“生”大得多,天之“生”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善待一切事物,“唯天为大,唯舜则之。

”(《论语·泰伯篇》)他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既有审美上的感悟,又有伦理学上的自然关怀,把自然界的山、水和仁、智这种德性联系起来,这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因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不能分开的。

人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

总之,孔子思想中透露出对天即自然界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和热爱。

图书馆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还是人们工作与学习的场所。

无论位于怎样一种空间环境,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感受去体验这一空间的气氛,并理解自己与这一空间的关系。

就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图书馆的空间环境也对人们产生作用,影响着人的情绪。

在现代,人们根据对空间功能的要求、兴趣爱好而使其有学生姓名:胡露学号:6001107045 专业班级:建筑学073班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不同的空间设计,以营造不同的氛围。

就图书馆建筑设计来说,营造出建筑环境与人的和谐之感,使建筑环境日臻完美,使人的生活空间更加舒适,以达到人与建筑环境的完美统一和协调。

重视图书馆的建筑环境,首先要顾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及文化氛围的有机联系,使得建筑物在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改善和营造一种更好的新环境;其次是注重建筑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使得建筑空间环境与读者的内心感受融为一体,相互感应,给人创造一种身心和谐的工作和阅读环境,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舒适的感受,能刺激、诱发其学习和工作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和工作效率。

1、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

美国建筑大师莱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

”流水别墅即表达了莱特与自然界的韵律相协调的“有机”建筑理念。

建筑之意在于山水之间,建筑之术也就是山水之术,建筑为山水环境增色,山水环境为建筑添彩。

建筑与自然环境均是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为化,是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

要建造一座好的图书馆,首先是环境的选择,即选址,传统的“择胜而处”“依山傍水”的图书馆建筑环境理念在众多的图书馆建筑中给予了体现。

如坐落于秀丽的漓江之畔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创造了满足读者与工作人员多方面功能要求和高效空间利用的同时给读者营造一种开敞清新的舒适感,这种极少阻隔和障碍感的开阔灵活的建筑设计与馆旁漓江的粼粼碧波相通,与馆前悠悠翠竹、茵茵绿草相融。

又如深圳图书馆,馆舍坐南朝北,南面、东南面、西南面为荔枝公园,湖面环抱,绿水清波,景色宜人。

沿湖间疏建有5个琉璃亭台,其倒影在公园的人工湖中,形成轻巧别致的园林建筑。

其次是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对话,如建于黄龙山脚下具有民族风格学生姓名:胡露学号:6001107045 专业班级:建筑学073班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的浙江图书馆的低层建筑群;建于淮海路边体现现代海派风格的上海图书馆的高层建筑;建于紫竹院公园旁象征皇家风格的国家图书馆的恢宏建筑,都不失为成功的典范。

建筑的最终结果应当也必需是与环境达成相互包容的和谐关系。

2、建筑与人的“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所以古人强调“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也就是说“人、建筑、自然”应该三位一体,相互协调。

传统文化中演绎而成的现代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和谐的理念应该作为建筑创作的终极追求。

而现代图书馆所重视的清丽幽雅的内外部自然环境及其园林艺术的融入,更加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

作为文化建筑的图书馆“天人合一”的环境,给人以“情感的共鸣”“悟性”的激发,更好地满足了人性化的精神需求。

如苏州图书馆的设计引入苏州古典园林城市的建筑精髓将庭院、园林设计巧妙地融入其中。

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贯穿于空间的整体构思及局部处理中,创造了当代建筑空间环境中的自然感觉。

置身园林式的馆舍中,能深刻地体验到中国建筑环境艺术的空间意识,不是局限于单体建筑物,也不是向苍穹作无尽的追求,而是在有限中见到大自然的真谛,又从大自然中回到自己的精神归宿。

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旧馆东北侧的一方园林式景观,郁郁葱葱的松柏花木围绕着碧水拱桥,蘑菇形小亭,将自然之美体现于人工再现之中,给人一种“小桥流水”的幽静清新之感。

与大自然的相接、相融,赋予该馆一种清丽古雅的格调。

馆园结合的图书馆环境空间叠加了人的各种行为空间,揭示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调节和必然联系,满足了人们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要求,适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

而园林艺术对现代图书馆的介入,体现了源于自然,融于自然的文化建筑的追求境界。

3、营造建筑空间的文化氛围图书馆不仅是藏书的宝库,还是一艘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巨轮,图书馆担负起传承历史文化这一使命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建筑体现出其周围环境的风格。

因此,将公共艺术引入图书馆,能显现不同一般的文化气息,靠着艺术品的魅力,学生姓名:胡露学号:6001107045 专业班级:建筑学073班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使读者靠近,了解艺术,潜移默化,丰富学识,提高修养和文化内涵。

需要强调的是现代科技与人文传统的对话。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先贤、先哲、古训不计其数,民族艺术多姿多彩,它们是中华瑰宝。

现代图书馆环境应通过艺术品融入古代文明精髓,突出对中国传统的景仰与继承的氛围。

让读者感受前人智慧,为博大精深的文化而骄傲。

如上海图书馆天井内孔子塑像,目录大厅刻有不同发展时期汉字的浮雕;台湾淡水大学图书馆一楼大厅则饰有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节录等4幅巨型书法。

这里不妨引用台湾《远见》杂志创办人高希均的观点,完美“知识人”须具备3个条件:“科技脑、人文心、中华情”。

让图书馆这个知识殿堂融入浓浓中华情。

4、生态环境的营造现代图书馆建筑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至为关键的因素,因为图书馆是读者最为集中的场所。

国际上早已提出了“生态建筑”等概念,生态建筑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是尽可能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节能、节水、节材,绿色景观丰富等等。

自然光源、自然通风给使用者带来的是自然界的生命气息。

在阅读和工作空间中自然采光的充分利用避免了人工照明所带来的压抑和幽闭感;自然通风则使使用者置身于大自然,给人以清新和惬意。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建筑已较多地通过建筑空间的“中庭”设计来达到这一目的。

人们在中庭空间中可以不出城郭而有山林之乐,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致,把自然绿化空间完全融入到建筑之中,为人们创建了幽静、舒心、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

随着科学、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化”,人类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突出重点就是解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

现国外已出现了生物生态建筑,即用活着的树木建造房屋,以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需求。

未来的图书馆建筑将会更多地关注历史、地域环境及文化心理等层次上的因素,创建富有自己文化特色,适合我国人文地理、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的绿色生态型环保图书馆建筑,从而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

相信未来的图书馆建筑会结合周边的生态环境,创造出高科技图书馆建筑与学生姓名:胡露学号:6001107045 专业班级:建筑学073班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大自然共生的模式,使人置身于大自然中。

将来读者到图书馆来看书不只是信息的获取、知识的追求,而所需的正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享受。

5、结语“人创造环境,而环境反过来也对人产生影响。

”利用现代技术所提供的多种可能性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使环境创作既有“理”又合“情”;既有高度的科学性,又有浓厚的人情味。

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