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乘的人品与文品(随笔)

合集下载

浅谈枚乘之子枚皋的“文人”身份

浅谈枚乘之子枚皋的“文人”身份
枚皋常在武帝左右从行至甘泉雍河东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游观三辅武帝欣赏他的写作才华也清楚得认识到枚皋没有从政的能力他不通经术没法将他作为一个专门的官吏去使用
文化视点
浅谈枚乘之子枚皋的“文人”身份
罗 静
【摘 要】枚皋成长中经历了父亲枚乘的缺席,又继承了其父的文学才能及政治遗产。其作品有成文快、 数量多、诙谐、创新等特点。本文认为枚皋身处中央政权的边缘,虽文学史上影响有限,但在文人自我身 份认同的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 【关键词】枚皋 父子 文人身份
枚皋生约公元前 156 年,卒年不详,今人对他的了解 主要是来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汉书·艺文志》记其“赋 百二十篇”,今不存。本文将以《汉书》为主要资料来源, 从枚皋与其父枚乘的关系及其作为一个汉代“文人”的身 份两方面进行梳理。
《汉书》记载“皋字少孺。乘在梁时,取皋母为小妻。 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乘,乘怒,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 枚乘游于梁孝王时娶枚皋母为“小妻”,即妾,后“孝王薨, 乘归淮阴。”(《汉书·贾邹枚路传》)皋母不肯随,枚乘 分数千钱而怒去。皋母很可能生于梁孝王辖区,嫁给游士①, 枚乘去后留梁孝王辖区。此地浓厚的文学氛围对枚皋有不 可忽视的影响。枚皋上书梁共王,得召为郎,时年十七岁。 三年后为王使,得罪后逃亡,汉武帝大赦天下时以赋得武 帝喜爱,与东方朔同留在武帝的身边。
一、枚皋与父亲枚乘 枚乘是汉辞赋家,其《七发》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汉 赋形成的标志。枚乘枚皋相继具有优秀的写作能力且有种 大一统意识,本文将从两方面叙述“父亲”对枚皋的影响。 其一,成长历程中“父”的缺席。 从枚皋的成长历程来看,枚乘在儿子需要父亲时处于 缺席状态。“诏问乘子,无能为文者,后乃得其孽子皋。” 枚乘死于征召途中,武帝特问枚乘诸子,惜求之不得。“后” 说明了枚皋似已被众人遗忘,若非上书自荐便彻底湮没无 闻。父亲虽未在枚皋的身边,枚皋却继承了父亲的才能, 并以之走上文坛。或许枚皋正是因为被留在了有较好文学 传统的梁孝王辖区,才能脱颖而出。 其二,求仕路上“父”的强化。 枚皋在求仕路上开始强化“枚乘之子”的身份,这要 从枚乘留给枚皋的遗产来说。枚乘固然留下“数千钱”的 财富及大量文学创作。然而真正重要的是他留下的政治遗 产。 吴王妄图谋反,枚乘力谏不得,只好离开。吴王谋反 失败,枚乘的远见名扬天下。枚乘对“谋反”的思考很有见地。 他反复向吴王说明,天下已非战国,吴王一人一地不足与 中央抗衡。虽是现实利害的权衡,仍有战国纵横家审时度 势的余味,但其中包含了枚乘对中央与地方新关系形成的 体认——汉诸侯王不同于战国割据政权。这种大一统意识 及其政治敏锐性使他与同游于吴王的邹阳差异立判。 汉武帝需要枚乘这样的人才。《汉书·本传》“武帝自 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道 死。”②无论是不是枚乘真心想参与到政治中,但他已表 明了想被纳入到国家官吏的体系中的意愿。而枚乘之死是 他留给儿子的政治资本。“会赦,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 上得之大喜,召入见待诏,皋因赋殿中。诏使赋平乐馆,善之。 拜为郎,使匈奴。”枚皋能得到汉武帝承认,自然是“因 赋殿中”之能,但另一打动武帝的是“枚乘之子”。

从阮大铖破解“文品”与“人品”的分离

从阮大铖破解“文品”与“人品”的分离

从阮大铖破解“文品”与“人品”的分离作者:薄海歌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摘要:中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和“文不如其人”之争,明末文人阮大铖因其政治上的胡作非为和文学上的才华过人常常被当做“文品”与“人品”相悖的典型。

本文试图在纵览其为人与为文的基础上分析阮大铖为何长期被当做“文不如其人”的典例,以及这种说法的不合理之处,并以此说明道德层面上的“文如其人”其实是一种价值倡导,而非现象概括。

关键词:阮大铖;政治;文不如其人;价值倡导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01-02中国文论中向来有“文如其人”说。

明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中说:“九奏无细响,三江无浅源,以谓文,岂率尔哉!永叔侃然而文温穆,子固介然而文典则,苏长公达而文遒畅,次公恬而文澄蓄,介甫矫厉而文简劲,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这是“文如其人”一词的明确出处,虽然“文如其人”正式提出在明代,但“文如其人”的思想自古而有之。

如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所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1}但同时,“文不如其人”的现象也并没用被人们所忽视。

文品与人品分裂的现象在历史中屡屡存在,元好问就明确提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说道“心画心声总失真”,人们最常举的几个例子莫过于严嵩、潘岳、阮大铖等。

本文就试图从历史上著名的奸臣阮大铖入手,探讨所谓“文不如其人”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一、阮大铖的政治生涯阮大铖为人们所知,不仅仅是因其文才,也因其政治生涯。

也正是政治生涯上的所作所为造成了他“奸臣”“小人”的名声。

据历史记载,阮氏家族虽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但家风并不优良。

阮大铖的曾祖阮锷就曾因贿赂及敛财被罢黜。

{2}对阮大铖影响很大的从祖阮自华也是“为人跌宕疏放,好从学佛者游。

嗜酒,为长夜之。

……晚为郡守,不视吏事,宾客满座,分简赋诗,遨游山水间,称风流太守。

2022高考模拟“人品与才华”主题作文导写及素材整理

2022高考模拟“人品与才华”主题作文导写及素材整理

2022高考模拟“人品与才华”主题作文导写及素材整理[名师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吴中四才子”文徵明,诗文书画俱佳,被称之为我国绘画史上“四绝全才”。

一次,文徵明去友人家赴宴,因天色已晚,只能在友人家留宿。

当他刚躺下时,他看到了友人的朋友偷走了宴席上两只银杯。

第二天早上,文徵明给友人留下一张纸条:“杯两只,暂时借去一用。

”过了半个月,他让工匠打造两只一模一样的银杯还给了友人。

清人朱彝尊这样评价文徵明:“先生人品第一,书、画、诗次之。

”罗曼·罗兰也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请结合以上材料及你的人生经历,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谈谈你的想法与感悟,并据此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理由]材料由一则历史故事与两则名人名言组成,围绕“人品与才华”而展开。

不管是历史故事还是两则名人名言都是强调人品才是一个人成才的根本,人品不行,不管多高的才华,也是枉然。

“四绝全才”文徵明的才华虽然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与他的人品比起来,只能次之。

这类作文题贴近日常生活,易于让考生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阐释,也能更好地提升考生的生活感悟力与思维逻辑能力。

这样的命题取向符合新课标关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核心素养要求。

【素材仓库】刘宽的宽厚待人刘宽,东汉时期名臣、宗室。

汉高祖刘邦十五世孙,司徒刘崎之子。

他温文尔雅心胸宽广。

一次,有个人丢了一头牛,他一口咬定,刘宽的车上套着拉车的牛,就是他家丢的牛。

刘宽也不跟他争,说是他的,就给了他,自己下车来慢慢走路回家。

后来那个人又找回了自己的牛,羞愧难当。

把牛还给刘宽时,他难过地说:“我没有什么面目,来见长者您啊!看我前回那样,您要怎么处置我都不为过。

”刘宽笑着说:“牛长得像嘛,容易认错也是可以理解的。

枚乘《七发》与汉代“七体”的研究

枚乘《七发》与汉代“七体”的研究

枚乘《七发》与汉代“七体”的研究摘要:“七体”①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古文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分布。

枚乘的《七发》是“七体”的初创作品,他的行为风格被后来“七体”作家广泛模仿,形成了以“问答”和“招隐”为主要题材的“七体”文风。

追溯“七体”的源流,《七发》和“七体”有着重要的关系,《七发》的创作奠定了“七体”文风的基本形式,后来“七体”作家的继承与创新大大提高了“七体”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七发》与汉代“七体”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 seven body "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literature, has a large distribution in classical works. While the " seven " " seven " and is the initial work, his style was later " seven body " writer widely imitated, and formed a " question and answer" and " hermit " as the main theme of the " seven body " style of writing. Back " origin seven ", " seven " and " seven " are important, " seven " creation laid the " seven body " style of the basic form, then "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seven " writers greatly improving the " seven " position and influence in literary history, " seven " and " seven " of the Han Dynasty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关键词:七体七体源流《七发》一汉代“七体”创作概况1“七体”创作时代和数量的分布西汉初年,当淮阴枚乘自创《七发》,枚乘《七发》则成为了“七体”的初创之作,经后世文人不断继承和创新之作所形成的文类,就被后人称之为“七体”,气体有以下几个特征:它以“七”贯穿整篇文章,文章一般分为八段,除第一段交代事情产生的具体原因,作为行文的一个导火索,其余各段则分别围绕一个主题,以说客和被说者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为主要结构,其中发问为主,对答为辅,七段内容有铺垫有升华,终篇达成主客观点的一致。

《晋书·习凿齿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晋书·习凿齿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习凿齿,字彦威。

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

时温有大志,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执手问国家祚运修短。

星人曰:“无忧虞,至五十年外不论耳。

”温不悦?乃止。

异日,送绢一匹、钱五千文以与之。

星人乃驰诣凿齿曰:“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

”凿齿问其故,星人曰:“赐绢一匹,令仆自裁,惠钱五千,以买棺耳。

”凿齿曰:“君几误死!君尝闻干知星宿..有不覆之义乎?此以绢戏君,以钱供道中资,是听君去耳。

”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

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

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

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累迁别驾。

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

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

时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并相友善,后使至京师,简文亦雅重焉。

既还,温问:“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见。

”以此大忤温旨,左迁..户曹参军。

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

道安曰:“弥天释道安。

”凿齿曰:“四海习凿齿。

”时人以为佳对。

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

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

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

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

临终上疏曰:“或问:‘魏武帝功盖中夏,文帝受禅于汉,而吾子谓汉终有晋,岂实理乎?’答曰:‘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

至于武皇,静汉末之交争,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

’”(选自《晋书・习凿齿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B. 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C. 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D. 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栽/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星宿,文中指星象,指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迷信的人借观察星象,推测人事的吉凶。

人品,是最大的靠山(文案)

人品,是最大的靠山(文案)

人品,是最大的靠山《菜根谭》中说:“徳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看人,人品永远要摆在能力前面。

与其用一个人品不佳才干出众的小人,不如用一个才具平平却忠厚老实的君子。

能力可以在实践中提升成长,但人品有亏就像地基没有打好的大厦,无论做出多么显赫的成绩,早晚有一天会因为人品不好土崩瓦解,毁于一旦。

人品不好的人,能力越大就越危险。

秦桧为世人熟知的是他里通外国,卖主求安,构陷一代名将岳飞,致使岳飞枉死,中原陷落,南宋偏安。

曾经的秦桧也意气风发,是宋徽宗政和五年科举考试,前三名之一,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

但最后导致南宋钦徽二帝被金兵掳走的,土地和人民饱尝外族侵略之苦的也是他。

一个人的能力是发动机,那么人品就是方向盘,人品永远比能力重要。

没有人品掌舵,能力会变成脱缰的野马,偏向的羽箭,决堤的江河,危险紧随其后。

用人要用人品好的,交友也要交人品好的,人品不好的人一定要敬而远之。

晋国想吞并比邻的小国虞国和虢(guó)国,两个小国实力虽弱却守望相助,唇齿相依,晋国一直没占到什么便宜。

于是晋国准备了宝马美玉送给虞国,虞国国君欣然接受了晋国的礼物,和晋国联盟,背弃曾经的盟友虢国。

不多久时机成熟,晋国要求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大胜而归。

虞国国君亲自出城,犒劳晋国大军,结果被晋国挟制。

晋军则趁机占领了虞国。

虞国国君衮衣华服之下,却隐藏着败絮般的人品。

成语假途灭虢,唇亡齿寒都出自这个典故。

只因虞国贪图利益而放弃信义,出卖盟国,结果自食恶果。

好的人品是杨枝甘露,润物无声里,滋润着人生的大树。

坏的人品是糜烂腐物,腐蚀它接触过的一切,最后同归尘土。

枚乘原文_翻译及赏析

枚乘原文_翻译及赏析

枚乘原文_翻译及赏析枚乘(?~前140),字叔,西汉辞赋家。

汉族,秦建治时古淮阴人。

枚乘因再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着录“枚乘赋九篇”。

枚乘生平枚乘以游谈之士而为文学家,所作之赋才充分显现了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的散体汉赋的特点,使之成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全新的文学体裁,脱离楚辞余绪,与诗画境而成熟。

文帝时,吴王刘濞招四方游士,枚乘遂仕吴,为郎中;曾上书谏吴王,不听,于是离吴至梁,从游于梁孝王刘武。

景帝即位后,召为弘农都尉;因不乐郡职,称病而辞,复游梁。

待梁孝王病薨,遂退归淮阴。

武帝为太子时就闻枚乘之名,及即位,就以安车蒲轮征之,然枚乘已年老,未至长安而卒于道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枚乘赋有九篇,然现在枚乘名下仅存三篇,为载于《文选》的《七发》、载于《古文苑》的《梁王菟园赋》及《忘忧馆柳赋》。

其中《梁王菟园赋》曾被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称为举要以会新.但文字已错脱不可理,近世虽经黄侃校释,勉强可通,但为《古文苑》作注的宋代章樵早已疑曰:乘有二书谏吴王濞,通亮正直,非词人比。

是时梁王宫室逾制,出入警跸,使乘果为此赋,必有以规警之。

详观其辞,始言苑囿之广,中言林木禽鸟之富,继以士女游观之乐,而终之以郊上采桑之妇人,略无一语及王,气象萧索。

盖王薨、乘死后,其子(枚)皋所为,随所睹而笔之。

史言皋诙笑类俳倡,为赋疾而不工。

后人传写,误以后乘耳。

究竟如何,已难考定。

至于《忘忧馆柳赋》,最早出自晋代葛洪《西京杂记》,文词骈俪,而且两处不避汉惠帝刘盈之讳,故被认为是后世伪托之作。

这样,枚乘赋传下来的只有《七发》一篇了。

《七发》是假托楚太子有病,而吴客前往探视,以客、主二人问答的形式铺写而成。

其内容是从自文帝到景帝汉代的王公贵族日益奢侈腐化,精神状态也日渐萎靡颓唐的现实出发,通过对大量富于典型意义的腐败现象的具体描述,向统治者痛下针砭,并积极地提出以要言妙道为其解救的方法。

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演讲稿

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演讲稿

枚乘路小学二(2)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讲话稿各位家长:你们好!首先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家长会,关心、帮助、督促孩子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使你的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一、学校更名由原来李集小学更名为枚乘路小学中文名:枚乘国籍:西汉民族:汉出生地:淮安市楚州区河下镇逝世日期:公元前140枚乘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

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

吴王均不听。

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

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

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死于途中。

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

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

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

二、班级情况及期中考试分析简介我们班现有19名学生,这次段考,整体来看,是不理想的。

语文科最高分是97分,最低分是36分。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有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很不扎实。

2、有些学生听课习惯很不好,导致课堂上的很多知识点有所落漏3、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经常缺作业。

4、很多学生的分析、判断、思维、说写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和家长们交流。

. 对孩子的教育。

友情提示:1、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

2、习惯是养成的,毛病是惯成的。

3、平时,随时随地都可以让孩子识字。

4、鼓励孩子不懂就问。

5、让孩子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6、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溺爱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把孩子圈在身边。

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随笔枚乘的人品与文品
枚乘的人品与文品
燕山飘雪 2005-1-10 0:17:27
大家看央视一台《汉武大帝》,不知注意到这样一个情节了么?汉景帝得了肺结核病,到骊山汤泉宫疗养。

十皇儿刘彘去看他,并给他背诵了枚乘的赋《七发》,说它能治病。

枚乘是何许人也?《七发》真的能治病吗?
枚乘,字叔,淮阴人,汉代著名辞赋家。

世人皆知汉代写赋大家是司马相如,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在中学课本上都学过。

再加上他与卓文君私奔的浪漫故事,好象司马相如的名气大于枚乘。

但是,在汉代,在当时,名气最大的还不是司马相如,而是枚乘。

《汉书、贾邹枚路传》记载:“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

”写《汉书》的是东汉人班固,这说明一直到东汉人们都认为枚乘的名气大,赋写的最好。

枚乘的赋至今流传下来的只有三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七发》。

枚乘的文章好,首先得益于他的人品好。

俗话说“文如其人”,真是一点不错!他为人真诚、细腻、沉思、多谋。

汉文帝时,他在吴王刘濞那里任郎中。

所谓郎中,就是现在的秘书或秘书长之类。

大家看《汉武大帝》都看到吴王刘濞造反的情节。

的确,刘濞的刚愎自用是有名的。

他凭借在吴国经营多年积聚的财富,就想与朝廷分庭抗礼,开始谋反。

枚乘极力劝谏,阻止他这样做,根本不可能成功。

但是,吴王刘濞根本不听,有点利令智昏。

枚乘知道非失败不可,就悄悄地离开,到梁孝王那里躲藏起来。

等到御史大夫晁错宣旨颁布《削藩令》时,刘濞再也忍无可忍,决心造反叛乱,并联合了其他六国,一时气势汹汹,非要打到长安不可。

枚乘这时又写信劝刘濞悬崖勒马,赶快罢兵。

但刘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件事传到朝廷,汉景帝大为感动,朝廷上下官员都知枚乘是忠于朝廷的,不希望天下大乱。

一时间,枚乘的人品为人们称道。

刘彘小时侯就听窦婴讲过枚乘的《七发》,他背得滚瓜烂熟,特别欣赏“观涛”那一节。

后来刘彘做了皇帝,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他派人去迎接枚乘到朝廷任职,结果在半路上,枚乘就生病死了。

汉武帝自然是痛心不已。

至于刘彘说《七发》能治病,不过是他的小时候学这篇文章的印象而已,《七发》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但《七发》讲的的确是一个治病的故事。

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介绍了楚太子如何得病,客人怎么样一步一步地劝说他振奋精神,改变生存环境的情节。

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文章的确能治病。

就象今天的心理医生一样,是通过启发、引导给病人以精神解脱或精神愉悦。

客人讲的七件事,都与楚太子的病有关。

枚乘首先分析了楚太子得病的原因在与: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出舆入辇,命曰蹶瘘之机;调房清宫,命曰塞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就是说楚太子的生活条件太好了,怎么能不生病呢?客人又讲了要治好病需要做的几件事,先讲音乐、车马、游览之乐。

太子无动于衷。

再说到田猎、观涛,已引起太子的兴趣。

最后说到方术之士,论述精言妙道,于是楚太子据几而起,霍然病愈。

正所谓心病还要心药治,这精神疗法还真管用。

由此看来,千万不要小看这文章的作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文章写得好,真的能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既解除疲劳,又能解除压力和痛苦。

所以,人们称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研究和解剖人的心理与精神的专家。

因此,作家学点心理学、生理学,是大有好处的。

《七发》的艺术特色和影响也是值得一提的。

首先看它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枚乘廲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这四句话不仅介绍了枚乘在赋的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而且对枚乘赋的艺术风格也作了介绍。

是枚乘首先创作《七发》这种赋的形式的,具有开山之作的称谓。

《七发》这种以主客问答、虚实结合的形式,也给后人以模仿,故而形成赋体文章的“七体”。

如后来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筃作《七依》,王璨作《七启》。

枚乘文章的善于铺排,夸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表现手法,也给后代的散文家以很大影响。

唐代的李白、杜甫等都受过影响。

可以说,《七发》是汉代大赋的源头,对赋的发展很有影响。

其次,该赋的讽刺性非常明显,作者对楚太子腐化生活的描述,使读者感到这公子哥不得病怎么能成?在讽刺中作者又委婉地加以劝喻和开导,使其明白这样下去会要了性命的。

再就是语言的独特,全文八百多字,全是四六句,对偶、对仗,处处可见,朗朗上口。

语言的丰富多彩,辞藻的华美艳丽,极尽渲染之能事,是无人可比的。

特别是观涛一段,真是写得妙极了!有兴趣的可找来一读,相信会大有收益的。

枚乘的人品和文品,都是值得学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