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
文品与人品演讲稿

文品与人品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与大家分享“文品与人品”的演讲稿。
文品和人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培养的重要品质。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们正在经历着一段人生的关键时期,而文品和人品的培养对我们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人生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文品。
文品是指一个人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它不仅仅是指我们的文艺方面的天赋和水平,更是一种对美的敏锐感受和表达能力。
一个有文品的人,不仅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的深层内涵,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达,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的表达方式通常也更加优雅、文雅,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如何培养文品呢?首先,我们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这些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多欣赏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
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最后,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培养文品。
无论是写作、绘画、或是演奏乐器,每一种创作都是我们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通过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一谈人品。
人品是指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它不仅仅是指我们在道德准则上的遵守,更是我们对待他人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一个有良好人品的人,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等道德品质,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如何培养人品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语都是从其价值观出发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引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其次,我们要锻炼自己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自律才能让我们按照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去行动。
论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复杂关系

论作家个体人格与创作成就的复杂关系龚炜(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邮编400074)自古以来,我们的写作理论和文学理论都十分强调人品和文品的一致对应关系,以这种对应关系为最理想的境界,一般认为只有在这样一种对应关系下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作品。
前人的论述中,这样的格言很多:“诗品出于人品”。
①“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诈”②“天下吝啬人刻薄人狭隘人粘滞人俱不会作诗。
”③“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
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④“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⑤“做一个好作家也必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人”⑥其实,上述意思,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已经作了最简洁的表述:“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这番话与刘熙载的“诗品出于人品”长期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公认的不争之论。
但是,我们的文学理论长期以来忽视了研究另一种情况:即作家个体人格与其文学成就不一致的情况,这就使我们对作家成长规律的认识不尽完善、不尽客观,并导致了我们对作家人品修养的难度和艰巨性的忽视。
翻阅一下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的传记、史料,并审视现实生活中许多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我们就会发现,“作人贵直,作文贵曲”、“诗品出于人品”只说明了人品与所谓文品关系的一种关系,但它绝不是对人品与作品思想、艺术价值关系的全面概括,它有它的片面性。
作家人品与创作成就的关系远不是用这样一句话就可以省事地概括的。
况且“文品”这个概念也十分宽泛,十分复杂,它既有美学的意味,也有伦理道德的意味,很难用一种不变的尺度去评价。
传统的“文品”观念也难免说不含有等级意识的影响,用它来评价古代赞歌可能是比较可行的,但如果要想“放之四海而皆准”地评价所有的文学创作实践、尤其是用“文品”观念来评价现内涵日益复杂的当代文学作品,就很容易机械化、僵化,不尽符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不尽符合文学创作实际。
人品与文品关系新论

”
退之文 章 侍
,
品 与 作 家 在 精 神 品 洛方 面 的 同 源 性 和 性
.
致
{ 岁 塞 堂 诗 话 》) 都 从 故 其诗 文有 廊 庙 气 (
”
的 确 为很 大 一 部 分 现 象 所 证实
,
。
而 且 依靠
是 从 作 者 的 个 性 气 质 角度 来 认 定 作 品 的 风 格
这 一 认 定 我 们 得 于 轻 松地 切 入 由 作 者 而 至
论 文 》中 对 建 安 七 子 的 评 述 刘 腮 《文 心
.
雕龙 》 的 《体 性 》 和 《风 骨 》 两篇
. .
张戒之 子美
;
“
。
如果 仅以 此逻辑
笃于 忠 义 深 于 经 术 故其 诗 雄 而 正 李 太 白 喜任侠 喜 神仙 故 其 诗豪 而 逸
, 、 , 。
起点出发
“
文 如其 人 之 类 的理 论 认 定 的作
中 国 古代 文 论 中 关 于 文 品 与 人 品 内在 关 系 的阐 述 甚 多 如 象)
。 。
品位
。
而 孔 子 则始 终 把 作 者 的 德性 放 在 第
“ ”
“
”
: “
诗 文如其 人
”
”
(
周易
、
嚎
“
一 位 所 谓 有 德者 必有 言
.
.
( 《论 语
,
宪问
)
)
、
“
诗 品 出于 人 品
, ,
(刘
”
篇上
。
)
等 等 而 名 人冯时 可 的 文如 其 人
,
匿
小学议论文作文:文品与人品转载1

文品与人品(转载)立意是写作主体的思维情性与客观外物撞击而迸发出来的智慧和灵感的火花。
主、客体本身的强度以及撞击过程中的力度,是决定立意强度的基本因素。
要想文本立意出奇制胜,就要先在这些立意的基本构成要素上做文章。
—是写作主体本身的情性素质培养。
主体的情性素质构成主体的自身强度,它包括人格品位的提升,志气识见的扩展,价值取向的确定。
散文是最能体现人性、人格的文体。
人有人品,文有文品,人品决定文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人品由人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意志毅力等因素构成,也包括思维敏锐度和深刻度的训练。
这实际上是作者的才华与智慧的培养。
散文的立意在于机智的发现,敏锐的感悟。
作者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如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理想信念等,就能决定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态度和思考深度。
所以,要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唯物意识、辩证意识、系统意识等等,学会科学地看待事物,分析事情。
还要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才能保持高度的敏锐感。
同时,还要有丰厚的学识积累。
见多识广,才会有比较,有发现,才能见人之所未见,感人之所未感。
还要热爱生活,热情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把握自己独特的生活境遇与人生体验,把握自己特定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情感质量,始终保持一种生命活力和情感活力,才能有真知真识,才能有新颖鲜活的情感和意念的产生,也才能有新奇深刻的立意。
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是决定散文审美价值的关键因素。
审美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可以加深我们对感知对象的兴趣和热爱。
审美意识是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美的态度的意识过程。
有了审美意识的加入,感知世界的过程就变成了欣赏世界的过程和热爱生活的过程。
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对作者是一种良好的陶冶。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散文作者就要善于去进行这种审美发现。
这就要求散文作者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审美意识,从审美的角度去感知世界,让自己获得一种精神愉悦,从而乐此不疲,坚持不懈,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并以此感染人,愉悦人。
文品与人品

文品与人品有位读者特别喜欢某作家的小说,每每捧读都很敬佩。
可当她有幸参加过一次见面会,与作家相处并交流过后,顿觉大失所望,感觉此人品性与其作品情趣相距甚远,发誓再也不看他的作品了。
人们对文人形象的要求,有很大的理想化成分,特别是当他们成名之后,期望值就更高了。
或以为文笔大气的作家,其人也必仗义豪爽;或以为文笔儒雅的作品,其人也必风流潇洒。
这位读者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落差,原因正在于此。
南朝梁萧纲,皇帝做得很憋屈,但于文学颇有建树。
他认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提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当然,这里所说的“放荡”,是指无拘无束。
鲁迅对萧纲的主张深以为然,批注说:“帝王立言,诫饬其子,而谓作文‘且须放荡’,非大有把握,那能尔耶?后世小器文人,不敢说出,不敢想到。
”其实,“文章且须放荡”这件事,在帝王之家或泥古不化的文人圈中可能不被认可,但在自成一家风骨的文人那里却早已不在话下了。
特别是在那些惊世骇俗的骚人墨客笔下,潇洒自如的篇章比比皆是。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萧纲讲的是两句话,且“立身先须谨重”在前,“文章且须放荡”在后。
就是说,做人是第一位的,放荡不得。
自古以来争议较大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为文与立身的关系,或者说文品与人品的关系。
所以说“以文观人,自古所难”,是因为文品与人品很难相提并论。
文笔奇崛的人,不一定个性张扬;性情恬淡的人,文风或许泼辣;才华横溢的人,行为可能荒唐;一代文宗,不见得冰清玉洁。
翻开世界文化艺术史你会发现,在那些不朽作品背后的文化巨匠,也不全然是圣人君子。
他们的思想理念、品格节操、行为方式,或有逆于正统,或有异于世俗,或有悖于伦常,为时世所不容。
若干年后,时过境迁,尘埃落定,人们对前世文人的评价就宽松多了。
尽管在一些学术专著中对他们的评价仍然存有较大争议,但在教材课本中,在普通读者中,人们主要依据其传世作品和文化成就说话,至于其人品如何,也就不大关心、不大计较了。
文如其人也好,人不如文也好,那都是过去时,只要他的辞章文采斐然,就会拿来捧读。
人品与文品的议论文

人品与文品的议论文引言人品与文品都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人品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而文品则涵盖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
“人品”和“文品”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一个人的影响并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并论述它们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和互相影响。
人品与文品的关系人品对文品的影响人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
一个有良好人品的人通常具备如诚实、正直、守信等优秀品质。
这些优秀品质将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
首先,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具有同理心和善于表达的能力。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
其次,人品高尚的人更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与文化人士、学者和作家等有深刻见解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过与这些人交流,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关于文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文品对人品的影响文品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的体现。
一个有高度文品的人通常对文学艺术、哲学人文科学等领域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欣赏。
文品的培养不仅对于提升一个人的个人修养有所帮助,而且对于塑造一个人的人品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品德高尚的人物形象能够对读者产生积极的榜样作用。
通过欣赏和学习文学作品中的品质高尚的人物形象,人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品和行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教育和精神启迪对人的品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不断地接受到来自作家们的智慧和道德启示,从而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人品与文品共同塑造一个人人品和文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品和文品可以互相塑造、促进。
一个有良好人品的人更容易培养出高度的文品,而一个有高度文品的人也更有可能表现出良好的人品。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人品与文品问题之我见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人品与文品问题之我见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人品”与“文品”就一直被各种文人学者关注研究,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品与人品一直是被统一在一起的,似乎是文品高者人品也是优者。
不可完全否认这一观点,相传了几千年的观点必定是有其事实和依据的。
要探讨“人品”与“文品”问题,就是意味着要探讨“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品”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的品行思想,也有个性,文化教育在其中;“文品”大概就是文章的品位风格,与“文风”相似。
这样一来,结合中国古代将“人品”与“文品”统一的观点,人品与文品的关系,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出自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意思就是他的为人藏很深不愿让人知道,其实从他的文章中就能看出他的道德品行。
当然历史上认为“文品”与“人品”间存在着不可分割关系的远远不止苏轼一人。
许多文人学者都在自己的文论作品中,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早在西汉学者扬雄就在其《法言·问神》中这样写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简单地说,就是声画者,都是人内心情感的表现,因此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能从中分辨。
这与《毛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文”又是由“言辞”组成,因而“文品”与“言”,“书”挂钩,那么“心”,“情”与“人品”挂钩,不难看出“文品”是由“人品”所影响决定的,“文品”表现着“人品”。
曹丕就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在这里曹丕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创作的重要意义。
在当时就已经有很多人研究才能与禀性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才能和禀性”与“文品和人品”在一定意义上是具有一致性的。
从曹丕的思想出发,他主张“才性一致”,并且是性决定其才。
而“才性一致”又与“文如其人”相一致。
他在《典论·论文》中写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浅论作家的“人品”与“文品”

浅论作家的“人品”与“文品”我国古代历来即有“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的说法,《艺概·诗概》中也有“诗品出于人品”之说。
世界一些学者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
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名为《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风格就是人”的命题,认为风格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主的主观精神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等,从中得到的是人们对人品是否就是文品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何为人品?何为文品?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归结一点,落实到每个灵魂深处,就叫人品。
文章的品格和风格,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的不同阶段即文品。
这两者存在某种联系。
一、主张人品与文品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理想之美的集中反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学批评原则,韩愈曾作了集中地、全面、深入的讨论。
韩愈在散文方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
“道的具体内容,是指孔孟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修养,以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己任。
”由此看来,韩愈特别重视人品与文品的一致,认为作家要写好文章,关键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在《答李翊书》中,他谆谆告诫李翊:“立言”即写文章之事,并向学生谈了自己学习写作的体会:“不可以不养也。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無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同时,他还提到“气盛宜言”之论,“气盛”即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身养性造诣很高而体现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韩愈进一步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
二、“人品”、“文品”与现当代作家到现当代时期,在批评文字领域,依旧追求人品与文品的相统一。
例如当代作家沈从文,他是懂得奉献的人!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沈从文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坚强、隐忍、谦卑、谨慎。
他待人谦和、处事低调;尤其是晚年慈祥的简直像一位农村老太。
他湘西人特有的侠义,较少数人提起,最著名的例子他给对危难中的丁玲仗义相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
我国古代文论中历来就有"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的说法,《艺概·诗概》中也有“诗品出于人品”之说。
世界的一些学者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
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名为《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风格就是人”的命题,认为风格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主的主观精神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
从中得出的是人们对人品是否就是文品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其实要了解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品与文品的含义。
何为人品,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归结一点,落实到每个灵魂深处,就叫人品。
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风格,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的不同阶段。
从含义上来看,人品与文品在某种程度上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
主张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是中国文学批评追求文学理想之美的集中反映。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孔子强调“诗教”,认为诗与乐可以对培养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这一切都在其弟子和他一起整理的《论语》中体现,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了下来,正是因为孔子自身对“仁”与“礼”的追求,对“诗教”的追求,他的《论语》,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在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钟嵘,出生贫寒,“位末名卑”,做过一些小官,在门阀世族统治下很不得志,这儿主要要提的是《诗品》的创作。
《诗品》之作正值中国文学艺术理论批评的一个空前活跃时期,对文艺家进行品评,是一种时行的社会风气,《诗品》之作的主要原因是钟嵘对当时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的不满,为了树立正确的诗歌创作风气和提倡科学的文学批评标准,所以他在《诗品序》中尖锐地批评当时滥用典故、排比声律之弊。
钟嵘在《评阮籍诗钟中》说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在此,钟嵘着重强调了诗歌是体现人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而提到性灵,与之联系密切的是明清的“性灵说”。
其中袁宏道在给张幼于的信中说道:“至于诗,则不肖聊戏笔耳。
信心而出,信口而谈。
世人喜唐,仆则曰唐无诗;世人喜秦、汉,仆则曰秦、汉无文;世人卑宋黜元,仆则曰诗文在宋、元诸大家。
昔老子欲死圣人,庄生讥毁孔子,然至今其书不废;荀卿言性恶,亦得与孟子同传。
何者?见从已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
今人虽讥讪得,却是废他不得。
不然,粪里嚼查,顺口接屁,倚势欺良,如今苏州投靠家人一般。
记得几个烂熟故事,便曰博识;用得几个见成字眼,亦曰骚人。
计骗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个八寸三分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诗,安在而不诗哉?不肖恶之深,所以立言亦自有矫枉之过。
”对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的剽窃模拟文风,袁宏道确是深恶痛绝之极,对他们给予了剑客的讽刺与嘲笑。
此时的性灵说提出的真、善、变、趣、奇,和钟嵘的《诗品》可以说是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在文章或是个中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对事件的看法,对各自时代的进行了批评。
这些在我看来,达到了文品的要求,也体现了各自的人品。
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是中国传统的重要文学批评原则,韩愈曾作了集中地、全面的、深入的讨论。
韩愈在散文方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
“道”的具体内容,是指孔孟儒加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它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有益于群体、社会的伦理道德修养,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由此看来,韩愈特别重视人品与文品的一致,认为作家要写好文章,关键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在《答李诩书》中,曾称赞李诩说: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他谆谆告诫李诩,“立言”即写文章之事,并向学生谈了自己学习写作的体会:“不可以不养也。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同时,他还提出“气盛宜言”之论,这是继孟子“养气”论以后又一理论“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
格境界,也就是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
但孟子所说的“养气”是为了“知言”即考察他人的言论,并不是创作理论,而韩愈则将“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阐发的是创作的原理了。
先道德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这本是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至韩愈则对此作了更为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
文学好就不一定代表人品好,这在历史上不是不存在的。
潘安是西晋文坛的三大家之一,古代四大美男之一,而且他还是个才华出众的大诗人。
他从小聪慧,被乡里称为“奇童”,长大后善于辞令,长于铺陈,能诗擅赋,与陆机齐名,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之称,梁代钟嵘的《诗品》列他为上品。
他的悼亡诗,笔触细腻、情意真切,感人至深,后人写哀悼亡妻之作,皆以悼亡为题,他便是始作俑者。
《闲居赋》是潘岳的代表作。
此赋作于罢官家居期间,描写悠闲的生活,造句工整,行文流畅,笔调清淡,在当时同类作品中也是很突出的。
见《晋书·潘岳传》。
后因称无职闲居为赋闲。
如《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吾兄在省候补,是个赋闲的人,有这闲工夫等他”。
苏州代表性的园林拙政园的名字,也取自于《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此亦拙者为政也”之意。
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尤为后人不屑的是,潘岳与石崇争事贾谧,陷害愍怀太子。
他“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媚态丑态,想想也令人作呕。
“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干没不已乎!”岳终不能改。
”(据《晋书-潘岳传》)。
趋炎附势,利欲熏心,哪有他赋中写的“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的高雅啊。
最后,靠山倒了,自己也死于非命。
西晋时儒家豪族的政权,一个寻常的世家,一个普通的文人,想要得到社会的承认,想要求得仕途上发展的小小机会,只能依附于豪门贵戚,但他的诗词。
若淌如了政权的泥水中,及时他有美貌,及时他有属于自己的文采,那又怎样,也无法改变他的“恶”,也无法改变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现在想想,的确是这样,想到潘安,永远不会想到他的诗词。
在这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文品显然跟人品没有多大关系。
要补充的是,古代所谓的人品与现在又很大不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们从伦理行为即所谓的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伦理纲常的观点出发,而这些封建观点就有可能导致对作家的人品及文作做出错误的评价(而这些评价随着历史的发展是错误的)。
比如班固指责屈原“露己扬才”,“责数怀玉,怨恶椒兰”,认为屈原“非明哲之器”。
一些批评家对李白的追随李麟,柳宗元参加王叔王集团都作出了批评,这些便带有封建伦理的偏见。
文以载道,道因文而生,文道相依,自古如此,有高的人品,才有高的文本。
但是,却不能将人品与文品等同而论,既然这是批评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就要用批评的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