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第五讲:词品与人品

合集下载

王国维:《人间词话》全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全文

王国维:《⼈间词话》全⽂余念收藏于2019-03-02《⼈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部词话著作。

他⽤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然地融进了⼀些新的观念和⽅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了重⼤反响,在中国近代⽂学批评史上具有崇⾼的地位。

《⼈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的⽔平,⼀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王国维:《⼈间词话》全⽂〔⼀〕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成⾼格,⾃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派之所由分。

然⼆者颇难分别,因⼤诗⼈所造之境必合乎⾃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寒波澹澹起,⽩鸟悠悠下」,⽆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彩。

⽆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我之境,此在豪杰之⼠能⾃树⽴⽿。

〔四〕⽆我之境,⼈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优美,⼀宏壮也。

〔五〕⾃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然,⽽其构造亦必从⾃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境界。

〔七〕「红杏枝头春意闹」,着⼀「闹」字⽽境界全出;「云破⽉来花弄影」,着⼀「弄」字⽽境界全出矣。

〔⼋〕境界有⼤⼩,不以是⽽分优劣。

「细⾬鱼⼉出,微风燕⼦斜」,何遽不若「落⽇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迷津渡」也?〔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挂⾓,⽆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相中之⾊,⽔中之影,镜中之象,⾔有尽⽽意⽆穷。

最新从《人间词话》的词人论看王国维的词学思想

最新从《人间词话》的词人论看王国维的词学思想

在品评词人中构筑词学理论大厦——对《人间词话》中词人品评的定量分析院校:中山大学中文系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姓名:黄纯攻读学位:博士[摘要]《人间词话》的大部分篇幅是用来品评历代词人的得失,这些评论是王国维词学理论提出和阐释的重要载体,也是理解和把握王国维词学理论的重要突破口。

本文通过对《人间词话》中涉及对历代词人词作的评论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从朝代划分来看,王国维推崇唐五代、北宋词,而贬低南宋、明清词;从品评标准来看,王国维追求“真景物,真感情”之境界;从词派认同来看,王国维注重词人间的师承关系,力图革除清代词坛流弊。

[关键词]《人间词话》王国维词人定量分析词学理论引言《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词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在近代词学和文学理论批评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有关它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

纵观以往的研究,既有论及《人间词话》的诗学思想、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也有涉及书中重要概念范畴的。

可以说,较之中国词话史上的其他著作,《人间词话》的研究者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非常突出的。

这部词学理论批评著作是采取“词品”这种中国典型的感悟批评式的词话形式。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品评了从唐代到近代的众多词人词作,点摘佳句,在三言两语中指出其得失、层次。

可以说,王国维词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对历代词人词作的欣赏品评,同时又通过大量的词人词作反复印证其词学观点。

词人词作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主要论述对象,是其词学理论提出和阐释的重要载体。

反过来,这些对词人词作的品评,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王国维词学理论的重要突破口。

叶嘉莹先生在《从<人间词话>看温韦冯李四家词的风格——兼论晚唐五代时期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中论及《人间词话》对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四位词人的评价。

但是,在《人间词话》手稿中,谈及的词人多达60多位,而且褒贬不一。

罗忼烈先生曾在《试论宋代词选集的标准和尺度》一文中说:“在古今著名的词话书里被提出的是哪些人最多?一人之作而被评论的个别篇章又是哪些人最多?如果我们不惮烦,统计一下,得到的数字就是历史的见证。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集锦13篇)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集锦13篇)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集锦13篇)人间词话读书笔记1《人间诗话》是王国维关于诗词之学的著作,这只是说对了一半,可以说,王国维其实是以评词的方式,在言说着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归结到“境界”这一词上来说,境界不仅仅是对于词、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要求,其实更反映在人生的意义上。

大多数人接触到王国维先生的评词是从他的“三种境界”开始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里,王国维将这三种境界讲的似乎很透彻分明,阐述了那些成就大业,有大学问的人所需奋斗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体现在“独”和“望尽天涯路”上面,指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求自己的梦想,意为人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个阶段,体现在“为伊消得人憔悴”上,确立目标后,应为之付出无悔的努力;第三个阶段,体现在“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上,就是说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标便会自然的实现。

在这里,作者用评词的方式说明了人生哲学的道理。

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例如:“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这可以归到理想与现实的讨论;而“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的论述可以作为自身修养对于处事的影响的论证。

在《人间词话》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我想,王国维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是因为看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动地表达感受,对于内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写的景物而言,没有比“境界”更好的词语了,但“境界”在文中到底该做怎样的.解释,从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对别人的评价做参考之后,似乎有了一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但终究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那种朦胧的感觉,可能还是没有读懂的缘故吧,不过从叶嘉莹著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关于境界的讨论来看,似乎有了一点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认为王国维选择“境界”一词来作为他的评词的特殊用语,是因为这种选择符合中国文人在用词时强调“有出处”的惯例,所以尽管语义含糊模棱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艺术,但也依然为读者所接受。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者:郭瑞英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9期内容摘要:评价一篇文学作品,依据和标准有很多,但什么依据才是主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给出了答案。

“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它都在其次。

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都是由境界决定的。

境界的深浅又折射出作家人品的高低。

王国维这种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关键词:境界意境真情实感思想内涵人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离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佳作。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本人尤其对《词话》中用“境界”说来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感兴趣。

作者在评价作品时,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还非常重视作品创作者的人品。

作者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一.“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王国维在《词话》中很准确地阐述了“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浅谈《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柳永的评价

浅谈《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柳永的评价

浅谈《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柳永的评价作者:姚湘依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0期摘要: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五处论及柳永,可以窥察出王国维对柳永其人和创作的评价共包含三个层面:在本质上对柳永词品的肯定;对柳永人品的否定和以人品代全部词品从而对柳永的全盘否定。

王国维贬抑柳永,有失之偏颇之处。

关键词:《人间词话》;柳永;评价纵观王国维《人间词话》全书,有五处提及柳永和柳词。

分别是定稿六十四则中第二十六则“三境”说,未刊稿五十则中第十六则“词家多以景寓情。

”未刊稿第十七则“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

”未刊稿第四十三则“屯田,轻薄子,只能道‘奶奶兰心蕙性’耳。

”和第四十四则“(龚自珍)其人凉薄无行,跃然纸墨间。

余辈读耆卿、伯可词,亦有此感。

”其中褒三贬二。

而“三境”说和“以景寓情”说以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论据,实为误引。

王国维张冠李戴,认为这两句为欧阳修所作。

其原因见于未刊稿第四十三则,他认定柳永“轻薄”,无法作出此种佳句。

综上种种,我们可以将王国维对柳永的评价归为三类,一本质上肯定柳永的词作,二否定柳永的人品,三以人品代全部词品,全盘否定柳永。

一、本质上肯定柳永的词品三境说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被王国维用来形容“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二种境界。

后代学者多阐释为追寻人生理想过程中锲而不舍,虽败不馁的精神。

柳永本人可能并不表此意,但正如王国维所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能够让读者在读到词句时有高远的启发与联想,进而脱离词句本意领悟更阔大的境界,柳永的词作功力是不容忽视的。

“以景寓情”说中,柳永此句也被重复提及。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前诗中的景物,无一不浸染了作者强烈的情思。

每一笔都为最后感情的抒发做了力量的积蓄。

除此之外,王国维也曾肯定过柳永的长调,说“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

人间词话原文及翻译

人间词话原文及翻译

⼈间词话原⽂及翻译
《⼈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部⽂学批评著作。

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学所作的评论。

下⾯就是⼩编整理的⼈间词话原⽂及翻译,⼀起来看⼀下吧。

原⽂:〖⼀〗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成⾼格,⾃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翻译: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标准。

⼀⾸词如果有境界,⾃然显得格调⾼迈、超逸不群。

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啊。

原⽂:〖⼆〗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派之所由分。

然⼆者颇难分别。

因⼤诗⼈所造之境,必合乎⾃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翻译:从词⼈的表现⼿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理想
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

但两种境界⽐较难以分别。

因为⼤诗⼈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定要与现实⽣活相符的;⽽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原⽂:〖三〗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寒波澹澹起,⽩鸟悠悠下。

”⽆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

⽆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我之境,此在豪杰之⼠能⾃树⽴⽿。

翻译: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可以分为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诗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诗句

一.【三种境界】晏殊、柳永、辛弃疾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1.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 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无我之境】陶渊明、元好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颍亭留别元好问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三.【有我之境】欧阳修、秦观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1.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人间词话全文注释

人间词话全文注释

人间词话全文注释
《人间词话》是唐代文学家刘义庆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全文共分为七卷,收录了当时的文学作品及作者评价。

以下是对《人间词话》全文的注释解读:
第一卷:本卷主要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以及对一些著名诗人的评价。

比如对杜甫的评价就是“忧思最深,亦常出奇”,而对王维则称赞道:“王维脱古立异,美则美矣。


第二卷:本卷主要讲述了唐代诗歌的开创者及其作品,重点讨论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刘禹锡的《望洞庭山水甚忆赵端公文章》等作品。

同时也对李白和杜牧等著名诗人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的作品在豪放奔放的气势上不及王之涣和刘禹锡。

第三卷:本卷主要讨论了词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一些著名的词人作品的评价,如李重之的《丑角》,晏殊的《念奴娇·春情》,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第四卷:本卷主要探讨了唐宋以来的词人和词赋的兴盛。

作者对于吴文英、李煜、周邦彦等人的词作都有较高的评价。

第五卷:本卷主要讨论了元曲的发展和特点,对元代写作的刘基、郑光祖、郑思肖等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第六卷:本卷主要介绍了元曲、散曲的继续发展,以及明代词赋的兴起。

作者对于修饰较多的作品评价较高。

第七卷:本卷主要探讨了明代以来诗赋的发展,作者对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如徐祯卿、杨基、戴表元等人的作品进行了剖析和评价。

总体而言,《人间词话》是一部全面介绍了唐代至明代文学作品的批评著作,对当时的文学风格、创作技巧以及不同诗人和词人的作品都有较为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这些评价一方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另一方面也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中苏、辛,似诗中李白,纵横驰骤,无规矩可学。苏、
辛词风,是根源于他们的人格精神的,出于至情至性。正 是因为有人格根基,所以是不可模拟,不可重复的。
在貌不在神,即在文字而不在胸襟。
东坡之旷在神,
白石之旷在貌。 白石如王衍口不 言阿堵物,而暗 中为营三窟之计, 此其所以可鄙也。
(手稿114条)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
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 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 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文学小言)

“偷”是文论中的一个范畴。皎然 《诗式》最早提出偷语、偷意、偷势 周介存谓:“梅溪 的“三偷”之说。“偷语最为钝贼”, 其次偷意,对于“偷势”皎然是给予 词中,喜用‘偷’ 肯定的。偷语、偷意,也就是因袭模 字,足以定出其品 拟,不能翻新变化。 史达祖填词主要祖述周邦彦。因 格。”刘融斋谓: 袭模仿,在个别尖新字上求奇求巧, “周旨荡而史意贪” 就是周济所谓的词品上的“偷”。 “贪”多堆砌藻采、隶事用典、 此二语令人解颐。 尖新求巧,周济说史达祖词“极妍尽 (初刊稿48条) 态”。 “荡”周词中的一些赠妓应歌之 作,涉于艳亵,有佚荡污淫之失。即 当不得一个“贞”字,不够温柔敦厚, 不得“性情之正”。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优点: 1.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 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2.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 摄取军情国事等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 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汪 洋恣意,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缺点: 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 怪叫嚣。
王国维批评南宋诸词人为“乡愿”,是说他们的词没 有主体精神人格作基础,没有词人心灵生气的灌注, 而仅仅于外在辞藻、典故、音律方面追求奇巧,故而 称不上是真正的文学。诗词要植根于主体的人格精神、 胸襟怀抱。 在王国维看来,南宋词的弊端,最根本的原因在人格 精神的缺失,主体精气的疲弱。词体日益精工,而文 士的主体精神日益沦落衰弊了。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 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
苏轼以诗为词,辟豪放一境,他 为了写出自己的真意趣、真豪情,往 往不为词的音律所限,“横放杰出, 自是曲子缚不住者”(晁补之《词 评》) 。 姜夔填词也善摄诗歌意蕴,以诗 法为词法,重视“清空”的风致,同 时他又大力提倡雅词,强调按腔随律, 对音律有严格的要求。填词过于突出 雅言和音律,其结果难免收敛声情, 未能尽畅地吐露心绪,使“清空”带 上明显的人工安排的痕迹。 姜夔词不如苏词喜愠真率、姿态 横生。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 氏,名获,字禽,春秋时 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 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 是他的食邑,“惠”则是 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 “柳下惠”。
典出《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今
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
指出辕下不惯驾车之幼马。
此处指拘谨、拘束放不开手脚。
苏、辛词中之狂,
读东坡、稼轩词,
须观其雅量高致, 有伯夷、柳下惠 之风。白石虽似 蝉脱尘埃,然终 不免局促辕下。 (初刊稿46条)
•《世说新语》有“雅量”门,是 指气局宏阔、识度超卓,能不为外 物所左右。 •《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 》中蒋干评 周瑜“雅量高致”,谓周瑜有定志 卓识,非言辞所能动。 • 此则属于作家人格论,“雅量高 致”亦即超越世俗的,不为外物所 动的人格。 • “蝉蜕尘埃”指冰清玉洁。不写 淫靡卑俗事,清空雅正。
《人间词话》
——王国维论“词品”与“人品”
传统中的“修辞立诚”文品、人品统一论
• 古代文论注重人品与文品统一,要求作家把提高 道德修养水平作为创作前提,进一步发展了道德 文章并重的传统。 • 《周易·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 《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 有德。”
为文而造情
表多少风得 艳比梳飞 余才得,人 卉。妆琼 心多当忍间 ,恐,伴 意艺年把, 惟旁寻侣 。。双光千 是人常, 为愿关阴娇 深笑言偶 盟奶。轻百 红我语别 誓奶且弃媚 浅,,珠 。、恁。。 白谈有宫 今兰相自须 而何得, 生心偎古信 已容几未 断蕙倚及画 。易多返 不性。今堂 争。姝神 孤,未,绣 如细丽仙 鸳枕消佳阁 这思。行 被前得人, 多算拟缀 。言、才皓 情、把。 下怜子月,奇名取 ,我,清占葩花次
本讲涉及条目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 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初刊稿45条)
本讲涉及条目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
柳下惠之风。白石虽似蝉脱尘埃,然终不免局 促辕下。 (初刊稿46条)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
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 可鄙也。(手稿114条)
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 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 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文学小言)


东坡之词旷,稼 轩之词豪。无二 人之胸襟而学其 词,犹东施之效 捧心也。(初刊 稿45条)
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 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 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胡寅《酒边词序》)。 苏轼开创豪放 词风,以其生命精神作根底。苏轼具有 孟子的浩然贞刚、庄子的飘逸逍遥和禅 宗的机趣明澈,表达出超然放达、雄健 劲拔的生命情调,呈现于词风就是所谓 的“旷”。 辛弃疾侠气生风,肝胆怒张,辛词 是其“不平之鸣”英雄本色的自然流露。 在危难的时势中,辛弃疾满腔报国热血, 无处喷洒,激为词中的豪侠之气,故 “豪”。
本讲涉及条目
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 梅溪、玉田、草窗、中(按:当作西)麓辈,面
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 (初刊稿47条)
本讲涉及条目
周介存谓:“梅溪词,喜用‘偷’字,足以
定出其品格。”刘融斋谓:“周旨荡而史意贪” 此二语令人解颐。 (初刊稿48条)
本讲涉及条目
《蝶恋花》“独倚危楼”一阕,见《六一词》,
亦见《乐章集》。余谓:屯田轻薄子,只能道 “奶奶兰心蕙性”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此等语固非欧公不能道也。
(手稿100条)
本讲涉及条目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 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 有也。(文学小言)
梁简文帝萧纲曾说: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 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诫当阳公大心书》)
《蝶恋花》“独倚危 楼”一阕,见《六一 词》,亦见《乐章 集》。余谓:屯田轻 薄子,只能道“奶奶 兰心蕙性”耳。“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此等 语固非欧公不能道也。
(手稿100条)
这首词在柳永词集中是属 于比较轻佻的一类作品。王 国维认为,这正符合柳永心 地的本色,而“衣带渐宽终 不悔”二句虽然也是表情, 却真诚深挚专一,是柳永所 写不出来的。 这样作比较及得出的结论 都不免勉强。以个人对作品 的主观鉴赏代替严谨考证, 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白石犹不失为狷, 若梦窗、梅溪、玉 田、草窗、中(按: 当作西)麓辈,面 目不同,同归于乡 愿而已。(初刊稿 47条)
• 这一则借用孔子的人品论来品评 宋词人。王国维特别贬抑所不喜 的南宋诸家。 •《论语· 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 所不为也。”“中行”中道之人。 •《论语· 阳货》“子曰:‘乡原, 德之贼也!’”原,同愿。朱熹 《论语集注》说:“乡愿,乡人 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 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 •乡愿的要害是“媚俗”,讨好世 俗,不得罪任何人。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 咏皋壤。心缠几务, 而虚述人外。真宰弗 存,翩其反矣。
《论诗三十首》
——金·元好问
心画心声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 争信安仁拜路尘。

梁简文帝萧纲的《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 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并且归纳了文人里 边有“行谨重而言放荡的,即非圣人,亦君子也 。其次是言行皆谨重或言行皆放荡的,虽属凡夫 ,却还是狂狷一流。再其次是言谨重而行放荡的 ,此乃是道地小人……” • 林语堂、董桥该是其中第一类的,李敖属于 狂狷的第二类,而这“言行皆谨重或言行皆放荡 的”的作家,是应该令人尊敬、钦佩的,因为他 们坦示或裸呈给社会、公众的,是真实的、大胆 的、不戴面具的生命和灵魂……
正宗: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秦观等五代北宋
词人 变调:苏轼、辛弃疾;姜夔
苏辛词不同流俗、本于性情,出自胸臆,别具一格,是属于“狂”
者品格 姜夔词不作浮华富贵语,不写淫靡卑俗事,清空雅正,如“藐姑冰 雪”,算得上是“有所不为”的“狷”士
不入流:南宋吴文英、史达祖、张炎、周密、陈允平等
《世说新语· 规箴》:“王夷甫 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 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 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 (hé,阻碍)行,呼婢曰:‘举却 阿堵物!’” 《晋书》本传载:王衍虽居宰 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 之计。自营三窟以避患,“识者鄙 之”。
姜夔(1155-1221),字尧
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 江西波阳)人。社会身份是 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 耿介清高,一生清贫自守, 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 和书法音乐,无不精善。虽 终生布衣,名声却震耀一世。 陈藏一云:“白石道人气貌 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 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 未尝无食客。图书翰墨之藏 汗牛充栋。襟期洒落,如晋 宋间人。” (《藏一话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