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品与人品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书法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祖国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踊跃的现实意义。
“学书首须人品高”,从学书者的生命成长角度来看,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重于学书技术的积累和提高。
因此,要养成高贵的道德品质,踊跃探索和挖掘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创作出具有时期精神的书法作品,做到自娱自乐,充实和丰硕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书法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缩影汉字,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伴随着汉字产生和发展,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在通过历代书法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形式,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往后的草书、行书、楷书,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人景仰的书法大家,有钟繇、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若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作一部交响曲,那书法就是它的华彩乐章。
中国汉字从简单的符号开始,一路发展、演变、创造,形成篆、隶、草、行、楷等五种书体,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二、书法艺术是展示人格魅力的表现形式中国书法家群星灿烂,每一个书家都有动人的故事。
咱们知道,颜真卿是唐朝名将,虽官拜平国公,但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勇于斗争,不怕丢官弃爵,乃至献诞生命,他是忠义之士、殉节之臣,他的字之所以千古流伟,为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他那博大的胸怀、刚强的性格、深邃的思想、坚实的功力和高贵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气节鼓舞着人们。
练字炼人,学书先学做人。
练字的进程就是炼人的进程。
只有学问高,人品好,肯下功夫,字才能写好,才能流传千古。
从书史上看,书法审美特别讲究作者的品格,重视人品。
书法作品虽美,但人品卑污,则因其品下而被鄙视者历代不胜列举。
如宋朝的蔡京、明清时的王铎等。
相反,品格高洁,书艺卓越,则因其人品而更看重其书艺。
如王羲之、颜真卿、岳飞等人,他们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贵,在他们身上表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后世敬仰。
试论中国艺术家人品与艺品的关系

试论中国艺术家人品与艺品的关系作者:王含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7期摘要:在中国的审美活动中,人们不仅欣赏艺术作品的品级和格调,同时还要审视艺术家的人品修养,认为人品的好坏决定艺品的高低。
这种现象有两点原因:艺术家的人品和作品是内在统一的;儒家重视艺术的教化作用。
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为艺术创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人品;艺品;审美活动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29-02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特有的领悟、体味和理解。
一在中国审美活动中,非常重视人品和艺品的关系,强调人品决定艺品,艺品反映人品,认为人品与艺术、做人与艺术是二而一的因果关系,艺术家有了美好的德行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即“盛德之士,文艺必众”(徐干《中论》),“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元丰类稿》卷十六)。
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总不能绕开艺术家的人品修养问题。
人品,狭义上指的是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感,广义上指的是艺术家的个性气质、个体生命精神等。
黄霖指出:“人品包括思想品格、道德品格、精神品格等,作家创作时,这些品格要素表现于作品之中,从而构成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
作家不同的思想道德品格、不同的精神境界,使作品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
”①因此,“人品”既指向艺术家的思想品质,同时也包括艺术家的内心个性气质和整个生命精神。
“艺品”指的是作品艺术品级和格调的优劣高下,以及艺术作品体现的审美艺术形式和风格特征,如气韵、风骨、传神等。
显然,中国艺术审美坚持人品为中心,书品、画品、诗品等是艺术家道德品质、内在心胸和审美气度的反映。
也谈艺术家作品与人品的关系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如周邦彦、柳永、唐寅等,一天到晚混迹于青楼,沉湎在“烟花柳巷”里。试问,有谁敢说他们的作品经不住别人评说,“思想境界不高”,“会误导众生,罪过很大的”!
总之我认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人品不是简单地画等号。这样对历史和后学者都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说法。打个比方,断了一只手或断了条腿的人,你能说他不是人吗?一样的道理,“人品”不好的艺术家,你能说他就不是艺术家吗?很简单的道理,艺术作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关艺术家的人品什么事!
就以《也别康桥》的博文谈到的诗人徐志摩为例。
该文写到“从徐志摩的经历来看,当年他去国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糟粕的部分,不顾道德随着自己的感觉走,对共同生活了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不讲,遗弃原配夫人张幼仪及自己的孩子,见异思迁去追求林徽因,可是一见钟情的林徽因凭直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是不足以信赖的,便悄然离他而去。(原文另起一段)另外,徐志摩也忘记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去追求朋友之妻陆小曼,造成了另一个家庭的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致使公婆坚持不见陆小曼。他随会写诗文,但对爱情轻率并违背人伦道德,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义。身为人师带坏社会风气,结局是不幸的。那是在一九三一年的第二段新婚生活,死时才三十五岁。而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却宽恕了徐志摩,且自己抚养儿子长大,仍孝敬徐家二老并送终,还每月寄钱接济徐志摩的遗孀,自强自立事业兴隆。(原文另起一段) 我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徐志摩的人以及他的诗的看法已经稍有了些改变。也就是说当你在没有真正由表及里的进行全面理智的了解一件事或一个人之前你是没有发言权的,即便你有了了解之后,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个人的偏见也会产生不同或不正确的看法。心态改变了一切都会改变,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沙里淘金”的洗礼才能辨清真伪。”
人品与画品

人品与画品关于人品与画品的关系,通常有一种说法流布较广,即,人品好、画品高,人品差、画品低。
其实并非尽然,细究起来,这种说法显然存在着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
循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原则放眼出去,我们会发现,在社会的艺术生活中,并不是非此即彼、非正即负:除了人品好画品高、人品差画品低之外,还有人品好画品差者,亦有画品高人品差者,等等,情况纷繁难以简单化地拍板认定。
笔者以为,其中的原因大抵在于,做人与事艺固然有紧密的联系,而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艺术创作本身还有游离于做人之外的一套规律,不为人品的好坏所左右。
人品差,画品高的情况并非罕见,北宋名画家赵佶即为典型一例。
赵佶即宋徽宗,治国昏庸无能,吏治腐败,最终与儿子钦宗同当了金人的俘虏,留下骂名。
然而,在绘画上他却是才能出众的,工笔花鸟画和他的瘦金体书法,彪炳画史。
他不仅自己作画还十分重视画院的建设,注意健全组织,拟订制度,提高画院画家的政治地位。
招聘画家有以唐人诗句出题考试一项,题如“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等等,考生高分所画内容已成为传世趣谈。
这方面的种种业绩,也足以使他成为出色的书画院院长,可叹啊,他当皇帝真是一大误会。
当然,在古代亦有不少人品好、画品亦高的例子。
如清代扬州八怪著名画家郑板桥。
以写墨竹和乱石铺街的“六分半书”而享誉艺坛。
这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书画家,在当“县团级干部”出任潍县知县的时候,廉政勤政,心系民众生计,由写竹而迁想于草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透过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亲民之官的虔诚胸怀,即令在今天,不也不失其楷模和榜样的意义么!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人品好,主要指作者对他人、对社会的仁爱之心和善事善举的行动。
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心性和作为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由好变坏、由坏变好、总体一直是好的、总体一直是坏的等等,种种状况生活中应有尽有。
人品与文品的议论文

人品与文品的议论文引言人品与文品都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人品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而文品则涵盖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
“人品”和“文品”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一个人的影响并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并论述它们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和互相影响。
人品与文品的关系人品对文品的影响人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
一个有良好人品的人通常具备如诚实、正直、守信等优秀品质。
这些优秀品质将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
首先,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具有同理心和善于表达的能力。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
其次,人品高尚的人更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与文化人士、学者和作家等有深刻见解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过与这些人交流,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关于文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文品对人品的影响文品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的体现。
一个有高度文品的人通常对文学艺术、哲学人文科学等领域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欣赏。
文品的培养不仅对于提升一个人的个人修养有所帮助,而且对于塑造一个人的人品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品德高尚的人物形象能够对读者产生积极的榜样作用。
通过欣赏和学习文学作品中的品质高尚的人物形象,人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品和行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教育和精神启迪对人的品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不断地接受到来自作家们的智慧和道德启示,从而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人品与文品共同塑造一个人人品和文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品和文品可以互相塑造、促进。
一个有良好人品的人更容易培养出高度的文品,而一个有高度文品的人也更有可能表现出良好的人品。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与人的品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古代文化名人都有卓越的书法成就,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令人惊叹,也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格。
首先,书法作品往往反映了书法家的个性特点。
书法家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个性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例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雄浑有力,反映出他刚毅、果敢的个性。
宋代书法家苏轼的书法作品则洒脱不羁、自由奔放,展现了他豁达、豪放的个性。
其次,书法家的高尚品格也影响了他们的书法成就。
书法家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使作品达到更高的境界。
他们必须具备勤奋、谦虚、诚实、坚韧不拔等品质,才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例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不仅在书法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品格也备受赞誉。
他谦虚谨慎、勤奋好学、为人正直,这些品质都为他的书法成就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综上所述,书法与人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家通过作品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同时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使作品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古代书法名家的经验,通过培养优秀的品德和人格,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艺术创作与作者人品:格调与人格的复杂关系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艺术创作与作者人品:格调与人格的复杂关系在探讨艺术创作与作者人品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强调了作品格调与作者人品的一致性,认为艺术作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通过作品可以窥见作者的性情与品格。
另一方面,金代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提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则认为艺术作品的高雅与作者的为人可能并不一致,艺术创作与作者的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这两种观点反映了艺术创作与作者人格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艺术作品与作者人格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艺术创作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情感、经历、价值观和世界观融入作品之中。
因此,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某些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例如,一个乐观开朗的作者可能会创作出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作品,而一个悲观忧郁的作者的作品则可能带有沉重和阴郁的色彩。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品的格调趣味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的人品和性格。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艺术创作与作者人格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
艺术创作是一种高度主观和创造性的活动,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超越自我,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超越个人经验的作品。
因此,艺术作品并不总是作者个人经历和性格的直接反映。
此外,艺术创作还受到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在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使得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出现背离。
元好问的观点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艺术作品的高雅与作者的为人等同起来。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应当独立于作者的人品来评价。
一个作者可能在私生活中有种种缺点和不足,但这并不妨碍他创作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
反之,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可能创作出平庸甚至低劣的艺术作品。
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应当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而不是过分关注作者的人品。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艺术品评受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强调艺品出于人品。
宋代郭若虚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历朝历代人品受到赞扬的书法家,其作品备受推崇,而人品颇受诟病的书法家其作品则往往难以流传。
一、“书品即人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品评的影响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影响了中国人的书法品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情操的过程。
俗话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书法艺术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
自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法家的人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法家本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法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
元代郝经在《临川集》中说:“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
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
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书以人贵,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批评的一个独有现象。
历史上很多奸佞虽擅长书法,却因品德低下,因人废字,其作品往往也难以流传。
北宋蔡京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自成一家。
然其为人凶谲,谗害忠良。
明代大收藏家张丑称,世人因恶蔡京为人,遂把原先“宋四家”中的蔡京,换为其同乡先辈蔡襄。
蔡京虽书法造诣颇高,却因其人品低下,遭人唾弃,故而无法列入“宋四家”,其作品流传于世的也寥寥无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品与人品
对于人品,著名艺术家毕加索认为:道德良心上的问题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毫无关系。
我不赞成毕加索的这种观点。
首先这种观点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他否认了失误之间的俄普通联系。
朱光潜曾说:一切艺术都是生活和自认的返照,艺术的美丽在于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快感,使主体的生命质量因艺术的关照而得以提升。
人作为一中社会性的动物,当他降生到这个世界的那一日起就已经注定了他要和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和事物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你一个小小的决定都可能影响到别人的人生,更何况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改变世界能力的人了。
而毕加索当时就已已经在社会上拥有很大的名气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怎么可以说他自己的道德问题与别人无关呢?
对于人品和艺品,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人品和艺品成比的,人品好,艺品自然就好,人如其名。
我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相对的一致性。
有人说:“人品好,艺术不一定好,人品不好,也有高明的艺术。
”确实,历史上有人的尽力证明人品与艺品不成正比,例如童其昌人品很坏,画确不错。
还有就是,在贵阳有一个长期吸毒的画家,他的动物小鸟意可谓堪称一绝,售价也不低。
并没有人因为他是一个毒鬼而不买他的画,但他的画资在高也只能勉强支付自己的毒资,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有人知道国画大师张大
千一生造就过多少假画?骗过多少人的钱财?连他的本家艺术眼光并不低的张学良将军也难逃欺骗。
曾有“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大吾之悟的国画大家李苦禅先生人品极好,同时他以“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品无格,下笔无方”称誉于世,他还举例说:“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指引人格恶劣,逐令百代是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入厕或立时焚之。
据说留其书不详,会招祸殃,实则曾恶其人,自然不会美其作品了。
“我们无不感动与一个老画家将人格提升到如此高度!但据说他的得意养子,当今名振中外的的某人物画家曾高价卖了一批画到台湾,而后又自食其言的登明是一批假画,并说不是他卖出去的,如果以李苦禅先生的理论俩规范这位画家,会有什么样的解释呢?无言!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发现很所艺术大师尽管有很好的人品,但他们从来不把人品的高低与艺品的优劣联系起来,人品与艺品同高,但来源于不同的修为,前者在乎教养而后者在于学问的情深,二者直接按无论如何是没有逻辑联系的。
当然,不管是艺品还是人品都是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角度讲,二者是可以相互因果或相互影响的。
我们呼唤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但德艺之间并没有必然性,这是经历史证明了的事情。
在被郑板桥以书画方式“整治”过的官僚看来,他的人品极差,但老百姓却喜欢这样的人品;秦桧的人品世所憎之,但我不相信如果现在他的作品惊现世间,竟不会是无价之宝;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作为国名元老级人物,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与大陆的政治主
张都没有抵触么?那我们是不是就因此否定他的艺术成就?所有这些事例无不告诉我们,艺术与人品并不一致性的。
只要是精绝的艺术就不可能埋没与历史的尘埃里,也不可能消逝于其他任何额外因素,只要没有被人为地毁损,迟早总有一天,他必然闪耀于艺术的殿堂。
问艺品与人品谁轻谁重?没有轻者,一样重要!前者是艺术价值的体现,后者是人格价值的彰显,两者兼得难能可贵,仅得其一亦足慰平生,怕的是一无所获而空话震耳。
虽然我们能看到很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但那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并不能证明一切,一个艺术家于对艺术的热爱才是最重要的。
这才是推动艺术和人类进步的真正力量。
因此,我们也非常热切地希望从事艺术与对艺术有情感的人们以及原本与艺术没有关系的人们,不要给艺术加上一些多余的套子,这是对艺术的不尊重。
院系:美术学院
班级:1010
姓名: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