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人品词品再认识
周邦彦词的思想内涵简析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 26 No. 4 Aug. 2006
周பைடு நூலகம்彦词的思想内涵简析
符晓黎
(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 浙江 摘 杭州 310053)
要 : 周邦彦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是一个举足轻 重的人物 。 他的词题 材广泛 , 意 蕴深厚 。 本 文从四 个方面
多少年来, 周邦彦的这首词一直被人们视为思乡的杰作。从词的大意来看, 大约是在一个夏日的早 晨, 诗人难耐溽暑, 看到窗外荷叶轻摇, 由此念及家乡杭州的荷塘、 少年时代的同伴, 勾起炽烈的乡情。王 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称这首词为!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我们读后稍加品味 , 便看出对荷的描述是形, 对家 乡的思念是神, 细细挖掘 , 别具一番滋味。 周邦彦在他的另一首词 八声甘州 中, 曾有!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之叹。他早年进京时的豪情壮志 如今已消磨殆尽。长期的客居、 世事的无常、 仕途的阻滞、 官场的黑暗 , 正是他这种叹息的深刻原因。 再如 蓦山溪 词 , 原是描写! 湖平春水, 菱荇船尾∀ 的湖上之游, 下片却是这样的结尾 : ! 落日媚沧洲, 泛 一棹、 夷犹未已。玉箫金管, 不共美人游 , 因个甚, 烟雾底。独爱莼羹美。 ∀这里的沧州 , 指近水之处 , 也就是 远离世事者的闲居之地。莼羹 , 借用晋人张翰故事 : ! 翰因见秋风起 , 乃思吴中蔬菜、 莼羹、 鲈鱼羹 , 曰 : #人 生贵得适志, 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 遂命驾而归。 ∀ ( 唐%房玄龄 晋书%张翰传 ) 很明显 , 他因思归而 不得 , 甚而产生舍却官职的思想。 与思乡常联系在一起的是伤老。年华易逝、 青春不再的感叹在周邦彦作品中也屡屡可见。在 倒犯 中作者写道: ! 淮左旧游, 记送行人 , 归来山路 。驻马望素魄, 印遥碧、 金枢小。爱秀色、 初娟好。念漂浮、 绵绵思远道。料异日宵征 , 必定还相照。奈何人自衰老。 ∀ 从词中的! 淮左旧游 , 记送行人, 归来山路 ∀ 句 来分析, 很可能是在他三十五、 六岁教授荆州时所作。应说这正是他的壮年之时 , 然而却有了! 衰老∀ 之叹 , 恐怕主要也还是与仕途不顺、 心情恶劣有关。在 解语花 里作者感叹: ! 年光是也, 惟只见 , 旧情衰谢。 ∀这 种伤老心情表现得更加直接。 思乡伤老, 在古代知识分子中并不是个别现象 , 但周邦彦却比较突出。一定的时空, 造就一定的心境。 周邦彦生活在北宋末年, 蔡京、 童贯等这些高级官僚, 结党营私, 损公肥已 , 使得政坛与社会愈来愈腐朽黑 暗,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也愈来愈尖锐, 再加上他长年的飘零、 仕途的不顺遂 , 在压抑的情绪下 , 就促使他产 生这种心境。 四、 有关忧国忧民之作。 周邦彦作为一个倾向进步的知识分子, 毕竟不会只沉溺于个人情感中, 他还有忧国忧民的一面, 这类 作品其数量也不在少数。只是在他的词作中 , 这种思想感情表现得较隐晦、 含蓄。且看 西河%金陵怀古 : 佳丽地 , 南朝盛事谁记 ? 山围故国绕清江, 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 风樯遥度天际 。断 崖树 , 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 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 , 赏心东望淮水 。酒
周邦彦词作鉴赏

周邦彦生平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
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
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
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
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
徽宗即位,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
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
六年,自明州(今浙江宁波)任入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宣和二年(1120)移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值方腊起义,道梗不赴。
未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辗转避居于钱塘、扬州、睦州(今浙江建德)。
卒年六十六。
《宋史》、《东都事略》与《咸淳临安志》均有传。
《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清真居士集》十一卷,已佚。
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得其佚诗六首,今人罗忼烈又辑得古近体诗三十四首。
周邦彦“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卷下),其词“浑厚和雅”(《词源》),“缜密典丽”(刘肃《陈元龙集注〈片玉集〉序》,对后世影响较大。
●少年游周邦彦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桃枝。
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周邦彦词作鉴赏此词作于元祐八年以前作者流寓荆州时。
词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我交融,上片情春怨别,情牵旧事,下片歌唱明媚的春光,抒发重聚的欢娱。
全词于艳情中寄身世遭遇之慨,感情极为浓烈深挚。
上片所写乍看好象是记眼前之事,实则完全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
“朝去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
”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春天,便春天的景色并不秾艳。
他们就这样的环境中相会。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三句说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
这是门外所见景象。
“泣”与“啼”,使客观物景染上主观情感色彩,“迟”,也是一种主观设想。
周邦彦对词的格律化及其影响

周邦彦对词的格律化及其影响周邦彦对词的格律化及其影响一、邦彦平生[1]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出生于钱塘的诗礼仕宦之家。
是宋代词人之“集大成者”。
著有《清真集》。
其一生,伴随着政治新法的行止,旧新党势力的此消长而浮沉。
周邦彦的幼年,主要受到乡邦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培育。
周邦彦出生钱塘,古老的杭州,即是风景名城,又是文化名邦。
宋代则是历史上的全盛时期,那个将宋朝风流写尽的才子柳永,初到杭州时就被这繁华所震惊,欣喜若狂的写了《定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嶂清佳。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生长于这方青山绿水间的周邦彦当然而然的深受这种文化积淀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钱塘周氏是一个从五代十国后期就有名于乡邦的诗礼仕宦之家。
其父周原为小儿子取名邦彦,就是用《诗经·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和晋陆机诗“邦兮应运兴,繁若春处葩”的含义,希望他能成为邦国之佳士。
周原虽是终身布衣,但却是一个崇敬诗书以至于顶礼膜拜的人。
这点影响到周邦彦,他年轻时便已“博涉百家之书”。
24岁时,趁着“扩大招生”的机会,周邦彦被录为“外舍生”,于地赶赴汴京读书,也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一、初旅汴京汴京是宋代另一个繁华之地,是宋代建国已一百多年,倾尽国家之财力、物力、人力,经营的一个上层娱乐圈。
这种豪华,使年表初入京的周邦彦为之欣狂,遂作《汴京赋》,歌颂变法的正确及汴京的繁华,并因向宋神宗献《汴京赋》提拔为太学正。
二、寓居庐州、荆州神宗死后,高太后临政,起用旧党,邦彦也因为《汴京赋》中赞扬新法的内容而受到牵连,“不能俯仰取容”而外放。
这一次外放是周邦彦的人生的转折点,从阳光灿烂得意的青年期,转入了仕途坎坷的中年时期。
周邦彦词的思想内涵简析

周邦彦词的思想内涵简析
周邦彦的词语在古典文学里占据着重要的进一步传播的作用。
他的传播受到四种途径的影响:
一、审美观念。
周邦彦突出文字朴质古雅的审美特质,其词语在语言文学上运用广泛,体现了他特殊的审美以及恒久的文人情怀。
二、宗教思想。
周邦彦精研汉唐宗教思想,他深受传统文化对神仙异世界的陶冶情操以及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和学习。
他认为文学有助于灵性的崇高,弘扬古典文学的精神内涵。
三、写景思路。
周邦彦的写景诗词源于自然,并与山水关联紧密,以山水为基础,常常从地貌、天气、蔚藻时节、一类物种、王室进行景物的描绘,以细腻贴切的文字营造自然之境,加深对景物的感受。
四、意境创造。
周邦彦的诗词在传达意象的过程中,也是将自然、人物之间景点通过宗教思想框架和创新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的,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古雅奥秘的境界,充满诗性与文人理想,这是他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所在。
第五讲周邦彦与格律词派

• 背诵:【兰陵王】【瑞龙吟】【六丑】 【西河】
• 《清真集》中另一类是咏物词,如【花犯】《梅 花》、【水龙吟】《梨花》、【六丑】《蔷薇谢 后作》、【兰陵王】《柳》等题目比比皆是。他 对物态的观察十分细致,文字的传神就更为微妙, 其“模写物态,曲尽其妙”的本领向来为人称道, [六丑]《蔷薇谢后作》为其咏物词的代表作之 一: •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 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 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 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 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 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 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 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 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 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 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 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 ——[瑞龙吟] • 前者写情侣离别的凄楚难堪,上片未行之前闻乌惊漏残、 辘轳牵井而惊醒落泪,下片写情侣执手牵衣“去意徘徊”, 情人已远而只有鸡声相应;后首写别后重寻不得的“伤离 意绪”,首写旧地重游的物是人非之感,次忆及当时情人 的妆饰与丰神,末写其抚今追昔的“肠断”之情,二者虽 都属艳情,但又都不涉淫亵,感情既纯格调也雅。
• 清真词的语言典雅浑成。他是一位学识渊博而修养深厚的 词人,填词尽量避开粗俗刺眼的字句,轻巧地把前人的警 言秀句融入自己词中而不露痕迹,许多慢词的字面多从唐 人诗句中来,陈振孙说:美成词多用“唐人诗隐括入律, 混然天成”(《直斋书录解题》)。如[西河]《金陵怀 古》: •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 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 倚,莫愁艇子谁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 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 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 说兴亡,斜阳里。 • 词的突出特点是融化前人诗句:唐代刘禹锡的《石头城》 和《乌衣巷》二诗,它融汇这两诗的语言和意境如己出, 通过对历史兴亡的感叹,表现自己对人生沉重的感伤。另 外,富丽的色泽和工整的对偶,更增加了他语言的富丽典 雅,他使词的语言进一步精致典雅,提高了词这种新型诗 体的品味。
品读词家之冠周邦彦

4、创新
周邦彦的词较之前人的词有了一点 转变,不再以感发取胜,而是以思 力取胜,周用思索安排来写作。变 直叙为曲叙,将顺叙,倒叙,插叙 错综结合。还善于在词中增加并变 换角度,层次。
不矜感发矜思力
由自然直接之感发力量为词中主要质素变而为一种以思索安 排为写作之动力的新的质素。这种转变,给词坛带来了一种 以思索安排为写径,形成了一种词学观念的转移。
赏析:
首句“桃溪”用“刘阮”之典故,第二句用一譬 喻,对轻别意中人充满了沉重的惋惜悔恨和欲重续旧 情而不得的遗憾。三四句写时间——“当时”与“今日” 的比较,空间——“赤阑桥”和“黄叶路”的比较,以 及心情——“相候”之神怡和“独寻”之心苦的比较。 在色彩的比较上,“赤阑桥”与“黄叶路”,朱漆栏 杆的小桥,以明丽温暖的色调烘托出以往情人相候时 的温馨旖旎和浓情蜜意,而铺满黄叶的小路,则以凄 清的色调渲染了今日独寻时的寂寞悲凉。
《瑞龙吟》章法十分考究,以景起,以景结。中间 则以今日与往昔两条线索互相交织,首叠着重写今 日,次叠着重写往昔,三叠则今昔连接不复可分, 层次错落而分明,脉络反复清晰,足见其笔法,能 大开大合。铺开是写得具体细致,收拢时写得凝炼 厚重,足见其笔力,不把话一气说尽,而是如抽茧 丝,如剥笋皮,能于层层递见中显出回环复来。篇 中多有转换跳接处,给人以疏朗之感。而勾连接榫 之严谨又使人觉得极为缜密。长调最重章法,此篇 堪称楷模。
2、心路历程
初旅汴京: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 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赏析:
这首词是周邦彦初旅汴京思恋家乡的作品,风格清新 明丽,在周词中是少见的,此词真能得:“清水出芙蓉,天 然去雕饰”之韵。 上片描写汴京夏日清晨宿雨初晴的美景,笔触十分清 新 生动,尤其“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王国维赞其“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试想:当宿 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的照耀下,圆润的荷 叶,绿净如试,亭亭玉立的荷花,一一随风颤动起来。只一 “举”字,刻画出荷花的动态,显周工巧之致。 下片,由景生情,由汴京的荷花联想到家乡杭州的 “芙蓉浦”和少年的游玩之乐。抒发一缕思乡恋旧的羁旅哀 愁。
词中老杜周邦彦

词中老杜周邦彦死去的周邦彦比生前更为尴尬。
生前的他无非是飘零不偶,被人遗忘在世间的角落而已;而死后的他却是上天入地,几无安宁之时。
褒之者认为他是词坛巨擘,古往今来的集大成者,宋词七大家中的第一位,如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词至美成(周邦彦),乃有大宗,前收苏(东坡)、秦(观)之终,后开姜(夔)、史(达祖)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
”陈匪石《宋词举》也说:“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凡两宋之千门万户,《清真》一集几擅其全,世间早有定论矣。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他是“词中老杜(杜甫)”。
但宋末以来,对周邦彦的指责也十分尖刻。
词评家张炎说周邦彦为情所役使,失去雅正的审美理想,其词品位不高,是社会道德风气浇薄的表现。
清人刘熙载干脆说“美成(周邦彦)信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一个‘贞’字”,情感芜杂低劣。
还是那个国学大师王国维,又进一步延伸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欧阳修)、少游(秦观)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他认为欧阳修、秦观等人虽然也写艳词,天生媚骨,但本身气质高雅,不失高华之气,还是淑女;而周邦彦格调低俗,涂脂抹粉,卖弄风情,犹如娼妓。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最权威的文学史说,艳情与羁愁几乎占了周邦彦的《清真词》的全部内容,包括那些咏物或咏节令的词在内。
这些作品既流露了他自己的生活情趣,也迎合那个腐朽王朝里纵情声色的士大夫们的胃口。
由于内容的单薄与无聊,周邦彦就只能在艺术技巧上争胜。
也就是说,周邦彦的艺术技巧虽然是超一流的,但内容很无聊,所以不值得去关注,也不能去关注,否则也就会陷入低级趣味之中了。
这使我们这些普通读者非常熟悉张孝祥、张元干之类的大名,也对这样一个大人物相当陌生。
1. 旖旎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嘉祐三年,出生于一个诗礼簪缨之家。
据说少年时期的他颇为聪明勤奋,《宋史·文苑传》说他“博涉百家之书”,所以很快成长为才富学赡的青年士子。
词品与人品

早在词体初步形成的晚唐五代时期,词学批评也随之萌芽了。
五代欧阳炯为赵崇柞所编(花间集》写的序文,是现存最早的论词专文,文中作者认为,词乃富豪权门享乐生活的佐料,是于歌筵酒席间供佳人歌唱而助其“妖烧之态”以资宴饮之欢的。
这种论调,与当时弥漫词坛的绮丽香艳词风一致,客观上对“词为艳科”起到了认可与张扬的作用,总的来看,这一时期无论是词人还是评论者,都没有把词看作抒发个人情志的手段,也就很少有人把词品与作者的人品联系起来。
这一时期的词人孙光宪所作笔记中有如下记载: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汁洛。
泊入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
然相公厚重有德,终为艳词站之。
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会”,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¹这段记载中认为填词如同做“恶事”,不可沾染,否则将会站污个人的品德,和凝即因染指艳词而被讥为“曲子相公”,这种论调已开始将人的“德”与词体相联系。
北宋法秀道人指责黄庭坚好作艳词是在用笔墨劝淫º;还有人劝晏几道损才补德,认为他以填词为事,德行不高»;南宋刘克庄亦云:“雅人修士,相戒不为(词)。
”¼在传统观念中,词是“德”的对立物,是“卑体”、“末技”,那么也就无所谓“词品”之高下。
真正意义上的人品与词品论产生于北宋中期苏轼诗化词论的提出播下了人品与词品论的种子,他认为词为诗裔,同样是用来抒发性情的,从而开拓词域,改革词风,使词从专营儿女私情的狭窄“小道”走向了“虽嘻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的通衡大道。
苏轼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给词坛以新的启示,原来词不仅可以用来应歌娱乐还能用来抒发性情。
这样,就把词的创作与作者的人格因素联系起来了。
自此,视词为主体抒情的产物,运用知人论世以评的论者就出现了。
苏门弟子黄庭坚云:“缺月挂琉桐,……”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此论着眼于东坡丰厚的学养与高超的人格素养,可见黄庭坚已开始注意把词品与作者的人格因素相联系了,他主张提高主体的学养人格以提高词的品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若周邦彦寿蔡京七十寿辰诗 ,首先应该肯定蔡京作为一代权相 ,其古稀寿 辰受人之贺不应是忌讳事 。问题是蔡京不仅是一代权相 ,亦是一代奸相 。《续 资治通鉴 》卷八十九 言 “京援引私党 ,布列朝廷 ,又建四辅 ,非国家之利 。”〔‘〕 则贺者人品由是牵而蒙垢 ,亦可想见 。其次 ,周氏贺诗不见于《清真集 》,惟宋人 王明清《挥座余话 》述其一联 ,故学界多疑其真伪 。而我以为 ,凭周 氏当时的文 坛声誉对一代权相寿辰须有应酬之举不是没有可能 ,但据此断其为蔡党则甚 为 武断 。事实上 ,周 氏对蔡相及其一党亦颇有讽 。如《黄鹏绕碧树 》双 网笼佳 气 、《蝶恋花 》五首皆然 。考罗伉烈《周邦彦清真集笺 》此诸 闽之《附记 》言“有 所指拟则同 ”“盖刺徽宗及蔡京党人之作 ”〔”〕,只是周 氏说得委婉 ,以柳取譬而 已 。再次 ,从颂诗内容上言 ,誉蔡京如周公礼化天下 ,亦是题材体式和场合 的需 要 ,未必全是 由衷 的馅媚之言 。元丰中为“神宗异之 ,自诸生命为太学正 ”〔‘’〕的 《汁都赋 》亦当如是观 。要说歌功颂德确亦是然 ,但 自班孟坚 、张平子《两都 》《二 京 》,又何尝不是歌功颂德 ,这亦是京都大赋之传统和体式所限 。周氏《汁都赋 》 “客不 闻王公设险以守其 国 ,有德则 昌者乎 地欲得险 ,势欲参德 ”〔’〕诸语 ,亦实 在是中原无险可守 ,此 皆不足为垢周 氏人 品之柄 。王 国维《清真先生遗事 ·尚 论 》云 “集中又无一颂圣贡谈之作 。”又云 “其于蔡氏 ,亦非绝无交际 ,盖文人脱 略 ,于权势无所趋避 。”〔’。〕堪称 的评 。罗伉烈先生《周邦彦清真集笺 》则进一 步 言 “其交际蔡氏 ,亦冀所谓 明哲保身而 已 ,在朝既置之 闲散 ,中间复 累徙州郡 , 未始非不附蔡氏之故 。”〔川 当然 ,我们不能在人 品上 以那五 闽《蝶恋花 》去抵平 他的贺蔡京寿辰诗 ,毕竟周邦彦不是斗士 ,但类其为文痞俊臣无疑是欠妥的 。评 判的天平警示我们 ,由于蔡京在民间的臭名昭著 ,即便是一则宋人笔记 ,对周邦 彦人品词品的负面影响仍不可小觑 ,尤其在忠义立身的传统文化背景下 ,其毁誉
《首旧续闻 》与《挥座余话 》有关周邦彦人品词品的记述虽广被引用 ,但均出 自文人笔记 ,这是不可疏忽处 。其 中《者 旧续 闻 》所述事至 宋 张端义《贵耳 集 》则衍演为 “道君幸李师 师家 ,偶 匿于下 。道君 自携新橙 一颗 ,云江南初进 来 ,遂与师师谑语 ,邦彦悉闻之 ,隐括成《少年游 》。”〔‘〕然而在文人笔下 ,天子临 幸际 ,藏匿于这位京华名妓处 的亦不仅仅周 氏一人 。《水浒传 》第八 十一 回“燕 青月下遇道君 ,代宗定计赚萧让 ”情 节亦类 ,且燕青弄箫侍圣 ,竟 亦是“淫词艳 曲 ”,则不免使人生疑 。故文人笔记 断不 可视若正史 而以为人 品之垢 。王 国维 《清真先生遗事 ·事迹 》云 “徽宗微行始于政和而极于宣和 。政和元年先生 已
学术界
·学人论语
品 》十二则 ,杨伯夔《续词品 》十二则所述 旨在风格 。王国维《人间词话 》论温 、 韦 、冯三家词品 ,叶嘉莹女士阐发主要亦在风格 ,当然亦有论及意境神韵抑或技 巧 ,在这方面周邦彦创作颇可圈点 ,周词填密典丽而复浑厚 。 宋 陈振孙《直斋 书录解题 》言周词善铺叙 ,富艳精工 。 清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言其愈勾勒 愈浑厚 。不仅如此 ,清真词还音律精审 ,无论宫调协音均体现其严整而规范的特 色 。 元 沈义父《乐府指迷 》云 “凡作词 当以清真为主 ,盖清真最为知音 ”。川 虽有少数论者以为“美成能作景语 ,不能作情语 ,能人丽字 ,不能人雅字 ”“其体 雅正 ,无旁见侧出之妙 ”,〔’〕然只以为 白璧微瑕之憾 ,不掩其瑜 。后世对周邦彦 指摘颇多之处 ,细究起来 ,大多集 中于周 氏人品方面 ,并 由人品引申到词品 ,从而 影响对 清真词 》的整体评价 。正如刘熙载所谓 “周美成词 ,或称其无美不备 。 余谓论词莫先于品 ,美成词信富丽精工 ,只是 当不得一个‘贞 ’字 ”。川这里 的 “贞 ”即指人 品而言 。
五十六岁 ,官至列卿 ,应无冶游之事 。”〔’〕清 郑文悼《清真词校后录要 》则明确 言 “凡此 皆小说家附会 ,或 出之好事忌名 ,故作汕笑 ,等诸无稽 。”〔’。《庄 子 ·外
一
一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一
一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术界 《旧 ·学人论语
的倾 向更可想见 。
有一个传统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中颇为常见 ,即所谓“文如其人 ”,认为人 品影响文品 ,文品出于人品 。从先秦《尚书 ·尧典 》提出的“诗言志 ”说到刘熙载 的“诗品出于人品 ”说 ,无不强调人品对艺术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于是长期 以来 对周邦彦及《清真词 》的评价也被这种论文观念所左右 。
宋 陈鹊《省旧续闻 》云 “周美成至汁京主角妓李师师家 ……师师欲委身 而末能也 ,与之 同起止 ····一 夕 ,徽宗幸师师家 ,美成卒不能 出 ,匿复壁 间 ,遂制 《少年游 》,以纪其事 ,徽宗知而潜发之 。”圈 宋 王明清《挥座余话 》卷一 有 载 “蔡元畏用事 ,美成献生 日诗 ,略云 。‘化行 禹贡山川 内 ,人在周公礼乐 中 ’, 元畏大喜 ,即以秘书少监召 ,又复荐之 ,上殿契合 ,诏再取其本来 。”〔’〕
所谓“人品 ”即指人 的德行品节 ,也指人 的流品或对人 的品评 。汉末魏晋汝 南之俗“月旦评 ”还涉及人之仪态风韵 《, 世说新语 》专辟“品藻 ”一门 , 唐 颜师 古 曾言“品藻者 ,定其差品及文质 ”,但“人品 ”所指主要在人之德行修养及人格 , 自 唐 韩愈“性三 品 ”直抵 明清 皆然 。 清 刘熙载 持志塾言 》专列“人 品 ”一 节 ,言 “观品者 ,观其志与行 ”,又云“立品有终 ,在于慎独 ”,〔‘〕完全秉承儒家的 德行观 。刘氏《艺概 ·诗概 》亦云 “人品捆款朴忠者最上 ,超然高举 ,诛茅力耕 者次之 ,送往劳来 ,从俗富贵者无讥焉 。”〔’〕以此而言 ,周邦彦人品则无特别可圈 点处 。周氏以才情著称不以品节名世 。今人罗伉烈先生笺清真词 ,从党争角度 考证发微 ,用力至巨 。而周邦彦人品词品为人垢病始终不绝 ,其 中最突出者莫过 于周 氏出彦 人 品词 品再认 识
物 》云 “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于大达亦远矣 ”〔川堪为的论 。
以上两则笔记虽为小说家言 ,未为可信 ,然并非空穴来风 。小说家虽以附会 牵强为能事 ,然大宋词家如云 ,为何独独衷情周氏其人 ,亦为其品行有为后人指 摘之故 ,这是我们不必讳言的 。《宋史 ·文苑传 》有其“疏隽少检 ,不为州里推 重 ”〔”〕的履历 《, 东都事略 ·文艺传 》亦有其“性落魄不羁 ”〔‘, 〕的记载 ,二者可以 互证 。宋词人出人秦楼楚馆 ,一染青楼调笑的浪子作风本属常见之举 。 清 宋 翔凤《乐府余论 》叙及柳永事迹 “首卿失意无理 ,流连坊曲 ”。〔‘’〕清 王又华《古 今词论 》引毛稚黄语曰 “周清真《少年游 》题云‘冬景 ’却似饮妓馆之作 ”。〔”〕而 《迎春乐 》人人艳色明春柳 即题为“携妓 ”。他如《望江南 》歌席上 及 同调 “春游 ”游妓散 诸闽亦然 。盖此时程朱理学 尚未兴起 ,影响中国数百年 的“生 死事小 ,失节事大 ”伦理准则尚未确立 。携妓押裹乃为当时文人词客惯常作为 , 非但不以为耻 ,还引为美谈 ,故略无掩饰 。然至后世 ,却成为指摘周氏人品的一 个重要 口实 。
刘熙载《艺概 ·词曲概 》借 宋 陈同甫《三部乐 》语判词品之等差 “词以元 分人物为最上 ,峥嵘突兀仍不失为奇杰 ,婴珊勃率则沦于侧媚矣 。”〔”〕今人刘立 人释“峥嵘突兀 ”为奋发 自励 、超然高举 ,而不 同流俗沉浮 。释“元分人物 ”为伦 理和气质方面都至善至美 ,并引《汉书 ·司马相如传 》及《文选 ·子虚赋 》释“婴 珊勃章 ”为踌 珊 、甸旬而上 。〔”〕而王 国维《人 间词话 》则认为“词 以境 界为最 上 。”〔川又云 “有境 界 ,本 也 。气质 、格律 、神韵 ,末也 。有境 界而 三者 随之 矣 ”。〔”〕显然 ,王氏是持境界说的 。当这种分歧与人品关涉时就更趋复杂 。刘氏 坚持“词品出于人品 ”的立场 ,晚清的刘毓盘在《重刊吴梦窗词稿序 》中云 “词品 之洁 ,实由人品之高 。”显然 ,这种观点秉承的是儒家“诗言志 ”“士之致远 ,先启 识 ,后文艺 ”的理念 ,将道德和人格置于人生最高境界 ,强调人品在文学创作 中 的主导作用 。“言为心声 ”作为文学创作 的铁律在 中国文化领域可谓深人人心 。
关键词 〕周邦彦 人品 词品 软媚 当行本色
周邦彦是北宋大晨词人的领袖 《, 宋史 ·文苑传 》言其“词韵清蔚 ,传于世 ”, 《东都事略 ·文艺传 》言“世特传其词调 ”。然其《清真词 》却 自古评说不一 ,尤 其是词学理论 日益系统完备的清代 ,其词不仅各家纷说不一 ,即便同一论者前后 竟至评论别异 。对其流品 ,王国维《人间词话 》认为“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 ”,并 称“词 中老杜 ,非先生莫属 ”而同为清代理论大家的刘熙载则秉持“词 品出于人 品 ”的艺术观念 ,其《艺概 》论及周词提 出词 品为人 品附庸 ,并对其人 品颇有微 词 。近代以来 ,家国动荡 ,论词者动辄 曰思想 、曰气节 ,故周词之被长期冷落 、贬 抑 ,亦为难免 。然作为有宋一代词学大家 ,周 氏地位不容忽视 ,对其人 品词 品重 新认识及评价仍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