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考船
世界十大科学考察船

参考资料
• 参考网址 • /s?ie=utf-
8&wd=%22%E7%A7%91%E5%AD%A6%22%E5%8F %B7%E7%BB%BC%E5%90%88%E6%B5%B7%E6%B 4%8B%E7%A7%91%E8%80%83%E8%88%B9
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
• 船舶简介 • 主要性能 • 主要参数 • 科考情况
德国流星号考察船
美国“阿特兰蒂斯号”
•首次安装 电子计算 机
格罗玛·挑战者号
雪龙号
• “四多”特点 • 性能参数 • 设施配备 • 极地科考
大洋一号
远望号
实验3号科考船
简介
参数性能
“科学”号综合海洋科考船
英国挑战者号家海军军 舰改装而成,共有243名 船员、6个科学家组织参 加,由汤姆森爵士领导, 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综合性 的海洋科学考察。 是世界上最早,海洋调查 船,由英国的一军舰改装 而成,长68米,排水量 2306吨,靠风帆和蒸汽机 推进。
科学考察船是什么意思

科学考察船是什么意思
科学考察船,是指用于调查研究海洋水文、地质、气象、生物等特殊任务的船舶,如美国ATLANTIS号、英国JAMESCOOK号。
我国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主要分布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部门,其中极地考察船2艘,“远洋级”科学考察船10多艘。
我国的“向阳红”、“大洋”、“远望”等系列的海洋考察船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远洋及深海科学探测船,主要用于远洋遥感探测、海洋水声水文研究、国际海底矿物资源勘察、海洋生物资源采集、深海技术实验、勘探海底重力及磁力参数、地热流量等科学调查分析。
我国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该船耐寒,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中国进行南北极海域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海洋科考船与“中山大学”号

26202011海洋科考船的历史文/花栗鼠编辑/杨震海洋科考船与“中山大学”号PANORAMA OF SCIENCE | 全景科学人类从事海洋科考已有100多年历史,虽然只完成不到5%探索,但算上3.61亿平方千米的地球海洋面积,整个探索的工作量还是很可观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人类探索海洋的“器”,就是海洋科考船。
前不久,我国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上海长兴岛下水。
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它的故事。
1872年12月21日,英国“挑战者”号(HMS Challenger)从朴次茅斯启程,历时713天,航行了近7万海里,进行了492次深海探测,133次海底挖掘,263次水温测定,发现了超过4 000种先前未知的物种,这在当时堪称“对我们星球的了解上最伟大的进步”,也是海洋科考的发端。
然而当时的“挑战者”号却只是条经过改造,增加了若干实验室的旧军舰。
事实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科学家们都是将其他类型船舶改造后用于海洋科考。
随着海洋科考的发展,海洋科考者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所需要的不仅是一艘“船”那么简单。
专业的海洋科考船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海上科学平台,它需要可以对特定海区的水文、地质,生物、气象等进行连续的观测以及实验,改装的旧船已难以满足海洋科考的需求。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都开始设计制造专门的海洋科考船。
英国的“发现”,德国的“太阳”,我国的“科学”和“向阳红”,都是这一时期开始设计建造并入役的,它们共同承担了50~80年代间海洋科考的重任。
近年来随着海洋科考工作进一步发展,研究内容包括了诸如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回馈交互作用这样的复杂课题,大型电脑、浮标平台、卫星、无人机、深潜艇等新技术成为科考标配手段。
但早期科考船在这诸多方面都有所欠缺,以我国早期的科考船为例,船速偏快,动力机组油耗大,减振降噪措施有限,实验设备探测深度和范围较小,制约了远洋科考的数据探测。
而缺乏数据处理、整合和传输能力,使得很多实验需要返航后在陆上实验室才能完成,严重影响了实验的精度和效率。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背景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其发展⽔平不仅影响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向,更直接体现了国家的海洋科技实⼒。
当前,海洋深部丰富的资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海洋系统和地球科学的系统认知亟待提升,探查深远海这⼀影响未来国家资源和安全保障的重要领域,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命题。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建设和投⼊使⽤,显著提升了我国深海⼤洋探测能⼒与研究⽔平,是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海洋⾼新技术研发,特别是深海及⼤洋区的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
作为我国第⼀艘新⼀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引领了我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发展,是我国未来 10—25 年深远海海洋科学考察的主⼒船只之⼀。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将致⼒以下六⼤科学⽬标:⼤洋环流系统与⽓候变化;海洋动⼒过程与灾害;深海⽣物、基因资源及⽣物多样性;⼤洋⽣态系统与碳循环;洋中脊与⼤陆边缘热液系统及地球深部过程;深海海底油⽓(含天然⽓⽔合物)资源形成机理。
概述“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开展深远海考察研究的国家重⼤科技基础设施,其海洋环境⽴体探测范围涵盖全球 99.2% 的海域,船舶建造⼯艺⽔平和科学考察能⼒位居海洋强国新建和在建考察船前列。
“科学”号由中国船舶及海洋⼯程设计研究院设计,武昌船舶重⼯有限公司建造,于 2012 年建成,母港青岛,由中科院海洋所以“专业运⾏、开放共享”的模式运⾏。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总长 99.8 m、型宽 17.8 m、吃⽔5.6 m,总吨位4 711,抗风⼒⼤于12级,续航⼒ 15 000 海⾥,⾃持⼒ 60 天,定员 80 ⼈,满⾜⽆限航区要求,具有全球航⾏能⼒。
船舶采⽤吊舱式电⼒推进系统, DP-1 动⼒定位,⼀⼈驾驶桥楼,⽆⼈机舱,具备卓越的操控性能。
优化设计的球⿐艏、升降鳍板和艏侧推槽道⼝封盖的配置提供了低噪声的声学探测环境。
2024年科考船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科考船市场前景分析引言科考船是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工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技术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2024年科考船市场前景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市场的潜力。
市场需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海洋科学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科考船作为进行深海探索、海洋生态监测等重要任务的平台,受到了科研机构、海洋监测机构以及相关行业的广泛关注。
各国对科考船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这为科考船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技术发展科考船的技术水平对其市场前景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船舶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科考船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采用先进的船体设计和船舶工程材料,能够提高科考船的航行速度和稳定性;配备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可实现更精确的数据收集和实验操作。
这些技术发展为科考船的性能提升和专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为科考船市场的拓展提供了保障。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对科考船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各国政府对科考船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通过资金支持、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科考船的研发和应用。
此外,相关政策还可以促进国际科研合作和科考船的国际交流,加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的合作与共享。
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为科考船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市场挑战科考船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科考船的建造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其次,科考船的研发和制造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此外,科考船市场竞争激烈,各个国家和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该市场,这对于新进入者可能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结论科考船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海洋环境问题的加剧,科考船市场将迎来更多的商机。
我们相信,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科考船市场将保持持续健康的增长态势,并为海洋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内容为2024年科考船市场前景分析,总字数:1500字。
大型海洋科考船的研究设备与实验室

大型海洋科考船的研究设备与实验室大型海洋科考船扮演着探索海洋奥秘和推动海洋科学发展的重要角色。
为了满足科考船在海洋研究中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科研设备和实验室。
这些设备和实验室提供了科学家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使得海洋科学能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首先,大型海洋科考船需要先进的测量和观测设备。
海洋科学家需要准确的测量海洋参数,如水质、水温、盐度和流速等,以深入了解海洋环境并研究其动力学过程。
这些设备包括多参数水质分析仪、CTD(电导度、温度和深度)探测器、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和浮标等。
这些设备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为科学家研究海洋生态、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问题提供重要支持。
其次,大型海洋科考船应当配备适用于不同研究任务的实验室。
海洋科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和海洋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为了满足这些学科的要求,科考船需要拥有多功能的实验室。
其中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地质样品处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学实验室等。
这些实验室应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稳定的工作条件,以确保科学家能够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科考船上的实验室还应当具备样本处理和保存的能力。
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通常需要采集样本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因此,大型海洋科考船需要配备实验室来处理并储存这些样本。
这些实验室应具备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以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此外,实验室还应配备专门的设备,如冷库、离心机、显微镜和光谱仪等,以满足科学家的具体需求。
除了实验室外,大型海洋科考船还应当配备针对特定研究领域的专用设备。
例如,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科考船需要配备捕捞设备和水下观察系统,以便科学家能够研究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和分布情况。
在海洋地质学研究中,科考船需要配备钻探设备和岩石采集工具,以便科学家能够深入研究海底地质和地壳演化等问题。
最后,大型海洋科考船还应当配备支持科学家居住和办公的设施。
科考船通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航行和科考任务,因此需要提供舒适的住宿和办公条件,以确保科学家能够在船上进行高效的工作。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科学背景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水平不仅影响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走向,更直接体现了国家的海洋科技实力。
当前,海洋深部丰富的资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海洋系统和地球科学的系统认知亟待提升,探查深远海这一影响未来国家资源和安全保障的重要领域,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命题。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我国深海大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是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海洋高新技术研发,特别是深海及大洋区的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
作为我国第一艘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引领了我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发展,是我国未来 10—25 年深远海海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只之一。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将致力以下六大科学目标:大洋环流系统与气候变化;海洋动力过程与灾害; 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大洋生态系统与碳循环;洋中脊与大陆边缘热液系统及地球深部过程; 深海海底油气(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形成机理。
概述“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开展深远海考察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海洋环境立体探测范围涵盖全球 99.2% 的海域,船舶建造工艺水平和科学考察能力位居海洋强国新建和在建考察船前列。
“科学”号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建造,于 2012 年建成,母港青岛,由中科院海洋所以“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模式运行。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总长 99.8 m、型宽 17.8 m、吃水5.6 m,总吨位4 711,抗风力大于12级,续航力 15 000 海里,自持力 60 天,定员 80 人,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有全球航行能力。
船舶采用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 DP-1 动力定位,一人驾驶桥楼,无人机舱,具备卓越的操控性能。
优化设计的球鼻艏、升降鳍板和艏侧推槽道口封盖的配置提供了低噪声的声学探测环境。
科考船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背景2023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科考船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让我们这些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科考工作,掌握海洋科考的基本技能,并培养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实习期间,我们乘坐“海洋六号”科考船,在南海进行了一系列的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生物调查。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启航前的准备:在启航前,我们接受了详细的船舶操作和科考设备使用培训。
同时,我们学习了海洋环境监测的相关知识,包括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方面的内容。
2. 海上作业:实习期间,我们参与了多个科考项目,包括海洋化学要素的采集与分析、海洋生物的采样与鉴定、海底地质的调查与绘图等。
- 海洋化学监测:我们使用自动采集器采集海水样本,并对其中的盐度、pH值、溶解氧等化学要素进行测定。
- 海洋生物调查:我们使用拖网、采水器等工具,采集了多种海洋生物样本,并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和鉴定。
- 海底地质调查:我们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单波束测深系统等设备,对海底地形进行探测,并绘制海底地形图。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采集到数据后,我们使用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撰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升:通过实习,我对海洋科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海洋科考的基本技能,如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2. 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不同专业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科考任务。
这使我们更加懂得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 科研素养的提高: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完成规定的科考任务,还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撰写实习报告。
这使我们养成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良好的科研习惯。
4. 对海洋环境的认识: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海洋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的紧迫性。
四、总结此次科考船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
大洋一号
• 大洋一号是目前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
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也是我国远洋科学调 查的主力船舶。
“雪龙”号
• “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
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 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 冰层(含0.2米雪),是中国进行极区科学 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 为中国大洋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
重要高技术装备,启动“蛟龙号”的研制 工作。 2014年11月20日向阳红9从青岛母 港起航,搭载“蛟龙”号,赴印度洋执行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
科学一号
• 科学一号,是中国的一艘考察船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造
于1980年。科学一号是一艘设备先进的考 察船,承担中国远洋科考,多次承担国家 重大航次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
大洋一号
• 向阳红9号为综合性海洋科学调查船。可进
行海洋水文物理、海洋气象、海洋化学、 海洋地质地貌、海洋生物等科学调查研究 工作。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