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2.1.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探讨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热力环流在气候形成、天气预报、航空航海等方面有哪些应用?”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热力环流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拓展:通过详细的讲解、示例和图解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成因、现象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探讨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2.教师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的问题,如数据处理、图表绘制等。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流动和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力环流的现象,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剖面图。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自主学习】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
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丁的气压(“<”、“>”、“=”);气压最大的为,最小的为;因此,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的 A 地。
3.读教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方向上各地间的差异,引起运动。
【合作探究】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υ结论:理由:(2)从青岛度假回来的小亮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
你认为小亮有没有撒谎?υ结论:理由: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处等压面弯向 (高空/低空),为 (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 ,为 。
2,A 为 (高压/低压),可知 A 处空气发生了 (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 (上升/下沉),因此可知 A 的近地面形成了 (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流向 (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 处(A/B )流向 处。
【总结归纳】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出现()) )——空气的( ——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 )运动——形成( 3 生活实例 城市风近地面风从吹向海陆风 白天 ;夜晚【当堂达标】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C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 、热力环流B 、气旋C 、反气旋D 、大气环流3,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六、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原理较为简单,所以再学习基本内容后能够引导学生解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掌握程度较好。
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热力环流学案教案-优秀比赛课.doc

热力环流 学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二、应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图分析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如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示意图。
【课前知识储备】1、 空气的密度和气压成____ ___(正相关/负相关),密度越大,气压值越_____。
2、 同一水平面上,气流始终由 压流向 压。
【学习过程】: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1、完成热力环流示意图:2、总结归纳:二、热力环流实例 《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探究: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1、 海陆风:在图中陆地与海洋之间画热力环流图,并标出陆地与海洋冷热状况,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压。
白天,近地面风由 吹向 , 夜晚近地面的风由 吹向 ,属于 风(海或者陆) 属于 风(海或者陆)《军港之夜》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2.城市风:有统计资料显示:上海、纽约年平均气温要比近郊高1.1℃,柏林要高1.0℃,费城要高0.8℃,莫斯冷热不均 空气 运动同一水平面 差异 空气 运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科、巴黎、洛杉矶要高0.7℃,华盛顿要高0.6℃。
根据材料信息,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热力环流的方向,并考虑:若在图中布置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该在ABCD 四位置中哪个位置布置相对比较好?城市风:近地面风由 吹向 。
【知识拓展】1、山谷风。
原因:白天,山坡的坡面上的大气比山谷中的大气热得快,同样夜晚冷的也快,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画出山坡和山谷中白天和黑夜的热力环流图。
2、 材料: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的力。
所谓某地的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把A 、B 、C 、D 四点气压按高到低顺序 排列:3、读北半球某地因热力原因造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图,完成下列要求:①在A 、B 、C 、D 四处标出高低压,并用箭头表示出热力环流的方向。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城市风”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郊环流等现象。
热力环流赛课教学设计

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阐述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过程与方法】遵循由问题探究→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原理。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早上好,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三国演义。
这个图片是老版三国中关于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的。
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父子围困在葫芦峪,用火攻之,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父子即将葬身火海,一场大雨不期而至。
诸葛亮道:“天不助我,助尔曹!”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请同学打开课本第35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
一、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2、热力环流的形成 补充一些相关知识:A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B 分析影响气压的因素有哪些?(海拔、密度、气温)C 等压面:是指压力相同的所有点连起来构成的面。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水平面平行。
【模拟实验】 利用磁铁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先演示地面受热均匀的时候等压面的情况;(2)当地面受热不均时垂直方向上空气分子的移动情况; (3)分析水平放心上的气压差异; (4)画出水平方向上气流的运动情况。
热力环流课赛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热力环流宣威市第九中学王雪梅一、教学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答局地环流现象3.能够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过程和方法目标本课遵循由问题→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通过对局地热力环流现象的分析,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二、教学重、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等现象。
三、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归纳法对事物形成的原理进行总结概括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我国沿海地区的图片直接导入本节内容。
师:气象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发现,沿海地区的海岸边经常会发生以下现象:白天和夜晚的风向相反,而且白天的空气比较潮湿。
思考为什么存在这种现象?生:……。
师:不着急回答,上完这节课大家都会懂!师:下面,先检查下各位同学的预习状况。
大气运动的分类及表现形式?生:大气运动分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常说的风。
师:非常好。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多媒体展示并板书)(板书)热力环流[新课讲述]师:我们先来了解3个常见的概念(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气压、高压、低压、等压面)师: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多媒体展示并板书)(板书)1.概念师:那么什么是热力环流呢?生: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师提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教材上的概念推断)生:冷热不均........师:答得很正确。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热力环流的过程(板书)2.过程(多媒体一边展示,一边讲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师生:图中A地受热,气温高,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高空空气密度加大;B、C两地冷却,气温低,近地面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增大,高空空气密度减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
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2、试着用示意图的形式分析空气为何这样运动?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
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
B地上空空气密度减小,与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低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像水由高处流向低处一样。
近地面,A地上空空气流出之后,A地近地面与同一水平面相比,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而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空气的环流圈。
(板书总结)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总结)以上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热力环流的过程,那么热力环流是否只存在在实验中呢,那日常生活中什么导致了地面了冷热不均呢?(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分布——海陆风
人类活动——城市风
(学生讨论,展示)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在生活中的现象,现在回到我们上课初提出的那个问题,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之间有没有关系呢?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