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向高中学生传授牛顿第三定律的知识,该定律是经典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力的相互性原理,即对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力的概念,熟悉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如代数和几何,以便更好地理解力的矢量性和数学表达。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将注重启发式教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能够用数学语言和示意图准确表达这一原理。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能够运用该定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运动状态改变等现象。
(3)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力的测量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学会用物理学的视角观察世界,运用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索牛顿第三定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置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等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2)通过探索牛顿第三定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严谨性和实用性,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省级一等奖)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熊书祥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分三个层次,先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接着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是最后两方面。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②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1.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一对力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力的大小和方向上,对于力的作用点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区分一对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
对于这两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往往比较难以区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
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学生朗诵引起学生兴趣,通过精心搜集的视频,让学生感知人类(科学家)探究宇宙奥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六.课前准备:预习学案相关内容七.课时设计: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鼓掌体验力的相互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难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中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那么大家知道牛顿第三定律吗?(2)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为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做好铺垫。
2.探究(1)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
3.理论讲解(1)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它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2)通过实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如: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等。
4.案例分析(1)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牛顿第三定律现象,如:划船、跳跃等。
(2)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5.练习巩固(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复习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举例说明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F,那么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F。
2.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1)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地球对物体施加引力,物体也对地球施加引力。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学设计2、介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引入牛顿第三定律。
学生活动:1、进行实验,验证力的相互作用。
2、聆听教师讲解,理解概念和定律。
点评:通过实验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概念。
三、重点讲解教师活动:详细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提出问题和疑惑。
点评:重点讲解,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巩固练教师活动:布置练题,包括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证明题。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题。
点评: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推理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五、课堂总结教师活动: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和态度。
学生活动:听讲,理解总结。
点评: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能力。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了实验和讨论。
他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来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
例如,他们对两个皮球进行对压实验,拉弹簧实验以及用手掌心压迫食指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得出了结论: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学生们提出了拍手、磁铁相吸相斥、碰碰车、滑旱冰等例子。
教师指导学生分类,让他们注意到弹力、磁力、摩擦力都是相互的,从多个角度证明问题更全面。
在讨论中,学生们认识到研究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比如通过实验观察形状磁铁和铁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还注意纠错,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的作用和反作用。
总的来说,这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动机和内在的研究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力的作用和反作用,更深入地掌握了物理知识。
1.如果我们将右侧车上的铁块所受的力称为作用力,那么我们需要找出施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这个力的方向是什么,以及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反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以及这个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
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
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①知识与技能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教学有方,但无定法”。
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案物理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案物理教案教案主题: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1. 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 理解力的相互作用的概念和性质。
3. 能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材料:1. 板书或投影仪。
2. 物体1和物体2。
教学过程:1. 用板书或投影仪展示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任何力都是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2. 通过示例说明力的相互作用:在物体1上施加力F1,物体1对物体2施加了力F2。
强调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介绍力对的概念。
请两个学生来板前,一个学生代表物体1,一个学生代表物体2。
要求学生进行推、拉、撞等动作,观察力对的特征。
4. 进一步强调力对的特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5. 帮助学生理解力对的应用。
举例说明力对如何应用于各种情况,例如推车、施工、摩擦等。
6.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站在能用力推动的物体上,就可以向后移动?请学生解释。
7. 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的平衡作用。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示例,让学生分析当物体1对物体2施加的力相等时,两个物体是否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运动。
8. 锁定学习重点:力的相互作用、力对的特征、应用力对解决问题、力对的平衡作用。
9. 小组讨论练习题。
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进度,设计一些与牛顿第三定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10. 课堂讲解和讨论。
邀请学生上板解答问题,并与全班共同讨论和确认答案。
教学扩展:1. 练习力对的平衡作用:让学生设计实验或模拟实验,验证力对的平衡作用。
2.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力对在生活中、工程中的应用,如推车、起重机、风筝等。
让学生设计实验或模拟实验,验证力对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3. 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发展问题,提出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例如是否存在力对的例外情况,是否存在非接触力对等。
评价与反思:1.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了具体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思维发展。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案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案-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互相的;〔2〕会用准确的文字表达牛顿第三定律;〔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互相作用的方式、互相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6〕能区分互相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才能目的培养语言表达才能、观察才能.情感目的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p ,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并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消费中的广泛应用.教法建议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根底.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并让学生描绘物体间的互相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才能,而且养成在分析^p 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p ,让学生总结出互相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可以很好的区别它们.教学设计例如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教学难点:互相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例如:一、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1、举例并分析^p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互相作用.〔视频资料〕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详细体验〕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2、区分互相作用力与平衡力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p 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在学生可以正确答复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互相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探究活动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方式:研究方案并进展比赛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牛顿第三定律浅析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这一哲学思2二、教学重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
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车的关系有相同之外,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两种力混淆。
三、教学难点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的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
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新课讲解: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
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
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实验1车间夹一弹簧片。
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
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
用遥控器控制小实验3排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当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
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三定律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
点评:开门见山,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状态。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1、教师巡视,观察各组设计试验的情况。
2、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说明如何证明此结论。
3、根据需要,引导、补充学生发言。
学生活动:各小组积极动手做实验,并踊跃发言,展示成果。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
实验一:将两个皮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
实验二:用手拉弹簧(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
实验三:将左手攥拳后仅竖直向上伸出食指,用右手掌心竖直向下压迫左手食指。
(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
点评: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
一个力应与几个物体相联系?
2、如果把左手食指受到的力叫作用力,那么右手掌心受到的力叫什么合
适?叫反作用力好吗?
(注意,教师不一定用这个例子,要看学生回答情况而定)学生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
点评:1、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
2、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这一点?
2、与同学一起分析、补充这些事例,并印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给
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3、引导学生分类,弹力、磁力、摩擦力均是相互的,使学生注意到从多
角度证明问题更全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通过小组举例、做实验、讨论:
1、用力拍手,两手都疼
2、磁铁相吸、相斥
3、碰碰车
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
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
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点评:1、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
2、学生不一定一次性得出上述正确、简练的结论,教师再去引导。
教师活动:介绍传感器系统,用传感器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见课本87页做一做)。
让多个学生自己拉动传感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拉法:拉力逐渐增大、拉力逐渐减小、拉力大小随意变化、手停止和手运动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
你得到了那些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并汇总:
1、作用力与反作用等大反向。
2、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3、这种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教师活动:问学生“那为什么鸡蛋碰石头,鸡蛋破而石头无恙?”
学生活动:学生应能考虑到是鸡蛋与石头的承受能力不一样而导致的。
点评:1、用传感器系统给学生演示,指导学生去操作,进一步验证结论,提高可信度。
2、不要低估学生,经过讨论、补充,他们能得到较全面的结论,所以应放手
让他们去想、去做。
教师活动:让学生完成实验:取一个长约3cm刚充过磁的小磁针和一张15cm×15cm 的白纸,在纸上如图所示,画出一组邻圆直径相差0.5cm的同心圆,将圆12等分。
另取一枚大头针垂直插入一根火柴杆的尾部。
实验时,将磁针置于圆心处,待
磁针稳定后,用手指捏住火柴杆并使大头针与磁针成一条直线。
缓慢沿直
线向磁针移动大头针,使磁针的一极对大头针产生吸引力。
在保持磁针与
大头针之间虽不接触却具有明显吸引力的条件下,用手沿圆移动火柴杆至
大头针的针身重合在同心圆的非南北方向的任意一条平分线上,移动中保
持磁针对大头针的吸引,观察现象。
1、仔细观察,看大头针与小磁针稳定后的方位关系怎样?
2、变换圆的另一条平分线重复上述实验,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
点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
仪器两人一组,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更应该发动学生课前预习后自制一些简易仪器,外形粗劣无所谓,只要能达目的即可。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是否相同?
2、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3、用牛顿第三定律揭示许多生活现象。
比如:喷气式飞机、船前进的原理。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