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通用7篇)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通用7篇)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这两个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而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相互作用物体之间力的关系。

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常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其部分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

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在一定范围内,它与物体系的动量守恒定律也是密切相联系的。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部分学生学完牛顿第三定律后,仍然处在记忆的层次。

当实际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忽视牛顿第三定律。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的难点为对定律中“总是”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但对其认识又是片面的,也学习过二力平衡;并且在课本的第三章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个具体的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对的;(2)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质”的关系;(3)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用定律分析说明相关具体实例;(4)通过运用定律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设计实验,经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并且尝试运用所学定律解释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领略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与同学讨论、合作中,表达自己见解的同时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能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3.准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会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相关问题;4.能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

)【教学方法】实验法、多媒体相结合【教学用具】弹簧秤、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件投影):小孩推船、两个同学穿旱冰鞋互推、磁极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作用、火箭升空。

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二、新课教学(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课件投影)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它也是受力物体。

(二)牛顿第三定律(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呢?请结合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探究方案,证实一下你的观点。

注意: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针对探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用两把弹簧秤放在水平桌面上钩在一起,进行弹簧对拉实验。

注意:两同学合作分别拉弹簧秤A、B,分别观察、记录各自所拉弹簧称在下列情况下的读数。

并比较不同的拉动情况下,弹簧称示数的大小关系怎么样?方向呢?这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吗?在实验的基础上说一下你由此得出的结论。

1、A不动拉B2、B不动拉A3、A、B同时拉4、同时拉着A、B动起来(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能通过由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老师在巡回过程中点拨)(课件投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课件投影)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反映了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3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3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观察与思考:播放视频。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思考与讨论:(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例子?(2)你所举的这些例子,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受力有何共同的特点?识图与思考:生活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表明: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也施加了力,即同时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思考与讨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定量且直观的反映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呢?二、牛顿第三定律(一)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图3.3-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A。

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

这时,测力计B受到A的拉力F,测力计A则受到B的拉力F'。

F与F'有什么关系呢?【实验演示】(1)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2)演示用力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二)实验现象1.实验现象: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运动,且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

2.实验结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也是同时变化的。

(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公式:F=-F’(负号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3.牛顿第三定律的适用范围牛顿第三定律是个普遍规律。

所阐明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仅适用于静止的物体之间,也适用于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这种关系与作用力的性质、物体质量大小、作用方式(是否接触)、物体运动状态及参考系的选择均无关。

4.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进一步理解(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三个特征:①等值;①反向;①共线。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大全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大全一【课程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本节课的难点:准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

)【学情分析】2008年11月我用该教学设计参评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该教学设计最后面对的是一个重点学校普通班的学生,事前我通过各种途径详尽了解了所用班级的学情状况,他们思维敏捷,基础不错,由于平时老师在课堂上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满堂灌”,他们在课堂上已习惯于被动地听讲,不善于合作,不善于表现。

但是他们一旦遇到挑战性的问题,便能迅速进入一种思维亢奋状态,表现出极强的求胜欲望,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看法,此间与老师的互动,与同学的交流也能顺利进行。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如在初中就有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他们对这些相关知识只是定性地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

正是由于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片面,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麻痹心理,学习不深入,致使原有的知识缺陷得不到弥补,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抵消吗?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以卵击石,蛋破石无恙,是不是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吗【设计思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难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中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那么大家知道牛顿第三定律吗?(2)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为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做好铺垫。

2.探究(1)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

3.理论讲解(1)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它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2)通过实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如: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等。

4.案例分析(1)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牛顿第三定律现象,如:划船、跳跃等。

(2)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5.练习巩固(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复习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举例说明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F,那么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F。

2.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1)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地球对物体施加引力,物体也对地球施加引力。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

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

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①知识与技能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教学有方,但无定法”。

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牛顿第三定律浅析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这一哲学思2二、教学重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

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车的关系有相同之外,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两种力混淆。

三、教学难点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的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

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新课讲解: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

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

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实验1车间夹一弹簧片。

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

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

用遥控器控制小实验3排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当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

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牛顿三大定律教案

牛顿三大定律教案

牛顿三大定律教案【篇一:牛顿第三定律-优质课教案】牛顿第三定律[课题]: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 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1. 培养通过实验和事例总结规律的能力。

2. 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课开始即叫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接着提问:“在鼓掌时手掌有什么感觉?”鼓掌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那么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演示】先在水平桌面铺上一排小玻璃管(减小摩擦力),然后在玻璃管上面铺一张轻质的硬纸片,在纸片上面放置一个小型电风扇。

当开动电风扇的时候扇页会带动附近的空气使空气由静止变为运动形成风,同时电风扇也在向后移动。

说明空气对扇页也有一个推力,风扇和空气之间产生了一对作用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1.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

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通常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 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
4.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直接给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猜想,最终由学生自主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学会从实验中总结出相关结论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问题一:什么是力?
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例子很常见,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
推进新课
师 既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那么它们之间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际中的例子去探讨。

二、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冰面上互推; (2)用鸡蛋敲瓦片; (3)手拉弹簧; (4)磁铁互吸; (5)船上互推。

师用课件展示以下实验:
这些实验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两弹簧秤给对方的拉力始终变化相同(同时变大或变小),且数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有:
(1)大小相等(等值) (2)方向相反(反向) (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共线)
师 用课件展示实验
两只弹簧秤相互对拉(注意:用力逐渐增大),观察两弹簧秤形变的方向及两弹簧秤读数的变化.如图3-6-4所示.
3-6-4
师 介绍实验名称(两弹簧秤互拉)、器材(两弹簧秤)、步骤(固定其中一把,用力拉另外一把,留意两拉力的大小,方向情况),小组做完实验,要进行总结,并与别组交流意见. 生 做实验
师 参考示范实验
三、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这一规律是由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称为牛顿第三定律。

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师问题二:什么是一对平衡力呢?
是指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

问题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
五、练习巩固
1、沼泽的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泥炭,泥炭是沼泽地积累的植物残体,它的纤维状和海绵状的物理结构导致人在其上行走时容易下陷.若下陷的过程是先加速后匀速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速运动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
B.加速运动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小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
C.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先大于后等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
D.人对沼泽地的压力总等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
答案:D 因为压力和支持力始终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怎样,它们始终等大反向.
2、有一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3-6-3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细绳水平牵引物体,弹簧测力计有一读数,但物体没有移动.
(1)涉及物体的一共有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物体一共受到几对平衡力的作用
答案:(1)4对,分别是①绳子拉物体的力和物
体拉绳子的力②地面给物体的摩擦力和物体给地面的
摩擦力③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给地面的压力④地球给物体的万有引力和物体给地球的万有引力.
(2)2对,分别是①绳子拉物体的力和地面给物体的摩擦力;②地球给物体的万有引力和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
3、高考测试题:
如图所示,用弹簧秤悬挂一个重G=10N的金属块,使金属块部分地浸在台秤上的水杯中(水不会溢出),若弹簧秤的示数变为F‘=6N,则台秤示数()
A. 保持不变
B. 增加10N
C. 增加6N
D. 增加4N
解析:金属块浸入水中后,水对金属块产生浮力F,由
弹簧秤的示数知,浮力的大小F=G-F’=10N-6N=4N.根据
牛顿第三定律,金属块对水也施加一个反作用力F’’,其
大小F’’=F=4N.通过水和杯的传递,对台秤产生附加压
力,所以,台秤的示数增加4N.
答案:D
六、总结
今天学习的内容有: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等值(2)反向(3)共线(4)同性(5)异物(6)同时
3、牛顿第三定律(内容)
4、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1)相同点:等值、反向、共线
(2)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一定同性质,不一定具有同时性,要相互抵消。

七、板书
牛顿第三定律
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等值(2)反向(3)共线(4)同性(5)异物(6)同时
三、牛顿第三定律
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1)相同点:等值、反向、共线
(2)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一定同性质,不一定具有同时性,要相互抵消。

五、练习
六、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