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1)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翻译

孙权劝学翻译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孙权劝学》人物性格分析

《孙权劝学》人物性格分析

《孙权劝学》人物性格分析《孙权劝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文章,文章通过对孙权这一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的人物性格。

孙权是东吴第一位帝王,他智勇过人,雄才大略,处理国家大事方面表现出睿智决断的特点。

同时,他又重视学问,注重教育培养,对学子提出了忠诚、孝敬、治学等方面的要求。

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孙权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首先,孙权是一个聪明智慧的人。

《孙权劝学》文中提到:“先王之道以孙才,称之曰明。

”这句话说明孙权天资聪慧,有超过常人的智慧。

他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智,处理政务、谋划战略,使得东吴在乱世中稳固地立足。

他带领江东诸侯抗击曹操,聪明地利用外援如诸葛亮等人的才智,成功地使东吴成为三分天下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方。

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孙权的聪明和智慧。

其次,孙权是一个有决断力的人。

《孙权劝学》文中提到:“大丈夫当爱学求效果,乃当行真政。

”这句话表明孙权重视实际行动并能够迅速做出决策。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曾多次做出决断,例如决定废黜其嫂孙尚香的夫吴国太后,立自己的儿子为嗣位。

同时,他还颁布一系列政令,对国家进行措施调整。

这些决策表明孙权是一个果断有魄力的统治者,他的决断力使得东吴政权得以稳定发展,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孙权是一个重视教育培养的人。

《孙权劝学》文中提到:“宫留学士与吕士及丹阳尉张承都,俱材能有学行,深文君子。

”这句话表明孙权重视教育,将大臣培养为君子,注重他们的德行修养和学问修养。

他亲自为大臣们选派优秀的文官、武将,以期望他们有更好的治国才能并为国家做贡献。

这种注重教育的举措体现了孙权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视,并且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孙权是一个重视孝敬的人。

《孙权劝学》中提到:“顾贤明则其德日隆,己效而力焉所之为。

”这句话呼应了当时孟子对孝敬的论述,表明孙权注重孝敬长辈,努力学习,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也是一个孝子,他对待自己的长辈非常尊重,而他的孝敬与聪明才智共同构成了他的优秀品质。

《孙权劝学》作业 (1)

《孙权劝学》作业 (1)

《孙权劝学》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异义
孤(古)(今)
治(古)(今)
博士(古)(今)
但(古)(今)
往事(古)(今)
三.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五.课内语段阅读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②若:
③益:④遂:
2.翻译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思考并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孙权劝学》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权劝学》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权劝学》原文,译文及注释《孙权劝学》原文:子晋见东吴孙权,曰:“晋家世为文学之家,胸藏千卷之书,今独不见所废乎?”权曰:“世主好武,吾安敢以文学干扰其志。

”子晋曰:“文学者,世之宝也。

往者魏武帝以明理之故,舍世之宝而专思武功智谋之事,使数世之后,千里之内,无一文学者。

后世人以为愚闇,则以亡国。

千里之内,无一文学者,吾甚病焉。

君若能使当世之人,皆以文学称贤,使人与日俱进,则吾世受其福也。

”权曰:“夫学者,人之本也,而教化之资也。

古之君子,以文学为事,未有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也。

今诸葛亮、周瑜等文学者多为世所称,表面南面而不厌其繁,其志不在众人所在,可谓学者矣。

而此等之人,正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夫学者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非学者之本意也。

以学者之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此则差矣。

夫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勿玩好;及其长也,血气已定,而未有功业者,勿与之业;及其贵也,未有功业者,勿与之国。

”此乃人欲得为贵者之心也。

夫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则饰品也,非学者之本也。

夫学者之本,以学者之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也。

夫学者之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

夫孔子曰:“君子不慮也,不慮而后知者也。

”夫学者之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此则学者之本也。

今汝学者,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已,此则差矣。

夫学者之本,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

今汝学者,为事而已,此则差矣。

夫学者之本,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事,而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功。

今汝学者,为事而已,此则差矣。

”注:《孙权劝学》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对话,取自孙权劝说魏国的学者子晋。

孙权以此劝学之意,表达了他对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的看法和对时代学风的批评。

劝学者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本,实践于事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

七年级(部编版)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和译文1)

七年级(部编版)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和译文1)

七年级下册新教材(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第一课《孙权劝学》第一篇:(一)炳烛夜谈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二)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4分)A.恐已暮.矣() B.盲臣安.敢戏君乎()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D.及.鲁肃过寻阳()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蒙辞以.军中多务此独以.跛之故B.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暮而.果大亡其财C.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众服为.确论D.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其邻人之.父亦云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限画两处)(2分)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3分)第二课《木兰诗》第一篇:【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孙权劝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4孙权劝学课时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学习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大战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曾才疏学浅,后来却被鲁肃大加赞赏。

《孙权劝学》公开课课堂实录1

《孙权劝学》公开课课堂实录1

《孙权劝学》公开课课堂实录《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 个字, 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分享了《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动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教学重点: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品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学习的乐观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老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

比较阅读1 孙权劝学-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1  孙权劝学-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1 孙权劝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管理B.见.往事耳见:了解C.及鲁肃过.寻阳过:经过D.即更刮目相待.待:看待【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治:研究。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刀劈狼首B.蒙乃.始就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下车引之.D.结友而.别人不知而.不愠【答案】A【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义的理解。

A.两人都解释为:用、拿;B.于是、就/表示判断,是;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自立性/代词,指元方;D.表示顺承关系/表示转折关系;故选A。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第 1 页/共8 页A.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长进庞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B.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该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的道理,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C.文章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D.吕蒙读书的功效主要通过鲁肃从侧面展示,他的惊叹映衬出吕蒙取得了庞大的长进。

【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述有误,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对话)描写。

故选C。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

【答案】①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
1.注音。

(5分)
卿( ) 博士邪.( ) 涉.猎( ) 孰( ) 更.刮目相待( )
2.重点词语解释。

(10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3)但当涉猎
..( )
(4)见往事
...耳( )
(5)孰.若孤( )
(6)及.鲁肃过寻阳( )
(7)非复
..吴下阿蒙( )
(8)即更刮目
..相待( )
(9)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
(10)肃遂.拜蒙母( )
3.通假字。

(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4.一词多义。

(4分)
当涂掌事( ) (1)当
但当涉猎(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以
自以为大有所益( ) 5.古今异义。

(6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博士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
(2)即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
(3) 但当涉猎
但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6.重点句子翻译。

(12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土邪!
7.根据课文填空。

(13分)
(1)源于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它们分别喻指什么?
(2)下面一组成语都与“勤学”相关,试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

①韦编三绝: ②囊萤映雪:
③悬梁刺股: ④凿壁偷光:
8.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用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9.说说文中三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3分)
10.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分)
11.鲁肃赞吕蒙这一情节在写法上有何特点?(2分)
12.班级中的小冉同学一直不喜欢读书学习,还自称从小学就落下了,现在已经跟不上了。

请你运用本课所学的内容劝说小冉同学。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