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智慧广场--列举法(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

智慧广场--列举法(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案:智慧广场--列举法课程名称: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列举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1. 列举法的概念和特点2. 列举法的应用3. 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重点:1. 列举法的概念和特点2. 列举法的应用教学难点:1. 列举法的应用2. 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实例或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智慧广场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智慧广场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列举法的概念和特点1. 介绍列举法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列举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解释列举法的优点,如直观、易于理解和操作等。

三、列举法的应用1. 通过实例或练习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列举法的应用。

2. 引导学生观察实例中的规律,发现列举法的特点。

3. 让学生尝试运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际问题的解决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列举法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总结列举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并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五、合作学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意识。

六、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回顾列举法的概念和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提供一些列举法的应用案例,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智慧广场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列举法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观察实例中的规律,发现列举法的特点。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倾听、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意识。

通过总结与反思,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慧广场》 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 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不重复、不遗漏。

2、教学难点理解列举法的本质,能够灵活运用列举法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小明要从三种水果中选择两种带去学校,有几种选择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2、新授(1)呈现问题“一个停车场里停有四轮小汽车和两轮摩托车共 24 辆,车轮总数为86 个。

小汽车和摩托车各有多少辆?”(2)引导思考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3)方法介绍教师介绍列举法,从假设全部是小汽车开始,逐步调整车辆的数量,计算车轮总数,直到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4)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列举过程和答案,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3、巩固练习(1)课本上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一些类似的问题,如“一个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5 只,脚共有 94 只。

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让学生用列举法解决。

4、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列举法的步骤和要点。

(2)强调列举时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

5、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

(2)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可以用列举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列举法。

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列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列举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列举法时,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直观的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方法。

《智慧广场》(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青岛版

《智慧广场》(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青岛版

教案:《智慧广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2. 运用数的分解和组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数的分解和组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智慧广场挂图、数字卡片、计数器。

2. 学具:数字卡片、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智慧广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一个智慧广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智慧广场里的数学知识。

”2. 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数字可以分成哪些数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数字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

”(3)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计数器验证数字的分解和组成。

3. 活动一:分组活动(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数字,用计数器将这个数字分解成两个数字。

(2)小组内交流分解结果,并汇报给全班同学。

(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活动二:闯关游戏(1)教师出示智慧广场挂图,设置若干关卡,每关都是一个数的分解和组成问题。

(2)学生分组闯关,每闯过一关,就能获得一个智慧勋章。

(3)全班交流闯关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数字,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7智慧广场(递增递减)-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7智慧广场(递增递减)-青岛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7 智慧广场(递增递减)青岛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七章第七节《智慧广场(递增递减)》。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递增和递减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物体的多少,以及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物体的递增和递减。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递增和递减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物体的多少。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物体的递增和递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递增和递减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一些小物品,如小球、小棍等,以及一些图表和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物品,如小球、小棍等,让学生们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多少。

2. 讲解递增递减的概念:我会向学生们解释递增和递减的概念,用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3. 举例讲解:我会给学生一些例子,让他们观察并判断物体的递增和递减。

4.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们自己尝试一些练习题,用实物或图表来表示物体的递增和递减。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解题方法。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设计一些图表和符号,用来表示递增和递减的概念,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们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一些物体的递增和递减。

答案:例如,如果有三只小球,学生们可以用语言和符号表示为“3个小球”或者“+3”。

2. 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观察一些物品,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它们的递增和递减。

答案:例如,如果有一堆小棍,学生们可以用语言和符号表示为“+1根小棍”或者“1根小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理解了递增和递减的概念,是否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物体的递增和递减。

如果需要,我会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比如让学生们尝试更复杂的递增和递减题目,或者用其他物品来进行递增和递减的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递增递减的概念讲解:递增递减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学生对此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

《智慧广场》(教案)

《智慧广场》(教案)

《智慧广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较为准确地解决智慧广场中的简单加减法问题。

2. 能够理解并应用选择策略,有效地解决智慧广场中的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

3. 以课堂小组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及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选择策略”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2. 对于智慧广场的难度较大问题,能够正确地应用选择策略得到正确答案。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于选择策略的具体应用不够熟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通过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选择策略。

五、教学准备1. 智慧广场题目手册2. 选择题答题卡3. ppt课件六、教学过程1. 开始通过课堂互动,在画板上画出待解决答案的智慧广场数独格,在画板上留出一些空白(可留出部分数),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数独题答案填写的过程,由此引出数独解决过程中的固定积木的情况。

2. 解决固定积木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集体思考和讨论固定积木的情况,分别明确固定积木的数量,确定未固定积木的数字,确定对应的数字填写范围,进而帮助学生解决智慧广场的固定积木问题,从而能够顺利地解决数学题。

3. 选择策略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选择策略在数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并且让学生通过划分题型,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解题,引导学生逐渐掌握选择策略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4. 提高题目的难度由简单到难,提高练习的难度,引领学生掌握复杂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五、巩固与拓展1. 对于智慧广场的解法及策略进行巩固,让学生自己解答若干题目,及时地演示正确答案,答案不正确的立即进行纠错。

2. 让学生自己寻找适当的扩展内容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六、作业要求1. 在家中,尝试解决智慧广场题目。

2. 着重掌握选择策略在解题中的应用,和巩固提高题目难度。

3. 及时完成作业,课堂下次收缴,老师会给出详细的指导性意见。

《智慧广场》 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 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假设法的算理,能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如“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 8 个头,从下面数有 26 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猜测鸡和兔的只数,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介绍列表法(1)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依次假设鸡和兔的只数,计算出脚的总数,直到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2)让学生自己动手填写表格,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列表法的局限性。

3、讲解假设法(1)假设全是鸡①让学生思考如果笼子里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多少。

(8×2 =16 只脚)②引导学生比较实际脚的数量和假设全是鸡时脚的数量,发现少了10 只脚。

③提问:为什么会少 10 只脚?因为把兔当成鸡,每只兔少算了 2 只脚。

④那么少算的 10 只脚里面有几个 2 只脚,就有几只兔。

10÷2 = 5(只),所以兔有 5 只,鸡有 8 5 = 3(只)(2)假设全是兔①同理,如果假设全是兔,那么脚的总数是 8×4 = 32 只脚。

②实际脚的数量比假设全是兔时少了 6 只脚。

③为什么会少 6 只脚?因为把鸡当成兔,每只鸡多算了 2 只脚。

④那么多算的 6 只脚里面有几个 2 只脚,就有几只鸡。

6÷2 = 3(只),所以鸡有 3 只,兔有 8 3 = 5(只)(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如“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 35 个头,从下面数有 94 只脚。

智慧广场(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

智慧广场(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案:智慧广场课程名称:数学年级: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1. 数字和数位的认识2.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3. 认识长度、重量和货币4. 认识几何图形和简单的图形分类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帮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以及长度、重量和货币的换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数学教具,如计数器、尺子、货币等3. 学生用书和练习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数字和数位的认识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学习的数字和数位知识。

2. 通过游戏或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字和数位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 向学生介绍数字和数位的概念,并展示相关的教具或课件。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字和数位的关系,如个位、十位、百位等。

3. 引导学生进行数字和数位的练习,如读写数字、填写数位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进行数字和数位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与拓展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字和数位的重要性。

2. 提供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第二课时: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学习的加法和减法知识。

2. 通过游戏或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 向学生介绍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展示相关的教具或课件。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的练习,如口算、填空题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智慧广场》(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智慧广场》(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智慧广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人民币,并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和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人民币的认识:让学生观察不同面额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和换算关系。

2. 人民币的计算:让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购买活动,学会计算总价、找零等。

3. 解决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人民币的认识和计算。

2.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换算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智慧广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在智慧广场里都看到过哪些东西?-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智慧广场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知识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智慧广场里的数学知识。

2. 探究新知- 1)人民币的认识- 教师出示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人民币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 2)人民币的计算- 教师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购买活动,学会计算总价、找零等。

-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计算方法。

- 3)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有10元,他想买一本故事书,一本故事书的价格是8元,他还能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总结解题方法。

4. 总结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所学的人民币知识。

2. 家长协助孩子完成一道人民币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广场
——(表格列举法)递增递减问题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智慧广场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探索解决递增递减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体验数字列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2.经历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索的过程,掌握基本数学思维方法,形成运用表格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探索解决递增递减问题的过程中,用列举法解决问题。

难点:用列举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放映《熊出没》动画片
二、学习链接
1、动画导入:课前的动画片好瞧不!《熊出没》中的各个主角也会
出现在我们课堂上,大家一定要注意瞧,认真听呦!
2、找出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师:为了保护森林,熊大与熊二每年都要种树。

请瞧她们在说什么?生:今年种了5棵树,以后每年都比前一年多种1棵。

师:以后每年都比前一年多种1棵就是什么意思?
此处让学生充分交流这句话的含义。

三、
1、自主探索
师:想一想,熊大、熊二今年也就就是第一年种的5棵树在黑板上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
生:小棒、各种图形、数字·····
师:那下面就请这几位同学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熊大熊二第一年种的5棵树吧!(学生板演)
(预设答案可能会有以下的3-5种)
第一年第一年第一年第一年
||||| 5
2、比较,体会数字列举法的优越性。

师:大家比较一下,哪种表示方法写起来又简单又快?
小结:用数字来表示种的棵数,这样写起来又简单又快。

特别就是当数据越来越大时,直接用数字来表示,会更简单。

3、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
熊大熊二听到大家的方法这么好,想考考大家。

(点击出示问题:四年以后她们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师: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从第一年到第四年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理解即可,语言不用很规范)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用数字把每年种树的棵树列举出来,再解决答这个问题。

首先将每一年种树的棵数列举出来,将时间写在上面,棵数写在下面,为了瞧起来更清晰,我们可以给它加个表格。

这就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方法——表格列举法。

(教师板书:表格列举法)(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展示画表格的过程)
表格可以横着画,当然也可以竖着画。

课件展示竖表
竖表
求四年以后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就就是把表格中列举出来的数字加起
来。

5+6+7+8=26(棵)
四、 学习巩固
1、出示圆木的递减问题。

光头强把砍好的圆木堆在一起,从下往上数第一层放了6根,往上每层依次少放1根,放了5层。

她一共砍了多少棵树?
先集体交流理解题意,再运用表格列举法独立解决问题。

此处揭示补充课题并板书。

象这种数据依次增加的问题就叫递增问
题,反之数据依次减少的问题,就叫递减问题。

这正就是我们学习解决的递增递减问题。

(师板书课题:递增递减问题)
2、蹦蹦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了,星期一她摘了3个松果,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3个,到星期五她一共储存了多少个松果?
3、吉吉与毛毛今天又做了5件恶作剧。

她们决心改掉这个毛病,以后每天少做2件,三天她们一共做了几件恶作剧?
4、能力提高:吉吉摘了80个香蕉,第一天吃了6个,以后每天多吃2个,一个星期够吃不?
五、总结收获,课堂小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马上结束了,在这四十分钟里您有什么收获?(总结表格列举法的优越性。

)
板书设计:
(表格列举法)递增递减问题
5+6+7+8=26(棵)
6+5+4+3+2=20(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