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实验报告 ABO血型鉴定实验报告

ABO血型鉴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辨别血型的方法

2、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

3、通过实验认识血型鉴定在输血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人类的ABO血型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很多時间,一个基因只包含两个等位基因。但是,控制血型的基因I则有三个不同等位基因即同一时间内,一个位点可以有其中任何两个等位基因出现。

等位基因A使红血球产生抗原A ;

O等位基因B使红血球产生抗原B;

°等位基因O使红血球不产生抗原;

等位基因A和B为等显性,O对A和B均为隐性。

ABO血型鉴定的原理是根据红细胞上有或无A抗原和E抗原或AB抗原,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四种。

本实验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B抗原或AB抗原来确定ABO血型。

三、实验材料

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

醇;受检者血液

四、实验步骤

1、取干净载玻片,滴加定型剂

6、记录结果:受测血液为A型血

五、注意事项

1.实验用具严格消毒,消毒采血针应一人一针。

2.取血切勿过多,以防止在血清中形成团块,影响判断结果。

3.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

4.注意区别凝集现象与红细胞叠连。发生红细胞凝集时,肉眼观察呈朱红色颗粒,且液体变得清亮。

六、关于ABO血型与性格的思考

这次测定自己血型的实验让我们对血型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升起了好奇。于是我对血型性格学说做了一番了解,并将了解和思考到的相关内容归纳了一下。

从血型本质原理来讲,ABO抗原是糖类,其前体是H抗原。A基因编码一种叫N-乙酰半乳糖转移酶的蛋白质(A酶),能把H抗原转化成A抗原,B基因编码一种叫半乳糖转移酶的蛋白质(B酶),能把H抗原转化成B抗原。0基因不能编码有活性的酶,而只有H 抗原。这些抗原在唾液等其他体液中也能检测到,但是在脊髓液(人体神经的必经之地)中不存在。由于

脑和血管之间有一道脑血屏障,血液不能流进脑组织,因此血型抗原不可能与中枢神经接触,也就不可能对性格发生影响。

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一些问题:

为何A型为主的国家人口增长普遍停滞,甚至出现了负数,如北欧、德国、中国的上海市?

O型为主的广东人号称什么都敢吃,大胆、冒险、高犯罪率与血型性格有关吗?

湖南儿女多招风耳与A型民族的祖先生存的森林环境有关吗?中国A

南B北方与A南B北朝鲜在性格和由此导致的经济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吗?

为何世界乒乓球高手绝大多数出自B型为主的中国和A型为主的欧洲、尤其是瑞典?

为何拳击运动始终是0型为主的欧美、非洲黑人的强项?

这些问题来自一本名为《血型-性格-文明》的书,书中描述了血型对个体性格,社会生活,人类文明等方面的影响。不过大多没有理论支持,只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血型和性格的研究真正作为一门严肃科学来研究是从近几十年才开始的。在国外,特别是日本,一些人类学家已经把血型的研究作为一项新兴学科来进行探索,并且已经运用到了求职和交往的领域中。(血型性格学说发展历史详见附录一)

性格是指人的一贯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思维和行为方式。要用

科学的方式量化这些颇为主观的特征并不容易,科学家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各种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的结果来分析受试者的性格。这些问卷由专业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专家制作,并经过反复校准、修订之后,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受试者的人格特征。如Mary Rogers等就用这种方法通过对180对男女的研究,检验了0型更加外向和乐观、A 型较合群、AB型自觉性较高等观点。

另一种研究方式是通过分析不同血型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几率来推测血型与性格的关系。如一项针对ABO血型的研究表明0型较其他血型更容易罹患更年期抑郁症。虽然这些研究结果不能直接说明血型和性格存在联系,不过它们提示了血型对人的人格特征可能确实存在影响。

目前坚持血型性格学说的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

A 型:

B 型:

In dira, 1990)

O型:

AB型

大量的研究结果中,比较为大家所认同的,是日本学者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归纳出来的几种和血型相对应性格特征:

A型的人领袖欲高,擅争斗、有能力达到既定的目标,他们坚信

自己的力量,在感到强烈嫉妒和过分自负时极易冲动而不能自制。

B型的人平静、认真、耐心、心地善良、多愁善感。有时他们也固执,精神紧张。

O型的人性格稳重、办事有分寸、富于正义感。美中不足的是有时性情急躁,处理事务犹豫。

AB型的人为数极少,科研人员知之不详。他们的性格还是个未解之谜。

虽然说血型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多少理论支持,甚至看起来根本就是无中生有。但终归有它的现实性,毕竟频频出现的关于血型与性格有联系的事

情已经不能用巧合来归结了。

尽管科学家们对血型和性格的关系各持不同的观点,但是有一点共识:性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先天因素,家庭成长环境,工作以及个人际遇等都会对性格造成影响。即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的大五(一种基于五因素模型的人格测试)测试结果,在五个不同的人格特质方面,也只有约50%的相似性。据此推测,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只有五成左右,另一半影响可能取决于后天因素。而血型基因只是人类数万个基因中的一个而已。就算是关键

的一个,血型与性格关联的程度也不会超过五成。

综上所述,从目前所知的原理上分析起来血型与性格似乎并没有关联,但大量指向二者存在某种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客观事实不容忽略。人体本来就是一个最大的未解之谜,血型对性格是否有影响也显得非常神秘。客观事实总是客观规律的灵魂,我们不能因为既有理论而对一些事实视而不见。期待之后的研究能带来有说服力的答案。

附录:血型性格学说发展历程(按时间顺序总结自网上资料)

1927年,日本学者古川竹二提出了“血型性格学”。他提出了“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的假说。

1964年12月,《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刊登了著名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的论文《血液群体与性格性状》,作者用16项性格指标,对568名意大利人或意大利裔的美国人进行了测定,发现“温顺- 坚强”指标与血型显著相关:B型血的人比A型和O型血的人更温顺。论文发表后,两位遗传学家分别给该杂志写信,指出这项研究在逻辑上和统计上都存在错误。

1973年,另一份著名的学术期刊--英国《自然》发表了一篇由牛津和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合写的小论文,根据他们对牛津周围乡村的534人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智商与ABO血型有关,A2型的人平均智商

(111.16 )略高于0型(109.75 ),后者高于A1型(10.95 )。

1975年,另两名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去信指出,这是分层取样导致的

假象,在进行了校正之后,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万等人在《人类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对美国密西西比州的547名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紧张程度”的性格指标与血型密切相关:AB型血的人最紧张,其次是

O型血的人。他们的研究结论与卡特尔的结论不一致。

卡特尔等人稍后也在同一本杂志上发表了对323名澳大利亚人的调查结果。他们承认,这次未发现“温顺-坚强”的性格指标与血型有关,但“从众自行其是”、“散漫—自律”、“焦虑”等性格指标却和血型明显相关:AB型血的人比A型或B型血的人更自行其是,A型血的人比O型和B

型血的人更散漫,并比O型血的人更焦虑。

1983年,《自然》发表了另一篇与血型有关的论文。英国斯旺西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研究了英国输血中心登记的献血者血型和社会一经济地位的关系,得出结论说:A型有更多的几率(约15 %)出现在第一、二等的社会等级(英国政府将社会职业分成五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1989年,卡特尔等人在《人类季刊》上发布了针对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人的调查结果。这次他们测定,4项性格指标:“外向型-内向型”、“感性型-直觉型”、“思考型—感觉型”、“洞察型—判断型”。调查的结论是“血型和性格无关”,彻底推翻了自己以前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方舟子.血型的科学、坏科学伪科学和迷信《科学世界》2002 2期

2Cramer, K. M., & Imaike, E. (2002). Personality, blood type,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Perso nality and In dividual Differe nces, 32, 621 -626

3Rogers, M., & Glendon, A. I. (2003). Blood type and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 dividual Differe nces, 34, 1099 —112

4Kun her Wua, Kristian D. Li ndsted and Jerry W. Lee. (2005). Perso nality and

In dividual Differe nces, 38, 797-808

5能见正比古,《血型与性格》,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6https://www.360docs.net/doc/2010280485.html,/zh-cn/%E8%A1%80%E5%9E%8B

7张仁伟,孔克勤,血型与性格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

6 期:742-743.

8R. B. CATTELL, et al. Blood Groups and Perso nality Trait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AN GENETICS, VOL. 16, No. 4 (DECEMBER), 1984; 397-402.

9V. V. Jogawar, Pers on ality correlates of huma n blood groups. Pers on ality and In dividual Differe nces, Volume 4, Issue 2, 1983, Pages 215-216

10Eyse nek, Hans J. Nati onal differe nces in pers on ality as related to ABO blood group polymorphism. Psychological Reports, Vol 41(3, Pt 2), Dec 1977, 1257-1258.

11David Lester, National distribution of blood groups, personal violence (suicide

and homicide), and n ati onal character. Pers on ality and In dividual Differe nces

Volume 8, Issue 4, 1987, Pages 575-576

12Mary Rogers and A. Ia n Glendon, Blood type and pers on ality. Pers on ality and In dividual Differe nces Volume 34, Issue 7, May 2003, Pages 1099-1112

13Psychological testi ng and psychological assessme nt: A review of evide nce and

issues. Meyer, Gregory J.; Finn, Stephe n E.; Eyde, Lorra ine D.; Kay, Gary G.;

Morela nd, Kevin L.; Dies, Robert R.; Eisma n, Ele na J.; Kubisz yn, Tom W.; Read, Geoffrey M.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56(2), Feb 2001, 128-165.

14Jerome C. Wakefield, The Co ncept of Me ntal Disorder On the Bou ndary

Betwee n Biological Facts and Social Values. America n Psychologist, March 1992. Vol. 47, No. 3. 373-388

15R. C. Elst on, Possible lin kage relatio nships betwee n certa in blood groups and schizophre nia or other psychoses. Behavior Gen etics. Volume 3, Number 2, 101-106.

16Donald G. Irvine and Hero Miyashita, Blood Types in Relation to Depressions

and Schizophre nia A Prelimi nary Report. Can Med Assoc J.1965 March 13;92(11): 551 -554.

17Bouchard & McGue, 2003. "Ge netic and environmen tal in flue nces on huma n

psychological differe nces." Journal of Neurobiology, 54, 4 Y5.

doi:10.1002/n eu.10160

18Barnet Woolf, On estimati ng the relati on betwee n blood group and disease.

Evoluti on of Epidemiologic Ideas. Pages. 108-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