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中国关系
中印关系(龙象之争)

阴影中的印度
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但它的面积却只有中国3分 之一大面积。这直接导致了印度的国民教育、国民素质等问题长期得 不到解决。印度2.6亿的人口仍然处于贫困之中。1990年到1992年, 印度营养不良的人数为2210万,10年后下降至2160万,仍然占世 界营养不良人数的四分之一。印度5岁以下儿童中的47%体重不足, 印度每千个婴儿的死亡率是65人,有文化的成人在印度为57%。根 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印度只有45%的妇女具有文化。
Hale Waihona Puke •印度当局在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 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变业已 形成的边界状况,并不断制造流血事件。将此次 战争作以“一个月阵亡3770人”的代价输掉了 “天堂门口的战争”反击战主要是消除印度政府 在西藏周边设置的站哨岗,当时进行反击战的两 个目的是一个是希望取得边境上的安宁,第二个 是希望把当时印度时任总统尼赫鲁吸引到谈判桌 上。但因为尼赫鲁没有打赢战争在羞辱中下了台 而导致谈判没有成功。由于此战争中印两国人民 产生了敌对意识。
崛起的大国——军事篇
印度实行募兵制,陆、海、空三军总兵力 为127万,其中陆军103.5万,海军7万,空军 17万。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 事部队。 印度当局深信,军事实力是取得大国地位 的必要基础,所以一直以来印度把扩充军事 实力当成争当世界一流大国的重要标志。印 度始终致力于称霸南亚、直接控制印度洋, 跻身世界军事强国行列是印度国家战略的终 极目标。 大力推进海、陆、空三军转型。陆军:向 战略打击军种转变;海军:向远洋作战型军 种转变;空军:向航空航天型军种转变。 以 此建立一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与国家战略 目标相适应的“未来军队”。 目前,印度已宣布在未来十年里要建立一 支航母舰队和核潜艇的计划。最近,印度还 进行了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试射,其射程可 覆盖中国的主要城市。而在临近中国的边境 地区,它也正在重新开启空军基地。 为鼓励 印度制衡中国,俄罗斯也逐步加强与印度军 队紧密合作。
专题六: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为恢复因核试验而倒退的中印关系,印方主动迈 出了积极的两大步。 第一,首席秘书示好。 1998 年5 月 21 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的首席秘书 米什拉说,印度要与中国改善关系,印中双方现在应重 开对话;印度要与中国保持“很好的关系”,“最好的 关系”。 中国驻印度大使周刚回应说,希望印方对攻击中国 的言论向中方作出负责任的说明,立即停止对中方的无 端指责,采取实际行动改善中印关系。
1.高层互访保持良好势头而且富有成果
(10)中国总理温家宝2010年12月15日至17日访问印度。温家宝 与印度总理辛格会谈时决定,建立两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定期 互访机制,开通总理热线,就重大问题及时交换意见;继续发挥 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的作用,通过谈判协商,寻求公平、 合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2)2001年初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访印。李鹏委员长还在印 度国际会议中心发表了题为“增进了解、发展友谊、加强合 作”的演讲。
1.高层互访保持良好势头而且富有成果
朱镕基总理与瓦杰帕 伊总理举行会谈
(3)2002 年初,在印巴关系十分紧张的局势下,朱镕基总理仍 按计划于 2002 年 1 月 13 日至 18 日对印度进行了访问。美 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朱镕基访问印度是两个亚洲大国多 年来第一次设法建立真正的友谊,应被看作一种战略举措。
印度《国民先驱报》称:文卡塔拉曼访问中国“是加强印 中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印关系论文

1 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
2 中印关系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
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
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
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
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 中印双边改善关系意义重大第一,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步入21世纪的中国走出与印度这一人口最多邻邦的“冷和平”状态,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一体化,从而实现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地区利益。
目前,两国人民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抓住机遇进行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致力于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
可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交往是大势所趋。
地区视角下的中印关系

地区视角下的中印关系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这其中不乏像俄罗斯,印度这样的大国强国。
近来钓鱼岛事件使人们将视线更多地移向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但作为世界另一个有着强劲实力的发展中国家以及金砖国家之一的印度,同样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印关系在国际关系中是非常独特的。
两国既有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中国印度是兄弟”为代表的友好岁月,也有60年代和70年代因西藏问题和边界冲突而产生的困难时期,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高层互访和交流增加而出现和解的阶段,更有近年来由于双边贸易和人员来往不断扩大而形成的快速发展的趋势。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合理的解释。
而本文,将试图从地区背景和角度来看中印的双边关系。
一、南亚视角下的中印关系中国是南亚最大最重要的邻国,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有4000多公里的共同边境线。
同时印度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社会规模、经济力量、军事实力和民主制度而凸显其在南亚的战略地位。
但是,印度的决策者一直将中国视为印度未来外交政策最大的政治挑战。
造成印度对中国在南亚的意图产生误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维持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关系。
根据前印度国家安全顾问迪克希特(J.N.Dixit)的说法:“在印度看来,巴基斯坦与中国之间的战略和合作安全对地区安全环境有消极影响。
”很明显,中国成为印度敌人(即巴基斯坦)的朋友让印度不得不对中国提高警惕。
第二,印度认为中国正在扩大和深化与南亚较小国家和印度邻国的安全关系,包括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孟加拉国和缅甸等,目的是在印度的周边建立又一种平衡力量。
中印在南亚竞争其影响是双边关系紧张和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第三、未来中国在印度洋可能的军事存在和影响被视为对印度的一种挑战。
印度认为,要走出传统的南亚的孤立的范围,其战略利益应包括亚洲大陆和印度洋。
印度担心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会威胁到印度。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工科试验班(工学)313#######)[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比较明显的阻滞因素。
这一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数十年来,尽管交过火也谈判过,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今天,此问题依旧存在。
在这里,我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各方面,并简要分析了边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边界战争[ 正文]中国与印度是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作为邻居,近年来中印关系迅速发展。
政治上,中国与印度高层互访不断,并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框架;经济上,到2009年,双边经贸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军事上,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信任措施。
尽管两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两国的边界争端。
1.中印边界的划分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界线,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
西段是指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即西起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及印度拉达克、旁遮普三地接壤处,约600公里;中端指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接界处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约450公里;东段是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约650公里。
2.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周边亚洲地区。
19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锡克王国,把锡克王国侵占的中国拉达克地区划入了印度版图。
然而英帝国野心不减,随着清政府势力日渐衰弱和俄国势力的逐步东侵,英国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并致力于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
19世纪60年代,英帝国主义为寻找一条通向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派遣军事情报人员深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进行勘察,发现此处是中国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不但可沿喀拉喀什河到达新疆和田,更重要的是可向南通往西藏。
热点:中国与印度的关系

热点:中国与印度的关系【热点背景】材料一: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与印度总理辛格共同签署有关文件。
这是双方签署文件后相互祝贺。
材料二:2008年1月15日上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指出“中国在经济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令印度人民钦佩,中国的崛起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和朋友,我们对这一重大进程不可能不受到触动。
中国伟大的学者、当代最著名的印度学家季羡林教授曾精辟地指出,中印两大文化圈之间相互学习和影响,又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发展。
这就是历史,也是现实。
”材料三:2006年11月20日至26日,主席先后访问了印度和巴基斯坦。
这是10年来中国国家主席对印巴两国的又一次重要国事访问。
印、巴是南亚两个重要国家。
中国同印巴等南亚国家山水相连。
中国人民同南亚各国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
同南亚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的一贯政策。
南亚在中国的对外关系特别是睦邻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四:“双方一致认为,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人民悠久的文化交往为两国持久友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双方采取了多项举措,包括尽早完成在某某某某修建印度风格的佛教寺庙和在那烂陀修复玄奘纪念堂。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巩固两国间的文化联系。
双方同意加强在某某和文明遗产领域的合作,并就在中国佛经数字化和通过在地区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所国际大学将那烂陀重建为学术中心等方面的合作事宜进行探讨。
为更好地加深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双方决定在中国举办“印度节”,在印度举办“中国节”,并使用共同徽标。
具体事宜由有关部门协商决定。
”——2006年11月中国和印度发表《联合宣言》材料五:专家考证,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印巴次大陆腹地与中南半岛之间就有一条南方丝绸之路。
六十多年前,为抵抗日军入侵,运输战略物资,中美两国就在这条古道上修筑了可以艰难通行的著名的史迪威公路。
从那时起,史迪威公路的部分路段一直通车至今。
中国与印度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关系现状

中国与印度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关系现状中国和印度到2014年4月1日已建交64周年。
在这64年里,中印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总的看来坎坷曲折,很不理想。
本文将对中印64年的关系变迁及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一)20世纪50年代是中印友好关系的黄金时期中国和印度是两大亚洲文明古国。
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1947年和1949年印度和中国先后获得独立和解放。
1950年4月1日两个年轻的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印度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时期中印友好关系最突出的表现是。
1954年两国共同倡导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了解决中国西藏地方与印度的关系问题,中印双方从1953年底在北京举行谈判。
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说:“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含义相同)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这是周恩来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
中印双方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在其序言中写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成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印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
迎来了中印友好合作的第一个高潮。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中印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同年10月。
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接待的第一位非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首脑。
在4个月内实现了中印两国总理互访,意义非同寻常。
不幸的是,中印友好关系的良好势头未能长期保持下去。
在20世纪50年代末发生逆转。
其根本原因是西藏问题。
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达赖等人逃往印度。
当时,达赖及其追随者的活动得到了印度官方的协助和配合。
达赖到达新德里后被安排住在印度国宾馆,并先后会见了印度总统、总理和内阁部长等政要。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与中国有着长达1700公里的陆上边界。
由于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国的边界争端演变成严重的国家关系危机,并最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边界战争。
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不免有些摩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
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
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像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
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
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
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
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
进入21 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历史问题——边界问题。
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1)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
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与中国关系
近来,印度国内舆论出现一波渲染中国军事入侵的反华杂音。
虽然印度总理辛格对此进行了公开澄清,但印度某些媒体和智库最近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甚至称“中印必有一战”,显然扰乱了中印关系正常发展的和谐乐章。
前几年,印度舆论曾出现一波宣扬中国经济威胁的喧嚣,新近又出现一股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歪风。
印度官方智库国防问题分析研究所发表文章,称中国可能对印度发动一场“有限的战争”以“教训一下印度”;前国防部长、社会党主席穆拉亚姆-亚达夫更是煞有介事宣称掌握“中国正在为攻击印度做准备”的证据,危言耸听“攻击即将发起”,印度媒体迅速将这一消息放大发酵。
其实,不管经济威胁论还是军事威胁论,其实质都是冷战思维在作祟。
从最近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不难看出,恐华、疑华和反华在印度国内仍有相当市场。
不过,这些势力已经不能完全左右印度的主流观点,印度总理辛格就对“中国军事入侵论”作了公开澄清,主张理智看待中印竞争和理性推动中印关系发展的务实派也大有人在。
仔细分析这一波“军事威胁和军事入侵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印度舆论反华杂音背后的现实问题。
这股杂音是中印关系发展到新阶段、共同利益增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印竞争面同步增多的背景下发生的。
中印关系僵化,与中国和印度的国家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说的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上提到,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决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对内实行社会经济变革、对外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纸老虎、帝国主义走狗等词语,是中国经常用来反对敌人的宣传策略。
中国的国家利益概念有时候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来定义和解释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感情上的同化,中国国家利益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的实用主义。
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信念,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世界体系的看法,影响了他们用来维护和扩展中国国家利益的战略。
其实,中印共同发展已成共识,两国战略机遇期基本相同,彼此需要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
中印之间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理解和互信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共同经济纽带增强,这一局面来之不易。
印度媒体、学界和政治家,理应遵循瓦杰帕伊和辛格总理的设想,为构建中印“健康的竞争关系”,以“世界之大足以容下中印共同发展”的包容,抛弃冷战思维,多做有利于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工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