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个人简历

合集下载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人物简介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

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一、人物简介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与李白、杜甫、元稹,世人称“盛唐四大家”。

唐朝,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

白居易的祖父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到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省新郑)东郭宅。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稹合称“元白”。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

蒲镇李正已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的民不聊生。

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不久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令(780年)一年后又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篱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符篱(济南徽符篱集)度过童年时光。

白居易和并称“苻篱五子”的苻篱人刘翕习、张仲远、章美退、贾握中、贾元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五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

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住于武宗会昌六年。

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的口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

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很大影响。

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啜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二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记》,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极积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应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简介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简介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散文家、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理论家。

他是唐朝盛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豪放洒脱,深刻表现了唐代的政治风貌和社会生活。

他也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白先生”。

白居易出生于杭州,其父亲是杭州的地方官。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在18岁时便开始他的文学生涯,一直到晚年逝世时仍在创作。

他先后担任过唐朝四川、湖南、江南省的官员,以及御史大夫等官职。

他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事物有着深厚的了解,他的诗歌和散文也多以生活、自然和政治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独特,一方面强调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也注意艺术的表现形式。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写风景、写境遇、写自然、写历史等各种题材。

在他的诗歌中,常使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具有亲切感和朴素感,易于被人们接受。

他的诗歌主张自然、随性,避免雕琢和刻板的文学形式,因此被赞赏为“豪放洒脱的艺术风格”。

除了诗歌创作外,白居易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清淡自然,寓意深远,追求意境和情调的协调。

他的散文大多写景或写人,以清新、优美的文笔和真实的感情表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他的散文创作中,更多的体现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白居易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并以骨法、瘦金体和颜体为特色。

他的书法秉承了唐代“大开势”、“信步自如”的风格,形式大气、潇洒,意境浑然天成。

除了文学和书法方面的成就外,白居易还在政治和文化思想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

他的文艺批评思想先进,提出了“文学三昧”的观点,即“有物而不为,有言而不出,当中心虚其骨”,充分体现了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独到见解。

总之,白居易是唐朝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著称于世。

他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在唐代和后世均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的政治、文化思想对于唐朝和后世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生卒:公元772-846描述: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籍贯:陕西渭南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 个人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白居易- 生平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逝世日期:846年9月8日主要作品: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其他信息:葬于:洛阳香山别称:诗魔、诗王星座:双鱼座白居易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不久,家乡发生战争。

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1]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人物简介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与李白、杜甫、元稹,世人称“盛唐四大家”。

唐朝,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

白居易的祖父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到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省新郑)东郭宅。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稹合称“元白”。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

蒲镇李正已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的民不聊生。

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不久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令(780年)一年后又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篱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符篱(济南徽符篱集)度过童年时光。

白居易和并称“苻篱五子”的苻篱人刘翕习、张仲远、章美退、贾握中、贾元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五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

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住于武宗会昌六年。

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的口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

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很大影响。

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啜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和生平事迹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和生平事迹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和生平事迹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别号鸿都老人,自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是唐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其诗风清新豪放,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被誉为“举世之诗”。

他的诗歌不仅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也充满了个性魅力和丰富的幽默感,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白居易生活中也经历了不少波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白居易出生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之北史鸿生家,自幼聪明好学,家境殷实。

8岁时随叔祖父读书,9岁进入太原府学读书,13岁读《诗经》,对此产生浓厚兴趣。

后来,白居易到长安考中进士,被授予偏迹官职,成为当时唐朝的一名官员。

白居易在唐朝官场上以他的才华和直言不讳的性格著名。

他曾多次上书独裁宰相李林甫,要求他改正错误政策,保护百姓的利益。

白居易也因为这种不畏权贵的精神而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尊敬。

除了在官场上表现出色外,白居易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生活、爱情、自然等方面,包含了各种文化底蕴和文化形态。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正面描绘社会现实,也有幽默调侃和讽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文学欣赏需要。

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琵琶行》。

这首诗是描写唐代一个名叫王昌龄的官员与一名西域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琵琶的音乐描绘了两个相爱的人的情感与内心感受。

该诗歌不仅情感真挚,而且词藻华丽,表达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才华。

然而,尽管白居易在官场上和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也经历了一些不幸的事情。

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白居易因为反对叛军而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充军,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他被恢复原职,回到了长安。

但因被太原保守派的“告密”,他被贬为澧州司房参军,一时失去政治上的影响力。

此后,白居易过着沉闷而平淡的生活,直到去世。

总之,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和政治领域的重要人物。

他作为文学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同时也是为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的才华、直言不讳的性格、反对权力者的精神,都令人佩服。

诗人白居易生平简历

诗人白居易生平简历

诗人白居易生平简历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个人简历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新郑(今郑州新郑)(仅见于清代县志,存疑),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基本介绍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家族成员曾祖父:白温祖父:白湟祖母:薛氏父亲:白季庚长兄:白幼文三弟:白行简儿子:白阿崔生活轶事樊素小蛮在杭州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

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

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

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

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

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

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

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这里的妓,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妾或家庭歌舞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

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

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

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

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

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

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

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

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

骆力犹壮,又无虺愦。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

一旦双去,有去无回。

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

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白居易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

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

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最后于白居易70岁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

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

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己。

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

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

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

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家酿名酒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

”(《白居易卷》)。

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心瞩洛阳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

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

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

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

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

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

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

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复,朝径从今免苦辛”,自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832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

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

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

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844年)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今洛阳市东南部)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845年),自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

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

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

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

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

整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西湖白堤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

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

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是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

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月得以竣工。

824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

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

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人们就称它为“白公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

当然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麻烦。

例如,当时有些人对筑堤设闸、决放湖水来灌溉农田的举措十分担心,而且提出了反对意见,白居易对此一一作出了解释与批驳。

并且,白居易也对湖堤筑成后西湖的蓄水量与放湖水灌农田的实际功能作了细密的测算。

当然,最后捍湖大堤的建造是十分成功的。

到明代,白公堤仍然存在,它不仅是一座水利设施,而且还是当时杭州一条热闹繁荣的交通要道。

只可惜白公堤的原址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

人们游览西湖,就以白堤为白公堤的替身,来寄托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当然,其实我们今天说的白堤并不是白居易建造的白公堤。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

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这个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环山,山泉淙淙不竭,又有周边三十里的西湖,蓄着一湖淡水,按说水源还是相当充裕的。

但是在唐代,居民的饮水却大成问题。

原来,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的长期侵蚀,地下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

唐代的杭州范围比今天要小得多。

城中居民大多住在井边,取井水饮用,而井水却是咸苦的,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路途更远。

居民为解决日常引用水问题,往往跑来跑去,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

第一位浚六井,解决饮水问题的官员是李泌。

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是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其水源就是西湖。

只要西湖水不干涸,城内井中就淡水不竭,居民们就可免除远途取水疲于奔波之苦。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经四十年。

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已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

白居易发现了这个问题,决心继续李泌这一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

他在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亲自主持并完成了西湖水的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人物评价旧唐书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

就文观行,居易为优。

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

优游卒岁,不亦贤乎!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

沈、谢既往,元、白挺生。

但留金石,长有茎英。

不习孙吴,焉知用兵?新唐书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

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

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

呜呼!居易其贤哉!唐才子传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

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