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白杨礼赞》这篇诗歌,学生能够了解白杨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象征意义,掌握其中的生词和诗句,并能够正确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白杨树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以及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培养学生对白杨树的了解和欣赏;(2)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
2.难点:(1)正确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押韵和节奏。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呈现(学生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3.讲解(教师讲解白杨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象征意义)4.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5.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6.朗读(学生进行诗歌朗读)7.拓展(教师介绍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8.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作文)四、教具准备1.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2.诗歌《白杨礼赞》的教材3.小组合作讨论的工具和材料4.其他诗歌作品的教材反思:本节课的主题是《白杨礼赞》,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特征和象征意义,并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呈现环节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可能是因为诗歌中使用了一些生僻的生词和押韵的句子,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在讲解环节中加强对诗歌的解读,尤其是对押韵和节奏的理解。
同时,在朗读环节中,可以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和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参与度。
另外,在探究环节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白杨》教学反思 15篇

《白杨》教学反思 15篇《白杨》教学反思 1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教学,我获得如下启示:(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
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
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__的主题。
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
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写了这篇章,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情地歌颂他们。
(二)散文教学一定要紧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住不住,结构就理不清。
作者一喟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__的线索,也就是散文的“神”,围绕“神”来写“形”,作者从三个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完美呈现。
(三)散文教学一定要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
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是__教学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突破课文的难点,讲清课文的重点。
__的第2、3段是教学难点即写白杨树为什么先写高原的景象,这样写可以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树的形象,欲扬先抑,为下文褒扬张本。
__的'第5、7段是教学重点。
第5段从白杨树的形象、气上描绘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
第7段把白杨树人格化。
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至此,学生便非常明确地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止是写“树”了,而是的是“人”,是“地方的抗日军民”,这种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的写法就叫“象征”。
陈毅同志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就用到了象征,小学课文《井冈翠竹》也用到了象征,象征是散文创作的一种主要手法。
结束语古人云“教学相长焉”,说的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文(2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阅读的主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作者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想一想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白杨树象征什么?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文(2)《白杨》是中国革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讲述主人公白杨在大革命时期的故事,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情怀和参与革命的热情。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对《白杨》进行赞美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部作品进行教学。
首先,我要赞扬《白杨》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深刻的情感描写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白杨为主线,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农村青年的命运和内心世界。
白杨是一个乡村少年,敢于反抗恶势力,勇敢地站出来为父亲申冤。
他的坚定和勇敢激励着广大青年加入了革命队伍,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
通过对白杨等人物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希望,从而激发起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其次,我要反思教学中对《白杨》的运用。
在教学中,我曾经采用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

1.《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通过状物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仿写状物散文。
教材分析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军民。
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托物言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不能说的话,冲破国民党的文网。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故设计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
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哪些方面?明确: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这三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写了什么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1、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我在本课教学中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思路清晰。
解题导入文本后,明确了文章的情感内涵;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条抒情线索,按“初见”“凝视”“联想”三个情感层次研读文本内容,突出重点;在此基础上,顺势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再通过语言品读学习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2.教学内容依托文本生发。
所有的教学内容均依托文本内容和句段语言展开,体现了以文为本的语文教学原则,使课堂语文味十足。
3.创意解读文本。
在“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环节,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景美”“形美”“神美”梳理文本的大一统方式,而是根据作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认识白杨树的顺序,颇有创意地以“初见”“凝视”“联想”三个情感层次引出“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貌不平凡”“内在精神不平凡”的赞美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4.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在突破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这一难点时,以层层深入的问题为导引,结合文本的句段内容分析体会,既加强了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又把握了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核心要义,可谓拨云见日、步步为营。
5.有零散生拽之失。
在学习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及其表达效果时,只能在相关文句的牵引下亦步亦趋,有失于自然灵动。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1884字。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白杨礼赞》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篇一: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
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
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
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篇二:白杨礼赞教学反思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教学,我获得如下启示:(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
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
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3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3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白杨礼赞的写作思路。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
从1940年5月起,作者矛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这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
作者笔下挺拔向上,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便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的精神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教学目标:1、紧扣经典句段进行品析,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象征手法的好处。
3、学习白杨树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刚刚认识,彼此还不太熟悉,可能你有点紧张,那我们先放松一些,先一起背几句诗文怎么样?你能背几句咏物抒怀的诗句或古文吗?(师必要时提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学们可能不难发现,这几句诗文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借具体事物来写,却赋予了它们特有的精神,赋予了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
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
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
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
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
如,学生在阅
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
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
同时在板书设计上,图文并茂,使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
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
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
到难的衔接过程,一古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
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老师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
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