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高考120个文言实词——顾
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归类

高中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归类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臵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臵、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臵(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自称的谦词)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病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chao1朝服衣冠(zha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向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che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不徐不疾(迟缓)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6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顾文言文意思

顾文言文意思“顾”意为回头看。
因此,在下列句子中的“顾”字要解释为“回头看”:其中的“顾”是故意的、有意的;“反顾”指从反面看(多用于否定式);“顾反”即是反顾,意思是往返顾虑或返回想想。
另外,也有的“顾”字是表示责备、批评等义项。
如“有司言能修先王之政者则顾之”( 《墨子·尚贤上》),意思是:有司上奏言能修复古代先王的政教者,应该考虑他们。
这里,“顾之”指的是责备,“顾”字既是动词,又是名词。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古今同义的字并不多见,很多词语都是古今异义。
因此,在文言文中,必须牢记词语的古今词义。
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个例子,把“顾”字理解成现代汉语中的“关注”的意思。
另外,这些字词的具体含义是: a、顾及:比喻为做好某件事而考虑到方方面面。
b、顾客:商店对前来购买商品的人的称呼。
c、顾命:帝王临死时所发布的遗诏。
d、顾问:泛指对某事提出意见和建议。
e、顾念:照顾。
f、顾复:顾念,考虑。
g、顾盼:看,看望。
h、顾虑:考虑;担心。
i、顾命:临终前发布的遗诏。
j、顾养:赡养。
k、顾命:皇帝临终时所颁布的遗诏。
l、顾念:照料。
m、顾主:贵宾。
n、顾忌:多方打听对自己不利的消息。
o、顾命:皇帝临死时所颁布的遗诏。
p、顾命:帝王临死时所发布的遗诏。
q、顾瞻:回顾;仰望。
r、顾逖:回头。
s、顾命:皇帝临死时所发布的遗诏。
t、顾眄:回头看;斜眼看。
w、顾眄:回头看;斜眼看。
x、顾眄:回头看;斜眼看。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下诏书的时候,都会用“诏”字,它与“命”、“诰”是有区别的,它是指下达给臣民的命令或旨意,它常常是用在下行公文中,也就是皇帝下诏书给大臣、皇帝下命令给众人,因此,在句中出现了“诏”字,千万不要误以为是下达命令,更不能望文生义,把“诏”字看作“诏命”。
“顾”还有一种意思是指关注、重视。
如“顾自与小童钻入草中”,这里的“顾自”就是指不看旁人。
2.28高考语文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

2.28高考语文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第一篇:2.28高考语文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高考语文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1、爱①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④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⑤恩惠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⑥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2、安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②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③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版)

高考文言实词120例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惜)《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疼惜,吝惜)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仰慕,观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 ”,隐藏,躲藏)【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爱”并加以“疼惜”喽。
由“喜爱”可推出“敬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平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平安)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平安、安定”;“平安”了就会感到“舒适、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劝慰”等义。
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遇”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反)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更加、更加)【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反”,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原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赋的善心)8.舍本逐末(树根,树梢。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版)

高考文言实词120例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 ”,隐蔽,躲藏)【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末倒置(树根,树梢。
高考要求的120个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精编版)

高考文言实词120例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 ”,隐蔽,躲藏)【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末倒置(树根,树梢。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小故事

16.从 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 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 (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 其从(挨着)良坐。 17.殆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 近)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 后重修之。 18.当 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当(在)是时,敌虎 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 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泽,于 其当(将)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 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恰当)。吾定效力,不 负君望!”
13.诚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 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 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 如此。 14.除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 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台 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 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 (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15.辞 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 (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屈原曰: “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 (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22.非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 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反对) 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23.复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 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重叠,繁复) 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 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 (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 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 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倚仗)强以城 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 (使承担)秦曲。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 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负)赵。”至秦,秦王不睬, 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 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