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全汇总【例析】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梳理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梳理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梳理八年级下册二、古今异义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口技》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石壕吏》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醉翁亭记》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满井游记》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陈涉世家》23、臵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捕。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完整word版)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完整word版)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劝学【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敕使之然也:敕通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词类活用】子博学而口参省乎己:口,名词作状语,每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杳.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特殊句式】判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虽有槁暴,不好挺者,糅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师说【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郑子.师,以……为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形容词作名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名词作形容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之(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郑子之徒/(7)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占代解释经书的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而(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己归去来兮辞【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初中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研究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归类。

通假字是指在中国古书中使用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考试中需要对其进行解释。

七年级的通假字包括“尊君在不”,“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止有剩骨”,“身亡所寄”,“其人舍然大喜”,“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对镜帖花黄”,“但手熟尔”,“XXX以杓酌油沥之”,“可爱者甚蕃”和“亭亭净植”。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以上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因此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意思,需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七年级上册的一词多义包括“舍”(舍弃、解除、消除、去消失、离开、时当时)、“日”(按时、天、太阳、岁月)、“为”(给、替、担任、做、被、成为、乐以。

为乐、乐趣)、“行”(行走、行出行)、“知”(了解、领悟、知道)和“意”(想、企图、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敌胁迫、攻击、敌人)。

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

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XXX。

求闻之若此。

在古今异义中,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要特别注意前四种情况,如果不了解它的变化,误以今释古,要么语意不通,要么歪曲原意。

七年级上册常考古今异义词。

与儿女讲论文义,XXX舍去。

相委而去。

实词儿女指泛指小辈,包括侄女、侄儿;去指离开;委指舍弃。

现代汉语中,儿女指儿子女儿,去指跟“来”相对,委指交付。

这些词在古今异义中的差别细微,要注意区分。

出自《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期日中,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XXX回头看,期指约定日期,可以指表示可能、许可,三指数词,表确数。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和《论语》中经常出现。

弛担持刀,屠自后断其股。

弛指松弛,股常指机构中的组织单位。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一字(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一字(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目录一、一字多义 (4)1、虚词 (4)而 (4)尔 (4)盖 (4)夫 (5)以 (6)故 (7)乎 (8)何 (9)或 (10)者 (10)之 (11)哉 (12)已 (12)因 (13)于 (13)则 (14)为 (15)惟 (16)焉 (17)也 (17)且 (18)然 (19)若 (19)虽 (20)所 (20)即 (21)既 (21)莫 (22)乃 (22)其 (23)2、实词 (24)安 (24)卑 (24)备 (24)被 (24)鄙 (24)毕 (24)薄 (24)策 (24)长 (24)称 ....................................................................... 24 惩 (25)驰 (25)出 (25)辞 (25)次 (25)箪 (25)当 (25)道 (25)得 (25)等 (25)敌 (25)度 (25)端 (25)恶 (25)发 (26)凡 (26)方 (26)分 (26)奉 (26)扶 (26)拂 (26)福 (26)富 (26)更 (26)苟 (26)固 (26)故 (26)顾 (27)观 (27)冠 (27)光 (27)归 (27)过 (27)好 (27)号 (27)患 (27)惠 (27)或 (27)极 (27)寂 (27)加 (27)间 (27)见 (28)将 (28)1借 (28)尽 (28)就 (28)居 (28)举 (28)具 (28)决 (28)绝 (28)开 (28)可 (28)苦 (28)乐 (28)类 (28)利 (28)隶 (29)良 (29)临 (29)鳞 (29)令 (29)名 (29)谋 (29)奇 (29)骑 (29)强 (29)且 (29)清 (29)情 (29)请 (29)穷 (29)屈 (29)去 (30)阙 (30)容 (30)乳 (30)善 (30)少 (30)舍 (30)甚 (30)胜 (30)食 (30)使 (30)始 (30)市 (30)是 ....................................................................... 30 适 (30)书 (30)数 (31)所以 (31)通 (31)图 (31)徒 (31)屯 (31)望 (31)为 (31)谓 (31)文 (31)闻 (31)下 (31)鲜 (31)贤 (31)相 (31)效 (31)屑 (32)谢 (32)信 (32)行 (32)许 (32)寻 (32)焉 (32)艳 (32)夷 (32)遗 (32)已 (32)义 (32)异 (32)易 (32)诣 (32)益 (32)意 (33)因 (33)引 (33)盈 (33)用 (33)友 (33)余 (33)与 (33)欲 (33)援 (33)2缘 (33)杂然 (33)再 (33)曾 (33)争 (33)指 (33)至 (33)志 (34)质 (34)致 (34)诸 (34)属 (34)缀 (34)资 (34)子 (34)自 (34)足 (34)卒 (34)作 (34)坐 (34)二、初中通假字 (35)三、所有通假字 (37)四、初中成语 (41)五、词类活用 (45)六、古今异义 (48)3一、一字多义1、虚词而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部编教材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部编教材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部编教材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意思(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2)不亦说.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4)身亡.所寄()(5)晓之者亦舍.然大喜()(6)卿当涂.掌事()(7)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8)著.我旧时裳()(9)对镜帖.花黄()(10)略无阙.处()(11)蝉则千转.不穷()(12)窥谷忘反.()(13)往之女.家()(14)曾.益其所不能()(15)衡.于虑()(16)入则无法家拂.士()(17)指.通豫南()(18)始一反.焉()(10)汝之不惠.()(20)军士吏被.甲()(21)便要.还家()(2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23)左手倚一衡.木()(24)北冥.有鱼()(25)《兑命》曰“学.学半”( )(26)选贤与.能()(2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9)才美不外见.()(30)百废具.兴()(31)属.予作文以记之()(32)故患有所不辟.也()(3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5)乡.为身死而不受()(36)故不错.意也()(37)仓.鹰击于殿上()(38)四支.僵劲()(39)同舍生皆被.绮秀()(40)与之论辨.()(41)孰.视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请解释(1)与儿女..讲论文义..()(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3)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4)陈太丘与友期.行()(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6)元方入门不顾.()(7)子.曰:“学而时习之。

”()(8)淫慢.则不能励精()(9)险.躁则不能治性()(10)而两狼之并.驱如故()(11)弛.担持刀()(12)意.暇甚()(13)盖.以诱敌()(1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5)及.其家穿井()(16)国.人道.之()()(17)丁氏对.曰()(18)若.屈伸呼吸()(1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0)但.当涉猎()(21)见.往事耳()(22)即更.刮目相待()(23)问女何所忆.()(24)赏赐百千强.()(25)出郭.相扶将()(26)双兔傍地走.()(27)有卖油翁释.担而立()(28)尔安.敢轻吾射()(29)徐.以杓酌油沥之()(30)香远益.清()(31)陶后鲜.有闻()(32)宜.乎众矣()(3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34)阅.十余岁()(35)尔辈不能究物理..()(36)是.非木柿()(37)转转不已.()(38)良.多趣味()(39)属引..凄异()()(40)四时.俱备()(41)晓雾将歇.()(42)夕日欲颓.()(4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4)念.无与为乐者()(45)盖.竹柏影也()(4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7)一百许.里()(48)鸢飞戾.天者()(49)经纶..世务者()(50)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51)父命.之()(52)以顺为正.者()(53)与民由.之()(54)傅说举.于版筑之中()(55)管夷吾举于士.()(56)曾益.其所不能()(57)而后喻.()(58)方.七百里()(59)年且.九十()(60)惩.山北之塞()(61)聚室.而谋曰()(6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6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64)寒暑易.节()(65)虽.我之死()(66)何苦.而不平()(67)惧其不已.也()(68)天子且.至()(69)居.无何()(70)其将固.可袭而虏也()(71)缘.溪行()(72)欲穷.其林()(73)初极狭,才.通人()(7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5)阡陌交通..()(7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77)无论..魏晋()(7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79)不足..为外人道也()(80)便扶向.路()(81)及.郡下()(82)寻.病终()(83)潭中鱼可.百许头行百二十步()(84)罔不因.势象.形()()(85)盖大苏泛赤壁云.()(8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87)清风徐.来()(88)其两膝相比.者()(89)佛印绝类.弥勒()(90)怒.而飞()(91)志.怪者也()(92)亦若是.则已矣()(93)安.知鱼之乐()(94)讲信修.睦()(95)故人不独亲其亲.()(96)男有分.()(97)女有归.()(98)盗窃乱贼.而不作.()()(99)一食或.尽粟一石()(100)越.明年()(101)予观夫.巴陵胜状()(102)予观夫巴陵胜.状()(103)气象..万千()(104)连月不开.()(105)薄.暮冥冥()(106)去国.怀乡()(107)芷若春和景.明()(108)忧谗.畏讥()(109)把.酒临风()(110)宠.辱偕忘()(111)微.斯人()(112)醉翁之意.不在酒()(113)野芳发.而幽香()(114)而乐亦无穷.也()(115)至于负.者歌于途()(116)射.者中()(117)颓然..乎其间者()(118)余.住西湖()(119)是.日更定矣()(120)拥.毳衣炉火()(121)焉得更.有此人()(122)余强饮三大白.()(123)及.下船()(124)万钟于我何加.焉()(125)是亦不可以已.乎()(126)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127)非若是.也()(128)岂直.五百里哉()(129)虽然..,受地于先王()(130)以头抢.地耳()(131)长跪而谢.之曰()(132)余.幼时即嗜学()(13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134)走.送之()(135)尝趋.百里外()(136)或.遇其叱咄()(137)礼愈至.()(138)穷.冬烈风()(139)媵人持汤.沃灌()(140)右配容臭.()(141)齐师伐.我()(142)肉食者鄙.()(143)衣食所安.()(144)牺牲..玉帛()(145)弗敢加.也()(146)必以信.()(147)小大之狱.()(148)虽.不能察()(149)必以情.()(150)忠之属.也()(151)再.而衰()(152)今齐地方..千()(15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154)能谤.讥于市朝()(15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56)诚宜开张..圣听()(15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58)躬.耕于南阳()(159)先帝不以臣卑鄙..()(160)由是感激..()(16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16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63)临表涕.零()三、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有变化,请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八下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八下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4. 时{ } ①冻风时作(经常) ②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35. 然{ } ①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②娟然如拭(……的样子)
36. 始{ } ①冰皮始解(开始) ②髻髫之始掠也(刚刚)
3/3
3/3
1/3
1/3
19、 缊袍敝.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破衣服) 20、 心乐.之(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快乐) 21、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楚,使……寒冷) 22、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分别作“折”“行”
的状语) 23、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24、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5、 百废.具兴(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之前,在……
11. 其{ }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的) ②其真无马耶(表示反问语气)
12. 或{ } ①或以为死(有的人)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13. 患{ } ①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
14. 故{ } ①故余虽愚(所以,连词)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词)
②西蜀之去南
海(距离) ③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27. 开{ } ①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28. 而{ }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②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转接连词,却)
29. 乐{ } ①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②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意动,以……为乐)
三、词类活用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名词作状语,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远处伸展) 3、 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4、 负势竞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5、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6、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7、 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 8、 以乐.其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9、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10、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11、 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12、 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13、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14、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15、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16、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17、 手自笔.录(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18、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可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语境中,词义有所不同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这类词语非常常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我们需要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辨识方法。

1.词语的古义与今义对比例如,“走”在古代意为跑,而今义为行走;“病”在古代意为生病,而今义为生病或缺点。

通过对比古今义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2.古今异义词的辨识方法(1)联系上下文:根据句子所在的语境,判断词语的意义。

(2)课文迁移:通过已学过的课文知识,推断词语的古今义。

(3)查阅词典:利用词典查找词语的古义,进行对比。

3.练习与解析(1)下列词语中,古今异义词是:A.走B.病C.朋友D.读书答案:B。

病在古代意为生病,而今义为生病或缺点。

(2)解释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刘备走马荐诸葛。

”答案:走在这里意为跑,与现代汉语中的行走不同。

二、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占有较大比重,掌握通假字的识别技巧对我们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

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了丰富语言表达和避免文字重复的作用。

通假字的存在使得文言文更加简洁、优美。

2.通假字的识别技巧(1)形声字代替形声字例如:“狱”通“圄”,“详”通“祥”。

(2)同音字代替同音字例如:“夜”通“液”,“道”通“导”。

(3)异体字代替本字例如:“广”通“旷”,“辟”通“避”。

3.练习与解析(1)下列字中,哪个是通假字?A.狱B.祥C.夜D.道答案:A。

狱是通假字,通“圄”。

(2)解释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刘备狱诸葛亮。

”答案:狱在这里通“荐”,意为推荐。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文中,词语根据语境的不同,改变其词性的现象。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掌握词类活用的种类及辨别方法对我们阅读和写作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例子(1)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舟楫”意为船和桨,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划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烟俱净。
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负势竞上。
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
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孟子·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贫贱不能移。
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
《桃花源记》
渔人甚异之
异:以......为异;对......感到惊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到......的尽头。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方位词作状语,向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潭西南而望。
西南:方位词作状语,向西南
一词多义
《世说新语·陈太首与友期行》
去:
待君久不至,已去(离开)
意与日去(流逝,逝去)—《诫子书》
与:
陈太丘与友期行。(和,跟)
意与日去。(随,伴随)—《诫子书》
《论语》十二章
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学习的内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代学问和事业)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疑问语气词
《礼记·虽有嘉肴》
学学半“学”通“敩”,教导。
《兑命》“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礼记·大道之行》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寡,老而无皆有所养。妻的人
《马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周亚夫军细柳》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被”通“披”,穿着
改容式车“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
《桃花源记》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威武不能屈。
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
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
空乏:使……穷困
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使……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
动:动词使动用法,使......触动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全汇总【例析】
通假字
《世说新语·陈太首与友期行》
尊君在不?“不”通“否”
《论语》十二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糊涂
《诫子书》
险躁则不能治性。“治”通“冶”,陶冶
《狼》
止有剩骨。“止”通“只”
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节
《三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与朱元思书》
任意东西。
东西:方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猛浪若奔。
奔:动词作名词,奔腾的骏马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息: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
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负势竞上。
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回去
《孟子·富贵不能淫》
安居而天下熄。“熄”通“息”,停止
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堵塞,不通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愚公移山》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穿井的一人》
闻之于宋君。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知道
《陋室铭》
有仙则名。
名:名词做动词,出名
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做动词,灵验
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不蔓不枝。
蔓:名词做动词,生枝蔓
《杞人忧天》
亡处亡气。“亡”同“无”,没有
《木兰诗》
著我旧时裳。“著”同“着”,穿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
火伴皆惊忙。“火”通“伙”
《卖油翁》
但手熟尔。“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河中石兽》
曳铁钯。“钯”通“耙”。
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三峡》
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
《与朱元思书》
《核舟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
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与纵相对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庄子·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冥”通“溟”,指海色深黑
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边际
忍:动词使动用法,使......坚韧
入则无百家无敌国外患者。
出: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国家外部
人恒过。
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愚公移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周亚夫军细柳》
军霸上。
军:名词活用做动词,驻军。
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活用做动词,穿着铠甲和头盔。
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核舟记》
箬篷覆之。
箬: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石青糁之。
糁:名词作动词,涂染。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庄子·北冥有鱼》
《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异的事物
水击三千里。
水: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
天: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天然的。
《礼记·大道之行》
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
《马说》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论语》十二章
饭疏食。
饭:名词做动词,吃。
《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狼》
犬坐于前
犬: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
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做动词,挖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