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思路

合集下载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3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3篇

《长城》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理念】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能创造情境就是发明,发明存在于构建求知情境的过程中。

本教学设计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围绕“质疑、解难;讨论、交流;读书、感悟”开展教学;通过激情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最终获得知行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素质教育目标】1、认知目标:⑴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⑵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⑶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技能目标:⑴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⑵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法与学法指导】1、教师教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

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

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2、学生学法: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

《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

《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长城范读录象,长城近景录象,长城谣乐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03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么?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请同学们看录象(播放长城配乐范读的录象),谁来说说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⑵什么是蜿蜒盘旋?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长城的雄伟气势)⑶指导朗读。

⑷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⑸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⑹指名读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⑴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⑵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建筑材料、垛子、方砖)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⑶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长城》教学设计(15篇)

《长城》教学设计(15篇)

《长城》教学设计(15篇)《长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重点)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难点)4、熟读成诵。

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文中的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2、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

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

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__——《长城赞》。

(板书课题)从课文内容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__?(生:对联)师: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副对联是一幅长联。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文,做到读通读顺。

检查,疏通。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

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研读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用同样的方法研读下联,学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四、指导有感情诵读,读出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延伸。

历史上有不少赞美古迹的对联,课后大家搜集一些,下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

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

关于对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但对它的感知也仅限于此,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17《长城》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

17《长城》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

《长城》教案设计他们吗?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以此来感受长城设计之巧妙。

虽然我们没去过长城,但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的高大坚固,构思巧妙,不由对他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3.从哪里可以看出修建长城的不易?4.小组讨论:为什么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小组交流。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6.让我们呐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齐读)是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总结并用伟人的赞叹升华感情.六、知识拓展:课件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探究兴趣。

建议射口 瞭望口成排的垛子城墙顶上:17《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运用简笔画的形式,理解长城的构造。

2. 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4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准备:课件一、猜谜引入,板书课题。

(学生书空)1、师:同学们,想猜谜语吗?请猜猜我是谁吧!“我是世界遗产,我属于中国,我像一条长龙横卧在祖国的北方。

”生猜。

对了,今天我们继续去登长城。

板书课题:长城2、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长城,今天这节课,咱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登上长城,去一睹它的风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5篇)《长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长城被称为世界奇迹的原因,抓住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中领悟长城的特点,体会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告诉学生要爱护长城,保护长城文化。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长、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认识保护长城的重要性。

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回忆旧知: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课文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以课文内容为线索的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

以课文结构为线索的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2、引入新课:长城以它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中外游客赞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它的伟大吧。

二、图文结合,感受“奇迹”(一)出示学法:读思: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长城什么特点?读画:用——画出表现长城特点的词句读情:体会长城特点,读出感受(二)自主学习(三)汇报交流特点一:长城“长”读画:句一: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读中品悟:(指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1、品修辞:这是一个比喻句,______比作______,突出了长城______的特点。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______写作方法)2、品词语:我们先看这个词“崇山峻岭”,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那“蜿蜒盘旋”又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形态?3、师引:看,这就是崇山峻岭,这就是蜿蜒盘旋,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课件展示长城图)4、齐读这两个词语。

师结:所以作者把这弯弯曲曲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比作______一条长龙。

5、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突出对长城的赞美。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句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就有一万三千多里。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长城》教案篇一内容摘要本课例是在互联网开放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课。

本课以《万里长城》一文为基点,引发出开展以“游世界名胜”为主题的拓展阅读学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站,通过便捷、资源丰富的网络,让学生扮演导游、游客或其他主体参与型的社会角色,通过收集阅读有关某一世界名胜的大量资料,了解并体验那里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并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阐述,以求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例属于情境回归性质的拓展阅读学习,包含着课例提出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设计思路、探究过程五大部分,并后附教学总结反思一则。

一、课例提出背景互联网以其全新的技术特质介入教学,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学模式,乃至对整个课程与教育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龙游西门小学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四个多媒体实验教室,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添设一个计算机教室,全都已加入广电网。

次年学校又建立了局域网,完成完善好学校自己的网页。

今年学校又添置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较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配置。

鉴于此,我们也应时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实践探究活动,并取得了些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效。

本课例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

《万里长城》(六年制义教版第9册第11课)是一篇介绍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的说明文。

全文按“总—分—总”的写作思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重点介绍长城的三大特点:(1)气魄雄伟。

(2)年代久远。

(3)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最后部分由物联想到人,写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因此本文是一则进行热爱祖国、激发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好材料。

学生们在学习本篇课文过程中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想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名胜古迹的愿望。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世界名胜为主题的拓展阅读课,应用网络,开展了一次十分有趣的'“世界之旅”。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5篇《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13个字。

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其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长城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1、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见解感受,自由交流。

)2、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

(齐读课题)二、出示图画,比较观察1、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观察两幅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景象了吗?(引导生观察和描述图时,要有一定的顺序,由近到远、由主体到周围景物。

)三、图文对照,理清脉络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想想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图中所描绘的。

(生自读课文找出对应段落。

)四、感悟表达,交流感受1、进行写法上的引导,知道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由整体景象到局部描写的方法。

2、首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以后,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眼中的长城。

(生自由读课文)3、自由交流。

五、图文对照,感悟朗读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长”的特点:预设交流一:研读重点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全长13000多里。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篇一:《长城》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整体阅读本单元:1、这一单元我们重点学习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

2、交流:主题是《我国的世界历史遗产》3、你所知道的我国的世界历史遗产有哪些?4、走进《长城》课后的阅读资料袋。

5、这一单元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其中的三个世界历史遗产,分别是: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进伟大的长城。

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1、说说你对长城的了解: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文物保护遗产之列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2、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长城,对长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温馨提醒:这课书的生字挺难的,同学们一定要想办法读准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蜿蜒盘旋、崇山峻岭(读准音、看课文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垛子、瞭望口、城堡、射口(看图指导他们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屯兵、嘉峪关(简单的介绍一下)气魄雄伟(放在阅读教学是理解)3、指名分读课文,读完一段,简单的说说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课文主要学了些什么?)三、书写生字,1、同桌检查,互帮互助2、重点指导:旋、隔、嘉四、课堂练习:作业本:1、2、3题第二课时一、导入: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国世界遗产的第一扇窗口:长城吧。

二、细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1、自由读全文,画出最能高度概括长城的一句话。

2、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长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17 《长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12345篇二:《长城》教学设计《长城》教学设计番禺大石中心小学郑瑞群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语。

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智能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读文讨论,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激起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1、教学重点:(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2)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教学难点:(1)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三、教学准备:布置课前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及《长城》课件。

四、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学为主,学生自主探究为辅。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认知、智能、情感的三维目标的统一,深入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内涵。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谈话:①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主题和单元目标。

本单元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

单元目标是: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②播放资料袋的内容③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今天,让我们先到长城看看吧!(板书:长城)二、检查预习1.学习会认、会写的字。

2.指导书写。

三、初读课文1、初步了解长城。

齐读题目,(释题)“城”指城墙,“长城”即长长的城墙。

以此为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哪几段写长城“长”的?哪几段是写长城的城墙的?四、对照图画,读课文,了解各段主要讲什么过渡:(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2、什么是蜿蜒盘旋?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长城的雄伟气势)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3、指导朗读4、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远处)(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建筑材料、垛子、方砖)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3、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4、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么?(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垛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5、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6、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近处)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并详细说明了长城的特点和用途。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调动情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游览了我国最富盛名的,被称为“世界奇迹”的长城。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从对字词的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对长城总体的印象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二、披情入文,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眼望着像长龙一样蜿蜒起伏的长城时,你会想起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引导学生注意长城的修建者——古代的劳动人民)课件出示“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读,品味“站”、“踏”、“扶”:它们是什么词?说明什么?“很自然”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说?再读,这句话是什么句子,起什么作用?(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

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结成的。

是因为:①条石多,多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那时候没有火车,没有起重机”,“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再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修建长城的艰难和长城的伟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①齐读第四自然段。

篇三:长城教学设计【教学课题】长城【教案背景】1.面向全体学生四年级2.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17课第二课时3.教师准备:a:多媒体教室及投影设备。

c:教学的ppt课件。

d:利用百度引擎查阅相关阅读资料,备好课。

4.学生课前准备:a: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预习课文的生字词语。

b:利用百度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

c:看视频:八达岭长城【教材分析】《长城》所在单元主题为“我国的世界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本文不但表现了长城高大坚固,还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文条理清楚地写出了长城长,高大坚固的特点,从生动具体的描写中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点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是一篇充满丰富感情的文章。

【学情分析】已有的知识能力储备: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能力。

初步掌握由远及近和从整体到部分的表达方法;在生活经验的储备上,有的学生自己去过长城,对长城的长和高大雄伟已有了感受。

这都为学习这篇文章奠定了生活基础。

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进一步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表达方法,掌握不同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策略】根据文章呈现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主要过程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策略。

教学流程图:抒情导入,揭示问题探究汇报,相机指导总结全文,提炼写法1. 以“伟大的奇迹”为核心问题,从文本中画出相关语句,通过理解、多种方法的读的方式来把握奇迹,并深层次地感受到劳动者的智慧、血汗铸就奇迹。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了解长城的特点,感悟长城在建筑、军事、人文上的奇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1.感悟长城在建筑、军事、人文上的奇迹,并深层次地感受到劳动者的血汗、智慧铸就奇迹。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难点】更深层次地感受到是设计者的智慧和劳动者的血汗铸就奇迹。

【教学过程】(一)抒情导入,揭示问题1.师:长城就像一幅美丽的画,长城就像一首优美的诗,就像一曲激昂的歌,长城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向我们诉说着悲欢离合、兴衰荣辱。

【定感情基调,细细品位文本文字中所蕴含的深沉,进而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伟大。

】2. 课件出示外国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指名读。

3. 提问:听了对长城的赞誉之词你有什么感受?4. 作者是怎样赞叹长城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那句话。

5.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预设:如果学生说的准确就直接问有多少同学找的是这句话学生举手反馈,如果说得不准确,教师引导。

6.师: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奇迹呢?(板书:伟大奇迹)【引出核心的问题,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设条件。

】过渡: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仔细的体会可以做简单的批注。

(二)探究汇报,相机指导(通过前测,课中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思考的共同点。

依据学生的汇报展开教学过程,同时教师要注意监控。

)1.小组交流,教师监控1. 指名汇报2. 根据汇报调控教学流程(1)人文奇迹感悟血汗和智慧a.从“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b.围绕这句话来谈感受,回答问题。

c.引导学生体会预设:两三千斤多少块这样的条石?d.找学生朗读。

e.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f.引导学生体会这样艰难的条件,最终劳动人民还是把这样浩大的工程建设成功了他们靠的是什么?(中间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奇迹)g.课件出示: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h.课件出示,对比朗读,谈体会。

i.齐读。

过渡,还从哪里感受到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奇迹呢?接着汇报。

(2)建筑奇迹,感悟壮美a.汇报第一自然段内容。

b.预设:长一万三千多里(举例子: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长城,用了尽500多天。

来体会长城的长)c.重点处理“崇山峻岭”补充:八达岭高约千米。

d.读出美感,气势。

e.小结:长城用它独特,壮美令人折服,令世界惊叹为奇迹!(齐读第四自然段)过渡:还从哪里感受到长城是世界上伟大的奇迹呢?接着汇报。

(3)军事奇迹,感悟智慧。

a.学生汇报b.预设:高大坚固像很宽的马路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浏览资料,了解构造c.依据汇报,学生对照长城图片构造。

从这些构造中可以感受到什么?一方面:感悟到这些军事设施经过了近千年的风吹雨打,战争侵袭,长城依旧,可见长城的坚固。

一方面:说明军事设施设计的周到巧妙,感悟智慧。

d.预设:如果学生感受不到长城构造体现的智慧就进行情境创设一天,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又杀到了长城脚下,一场战争迫在眉睫。

在长城上保卫国家的官兵都会做些什么?(从瞭望口观察敌情,城墙之间可以互相传信息,驻扎在城台里的士兵可以迅速跑到城墙,从射口有力的射击敌人,你看有长城在,敌人能打得进来吗?长城的这样设计你能体会到什么?e.课件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的万里长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