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 (2)
《长城》的教案

《长城》的教案《长城》的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城》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城》的教案篇1活动目标:1、学习按从下到上作画的顺序表现事物简单的重叠。
2、知道关于长城的常识,感受长城的雄伟。
活动准备:记号笔、蜡笔、长城图片、示范画活动过程:一、欣赏长城图片、讨论1、提问:中国的首都在什么地方?北京有哪些好玩的名胜古迹吗?小结:长城、天安门、故宫和颐和园都是有名的名胜古迹。
2、提问:长城是怎么样的?(教师出示图片)小结:长城是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绵延的,由烽火台和城墙连接而成。
二、教师示范1、刚才我们看了长城,现在我们来试试画漂亮的长城。
(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2、哇,原来长城造在那么多的山头上,谁能告诉我先画什么?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范画)3、弯弯的山头画好了,接着画什么?烽火台要怎么画,上面的屋顶的形状像什么?(教师边示范边念口诀“四四方方一座墙,上面曲曲又折折,下面开个圆门洞”)4、画好了烽火台,旁边的城墙怎么画?(教师边示范边念口诀“一横一竖再一横,一高一低好躲藏”)5、一座山头建好了,像不像?可是,我们接下来画的时候发现山头怎么样了,这该怎么画?(引导幼儿观察范画,老师念口诀“看到线绕开线,从左向右画,从下往上画”)三、引导创作提问:老师的口诀你们学会了吗?现在我们自己也来试试画长城,好不好?1、开始画山——说说它是怎么来画的。
2、画烽火台和古城墙——大家来爱护我们的古城墙,不要有裂缝,点对点,线连线,使它依然十分坚固,3、当幼儿画到最高峰时,启发他在上面添画登上山头的人。
4、运用多种方法装饰每一个山头,如盛开的鲜花、茂密的树林、飞翔的和平鸽或五彩缤纷的彩虹等。
四、分享体验1、看看长城都坚固吗,比一比谁的长城最雄伟?2、中国人在古代就修建了如此宏大的工程,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
《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

《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城》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长城范读录象,长城近景录象,长城谣乐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003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么?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请同学们看录象(播放长城配乐范读的录象),谁来说说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⑵什么是蜿蜒盘旋?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长城的雄伟气势)⑶指导朗读。
⑷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⑸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⑹指名读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⑴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⑵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建筑材料、垛子、方砖)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⑶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长城教案(优秀3篇)

长城教案(优秀3篇)《长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激趣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3、生齐读课题)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2)引出主要内容的、(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3)指名解释词语、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奇迹:奇异的景象、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4)齐读出示的生词、(5)指导书写生字、三、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2学生自学后讨论四、精读课文一部分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2、讲读3比较: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5自己的话说一说、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7诗篇不朽有哪8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9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10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11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12最后两行在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一三、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14将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壹五指名读,生评议、16齐读、五、布置课堂作业1、用钢笔描红、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一部分、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二、精读第二部分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2、讲读、(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2)比较:像绸带飘落在大地、像绸带飘落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4)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3、指导朗读、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5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一部分的语气一致?6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10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11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三、总结全文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3、师总结、四、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2、课后作业、《长城》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一三个字。
17《长城》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

《长城》教案设计他们吗?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以此来感受长城设计之巧妙。
虽然我们没去过长城,但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的高大坚固,构思巧妙,不由对他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3.从哪里可以看出修建长城的不易?4.小组讨论:为什么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小组交流。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6.让我们呐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齐读)是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总结并用伟人的赞叹升华感情.六、知识拓展:课件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探究兴趣。
建议射口 瞭望口成排的垛子城墙顶上:17《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运用简笔画的形式,理解长城的构造。
2. 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4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准备:课件一、猜谜引入,板书课题。
(学生书空)1、师:同学们,想猜谜语吗?请猜猜我是谁吧!“我是世界遗产,我属于中国,我像一条长龙横卧在祖国的北方。
”生猜。
对了,今天我们继续去登长城。
板书课题:长城2、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长城,今天这节课,咱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登上长城,去一睹它的风采。
《长城》教学设计3篇

《长城》教学设计2【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长城(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介绍长城: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
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阅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学习4、掌握生字新词:拍摄(shè)、智慧(huì)、瞭(liào)望、气魄(pò)、嘉(jiā)峪(yù)关、崇(chóng)山峻(jùn)岭5、理解字词: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中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三、图文结合,了解文意1、观察彩图,了解图意:(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⑴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⑶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⑷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
《长城》教学设计_2

《长城》教学设计《长城》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理解文本中梦的含义二、课型与课时说读课,一节三、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如有关长城的图片、历史、传说、诗歌等。
从而认识长城,积累知识。
四、教学设计(一)感悟文本,分享梦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流沙河的诗歌《理想》,懂得了人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不会迷失方向;学习了《袁隆平的寻梦园》,理解了他为实现自己伟大梦想而奋斗终身的精神,学习了《航天女英雄》,感受了她勇于为梦想而献身的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作家刘雨田的梦想。
请大家看着屏幕动情地朗读课文。
(课件:不同季节长城风景图片,徒步长城沿途风景,如大漠、戈壁、悬崖、大河、丝绸之路等,全文字幕以朗读语速出现)师:作者刘雨田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生:读书当作家,走遍祖国山河。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好!刘雨田是怎样去实现他的梦想的呢?生:读了很多中外名著。
生:小时候走遍了家乡;读中学时远征北京、武汉;工作后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再后来用两年时间步行走完了万里长城。
师:是的,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但为什么又在结尾说: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请同学们用他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的句式说一句话。
(课件显示这个句式)生:他只是一个探险家,还没有完成作家的梦想,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生:他只是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川,但还有很多地方没去,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生:大西北资源丰富,但还贫穷,他要为开发大西北作出贡献,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师:是啊,他还要继续读书,继续行走,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体味内涵,研究梦师:课文中讲的是长城万里行,为什么全文始终贯穿着我的两个梦?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先自行研究,再同桌或小组合作帮助。
师:好,有研究成果了,我们来交流。
生:有了这两个梦,才有去实现这个梦的长城万里行。
生:有了这两个梦,长城万里行才显得更有意义。
生:有了这两个梦的交代,第25段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才显得自然而不突然,这也是作者在实现他的第一个梦。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长城》教案篇一内容摘要本课例是在互联网开放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课。
本课以《万里长城》一文为基点,引发出开展以“游世界名胜”为主题的拓展阅读学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站,通过便捷、资源丰富的网络,让学生扮演导游、游客或其他主体参与型的社会角色,通过收集阅读有关某一世界名胜的大量资料,了解并体验那里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并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阐述,以求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例属于情境回归性质的拓展阅读学习,包含着课例提出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资源、设计思路、探究过程五大部分,并后附教学总结反思一则。
一、课例提出背景互联网以其全新的技术特质介入教学,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学模式,乃至对整个课程与教育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龙游西门小学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四个多媒体实验教室,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添设一个计算机教室,全都已加入广电网。
次年学校又建立了局域网,完成完善好学校自己的网页。
今年学校又添置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较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配置。
鉴于此,我们也应时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实践探究活动,并取得了些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效。
本课例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
《万里长城》(六年制义教版第9册第11课)是一篇介绍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的说明文。
全文按“总—分—总”的写作思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重点介绍长城的三大特点:(1)气魄雄伟。
(2)年代久远。
(3)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最后部分由物联想到人,写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因此本文是一则进行热爱祖国、激发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好材料。
学生们在学习本篇课文过程中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想了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名胜古迹的愿望。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世界名胜为主题的拓展阅读课,应用网络,开展了一次十分有趣的'“世界之旅”。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4篇篇一:《长城》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整体阅读本单元:1、这一单元我们重点学习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本单元的学习提示。
2、交流:主题是《我国的世界历史遗产》3、你所知道的我国的世界历史遗产有哪些?4、走进《长城》课后的阅读资料袋。
5、这一单元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其中的三个世界历史遗产,分别是: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进伟大的长城。
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1、说说你对长城的了解: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文物保护遗产之列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2、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长城,对长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温馨提醒:这课书的生字挺难的,同学们一定要想办法读准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蜿蜒盘旋、崇山峻岭(读准音、看课文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垛子、瞭望口、城堡、射口(看图指导他们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屯兵、嘉峪关(简单的介绍一下)气魄雄伟(放在阅读教学是理解)3、指名分读课文,读完一段,简单的说说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课文主要学了些什么?)三、书写生字,1、同桌检查,互帮互助2、重点指导:旋、隔、嘉四、课堂练习:作业本:1、2、3题第二课时一、导入: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国世界遗产的第一扇窗口:长城吧。
二、细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1、自由读全文,画出最能高度概括长城的一句话。
2、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世界遗产”。
围绕这个主题,选入课文的有《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景观,更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因此被列为这一单元课文的首篇。
此文有四个自然段,分别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长城联想”和“赞美长城”四个方面展开描写。
其中,“远看长城”突出表现了长城之长,“近看长城”则表现了长城之高大坚固,接着文章又由长城之长和高大坚固自然引发了“长城联想”。
在简要介绍了长城的主要特点及由此引发的联想之后,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赞美长城”就非常符合文本本身体现出来的情感逻辑。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本节课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实现小组合作交流的五环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情为重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三、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5个字。
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屯兵、堡垒、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
1、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词,朗诵重点生字词。
(口头完成,课件显示)chónɡ shān jùn lǐng wān yán pán x uán jiā yù guān( ) ( ) ( )Chéng zhuān duŏzi tún bīng báo lĕi( ) ( ) ( ) ( )qì pò xióng wĕi zhì huìníng jiédǎzhànɡ( ) ( ) ( ) ( )2、下面的意思可以概括成什么词语?(口头完成,课件显示)(1)(蜿蜒盘旋)像蛇一般弯来扭去,绕来绕去。
(2)(气魄雄伟)气势雄壮而伟大。
(3)(垛子)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
(4)(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课件出示,集体朗读,看看国内外名人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道——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2)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
(3)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4)以色列前总统说: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5)毛主席也曾这样写到:不到长城非好汉。
导入: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在游完长城之后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看到这句话相信很多同学有疑问了,谁有问题大胆的提出来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a为什么说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b伟大在哪里?C长城到底是什么样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二、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明确作者的观察顺序)三、精读课文(一)远看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3补充资料:(体会长城的长)一万三千多里:曾经有人专门测过,一个青年人徒步走完一万三千里大约需要508天,一年半,真长。
它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这里长城跨越了多少个省份呀?我们来数数。
(师生一起观看地图)7个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嘉峪关4、再用你们的慧眼看看文中还有哪些词语说明了长城很长?前不见头、后不见尾5、城像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时而弯曲,时而延伸,起起伏伏,这姿态多美呀,多有气势呀,让我们读出长城的美,长城的气势。
目睹这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以手指示学生读):(反复吟诵中心句,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确是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想不想走近看一看?好,老师也已经迫不及待了,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告诉老师你到了长城脚下看到它是什么样的?生自由读(二)近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并填空,体会长城的结构特点?(课件出示)(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使学生很快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长城的特点,而且印象深刻)长城(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小结:长城从修建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长城还依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它的坚固我们所有的人可以见证。
3、补充资料。
(体会长城的作用,以及它的高大坚固)结合课文的描述在图片上标出来:垛口、瞭望台、射口、城台成排的垛子(抵御外来的侵略,当年秦始皇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把长城连在一起的)瞭望口(用来瞭望,观察敌情的)射口(因为古代大部分是射弓箭的,所以这个就是用来射击的)方形的城台(古代不会像我们现代这样这么发达,有手机,他们都是通过烽火来传递消息,比如说只要有敌人来了他们就点燃烽火,其他城台上的人就可以看到,有时,这个城台士兵还可以在里面休息)八达岭城墙高6——9米,最高处达10米,墙体都用抗腐蚀、抗风化、性能好、硬度高的花岗岩包砌,石条最长3.1米,重1.5和1.7吨,墙体填满泥土和石块,用夯筑石;墙的上面填三四层方砖封顶,用糯米碜石灰粘接灌缝,城墙三面风雨不透。
这样高大坚固的长城,这样巧妙地设计,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教师指示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在高大坚固的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并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三)长城上联想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2、分享感受最深的句子。
(1)单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
(劳动人民修长城很艰难)“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两三千斤重,同学们,这相当于一辆大卡车的重量呀。
一个人能抬起来吗?(修建长城需要很多的人,工程量很大,而且很艰难。
)师生诵读:(进一步体会修建长城需要很多的人,工程量很大,而且很艰难。
)修筑长城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数不清的巨大条石,就靠着———(补充资料: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
)你还能想到劳动人民会遇上什么困难?出示: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恶劣的天气、烈日炎炎、一不小心就掉下了山岭、监工的毒打)(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拓展学生的思维,感受修筑长城的艰难)A一群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在那迈着艰难的步子。
B一位监工,在那里不断地抽打正在抬着条石的劳动人民。
C一位劳动人民由于没有站稳,摔倒了悬崖下。
过渡:是的,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但是它还是以他的傲然的身姿挺立在的大地上。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个两个人完成,而是出示句子:(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比较句子,把想到说给同学听。
(体会到修建长城需要很多的人,工程量很大,而且很艰难)A、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B、(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补充资料:公元555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450千米的长城,就征调民工180万。
(修筑长城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3、朗读激情民族自豪感。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括号的动词说明作者身临其境,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油然而生)(1)让我们一起满怀赞美、满怀敬佩,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2)、让我们一起激动地、自豪的对全世界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让我们带着赞美,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巩固课文的内容,加强学生语言的训练)(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赞美长城1、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