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炼字切入技巧》_《诗歌鉴赏之炼字切入技巧》教学设计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诗歌鉴赏之炼字切入技巧》_《诗歌鉴赏之炼字切入技巧》教学设计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诗歌鉴赏之炼字技巧教学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炼字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一、概念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二、古诗鉴赏炼字切入点(一)、从词性入手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

例: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分析】第三联有动词“咽”、形容词“冷”【答案】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二)、从描写对象入手我们在分析炼字题时,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例: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

【分析】第三联写了诗人的行为。

【答案】“穿”“数”描写所涉及对象的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三)、从表现手法入手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如果有表现手法,要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课前导入】知识情况反馈,引入课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

②钩珠箔,把帘子挂起。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在改卷过程中,很多同学错误的分析了本诗的情感。

总结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1、写出了诗人一生坎坷,抒发了诗人年华易逝的苦闷。

2、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感情。

3、诗人独自漂泊在外的孤独、落寞、心酸之情。

4、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思乡之情。

5、讽刺当朝统治者政治腐败,表达了自己的苦闷之情。

【诗歌鉴赏要求】(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类试题答题步骤。

2、通过规范设置问题并拟定参考答案,进一步强化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炼字?(2分钟)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换句话说,炼字就是鉴赏一首诗中用的最生动、最传神、最精彩的那个字,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中的诗句,你来找一找,看哪些字用得好?1、红杏枝头春意闹2、云破月来花弄影3、一片孤城万仞山4、人生几度新凉5、羌笛何须怨杨柳找出关键字,并说说他好在哪里?二、牛刀小试:(5分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①,宿鸟声中自掩门【注释】①张罗地:指十分冷落的地方【问题】首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网,“网住”之意,2、丝丝小雨像网一样,要把春天网住,3、诗人运用想象、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惜春之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设计(定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设计(定稿)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一:导入新课: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

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大家品味一下,说出二字的妙处。

(请两位学生来品评,结合诗句,品味出苏小妹所用二字的妙处。

)明确:东坡用“摇”“舞”二字,均显出风的强劲,与“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

“扶”字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而且“扶”字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不去追究,但它却告诉我们古人写诗是多么地讲究遣词,这就是诗歌鉴赏中常说的“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师:古典诗歌的炼字对象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实词,还有少量虚词。

古人锤炼语言目的是要生动准确的描绘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

所以:“炼字”即“炼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推敲字词(一)炼动词师:一个好的动词可以使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灵动起来。

比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掉“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就会平淡无奇。

而加上“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

师:一起来欣赏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师:①都说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大家联系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生:“系”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柳条藤蔓对诗人的依恋之情。

诗歌鉴赏之炼字_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_公开课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系列之诗歌鉴赏炼字艺术与析字方法自贡市外国语学校唐昭霞导语: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的感动。

苏东坡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

既然诗人创作注重“诗眼”,那么,我们分析也要从“诗眼”这个关键环节入手。

一、怎样问1、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字。

该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简析该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2、该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该字用得极为传神,试作简要说明)2、比较哪个字更为恰当为什么?二、怎样答1、题型不同答法不同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

综述题:通过什么方法写了什么事或物有什么作用,表达(蕴含)了什么情感。

2、答题术语积累①、常见的表达效果准确生动/生动形象/凝练传神/准确传神动静皆宜(动态美和静态美)/移情(比拟手法)/画面感(声色美)/音乐美(叠词、拟声词)/联想性与想象性/虚实结合②、常表现的主旨情感建功报国/忧国伤时/怀才不遇/借古讽今/羁旅愁思/思乡怀人/闲适宁静(1)动静谐宜(动态美和静态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2)移情(比拟手法)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3)画面感(声色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第一篇: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顾文炜《苦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

)大家说得都没错。

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直接鉴赏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确定字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亮观点并比较鉴赏三、炼字对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木兰花》宋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

小结:关注动词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关注特殊词(颜色词)四、高考真题例析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第一篇: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诗人讲究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仍说炼字。

炼字,就是锤炼语言,从丰富的词汇中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的词语来运用。

字,本无好坏之分,然高手用之,却让人叹赏不已,在乎一个“合”字也。

合景,就是指一个字能准确地表现当时的情境;合心,就是指这个字能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内心、诗歌的中心。

【鉴赏方法】体会炼字之妙,关键是要找到合契之点。

合于一句之景(景物特点)。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云:“遥看瀑布挂前川。

”瀑如帘而挂,“挂”字使瀑布变为静态,正合了“遥看”的句意,没有了飞珠溅玉,只似白练也。

合于全诗之旨(中心思想)。

齐己《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全诗要表现梅之报春之早,不畏严寒。

“一”字,既能合“早”之特点,又与全诗主旨相合,正是其妙处所在。

合于诗人之心(诗人感情)。

是指诗中景物,已经是诗人用艺术手法加工了、附有诗人主观情思的景物,有如下术语可用:“化静为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虚实结合、拟人有人情味”等等。

此时景物静的能动,无情可为有情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象银蛇一样舞动,高原象大象一样奔驰。

此为化静为动,写出景物之生机,合于诗人之豪迈。

【答题步骤】步骤一:翻译原诗,揣摩全诗主旨,诗句景物特点(合契的内容就在此处);步骤二:确定答题格式,如果是合于景物特点,则答曰A:“某字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特点。

”如果是合于人物心情,则答曰B:“运用了化静为动(或将抽象感情形象化、拟人富有人情味等),表现了诗人……心情”;步骤三:根据契合点,把步骤一的内容补充入步骤二的省略号,即可。

【答题示例】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金堡·清朝激浪输风,偏绝分乘风破浪。

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

鹿角狼头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

问何人唤汝作黄巢?真还谤。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顾文炜《苦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

)大家说得都没错。

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直接鉴赏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确定字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亮观点并比较鉴赏三、炼字对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木兰花》宋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

小结:关注动词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关注特殊词(颜色词)四、高考真题例析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公开课诗歌鉴赏——炼字

公开课诗歌鉴赏——炼字

思考:“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 故事引申出来的,请你说说看,颔联中,不用“推” 字 而用“敲”字的妙处。(6分)
解题策略: (释义)敲是 意思;(1分) (分析) “僧敲月下门”,能让人联想到(描述 画面) (2分) (作用)敲字运用 手法, 使得要描写 的环境显得 ,同时也照应了诗的标题:幽 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 的向往之情。 (3分) (总结)这些都是“推”字所不能体现出来的。 所以,选用“敲”字好。
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溅”“惊”二字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寓情 于物,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 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 形容词 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 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 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
好事近· 梦中作 秦 观
小试牛刀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 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注]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 了不知南北。 注 夭矫:卷曲而有气势。 请结合语境对第二句中的“动”字作鉴赏。(6分)
参考答案: (释义) “动”字,有晃动、摆动的意思。 (2分) (分析) “花动一山春色” 写出了春雨的 播洒催发满山的野花,山花随风摆动,争奇斗艳、 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2分) (作用)“动”字 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把春天写的热闹, 突出了繁花在春天的主体地位。(2分)
2.聚焦形容词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方法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顾文炜《苦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

)大家说得都没错。

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2、何为炼字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高考常见题型:1、诗中的某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直接鉴赏2、诗中某句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确定字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亮观点并比较鉴赏三、炼字对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木兰花》宋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根据这些诗句以及你的做题经验,在做炼字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词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教师再呈现PPT整理)老师做了一个整理。

小结:关注动词关注形容词、副词、数词关注特殊词(颜色词)四、高考真题例析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拳”和“退”。

拳是指像拳头一样蜷缩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退”是后退的意思。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与闲适。

参考鉴赏: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

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

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

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

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

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五、答题指津(一)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的含义,看是否使用了什么手法。

——释含义/明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表现了怎样的人物特征。

——描景象/摹情态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二)“炼字”的4个思考角度1、手法角度“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因拟人而使满篇生辉。

“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声韵角度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

叠词最具声韵效果,它不仅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声韵的叠加,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

3、活用角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4、语境角度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无论是“捻断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诗人的目的都是使语言最契合语境,最富表现力,把意思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精巧。

因此,是否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

六、牛刀小试1、(2015山东)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张元幹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⑴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

归艇:归来的小舟。

(2)多事:这里指国家多难。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试卷采样:(1)学生答案示例1:我来评分:失分原因:1、没分点作答,条理不清晰2、表述不准确,有语病,有错别字3、语言模糊,读者疑惑4、缺乏分析,答不到位(2)学生答案示例2我来评分:失分原因:1、有错别字,表述不准确2、忽视位置,就句品析3、缺乏对诗歌的整体解读参考答案:①“湿”,沾湿、打湿,采用了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1分)②“迷”,迷失,采用了使动用法,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1分)③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做铺垫。

(2分)参考鉴赏:辽阔中原的沦陷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历史巨变,如地裂天崩一般震荡着整个赵宋王朝。

然而,面对惊人笳鼓、半壁江山,以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代表的大官僚地主贵族集团,依然流连于灯火楼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为了苟且偷安,他们不惜卖国求荣,俯首听命于金人;对内则煎迫百姓,构陷忠良。

社会的急剧变化,也震撼了文坛,许多作家,目睹凄惨苍凉的景象,忧虑动荡危难的局面,为拯救国家,收复中原,献策献计,也写下了不少慷慨激昂之作。

但是,“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最后,他们都只能洒下那“爱君忧国孤臣泪”而徒怀一颗“临水登山节士心”了。

张元干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这首《卜算子》写于他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

上片写景:清柔、高远。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

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

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小艇既已迷失航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

这一句所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

下片抒情,深沉、壮烈。

宇宙的辽阔,星月的永恒,常会引出人们的千古思绪:“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句意谓: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

到此句,着一“悲”字,则前面的“静”非“静”,“闲”也非“闲”了。

此处作者思古抚今,大有唐代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

歇拍二句是:“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句意谓: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张元干在《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中也有“谁伴我,醉中舞”之句,与此同一机杼。

“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

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既回映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这首词在形式上,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上下片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景色清丽寓幽怀独抱;意象阔大衬悲壮情怀。

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又一次展示了张元干“长于悲愤”的词风。

2、 (201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分)参考答案:①荒,荒凉,荒疏;瘦,贫瘠。

(1分)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形象生动,贴切自如,准确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分)③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2分)七、课堂小结某某字在诗句中的是……,它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的景象,烘托了……的意境氛围(或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八、课后作业(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4分)参考答案:“软”,轻软,柔软之意,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

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