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政策论文:科技创新政策 政策工具 内容分析
区域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政策工具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政策工具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作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财政支持政策工具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区域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政策工具。
一、政策工具分类政策工具是指政府或机构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包括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等。
这里主要分析财政支持政策工具。
根据财政支持政策工具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将其分为如下几类:(一)财政直接资助类政策工具:这类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财政补贴、财政借款等。
通过直接为科技创新相关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增强企业创新信心和实力。
(二)税收减免类政策工具:这类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
通过减免税收,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四)资本市场服务类政策工具:这类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板块、风险投资基金等。
通过资本的流动性,为科技创新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使其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
二、政策工具运用情况及问题各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不同,因此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也各不相同。
但是,总体来说,财政直接资助类政策工具是最常见的,其他的政策工具运用则比较有限。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政策工具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政策执行效果不太明显:政策工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但是由于政策执行效果不太明显,很难切实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
(二)政策工具衔接不够紧密:不同地区的政策工具存在着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对于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研发活动需要进行多次申请,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三)政策补贴标准不一: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政策补贴标准不一的情况,对于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政策工具缺乏强制性:政策工具缺乏强制性,企业一般情况下需要自己去申请政策补贴,对于一些小企业来说,这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三、政策工具的完善和优化针对以上问题,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力度,优化和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工具,以提高其实施效果。
创新政策响应情况分析

济的发展。各国的实践证明, 创新政策在促进 徐博 论述 了财 税政策 对于 自主科技创 新 的重
分析了 自主科技创新财税政策 的着眼 企业创新 的过程 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 强, 而且 要意义 , 最后 指出了财政支出政策与税收政策 的侧 创新政策 的落 实必须依赖于政策工具 , 创 新政 点 , 策与 创新政 策工具是 既有 区别又有联 系 的两 重点在作用和倾向性、 奖励限制方面的作用及 还有些 学者从 个概念 , 前者规 定了创新政策 的基本 内涵和 主 政策成本 与风 险方面各不相同 ;
t t p : / / w w w . z e l f c h u — j a . o r . j p / f o o d / 组织组、 宣 传 农 业 组 共 计 7个 日本 农业 特 奖 基 准 且 获 奖 者 配偶 的贡 献度 高 , 就 可 以 h
等 奖 ,并 且 将 作 为 日本 放 送 协 会 会 长 奖 、 夫妻联名进行表彰。 但这种情 况只限于 与
创 新政 策 响应 情 况分析
口 丈 f孥洁 然
( 河北经 贸大 学 河北 ・ 石家庄 )
[ 提要] 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是政府实施 要 目标 ,后者则确 定了实现 这些 目标 的手段 , 系统的角度出发 , 认 为政策 工具 并不是孤立存 创新政策的目标。 创新政策工具是实施创新政 创新政 策工具 是联系政策 执行与 政策 目标 的 在 的, 在实际执行过程 中仅靠单 一的政 策工具 策的手段 ,是联 系政策执行与政策 目标的桥 桥梁 , 离开 了创新政策 工具 的支 持 , 任 何创新 很难实现预期的 目标 , 需要考虑 不同政策工具 梁, 离开了创新政策工具的支持 , 任何创新政 政策都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 创新政策工具是 之 间的相互关系 。 柳卸林等在分析我国激励 自 策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本文以河北省 3 7 6 家企 创新政策研究的核 I 1 , , 因此对创新政策工具的 主创新 的金融、 财政税收政策时强调不 同政策
科技创新政策的简答题

科技创新政策的简答题1. 什么是科技创新政策?它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科技创新政策是一系列旨在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划和措施。
它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2. 科技创新政策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科技创新政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政府引导原则,强化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三是企业主体原则,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人才优先原则,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1. 科技创新政策主要采取哪些政策工具?答:科技创新政策主要采取的政策工具有财政资金、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产业政策和标准等。
2. 如何运用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创新?答:财政资金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
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降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方式,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1. 如何保障科技创新政策的顺利实施?答:保障科技创新政策的顺利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执行力;其次,要建立健全政策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此外,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2. 如何评估科技创新政策的效果?答:评估科技创新政策的效果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看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等;其次,要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外,还要考虑政策的长远影响和可持续性。
1. 什么是政策评估?在科技创新政策中为何要进行政策评估?答: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的全面评价和分析。
在科技创新政策中进行政策评估是为了了解政策的实际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依据。
2. 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工作?答:开展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估工作需要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科技人才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第23卷第10期2023年10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3No.10 Oct.2023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科技人才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张毅,吴云云(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科技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而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政策工具选择与使用尚存在不足之处。
为此,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2011年《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发布以来至2023年8月31日,我国国家层面发布的68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内容分析。
按照分析框架构建、分析单元定义、编码统计分析等步骤展开,借助MAXQDA这一分析软件,从政策工具和科技人才开发体系要素两个维度剖析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政策工具选择、组合的特点及问题。
研究表明,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政策工具分布广泛但结构不均衡,据此提出了未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政策工具;科技人才;政策文本;内容分析中图分类号:F124.3;C9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23)10-63-13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3.10.0060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
可见,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为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近年来我国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人才政策,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围绕科技人才政策的学术研究也逐渐深入,对科技人才政策的体系构建和整体性分析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
科技人才政策是一类综合复杂的人才政策,既涉及科技人才管理的不同阶段,也涉及政策内部各种政策工具的设计与搭配[2]。
作为贯穿政策目标和实施效果的桥梁和纽带,科技人才政策工具的选择与应用对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3]。
因此,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对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如何影响创新绩效——基于广州市的fsQCA_分析

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如何影响创新绩效基于广州市的fsQCA分析喻帅,曾惠芬(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30)摘要:以广州市11个区的数据为样本,基于政策工具理论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供给型㊁需求型㊁环境型3个维度共选取了5项指标作为条件变量,选取技术合同成交额作为结果变量,对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㊂研究发现,广州市存在财政支持与需求驱动型㊁环境与创新基础设施驱动型㊁均衡发展型3条导致高创新绩效的政策工具组态,同时,存在整体资源匮乏型㊁资金输入不足型㊁财政支持缺位型3条导致非高创新绩效的政策工具组态㊂据此,结合各组态解释案例,提出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组态的建议,为广州市提升创新绩效提供参考㊂关键词:政策工具;创新绩效;广州市;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D035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5095(2023)06-0001-08How STI Policy Tools Affe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A fsQCA Analysis Based on GuangzhouYU Shuai,ZENG Hui-fenGuangzhou 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Guangzhou510030,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data of11districts of Guangzhou as sampl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policy tools this paper selects five indicators as condition variabl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supply demand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amount of technology contract transaction as the result variable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tool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y using the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uzzy se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policy tool configurations in Guangzhou lead to high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inancial support and demand-driven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 infrastructure driven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three policy tool configurations lead to non-high innovation performance lack of overall resources insufficient capital input and absence of financial support.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optimiz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tool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Guangzhou.Key words policy tool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Guangzhou fsQCA0㊀引言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是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牛鼻子 ,而科技创新的发展进步与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紧密相关㊂有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出台的创新2023年12月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Dec2023第7卷第6期Strategy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7No.6收稿日期:2023-10-30作者简介:喻帅(1996-),男,硕士,研究方向:科技政策;曾惠芬(1974-),女,学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统计分析㊁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科技政策㊂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驱动效应[1]㊂因此,选择何种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组合才能真正推动创新绩效产出一直以来是地方政府所关注的重要问题㊂目前,围绕政策工具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等议题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大体可划分为两类㊂一是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利用内容分析法将科技政策文本进行解构,分类编码为供给型㊁需求型㊁环境型政策工具后,探究政策工具与创新绩效的关系㊂此类研究占据多数,如司晓悦等[2]基于我国27个省㊁区㊁市2012 2016年科技创新能力与相关政策,研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财政政策工具的关系,发现财政政策工具须以合适的组合才能起到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许楠等[3]以我国省级行政区科技创新财税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探索发现了8个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的财税政策工具组合;李胜会等[4]以我国30个省㊁区㊁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为例,研究低碳产业政策如何驱动科技创新,发现了5种驱动科技创新的政策工具组合㊂二是基于政策工具理论,以具体指标指代相应政策工具,通过各种方法分析所选指标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㊂此类研究相对较少,如孙浩杰等[5]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不同类型产学研政策工具及其交互项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需求型政策工具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张永安等[6]基于2008 2018年我国30个省㊁区㊁市的面板数据,发现不同创新政策工具两两交互项能够显著提高基础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㊂此类研究中均指出在创新政策工具的指标选择上或存在局限性,建议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拓展挖掘㊂现有相关研究既肯定了政策工具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又重视政策工具联合效应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但通过对政策文本解构和编码分类所获数据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且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已是学界共识[7],故数据信度和效度不如客观面板数据;而客观面板数据因受限于数据可获取性,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以省域或某一产业公开的宏观面板数据为样本,选取的政策工具变量指标有限,指标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政策工具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体系有待拓展丰富㊂鉴于此,本研究试图改变以往主要立足于省域或产业等宏观视角,将研究视角聚焦到具体地市,以广州市11个行政区为样本,同时扩展与挖掘影响创新绩效的科技创新政策工具,选取科技主管部门推动提升创新绩效工作的主要抓手指标作为条件变量,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分析探索不同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影响创新绩效产出的并发条件㊁等效路径及非对称关系等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提供有关理论借鉴与实践操作指导㊂1㊀研究变量与模型构建1.1㊀科技创新政策工具本研究借鉴Rothwell等[8]对政策工具的分类,将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㊁需求型和环境型3种㊂供给型科技创新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通过增加科技创新所需的要素(如人才㊁信息㊁资金㊁基础设施等)供给,改善要素供给和配置状况,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㊂本研究分别选取财政科技支持和创新基础设施作为科技创新供给型政策工具评价指标㊂其中,财政科技支持是指政府部门支持科技活动的财政经费支出,反映政府对创新投入的重视与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强度;创新基础设施是指国家和省㊁市级实验室㊁工程中心㊁企业技术中心,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设施㊂需求型科技创新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通过采购㊁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6期示范工程㊁贸易管制等做法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创新需求,拉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㊂本研究在示范工程方面,选取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作为需求型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的评价指标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是指政府通过遴选一批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以 揭榜挂帅 方式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慧供应链,明确 揭榜挂帅 任务㊁制定年度计划并进行考核,以此拉动技术创新需求㊂环境型科技创新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通过金融㊁税收㊁法规㊁公共服务等,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间接影响科技创新㊂有研究认为税收优惠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甘小武等[9]㊁袁始烨等[10]的研究均指出,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作为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优惠政策,能降低企业创新失败风险㊂公共服务泛指为科技创新提供咨询调解㊁技术服务㊁服务平台建设等服务[11]㊂科技服务是指提供创新体系建设㊁科技培训㊁政策咨询㊁研发费用归集㊁科技信息交流㊁知识产权㊁产学研合作等创新服务,因此可归属为公共服务类活动;且相关研究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能有效提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概率和强度[12]㊂鉴于此,本研究在税收优惠和科技服务方面,分别选取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和科技服务业企业数作为环境型科技创新政策工具评价指标㊂1.2㊀创新绩效本研究选取技术合同成交额作为评价创新绩效产出的指标,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成果最终要转化落地才能带来社会经济发展效益㊂相比于专利授权量㊁论文专著数量等指标,技术合同成交额更能体现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㊂综上,本研究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㊂2㊀研究设计2.1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 )探索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影响创新绩效的路径㊂该方法拓宽了传统的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二元因果逻辑,作为一种基于整体论分析多要素组态效应的范式,是研究探索复杂㊁非对称㊁多因素并发因果关系的有效方法[13]㊂该方法适用于中小型样本量的研究,通常为10~60个[14],本研究对广州市11个区展开研究,样本数量符合该方法要求㊂图1㊀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理论模型2023年12月喻帅,等: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如何影响创新绩效 基于广州市的fsQCA 分析Dec 20232.2㊀样本数据广州市各区的创新要素投入以及创新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异质性,满足保证案例总体的充分同质性和案例总体内的最大异质性的案例选择要求[15]㊂研究所需数据通过广州市政府相关部门网站等渠道获取㊂考虑到科技创新政策工具作用形成创新绩效产出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本文借鉴如白俊红等[16]㊁曹萍等[17]对创新绩效产出设置1~2年滞后期的做法,对结果变量设置1年滞后期,即对于条件变量采用2021年的数据;对结果变量采用2022年的数据(见表1)㊂2.3㊀变量校准与处理在进行组态分析之前,需对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进行数据校准,设定完全隶属点㊁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点3个锚点,并根据锚点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介于0~1的集合隶属分数㊂本研究参考Coduras等[18]的做法,将样本数据中的最大值作为完全隶属点,将平均值作为交叉点,将最小值作为完全不隶属点,变量数据校准结果如表2所示㊂3㊀实证分析3.1㊀必要性分析一致性指标是衡量必要性的重要标准,当一致性大于0.9时,可认为该条件变量是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㊂从表3的结果来看,非高财政科技支持(0.922)㊁非高示范工程(0.904)的一致性指标大于0.9,判定为造成非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㊂3.2㊀组态分析在经过数据校准与必要性分析后,通过构建真值表来分析导致结果变量的不同条件组态㊂本研究参照鲁若愚等[19]的做法,将原始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75㊂不一致性的比例减少(proportional reduction in inconsistency,PRI)是子集关系一致性的替代测量,参考一致性或PRI的自然间断,使用表1㊀变量描述变量类型测量维度细分变量评价指标指标说明条件变量政策工具供给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环境型政策工具财政科技支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创新基础设施国家和省㊁市级实验室㊁工程中心㊁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合计示范工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科技服务科技服务业企业数税收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结果变量创新绩效技术合同成交额技术合同成交数额表2㊀样本校准后数据变量评价指标完全隶属交叉点完全不隶属条件变量财政科技支持64.03011.5510.130创新基础设施683.000269.27361.000示范工程13.000 1.6360科技服务344.000150.727 6.000税收优惠231.79069.48312.080结果变量技术合同成交额584.860224.982 1.290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6期截断值代替门槛值[20],在高创新绩效分析中PRI 的自然间断点为0.58,在非高创新绩效分析中PRI 的自然间断点为0.79㊂在非高创新绩效分析过程中,出现了 ~科技服务∗~财政科技支持 ~科技服务∗~示范工程 两个质蕴涵项,本研究结合理论与广州市发展实际综合考量后选择 ~科技服务∗~财政科技支持 作为质蕴涵项;在对非高创新绩效进行反事实分析时,将非高财政科技支持㊁非高示范工程选为缺席项,其他均选为不确定项㊂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将同时出现在简约解和中间解的条件变量作为核心条件,仅出现在中间解中的条件变量作为边缘条件㊂3.2.1㊀高创新绩效组态分析从表4可知,科技创新政策工具驱动高创新绩效组态有3种,其单个解及总体解的一致性分别为0.836㊁0.813㊁0.970和0.839,说明这3个组态均表3㊀条件变量必要性分析结果条件变量必要性高创新绩效一致性覆盖度非高创新绩效一致性覆盖度财政科技支持0.5300.8290.2130.469~财政科技支持0.6610.3740.9220.734创新基础设施0.6560.7110.3610.550~创新基础设施0.5840.3940.8100.768示范工程0.4290.7600.2180.543~示范工程0.7420.4030.9040.690科技服务0.7400.6860.3930.513~科技服务0.4750.3570.7590.804税收优惠0.6810.8230.2910.495~税收优惠0.5820.3680.8960.798㊀㊀注:~表示非,意思为该条件不存在㊂表4㊀样本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组态分析结果条件变量高创新绩效A1A2A3非高创新绩效B1B2B3财政科技支持Ә Ә创新基础设施 ӘӘ ӘӘ示范工程Ә Ә Ә科技服务 ӘӘ ӘӘ税收优惠 ӘӘ Ә一致性0.8360.8130.9700.8710.894 1.000原始覆盖率0.2340.4290.3540.6800.3140.184唯一覆盖率0.0720.2670.1930.4760.1100.017组态解释案例①case8case1case6case3㊁case5㊁case7㊁case10㊁case11case2case4解的一致性0.8390.872解的覆盖率0.6940.809㊀㊀注:Ә表示核心条件存在, 表示核心条件缺失,Ә表示边缘条件存在, 表示边缘条件缺失㊂①组态解释案例case1至case11指广州市11个案例区㊂其中,case9具有独特性,现有组态无法解释该案例㊂2023年12月喻帅,等: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如何影响创新绩效 基于广州市的fsQCA分析Dec2023为高创新绩效的充分条件;总体构型的覆盖度为0.694,说明这3个组态的解可覆盖69.4%的样本案例㊂组态A1表明,财政科技支持为该组态的核心条件,即当科技服务㊁税收优惠㊁创新基础设施缺失时,政府仍可通过增加财政科技支持,同时设立一定数量的示范工程拉动科技创新需求来实现高创新绩效㊂该组态可以概括为财政支持与需求驱动型㊂组态A2表明,税收优惠是核心条件,即当缺乏财政科技支持以及示范工程时,只要大力实施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完善创新基础设施㊁配备一定的科技服务,仍然可以实现高创新绩效㊂该组态可以概括为环境与创新基础设施驱动型㊂组态A3表明,财政科技支持是核心条件,其他政策工具均为边缘条件,即只要财政科技支持足够,通过一定的创新基础设施㊁示范工程㊁科技服务㊁税收优惠就能实现高创新绩效㊂该组态可以概括为均衡发展型㊂我们进一步将组态A1和A3进行对比,可发现两个组态的核心条件一致,均为财政科技支持,边缘条件均包含示范工程,且A3的其他边缘条件为A1的缺失条件,表明无论创新基础设施㊁示范工程㊁科技服务㊁税收优惠存在与否,只要拥有足够的财政科技支持和一定数量的示范工程拉动创新需求,就可实现高创新绩效㊂而这与组态A2形成互补㊂因此,产生高创新绩效组态实质上可进一步总结概括为两种策略类型:一是以财政科技支持为核心驱动力,辅之以示范工程拉动科技创新需求;二是以税收优惠为核心驱动力,辅之以科技服务㊁创新基础设施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并保障要素供给㊂3.2.2㊀非高创新绩效组态分析导致非高创新绩效组态有3种,其单个解及总体解的一致性分别为0.871㊁0.894㊁ 1.000和0.872,总体构型覆盖度为0.809,说明这3个组态的解可覆盖80.9%的样本案例㊂组态B1表明,由于财政科技支持㊁科技服务缺失,叠加创新基础设施㊁示范工程㊁税收优惠不足,导致非高创新绩效㊂该组态可概括为整体资源匮乏型㊂组态B2表明,即使创新基础设施完备,且有完善的科技服务,在税收优惠㊁财政科技支持㊁示范工程缺乏的情况下,仍难以产生高创新绩效,可理解为当政府在财政㊁税收上的支持力度不足时,就算具有良好的创新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但由于创新系统整体缺乏资金输入,仍不足以产生高创新绩效㊂该组态可概括为资金输入不足型㊂组态B3表明,在以足够的示范工程充分激发创新需求的情况下,即使具备一定的创新基础设施㊁科技服务以及税收优惠条件,但在财政科技支持缺失时,高创新绩效仍难以产生㊂该组态可概括为财政支持缺位型㊂3.2.3㊀案例数据实证检验case8是高创新绩效组态A1的典型代表,其2021年财政科技支出为27.96亿元(排名第二),拥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排名第二),但创新基础设施只有171个(排名第七),科技服务业企业只有81家(排名第七),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为58.52亿元(排名第七),3项指标在广州排名均不高,但技术合同成交额却达369.43亿元,位列全市第四㊂该区创新基础设施薄弱㊁创新主体数量较少,但依靠财政科技支持和一定数量的示范工程拉动创新需求,创造了高创新绩效产出㊂case1是高创新绩效组态A2的典型代表,其2021年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为159.22亿元(排名第二),创新基础设施640家(排名第二)㊁科技服务业企业344个(排名第一),财政科技支出仅为5.88亿元(排名第五),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但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84.86亿元,位列全市第一㊂该区各类创新主体较多,依靠税收优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6期惠㊁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条件以及较好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为科技创新主体减负和赋能,即使缺乏财政科技支持和示范工程,仍实现了高创新绩效㊂case2是非高创新绩效组态B2的典型代表,其2021年拥有创新基础设施397个(排名第三),科技服务业企业271家(排名第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财政科技支出为1.07亿元(排名第十),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34.15亿元(排名第八),技术合同成交额仅为82.88亿元,位列全市第六,低于全市平均值㊂该区拥有较好的创新基础设施条件,并在科技服务上拥有相对优势,但在税收优惠㊁财政科技支持㊁示范工程缺乏的情况下,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活力未被充分激发,难以产出高创新绩效㊂4㊀研究结论与启示本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理论,从供给型㊁需求型㊁环境型政策工具3个方面选取了5个前因条件,以广州市11个区为样本,运用fsQCA方法分析了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影响创新绩效的复杂因果路径,发现3种驱动产生高创新绩效的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组态,以及3种导致非高创新绩效的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组态;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产生高创新绩效组态实质上可进一步概括为以财政科技支持为核心驱动力和以税收优惠为核心驱动力两种策略类型㊂根据所得研究结论及解释案例分析,提出以下建议㊂4.1㊀注重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全面发展通过对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创新绩效的产出并非只受单个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影响,不同的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均能对创新绩效产生一定影响,而每种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也会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创新绩效是多种条件变量相互组合的结果,具有多因共存和多重路径的特征㊂因此,广州市在科技创新管理实践中,要注重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的全面发展,发挥不同科技创新政策工具间的互补互助作用,结合各区特色与优势合理配置科技创新政策工具组合,更加精准高效地提升创新绩效㊂4.2㊀注重强化税收优惠,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从案例1的分析可知,该类地区应以税收优惠为核心,将提高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这一指标作为重点任务㊂一方面,要增强创新主体活力,刺激创新主体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优势,加强对企业等创新主体研发费用规范化归集辅导培训,切实推动科技惠企政策落地,充分挖掘科技创新投入潜力㊂4.3㊀注重财政科技支持,强化需求型政策的拉动作用㊀㊀基于对导致非高创新绩效组态的案例分析可知,其核心缺失条件是财政科技支持与科技服务,只要强化财政科技支持这一核心条件,适当增强示范工程这类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动作用,就能实现高创新绩效产出㊂因此,这类地区均应强化财政科技支出,保证财政科技支出的稳定增长,同时,提高市一级在科技项目支出中的分摊比例,协助地区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此外,要进一步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运用,强化示范工程布局,积极开发更多拉动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创新政策工具,从而与财政科技支持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共同促进创新绩效提升㊂另外,对于仅缺失财政科技支持这一核心条件导致了非高创新绩效的地区,应在保持现有科技创新政策工具配置状态的基础上,将加大财政科技支持作为核心要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与绩效产出的核心支撑与推动作用㊂2023年12月喻帅,等: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如何影响创新绩效 基于广州市的fsQCA分析Dec2023参考文献:[1]佘硕,王巧,张璐.政府创新政策的创新驱动效应评估[J].城市问题,2019(7):68-76,103.[2]司晓悦,马一铭.区域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政策工具研究: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0,21(3):85-95.[3]许楠,刘雪琴.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工具及其组合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22(8):119-128.[4]李胜会,李丹.低碳产业政策如何驱动科技创新:工具㊁路径与机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7):101-115.[5]孙浩杰,李文韬,郭立静,等.不同类型产学研政策工具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产学研合作意愿的中介作用[J].今日科苑,2022(5):20-30.[6]张永安,关永娟.创新政策工具组合㊁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1):118-126. [7]吴少微,杨忠.中国情境下的政策执行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7(2):85-96.[8]ROTHWELL R,ZEGVELD W.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policy:preparing for the1980s and the1990s[M].London: Francis.Pinter,1981.[9]甘小武,曹国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分析[J].税务研究,2020(10):100-106. [10]袁始烨,周晓珺.税制改革㊁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 营改增 的政策效应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21(4): 108-118.[11]宋娇娇,孟溦.上海科技创新政策演变与启示:基于1978-2018年779份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20(7):14-23.[12]钱龙,蔡书凯.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23,44(4):67-76.[13]程跃,王维梦.创新资源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31个省份的QCA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22, 36(6):13-22.[14]RAGIN C C.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fuzzy sets and beyo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15]杜运周,贾良定.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33(6): 155-167.[16]白俊红,蒋伏心.协同创新㊁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经济研究,2015,50(7):174-187.[17]曹萍,赵瑞雪,尤宇,等.创新策源能力如何影响区域创新绩效?:基于30个省份的QCA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22,42(13):1-9.[18]CODURAS A,ANTONIO C J,RUIZ J.A novel application of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GEM data[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4:1265-1270. [19]鲁若愚,张立锴,陈雪琳,等.基于科学的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组态与路径研究:对中国内地31省份医药制造业的QCA 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16):20-28. [20]CRILLY D,ZOLLO M,HANSEN M T.Faking it or muddlingthrough?Understanding decoupling in response to stakeholder pressur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6): 1429-1448.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6期。
我国政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政策与举措分析

我国政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政策与举措分析一、前言自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以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经历了从科技与经济结合、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的科研体制改革,到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乃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
1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并日益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
伴随着企业在科技活动中角色的转变,在各时期,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2006年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以来,在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突破口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地位和创新能力愈加受到重视,政府通过修订或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及采取各种举措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我们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政策和举措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力图分析当前我国政府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的法律政策环境。
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自从2006年创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以来,我国加强了促进和保障创新的法律法规建设。
修订了《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12月),且正在对《专利法》进行第三次修订;陆续颁布了《合伙企业法》(2006年8月)、《物权法》(2007年3月)、《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3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7年11月)、《反垄断法》(2007年8月)等。
这些法律都有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
此外,2006年以前制定、现在还在沿用的《政府采购法》(2002年6月)、《合同法》(1999年3月)、《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年5月)和《中小企业促进法》(2002年6月)等,也从各角度不同程度地对企业技术创1吕薇主编. 建设创新型国家30年创新体系演进.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新发挥着促进作用。
(一)《科技进步法》从法律上确定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并提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措施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增加了“企业技术进步”专章,从法律上确定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规定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辽宁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工具选择偏好及优化建议——基于英格拉姆和施耐德分析框架

0引言科技创新人才是支持发展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其人才政策是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可以加快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打好地基。
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是科技创新政策的细分领域,对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优化,同样也是对科技创新政策的优化。
陈磊等[1]以2012—2018年辽宁省24份科技人才政策文本为研究样本,从4个维度对样本进行了量化分析。
刘静[2]梳理了2004—2021年辽宁省142项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脉络,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将政策分为探索期、发展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
索柏民等[3]以辽宁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梳理现状,并从4个方面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定性分析。
英格拉姆和施耐德从政策主体影响政策客体行为方式的因素将政策工具分为权威性工具、激励性工具、能力性工具、符号性工具、学习性工具[4],其分类依据与政府制定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内在逻辑一致,该分析框架对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研究有适切性。
郭霄鹏等[4]采用该分析框架对西部地区的34所地方本科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政策进行分析。
张菁珂等[5]采用该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进行分析。
综上,关于辽宁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研究鲜有政策工具方面的研究。
为此,本文以英格拉姆和施耐德分析框架为基础,分析辽宁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工具的选择,为进一步优化辽宁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提出相应建议。
1政策来源与文本分析1.1政策来源辽宁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创新能力落后于其他发达省份。
2021年,辽宁省R&D 人员全时当量为63156人/年,位居全国第15名;国家级高新区从业人员有517028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06%;R&D 经费为3672792万元,位居全国第15名;R&D 项目数为13733项,占全国项目数的1.67%。
根据分析框架,以“科技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等为关键词,在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等平台上,对2018—2023年的辽宁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进行检索,最后筛选出11项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见表1)。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支持措施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支持措施1. 引言1.1 概述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生活质量、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键因素。
为了促进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支持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推动科技创新所采取的政策和支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讨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针对科技创新所采取的政策支持措施,并介绍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
第三部分将讨论资金支持措施包括政府科技创新基金、科技创业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以及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工具等。
第四部分将探讨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措施涵盖教育体系改革与科研机构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政策,以及学术交流和人员流动计划等。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核心观点并提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深入探讨推动科技创新所采取的政策和支持措施,并分析其对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的政策和措施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各国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政策支持措施2.1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国家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
首先,制定了一揽子的科技创新政策,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激励和支持。
这些政策包括减税和免税政策、科技项目资助、知识产权保护等。
此外,国家还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转移和转化。
其次,国家建立了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发。
这些专项基金从项目申报、评审到资助管理都有严格规定,旨在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
另外,国家还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对自主创新成果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和奖励政策。
通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市场竞争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创新政策论文: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
【中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国竞争的焦点也由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转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
因此,作为调整技术创新速度、方向、规模的科技创新政策正受到越来愈多国家的重视。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作为指导、规范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刻反思其合理性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Rothwell和Zegveld的思想以及科技活动自身的特点,建立一种基于政策工具的科技创新政策分析框架。
然后,以《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按照样本选择、定义分析单元和分析框架、编码、频数统计等步骤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在多维度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创新各阶段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在政策工具选择、组织与建构中所存在的过溢、缺失等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科技创新
政策提供参考。
【英文摘要】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and the focus of competition steering the new production elements, such as talents,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elements of land, labor, capital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policies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have reser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aid by the countries, which adjust the speed, direction and scale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t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
【关键词】科技创新政策政策工具内容分析
【英文关键词】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olicy
policy tools content analysis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致谢
4-5摘要5-6Abstract6 1 绪论
10-13 1.1 研究背景10-11 1.2 研究意义
11 1.3 研究思路11-12 1.4 研究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12-13 1.4.1 重点12 1.4.2 难点12 1.4.3 创
新点12-13 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2.1 科技创新政
策研究13-15 2.1.1 国外科技创新政策研究
13-14 2.1.2 国内科技创新政策研究14-15 2.2 政策
工具研究15-16 2.3 科技创新政策的政策工具研究
16-18 2.4 研究述评18-20 3 科技创新政策分析框架
与研究方法20-26 3.1 基于政策工具的科技创新政策分析框
架20-24 3.1.1 分析框架的构建机理20-21 3.1.2 基
本政策工具维度21-23 3.1.3 科技活动类型维度
23 3.1.4 科技活动领域维度23-24 3.1.5 小结
24 3.2 研究方法24-26 3.2.1 内容分析法
24-25 3.2.2 专家调查法25-26 4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科技创新政策量化分析26-44 4.1 样本选择26-28 4.2 定义分析单元与类目28-29 4.3 编码29-30 4.4 信度与效度评估30-31 4.4.1 信度评估30-31 4.4.2 效度评估31 4.5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科技创新政策统计分析
31-44 4.5.1 总体状况31-33 4.5.2 基本政策工具维度分析33-40 4.5.3 科技活动类型维度分析
40-43 4.5.4 科技活动领域维度分析43-44 5 研究结论44-50 5.1 科技创新政策中各层面政策工具应用存在过溢或缺失44-46 5.2 科技创新政策作用对象对政策工具的应用存在偏差46-47 5.3 科技创新政策作用领域”针对性”显现,但缺乏配套实施细则47-48 5.4 科技创新政策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层次间存在不一致48-50 6 政策建议
50-53 6.1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协同,逐步实现从供给到需求的转变50-51 6.1.1 优化环境层面政策工具的应用结构
50 6.1.2 加大”需求拉动”的支持力度50-51 6.2 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强化科技管理部门的中心地位51 6.3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51-53参考文献53-58附录一:实施细则的内容分析单元编码表58-74附录二:专家组成员74-75附录三:效度和信度评估表75-83附件一:类
目信度和效度评估76-77附件二:科技创新政策分析框架效度评估77-78附件三:编码一致性检验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