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吕嘉戈大师全新解读中国哲学与中医文化
吕英医生方解

吕英医生方解吕英医生方释:(这里转载的是吕医生写的明医堂方解,吕医生叮嘱,一定要写上:这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
1、高山流水方组成:小青龙汤去半夏、五味子加熟附子、山萸肉。
桂枝3~15、赤芍6~30、麻黄1~3、干姜5~15、细辛1~5、炙甘草(附子两倍)、熟附子1.0~15、山茱萸3~24治疗分析:治根—元气不足—坎位北方,治标—局部郁热—离位南方。
治疗之理:助北方生发之源、助东方升发之序、开南方散郁热、降西方敛燥金2、和风细雨方药组成:小建中汤加山茱萸、乌梅、砂仁。
看仲景的这些方,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真武汤,白虎汤,四逆汤为什么用“四”,就是四季、四时,这就是一个四逆汤主打天下的原因。
用对了,关键是药量。
风和日丽汤:生生不息汤加细辛、赤芍。
瑞雪丰年汤虎啸汤加细辛、赤芍。
四逆汤分析:生生不息汤分析:四逆加山萸肉。
龙吟汤分析:生生不息汤加桂枝、赤芍,吾命之曰龙吟汤虎啸汤:四逆汤加乌梅。
四季方、五气朝元方(四逆汤、山萸肉、乌梅、细辛、赤芍)、(四逆汤、山萸肉、乌梅、细辛、赤芍、紫油桂、桂枝、吴茱萸、制川乌)厚德载物方河图4.根据勾股定理,勾3、股4、弦5,由河图生数一至五,由五个自然数能反应宇宙中任何一个事物处于最自然、最平衡的状态便是前图。
此图(见前图)虽是一长方体,但长方体中心内是边长为5的正方体,而正方体所对应的是一半径为5的圆,这与由河圆生数所反应的天圆地方是一致的。
也是万事万物所对应的天圆地方。
中国文化对宇宙本源的认识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如果用圆的容积(三维空间)反应所对应的时空和状态,那么第二个圆的容积是第一个圆容积的2√2倍。
关键是这个数及其这个数的理,关键之要是对2的理解,吾是这样理解的:1)一阴一阳之谓道。
2这个数代表了阴阳,那么这个数代表了元阴或元阳或元气或混元一气。
那么所对应的能量或信息可用的≥1任何数表达,也就是说最小倍数为一倍。
潘毅中医的哲学基础文稿

潘毅中医的哲学基础文稿潘毅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理论家,他对中医学的发展和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毅的中医哲学基础文稿就是他对中医学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和总结。
这篇文稿包括了潘毅对中医哲学的理解和对其发展的展望。
下面我们将对潘毅中医的哲学基础进行详细的介绍。
潘毅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综合了哲学、医学和科学的学科。
在他看来,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基本原则。
他认为这些原则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学与西医学不同的最重要的方面。
首先,潘毅强调了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医学的特点是注重辨证论治,即从整体上来看待人体的疾病,并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潘毅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他认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潘毅强调了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中医学对人体和自然界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法的体现。
在他看来,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它不仅适用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还适用于社会和自然界的各个方面。
潘毅指出,通过阴阳学说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疾病的发生、演变和防治,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此外,潘毅还阐述了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中医学对疾病和治疗的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潘毅指出,通过五行学说的运用,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病因,从而制定更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潘毅还指出,五行学说不仅适用于医学领域,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如气象学、农学等。
总的来说,潘毅中医的哲学基础文稿对中医学的哲学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
他认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基本原则。
潘毅强调了辨证论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通过这些基本原则的应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听中医讲课的感想和体会

听中医讲课的感想和体会听中医讲课的感想和体会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
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
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
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
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
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
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
《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
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
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专攻疑难重症是李砚民临证的一大特点,经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又如一位脾肿大的患者,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找出病因,也是听到病友介绍,找到了专看疑难杂症的李砚民主任,在李砚民主任的详细问诊及检查下,帮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再如,从新西兰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
国内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李砚民主任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
黄帝内针

编辑推荐《《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是刘力红博士(《思考中医》作者)整理其针灸老师杨真海传讲“《黄帝内针》”的*著作,被誉为“思考中医人生针灸使用手册”合一版。
本书既有“形而上”的中医文化思考、中医人生情怀,又有“形而下”的针灸学用基础、针灸操作手册。
“《黄帝内针》”是不折不扣的六经辨证,每一针、甚至是每一个心念都不能离开六经,都不能离开三二一的基本纲领和技术路线:三就是“三才”,二就是“阴阳”,一就是“阿是”。
内容推荐《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
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
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
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作者简介杨真海,《黄帝内针》传人,本书传讲者。
刘力红,《思考中医》作者,《黄帝内针》传承弟子,本书整理者。
目录序和平的使者刘力红第一章传承概述一、针贵明理二、《黄帝内针》的传承第二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一、三才二、一阴一阳之谓道第三章内针规范一、识证(症)二、总则三、三焦同气四、经络同气结夏编辑后记中医学堂:一灯燃百千灯前言和平的使者刘力红怀着喜悦与欣慰,总算于端午前同步完成了《黄帝内针》传讲的文字整理。
我很庆幸蒙师父的信任,能够恩准我这样一位入门不久的弟子来做这件在我看来一生都难以值遇的大事;更满怀感恩于此前世出世间诸师的培育,使我能不辱于这部稀有著述的文字整理!当然,于我三十余年有药无针的医学历程中,竟能于年将六旬之际逢此甚深针道,更是不能忘怀于我的诸位接引菩萨!可以想像,此刻的内心,已经很难用我擅长的文字来表达了,但我依然希望此意能够流淌于每一个字里行间。
在动笔作文字整理之初,本是想将自己学习内针的过程写一篇有趣的文字,以“我也学针了”为题作序,及至整理完毕,觉得当初的想法未免太过轻漫了。
大成若缺——中国传统艺术哲学中的“当下圆满”学说

文化大成若缺—中国传统艺术哲学中的〃当下圆满"学说文/朱良志大成若缺,是老子哲学的名言,后来成为传统艺术创 造的一条定则。
最圆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残缺的。
这 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在当下直接的生命体验中,超越残缺与圆 满相对的知i只见解,从而达到处处圆满、无所欠缺的境界。
显然,“大成若缺”的核心意涵不是重视“残缺 美”,不同于西方美学由断臂维纳斯引发的关于残缺美的 讨论。
它认为任何奠定于知识基础之上的“大成”—m 满——都是残缺,不存在一种知识分别之下的圆满之美。
圆满只有在超越残缺与圆满相对性见解前提下,于当下直 接的生命体验中实现。
传统艺术哲学将此称为“随处t e l 满、无少欠缺”。
传统艺术以其支离、萧疏、残缺、破碎 等形式创造,打破部分与全体、狭小与广大、破碎与整全 等相对性知识计量,创造出世界上殊为独特的艺术面貌。
“大成若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传统中国艺 术创造的一条定律。
传统艺术哲学认为,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每 一个生命存在都是自足圆满的,都是大全世界。
当下即是 圆满,小中可以现大,不在于体量上的扩大、声色上的岡 满、构造上的圆熟.而重在心性的推展,只有归复生命的 真性,在直接的生命体验中.才能有真正的圆满俱足。
万 物皆备于我,若胶着在知识或目的性的控制上.世界万物 永远不可能“备”于你,永远不可能有“圆满”,所以,“大成”于“不成”——残缺一屮得之。
支离与大全支离,是唐宋以来艺术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对它的重 视,M示出中国艺术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倾向。
这个概念由庄子提出。
在庄子的哲学系统中,支离,是与“全”——整体性——相对的。
它有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支离其形,散漫无章,无法拼合,构不成整体,W而它不是整体中的部分。
我们说一个存在,总是在某 个整体屮的存在,由整体存在方使此存在获得秩序。
而 支离,就是铲除这样的秩序,打破常规,斩断人们"完型”的冲动。
如支离疏,"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云云,超越了人们关于人的整体性的认知。
《中医中国》纪录片解说词

《中医中国》纪录片解说词根脉一缕药香,跨越古今;演绎着中医药的根深叶茂,续写着岐黄之术的生生不息。
一张张古方,蕴含着中医药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医药宝库的精华,也是中医药生生不息的发展“根脉”,是中医药古圣先贤们一代代智慧的结晶。
本集由古方寻绎中医思想渊薮,是打开中医药文明起源奥秘的一把钥匙,将带领我们开启对中医药文化的寻根之旅。
灵魂东汉时期,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与核心,是中医学的生命力所在。
古药的芬芳讲述着匡济苍生的动人故事。
望闻问切的影像演绎着关乎生命的信仰。
这看似简单的组合,为何能守护人类数千年?因为我们的祖先,用一条法则将它们相连贯通,代代相传。
蝶变“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中医药博大精深,浩繁如烟,医者在守正开新中洞见自然奥秘,在精益求精中系芸芸众生。
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让中医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护佑着人类的繁衍生息。
中医视“心、身、神”为一个整体,这种整体论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信仰,其重点是人与宇宙不可分割的特性,以及平衡与和谐的需求。
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资源,中医药传承千年,与时俱进,强化内功、不断富有现代科技内涵。
中医药科技力量的蝶变,也见证了中医药的复兴与自信!养生关于生命的起源、人与自然、生命的发展规律,以及生命衰老的原因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人类永远探究的主题。
从清代十朝帝后的医疗档案所载不难看出,清朝宫廷的医疗水平相当之高,特别是在养生保健、祛病延年方面,对现代人亦很有启发。
《清宫医案》是我国现存之唯一宫廷医学载体——清代宫廷的原始医药档案,上自顺、康,下迄光、宣,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推动了我国养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经几千年的岁月风霜依然在今日的养生文化领域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中医大师倪海厦谈医道同源(上)

中医大师倪海厦谈医道同源(上)国学堂-中医太美-梁冬对话倪海厦(第六讲上)梁冬:重新发现中医太美,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哦,这个,过去的几周里面呢,这个醍醐灌顶啊,倪师帮我们打通了很多关于生命和身体的这个奥妙,这一周呢,依然请来倪师啊,有请,倪海厦老师——“美国汉唐中医学院”院长,“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导师,倪海厦老师,谢谢您。
倪海厦:谢谢,谢谢主持人,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倪海厦。
梁冬:诶,大家好!是是是,那个,我们都讲了这个中国文化太美,在我的观念里面呢,医和易本来就是相通的。
其实呢,在过去的几周里面呢,我一直忘记了,或者说我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摁着,没有问的原因呢就是说,我觉的我要自己……这个先也要热一热,跟上这个倪师的节奏之后呢,然后呢,才能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哦,倪师来了,嚎,就是这个医和这个《易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倪海厦:这个,这个问题提得好。
梁冬:我知道倪师很小的时候,是先是学《易经》,后来才是学的医嘛,对不对?倪海厦:对,我是从《易经》开始下手,中国文化,嚎,我们不能说,我绝对不敢说我是最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但是我对中华文化是一种敬仰的心情,噢。
我认为一个炎黄子孙,多多少少要看一些东西。
那我从小对天文、地理、《易经》非常有兴趣,那我就从《易经》开始下手,《易经》读完了以后,并不是在……在不是很了解通彻、透彻了解《易经》的状态之下,我就开始研究这个中医。
那《易经》和中医的关系——很非常的微妙,那我用一种很浅显的方法让诸位大家听众能够懂。
首先我们讲一些,嚎,精神上面、心理上面的疾病。
梁冬:好。
倪海厦:比如说,一个家里面,这个,你那个……如果说妈妈得了乳癌,怎么样做我刚才已经讲过。
可是现在遇到一种情形,精神上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
妈妈呢,我们家里面生了一个儿子,这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祖父祖母来宠,爸爸妈妈来宠,爷爷奶奶……叔叔啊,通通来宠,大家这个独生子。
诶!结果发现呢,这个儿子习惯怎么跑出来喜欢穿裙子,不喜欢穿裤子,然后喜欢像女孩子的化妆的东西,吃饭的时候还打莲花手,还喜欢烫头发,他讲话声音动不动就像女生。
医圣张仲景的仁心和耐心——评河南卫视中医药文化题材电视剧《医圣》

25南腔北调医圣张仲景的仁心和耐心—— 评河南卫视中医药文化题材电视剧《医圣》文/西门杏庵今年开春,无论是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河南卫视的《国色天香》,还是河南卫视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的中医药文化题材的电视剧《医圣》,无不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再一次刷新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电视剧《医圣》通过回顾中医药奠基人张仲景的生平,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
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在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当下,电视剧《医圣》张仲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了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从而让国人进一步了解和关注中医药、守护和传承好民族的瑰宝。
——题记南阳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值得纪念的人物,医圣张仲景便是其中一个。
张仲景的成就,位列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首。
中国古代有16位圣人,但真正放之世界人文领域,唯有文圣孔子和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南阳的、河南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一电视剧《医圣》剧照 刘牧饰演医圣张仲景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张仲景虽然医名远播,但《后汉书》《三国志》和其后的正史中均未为其列传记载。
由此推断,仲景在世时可能并不出名。
历史上真实的张仲景是什么样的,他又是怎样成为医圣的呢?“晋代王叔和撰有《脉经》,其序言中首次提到张仲景:‘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这是古籍中最早出现张仲景的名字。
此后魏晋时期的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聆听吕嘉戈大师全新解读中国哲学与中医文化
最开始听说吕嘉戈老师是从陈姥姥小儿推拿的微博,从中感受是一位对中国文化研究颇深的大家。
后来逐渐了解到吕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吕炳奎是新中国第一任中医司长,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次有幸亲身聆听吕嘉戈老师的讲座,收获颇多。
总体对吕老的感觉:他对中国哲学研究颇深,可以将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的哲学观。
同时,又对具体的医理和医病有深厚的功底和独特有效的方法。
吕老潜心十年研究中国哲学文化,并出版了多本专著。
本次讲座中从易经讲起,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娓娓道来。
为了复兴中医文化,必须让人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中医的实际疗效。
因此,吕老准备进行医家功的传承,让更多的人学习医家功来帮助人们,最终实现中医的伟大复兴。
每次听到吕老的雄心壮志时,不仅在内心表示极大的钦佩,也有跃跃欲试投身吕老伟大的中医复兴事业中去的想法。
本次听课的收获和体会,详细记录如下。
一、中国的哲学方法起源于易经,易经最早是研究天文的,古代一直被帝王所垄断,所以普通人觉得具有神秘感,甚至与算命、迷信等挂钩,这都是片面的理解。
二、中国的哲学方法论的核心是整体观,顺其自然的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事物。
其思维方法严格区分于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强调形象思维、取象比类以及尚中合和。
中国文化以阴阳、五行为核心,强调平衡、和谐和中庸。
三、中医的起源主要来源于:与生俱来的药物知识;以经络和气为核心的导引术;针灸、砭石术;中药。
导引术是最古老和最基础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式。
阴阳五行中涵盖了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动植矿、颜色、气味、静止状态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医学从宏观上说是阴阳五行学说,其核心就是经络学说。
四、中医中的五伤。
1.情绪: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行为:久走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
3.五主: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
五、中医养生强调避免两方面的疾病:因风所致和因筋所致
1、因风所致。
“风为百病之长”,邪气:六淫(风、寒、署、湿、燥、火/热),温差就是风。
头部是最容易受风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头痛、眼病、鼻炎、耳病等都与头部受风有关。
“高端之颠,唯风可至”
肾病都与风寒有关系。
左为阳,易阴虚,吃多补;右为阴,易阳虚,早起补阳气。
吃冰易造成脾伤,影响免疫功能,妇科病也多与此有关。
养脾应温中,吃熟食,宁喝凉白开不喝矿泉水(易造成结石)。
2、因筋所致。
筋受伤后会收缩。
可以通过医家气功调理,不建议强行拉筋,易损伤。
六、吕老传授了医家功的强肺功和强肾功,以及医家功站桩的方法。
具体动作要领其实很简单,关键的是要坚持。
吕老传授的医家功传承班也是要求要苦练三年,每天不能中断,可以看出任何成功都是需要坚定的意志和持续不断的努力的。
七、吕老其他重要观点记录:
1.纯素食容易引发胆囊炎。
2.香港、广东地区习惯晚不睡早不起,对身体伤害较大,肝木得不到升发,容易烧坏胰脏和脾
脏,“起居不德,易得消渴”,因此容易患糖尿病。
3.早晨应卯时(5-7点)起床,此时阳气升发,最适合补阳气。
4.出汗不能立即洗澡,要汗停或擦干汗后再洗。
5.水果适合上午吃,身体有病的不适合吃生冷瓜果。
6.大道与小道:不可否认祝由、心理疗法等医术的神奇效果,但那都是小道。
真正的中医大道
还是要从基础认真、系统地学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7.中西方人种的差异,即食草兽和食肉兽的差异,食草兽的大肠比食肉兽的要长很多。
8.隔夜水最好不喝。
9.三餐一定要吃。
10.床垫一定要透气,防湿。
11.服降压药时不能吃味精。
八、吕老在讲课答疑中推荐的一些方剂:
1.养眼的功法:眼食气(早上六点半,眼睛看太阳3分钟,然后闭眼休息);闭眼转眼球法;
眼保健操法;热敷法(每小时1次);云雾法。
特别提醒,儿童6-7岁一般普遍弱视,这是自然规律,此时一定不要戴眼镜,否则就摘不掉了。
2.补肾食疗法:黑芝麻炒干,打粉,每次饭前服用1小勺,嚼碎嚼烂吞入,每天2次。
3.祛湿方法:端午节传统用木槿花叶洗头,还可服用雄黄酒(1g雄黄粉+1两黄酒),搅拌后
一饮而尽,隔一天喝一次,共喝三次,大便会变稀,排除湿气。
4.外感伤寒退烧方法:三叶汤(桑叶10g,苏叶10g,薄荷5g),一碗半凉水泡20分钟,用
盖住不漏气的搪瓷缸,煮到水一开立刻关火,不开盖子不能漏气,置于正常温度时喝。
如果不出汗,可喝一些白开水。
如果有咳嗽,加1g麻黄。
5.去火:萧山萝卜干10条煮汤喝.
6.王佑三软膏,斧标驱风油可用于辅助按摩。
7.扁桃体发炎,使用同仁堂的西黄清醒丸,一丸分3份(小孩5份),重点是要含服。
8.小孩咳嗽可服用通宣理肺丸、橘红丸等。
9.结石可采用王长英的排石汤。
10.宝宝便秘:用剩米饭烧焦泡饭,喂汤。
做法:剩米饭铺在锅底,大火烧,待冒青烟后再烧十
秒,然后加水待开后五分钟,汤色变成浅宗色-然后喂汤给孩子喝可通便,当然米也可像粥一样吃。
九、吕老介绍了天干、地支与五行对应关系,并根据生辰八字测算先天不足的方法。
具体可参考生辰八字算五行的简单方法。
十、吕老推荐了一些可阅读的书籍:
子午流注学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庄子老子管子
黄帝内经(分灵枢和素问)
本草从新
易经数理秘笈
附录:吕老代表著作
《易经新探—易之数理及医易同源的启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1994年再版;
《气功医学之经筋学说》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国哲学方法—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陷阱和资本阴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中国哲学方法》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