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1)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面语句划线的词语。

①泉香而酒洌________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________③伛偻提携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2段中,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 文中第三段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来排遣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

C. “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

D.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文言文对比阅读是通过对比、归纳、整理两篇文言文之间的异同,以加深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对考生文言文的考查,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进行。

从所选材料上看,多是选择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的对比阅读,近年来也有少部分省市选择两篇课外的材料来进行对比阅读(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从题型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赏析题,以主观性试题居多;从考查的内容看,涉及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以及与课外材料的对比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的文言文与诗词的对比阅读,且材料的组合更加灵活。

上海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甘肃省兰州市、湖北省荆州市、江苏省的连云港市这些相距甚远、层级不同的地区更是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比较规范的文言诗词、课内文言课文和课外文言短文三结合的对比阅读,给中考文言文命题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有理由相信,这种命题形式的比例在2024年会继续走高。

考点一、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不同的生活境遇会在作家心目中留下特定的烙印。

学会分析理解作家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如果能将这一作家其它时期作品补充进来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又拓宽了阅读视野。

如学习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时,就可以把把她前期作品《点绛唇》及后期作品《醉花阴》《武陵春》放在一起阅读。

比较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比较分析中适时引入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对李清照的个人生活、苦难经历及李清照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容易整体掌握李清照诗词特点。

因此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内容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点。

考点二、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的作品对比同一作家同一境遇下作品会有一个统一的感情脉络。

如南唐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写了《虞美人》《相见欢》等很多词,比较两首词作者是如何抒发离愁,就会发现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愁”进行物化的惯用手法,“愁”被比喻成“一江春水”、“乱丝”后,形象、具体、可感。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文言文简答题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1)

文言文简答题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1)

文言文简答题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文言文简答题对于学生的文言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考查要求较高。

本文针对北、上、广、苏、川五省市近三年的高考题,分析文言简答相关类型题。

一、人物传记、书信、散文等文学类文本在高考文言文涉及的文体类别上,人物传记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但近几年渐渐也加入了散文、书信等文体,但在主观题的命题和答题方法上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在此将一并按题型分类论述。

1.文章信息筛选与内容概括题文言文篇幅虽然没有现代文那么长,但是由于文言言简而意丰,所以文章中所涉及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信息量也较大,那么对于特定的指向性问题,如何在全文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整合概括,就是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方向。

有的题目答题范围会给到指定段落中,比如2016年上海卷的《晋书·羊祜传》中第20题:第4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口口口口(2分)原文如下: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的段落,确定问题所涉及信息的区间,然后分析归纳。

题干中给出的提示是“此意”,这是羊祜说的话,要确定它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把它放回原文,结合语境中的前两句“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的是不树私背公,而这一观点的直接指向是这一小节开头部分“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这件事,那么羊祜的意思就是做大臣不应该以权谋私,置办私产,转换成正面的说法,再注意题干中有字数限制的要求,最终得出答案。

[答案]不谋权私从本题的设置也可以看出,人物传记类文本对于内容理解的考查从之前着重对人物性格品质转为对具体事件的细致考查,甚至是人物所说的某一句话的所指,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条分缕析,争取答题全面。

然而,有段落明确指向的题目相对而言答案还比较集中,有的题目要在全文中筛选信息,就要更加注重审清题干要求,迅速锁定要找的信息。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与解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考试题型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点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点主要有四类:①文言文词语理解;②句子停顿划分;③句子翻译;④内容理解。

典型考法:课内单篇阅读、课内比较阅读、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单篇阅读、课外比较阅读。

文言文答题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古文文言文解题方法

古文文言文解题方法

古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古文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考生们需要重点掌握的技巧和知识。

然而,许多学生在面对古文文言文解题时常常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入手。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古文文言文解题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切忌字面理解,注重上下文在解读古文文言文时,一定要切忌仅凭字面理解,而要注重上下文的整体理解。

古文中的一些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只有通过对句子结构、文意和上下文关系的综合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古文的含义。

例如,《论语·季氏》中有一句:“孟懿子问孝。

”孟懿子问,是在问别人吗?实际上,“孟懿子”是提问者的名字,句子的意思是说,“孟懿子提问有关于孝的问题”。

二、注意词序和词义的转换古文文言文中的词序和词义经常会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特点。

有时候需要将句子中的词语顺序调整,以便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诗经·蝴蝶》中有一句:“蜾蠃质发。

”在古文中,“蜾蠃”是蝴蝶的意思,而“质发”是指发芽。

整句的意思就是说,“蝴蝶展翅飞翔”。

三、熟悉句式和修辞手法古文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一些特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比如倒装、拟人、比喻等。

熟悉这些句式和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也更能够准确解答相关的考题。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花袭人已了,目至如形,意中人道至响。

”这句中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袭人的眼睛,来表达她的美丽和魅力。

四、背诵和理解经典古文古文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靠理论,更要注重实践。

背诵经典古文,并结合注释和讲解,可以有效提升对古文的理解能力。

通过背诵,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句子结构、词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古文,通过背诵并理解其中的思想和写作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相关的考题。

五、多做题、多总结、多练习最后一个方法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多做真题,总结解题的经验和方法,多进行练习,可以让我们更加熟悉古文文言文的题型和考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第一部分: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第二部分:考试要点1.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名句默写、划分节奏、翻译句子。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3.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5.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6.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7.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8.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第三部分:温馨提示近几年,中考文言文试题虽然不是很难,但是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少,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也要格外留心。

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段、课外篇;考查点的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是最佳复习方式。

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整体把握,分析文章是最关键的。

通过阅读,分析抓住文章的内容。

首先,能够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

其次,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

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课内外比较阅读;或课内一段,课外一篇单独考查。

第四部分:解题技巧1.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同学们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正确答题。

2.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提醒同学们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同学们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3.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4.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五部分: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遵循的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找出各自的个性。

比较阅读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同学们在考试时可以分三步进行:1.认真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

2.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比较时要根据文言语段、题目以及作家作品的情况,进行分析。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并注意知识的迁移、拓展和创新。

第六部分: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一.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一般考查的是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书下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可以按照朝代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身份、文章要点以及相关材料等。

如《曹刿论战》,出处为《左传》,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文章要点为取信于民及把握战机,相关材料有编年体史书、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等。

如果将这些以列表的方式整理出来,并且随时增减,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应付自如了。

二.实词解释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为主。

1、通假字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中的“畔”通“叛”。

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

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和“劳”,本意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使……受苦”“使……劳累”。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

3、一词多义在文言文里面,一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如:①既克,公问其故;②广故数言欲亡;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④温故而知新。

①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②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③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④句中的“故”是“旧知识”的意思。

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

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

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古今异义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文中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代汉语中则是“(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复习方法】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同学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

梁老师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地发挥集体优势,省时省力。

三.语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即我们常说的“信、达、雅”。

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六字法”,即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意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的文言词。

如“野芳发而幽香”,可译为“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如“齐师伐我”,可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乡为身死而不受”应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对少数文言虚词可以不译或删去。

“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可以删去。

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

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战于长勺”,应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可照录不译。

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应译为“我想要去南海”。

意译法:对少数文言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

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两相比较联系上下文意义,显然意译要比直译更准确。

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译则为“不因为外物的变化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显然不符合语境,此处作者采用的是互文,因此要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

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选择练习的语段以包含关键性、富有哲理性和生命力的句子为原则。

四、名句默写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有必要将考试范围内的名篇名句熟读成诵。

尤其是文章的关键句、富含哲理句、名句等,要重视其中重点字或难写字的书写,保证背得流利,写得准确。

当然,做到不失分的关键,还在于对默写内容的透彻理解上。

五.划分节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发语词助词后和关联词所属内容间应停顿。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②故/君子有不战。

3、在转折连词前应停顿,壮语提前的有关停顿: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

①可/以一战。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动词“鼓”。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其一/犬坐于前。

六.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

如: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填空)。

(《曹刿论战》)分析: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快速熟练地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筛选题目要找的信息。

用原文回答的,要逐句逐段地看,回答要快而且准。

此题答案为: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写法探究写作方法的考查,属于较难的题型,它是揣摩、品析作者行文过程及技巧的题目。

如: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爱莲说》)分析:此题做起来应该不是很难,平时老师都反复强调过,而且问题的答案较明显,写菊花和牡丹,就是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