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教案)四年级下册音乐《天山之春》
《第二单元天山之春》学历案-小学音乐人教版12四年级下册

《天山之春》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次学习主题为“小学音乐课程《天山之春》”,这是一首富有新疆音乐特色的经典作品,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将了解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同时学会用歌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悉《天山之春》的旋律,了解歌曲的基本结构和歌词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新疆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天山之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其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
三、评价任务1. 听辨能力评价:学生能否准确听辨出《天山之春》的旋律和节奏。
2. 歌唱表现评价:学生能否用正确的音调和情感演唱《天山之春》。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创作简单的音乐旋律或歌词,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天山之春》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歌曲介绍:教师简要介绍《天山之春》的创作背景、歌曲内容和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
3. 听唱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跟随音频哼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4. 分段学习:将歌曲分成若干段落,逐一学习,重点练习难唱部分。
5. 合唱练习:全班同学一起合唱歌曲,注意音调和情感的表达。
6. 创作拓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音乐旋律或歌词,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教师通过听学生演唱或哼唱,检测学生对《天山之春》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欣赏《天山之春》的MV 或音频,尝试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对新疆风光的想象。
同时,学生需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应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本次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音乐教案-天山之春教案

音乐教案-天山之春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天山之春》,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通过演奏乐器表达音乐情感。
教学重点:
1. 学习《天山之春》的曲调和节奏。
2. 学习如何演奏《天山之春》的乐器部分。
3. 学习乐队合作演奏技巧。
教学准备:
1. 音乐播放器。
2. 《天山之春》的乐谱。
3. 运动器械和乐器,如钢琴、古筝、二胡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天山之春》的音乐,让学生先听一遍,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音乐:与学生一起讨论《天山之春》的曲调、节奏、乐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风格。
3. 学习乐谱:给学生分发乐谱,学习乐曲的乐器部分。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背景和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乐器进行学习。
4. 乐队合作: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乐队,每个乐队负责演奏一部分乐器。
让学生通过合作演奏,表达音乐情感。
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指导。
5. 演出表演:学生进行小组演出,展示他们学习《天山之春》的成果。
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观看演出。
教学延伸:
1. 学习其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比较他们的特点和风格。
2. 学习中国古典乐器的演奏技巧,如古筝、二胡等。
3. 学习其他国家的音乐作品,比较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天山之春-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天山之春-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天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2.学习《天山之春》歌曲,并培养学生的唱歌能力;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知识点1.天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2.歌曲《天山之春》的唱法和表演;3.合唱的基本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1.歌曲《天山之春》的唱法和表演。
教学难点1.合唱的基本演唱技巧。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介绍天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2.听力法:听歌曲《天山之春》;3.合唱法:通过合唱歌曲《天山之春》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师导入通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介绍天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对天山山脉有初步了解。
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天山的地图、书法作品等。
2. 听歌播放歌曲《天山之春》。
3. 学习歌曲•学生分组,老师给大家分发歌词。
•两个小组互相教唱前4句。
•两个小组分别唱前4句,让全班听一次,然后再合唱一遍。
•老师让两个小组互相展示唱歌的方式和表演。
第二课时1. 学唱歌曲•老师和学生一起唱歌曲《天山之春》,让学生逐渐掌握歌曲的各个部分。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部分来练习,然后合唱。
•整合之后,全班一起合唱,老师指导学生演唱技巧。
2. 表演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编化妆和动作,以表演歌曲《天山之春》。
第三课时1. 整合唱歌和表演老师和学生一起整合唱歌和表演,让整个班级合作完成一次表演。
2. 录制表演视频将表演录制下来,并在班级内分享,让同学们对表演进行评价和点评。
五、评估方法1.老师对班级的表演进行评价。
2.学生自评和互评。
六、教学感悟本次课程通过学习歌曲《天山之春》,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天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并培养了学生的唱歌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合唱和表演,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快乐和成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同时,评估方法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标。
《天山之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

《天山之春》教学设计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能感受出乐曲的情绪及其具有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感知民族弹拨乐器琵琶的音、外形及演奏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绪启发、对比学习、合作互动等手段,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参与、体验音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乐曲热情奔放的旋律,感受乐曲描绘的天山春天秀丽风光和维吾尔族人民载歌载舞的节日欢庆场面。
二、学情分析《天山之春》原是乌斯满江和俞礼纯合作创作的一首热瓦普独奏曲,后由王范地改编成琵琶独奏曲,广为流传。
乐曲为二部曲式结构,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小调式,由两个主题构成。
第一主题,四三拍,用长轮的方法奏出了具有浓郁维吾尔族民间音乐风格的、歌唱性的、舒展而宽广的主题,表现了天山的秀美风光。
第二主题以第一主题为素材,改变了节奏,乐曲变得轻快活泼,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
接着在属调上再现了第一主题,力度渐强,将情绪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经过一个简短的过渡,乐曲进入第二部分。
乐曲转为大调式,情绪明朗,速度渐快,节拍由四三拍转为四二拍,舞蹈性的节奏、跳跃的旋律,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爽朗的性格。
最后,音乐的速度逐渐加快,在由低向高音阶式的旋律进行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通过唱、练、赏、游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特别是引导学生懂得欣赏不同国家、民族及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感受、体验、学习音乐起到美育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琵琶;感受乐曲速度、节奏、情绪的变化;体验维吾尔族人民载歌载舞、热情奔放的欢庆场面。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不同的拍号、速度和节奏所带来的情绪变化。
四、教具钢琴、手鼓、串铃、铃鼓、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一)反串角,师生互动老师跳新疆舞蹈,并拍用手鼓敲击X X XX | XX X |的节奏,边唱“达坂城的石头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呀,两只眼睛真漂亮!你要来新疆旅游观光,这里水果甜又香。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天山之春》教学设计(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天山之春》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天山之春》是一首四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它描绘了天山脚下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新疆特色。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以描写为主,第二乐段以抒发感情为主。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新疆的音乐文化,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较强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新疆的音乐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新疆的音乐风格,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学会歌曲《天山之春》,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
3.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歌曲中的新疆特色音阶和节奏。
2.重点:学会歌曲《天山之春》,并能进行演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天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仿教学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疆特色音阶和节奏。
3.小组合作教学法: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乐谱和音响设备。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天山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同时,简要介绍新疆的音乐特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范唱《天山之春》,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展示乐谱,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新疆特色音阶和节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首先,教师示范,学生跟随模仿;其次,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独立演唱《天山之春》,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音乐教案-天山之春教案

音乐教案-天山之春教案一、教学理念1. 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2.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
3.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4.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体验之中。
5. 宏扬民族音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意图1. 试图让学生对新疆民族音乐充满好奇,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
2. 试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师生共同探究、体验和合作。
让音乐课堂充满新疆民族音乐的氛围,让学生在享受音乐美的情绪中,了解新疆音乐的风格、节奏特点和新疆民族的器乐的各种音色,并有感情的演唱《青春舞曲》三、教材分析(一)《咯什的春天》1.《咯什的春天》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采用变化重复的方法形成旋律,采用热瓦甫弹唱的形式表现音乐,从而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赞美家乡、颂扬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思想感情表现的热情洋溢、淋漓尽致。
不仅具有新疆音乐文化本土文化上的种种特色,还带有波斯——阿拉伯音乐文化的明显特征,因而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色彩。
2.“热瓦甫”是一种弹拨乐器。
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手鼓”是我们汉族人民对新疆一种打击乐器的俗称。
它的原名是“达卜”,流行在新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地区。
(二)《青春舞曲》是王洛宾根据维吾尔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
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告诉年轻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反,有些事物却市是一去不复返。
而年轻人正象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在回头。
这首词岁没有什么明确的警句,但它却真挚的警示着年轻人:要珍惜大好时光。
F小调,4|4拍。
歌曲的旋律采用重复、变化重复衍化动机的手法写成。
整个歌曲给人以亲切、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感受。
四、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青春舞曲》《咯什的春天》的乐曲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
天山之春-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天山之春-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新疆地区的特色乐器,如胡琴、艾克曼等,并让学生能够欣赏、理解、表达天山之春这首歌曲的感觉和情感。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天山之春歌曲原版录音;•新疆地图;•艾克曼照片;•胡琴照片。
2.学生准备:•在了解歌曲背景后,学生自备笔记本,记录自己对歌曲的想法和感受。
三、教学步骤1.引入老师拿出新疆地图,让学生看一看这张地图,让学生了解新疆地区是在中国的什么位置,以及新疆地区的特色有哪些。
2.学习让学生听一遍《天山之春》的原版录音,让他们跟着节奏感受音乐,并让他们记录下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觉和想法。
然后,老师向学生介绍新疆地区的特色乐器,如艾克曼、胡琴等。
老师拿出艾克曼的照片和胡琴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特色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通过学习特色乐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歌曲,学习更流畅、深入。
3.听歌分析让学生再次听一遍《天山之春》的原版录音,并结合学习过的特色乐器,让学生进行分析,听出歌曲中各部分的旋律和节奏。
4.合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合唱,要求学生在合唱时注重音准,同时表现出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感觉。
5.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就学生的回答进行高度评价,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学生们对新疆地区的特色认识更加深入,并且能够欣赏、理解、表达天山之春这首歌曲的感觉和情感。
同时,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天山之春》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天山之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天山之春》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旋律,展现了天山脚下春天美景,歌曲旋律富有新疆特色,节奏欢快,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描绘了天山脚下春天的美丽景色;第二乐段节奏舒展,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高等概念有所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感受歌曲的美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同时,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美丽河山。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天山之春》。
2.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天山之春》。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较高的音符,以及新疆特色的节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聆听、学唱、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天山的美景,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歌曲的魅力。
3.运用分组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天山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天山之美,激发他们对歌曲的兴趣。
2.学唱歌曲: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氛围;然后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的节奏和音高;最后让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提高演唱技巧。
3.歌曲解析: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4.表演环节:让学生分组表演,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展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美感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歌曲的旋律、歌词、重点节奏和音高,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山之春》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琵琶独奏曲《天山之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情感态度。
2.通过欣赏乐曲,初步认识其鲜明的音乐风格,获得辨识音乐风格的特征。
3. 初步认识民族拨击弦乐器琵琶,了解其音色、性能、演奏方法,从而初步对这一乐器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乐曲,初步识别作品的音乐特征。
2.教学难点
建立“音乐印象”,填补音乐认知空白。
教师应在教学准备上做到充分全面,通过展示、讲解,获得相关知识。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琵琶独奏曲。
原为乌斯满江和喻礼纯合作的热瓦甫独奏曲。
1961年由王范地改编成琵琶独奏曲,随后广为流传。
乐曲由AB两部分组成。
A段为三拍子,用长轮奏奏出的第一主题舒展而宽广,带有浓郁的维吾尔民间音调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歌唱性:
紧接着的第二主题采用了新疆弹拨乐器常用的那种轻快活泼的节奏型,并用一弦和四弦交替弹奏,十分生动,随后第一主题在属调上再现。
整个A段通过两个鲜明对比的主题,描绘了春到天山时一派明媚喜人的秀丽风光。
B段是一个欢腾的快板段落,音乐从第一段的小调性转为明亮的大调性,节拍也变为二拍子,旋律带有强烈的新疆民间舞曲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中国地图,引出新疆地图,让学生略谈对新疆知道多少。
2.教师播放关于新疆风光的视频。
3.引出欣赏乐曲《天山之春》。
(二)乐曲欣赏
1.初次聆听乐曲《天山之春》,让学生认识乐器。
2.介绍琵琶,让学生兴趣陡然上升。
3.分段赏析:
(1)再次完整听乐曲《天山之春》,提问:这首乐曲可为几个部分?
(2)分段欣赏。
聆听《天山之春》第一部分音频。
提问:这部分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场景?情绪是什么?
聆听《天山之春》第二部分音频。
提问:这部分音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这部分的音乐与第一部分的音乐给你的感受相同吗?你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下这段音乐所表现的画面吗?
(三)拓展性实践
1.学生用桌子代替手鼓,伴随音乐进行“伴奏”,体验节奏特点。
2.欣赏新疆地区的其他音乐串烧。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琵琶独奏曲《天山之春》,感受了其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了琵琶的音色与演奏方法。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领略其他民族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