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文本的解读doc
高中英语新高考-阅读理解的进阶:文本解读指导(方法+实例)(两篇)

高中英语新高考-阅读理解的进阶:文本解读指导(方法+实例)(两篇)正文李筱菊说:说一句话,必然有一个要传达的主信息(message)。
主信息的核心(gist)=主题(topic)+表述(predication)。
例子:学生甲问:还有时间吗?乙说:不早了。
9点了。
乙的主信息核心是:时间不早了。
主题是时间,表述是九点。
9点是主信息的辅助信息(supporting info)。
主信息的构成,除了核心外,往往还有辅助信息,包括辅助性事实或观点(supporting facts or ideas)。
譬如乙除了表达表层信息(surface message),很有可能传达潜信息(underlying message),可能是:都9点了,你还不抓紧。
当然更有可能结合他的语气或态度(tone or attitude)。
这里的潜信息才是我们命题阅读要挖掘的,有时体现为语篇的意图(purpose)或功能(function)。
如果阅读文本里有潜信息,我们的文本解读没有涉及,那么都不算有效。
下面这张图是李筱菊的:这张表告诉我们:1、命题阅读(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文本解读中的评判性思维的提问)首先要抓主信息的核心,包含了潜主信息的核心(实质、功能、意图、态度)。
2、辅助信息,包括情景因素、细节因素等,或构成关键提问点,或构成相关提问点,或是无关提问点,这都是针对主信息核心而言的。
葛炳芳老师说,提问不能偏离中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提问,先考虑关键提问点,杜绝无关提问点。
但是一段里的主信息有时是多个,这样个别主信息又可能成为辅助信息。
李老师的图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个葛炳芳老师的4I策略是有共通之处的。
葛老师的理解文章的表层信息相当于表层主信息核心;理解信息点之间的相关联系,即:要理解散落在文本各处的信息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读者需要重点解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例子、场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相当于确定不同主信息之间的主次,有的主信息可能是论点,有的可能是论据的辅助信息。
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例析

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例析作者:李宏丽刘莉来源:《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9年第03期一、文本解读相关理论和分析文本解读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多元化的。
在阅读教学中,作者与读者共同赋予文本意义。
深层解读文本意味着诸如梳理结构、提炼归纳、推断隐含意义、批判性分析等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
张秋会、王蔷结合三中心论、语篇分析理论和图式理论,从语篇的整体性出发,阐释了如何从主题角度、内容角度、文体角度、语言角度和作者角度进行文本解读。
刘林峰、谢平提炼出文本解读的五个方面:梳理篇章结构、提炼重要细节、品味赏析语言、推断隐含意义与评价阅读内容。
综合理解上述理论和文本解读的方法,笔者试从主题与文体,内容、语言和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四个方面进行文本解读。
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4 Reading课文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为例,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二、深度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1. 主题与文体解读标题之于文章的作用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标题是整篇文章主旨的高度浓缩。
从标题,我们能大致推断文章的大意,预测作者的思路,推断文章的文体。
本单元阅读课文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标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从标题就能很直观地看出本文是记叙文。
接着,我们对标题进行解读:从标题中的a night,the earth,didn’t sleep推断事情发生的时间,动作发出的主体,然后推测可能发生的事件。
我们根据标题做出的推断也恰好符合记叙文的文体解读重点。
《课标》对阅读的要求之一是能识别不同的文体特征。
从文体角度分析,记叙文的解读重点在于:第一,抓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第二,梳理贯穿文本的线索。
在对标题进行预测和推断后,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相关信息,从而概括文章的大意。
此外,每篇记叙文都有一个线索,比如,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人物线索、事件线索或感情线索等。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蔡美莲叶咏梅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04期一、文本解读的意义“文本承载着意义。
”[1]“阅读教学不能脱离文本进行,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体验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获得阅读技能,提高思维能力。
”[2]因此,要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进行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的五维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在一堂课中不可能五项并重地加以落实,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的体裁、题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而“教师对文本的仔细解读不仅能帮助更好地理解文本意义和特点、更准确地把握教材要求,还能帮助教师选择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并寻找出能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语言知识的途径”[3]1,因此文本解读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
(二)文本解读是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要改进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除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外,还需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不同体裁的文本以及教学目标对学生的阅读有不同的要求,如“说明文要求学生能够对一些较为客观的现象和事物有所了解;议论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来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观点进行适当的评论”[3]118。
又如“侧重于阅读技能的教学,应从整体角度理解文章,并遵循如下步骤:浏览文章的编排设计,包括标题、篇幅、插图和字体等→根据已有知识预测文章内容及体裁→浏览全篇文章→确认或修改猜测→进一步预测→再次阅读以获取细节内容”[4]19,所有这些活动的有效设计均有赖于对文本的解读,因此文本解读是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
二、文本解读的内容“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心,但只有通过对阅读教学的充分研究特别是文本解读才能改进阅读教学,以改变阅读教学中语言与信息等剥离的…两张皮现象‟。
文本解读高中英语阅读课

文本解读高中英语阅读课摘要:“文本解读”是高中新课改在教学中最广泛的应用,一线教师们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有的对着教参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提几个问题,讲解几个语言点;有的套用导入——课文处理——讨论定性模式,在课堂的导入和讨论部分进行拓展,阅读部分通常用fast reading,detailed reading回答问题,找找主题句就匆匆带过,他们总觉得补充的内容多多益善;还有的甚至完全不用课本,自己找来一篇文章讲一遍。
这些阅读课表面行云流水,看似课文的内容拓展了不少,学生似乎一堂课下来从语言知识到语用知识活动很顺畅,但这样的备课缺乏对阅读文本的充分解读,上课没有真正回归文本,实际上学生真正的收获不大,也并不是一堂真正有效的阅读课。
关键词:文本解读;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63一、前言文本的解读是通过分析理解英语教学的文章或段落的过程,如何行之有效地解读文本,最大程度地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明确教学目的,进而让学生对文本感兴趣是一门值得深度研究的学问。
我们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和教学实践来提高自身水平,才能使英语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英语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对语言进行处理,也不仅仅是对文本信息的浅层寻找和理解。
每一篇的阅读文本都有各自的多元内涵,因此需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挖掘其深层次的含义,并在阅读设计中加以体现。
二、文本解读的尝试1. 文本细读,解析文本细读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
“对教材内容的精确理解和对中心思想的精准把握是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灵魂所在”——葛炳芳。
这就要求我们要“多次重复地进行细致研读”——莱奇。
以module2 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 的reading为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应用文文本解读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应用文文本解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文本的作用举足轻重。
文本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内容。
文本分析促进着英语阅读与应用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因此,教师作为英语教学的组织者,重要的任务就是作文本分析。
本文通过基于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选取了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Unit1 中的一篇英文书信“A LETTER TO AN ARCHITECT”,对其在文本主题、文本内容、文本文体、文本语言和文本作者进行文本分析。
一、文本主题分析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
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1。
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主题语境的提出,现对本文章所选取的文本做以下文本主题解读。
本单元以“Living well”为话题,围绕残疾,残疾人的生活展开,介绍了一些残疾人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社会的关爱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因此本单元的主题是“好好的活着”,综合单元主题和单元内容可以看出,本单元主题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具有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本文是应用文,标题是“A LETTER TO AN ARCHITECT”。
作者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残疾人Alice Major写给新电影院首席建筑设计师Ms.L.Sanders的一封建议信,要求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要。
如在以下方面的建议:Adequate access,Earphones for people who have trouble hearing,Raised seating,Toilets,and Car parking.因此本文的主题是“积极乐观的生活”,在三大主题语境中,属于人与自我主题语境,且属于“做人与做事”主题群下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子主题。
2023年高考英语新高考ii卷阅读d篇文本解析

2023年高考英语新高考II卷阅读D篇文本解析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2023年的高考英语考试将迎来新的变化。
作为全国各地高中学生的重要考试科目之一,英语考试一直备受关注。
在2023年新高考英语II卷中,阅读D篇文本是考生们需要认真对待和分析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2023年高考英语新高考II卷阅读D篇文本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部分的考试内容。
1. 文本概述文本为一篇社会类阅读材料,内容围绕着当代我国社会中的某一现象、问题或事件展开,正文通常采用记叙、议论、说明等手法。
文本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内容,如社会热点、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等。
考生在阅读文本时需要对其中的信息、观点和态度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2. 阅读要点考生在阅读文本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a. 文章主旨:文章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作者对此持何种观点和态度?b. 文章结构:文章采用怎样的结构和逻辑顺序来呈现其内容?是否使用了举例、对比、因果等手法?c. 文章细节:文章中有哪些关键信息和具体例子?这些信息如何支撑作者的论点和观点?d. 语言特点:文章中是否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词汇、句式或修辞手法?这些语言特点如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3. 解析思路对于这类社会类阅读材料,考生在解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a. 文章主题分析:首先要理清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和立场。
了解作者通过文章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b. 结构逻辑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顺序,了解作者对于论证材料的安排和组织,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结构展现观点。
c. 细节论证分析:关注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和案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这些细节和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及这些论证是否具有说服力。
d. 语言运用分析:注意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词汇和句式,以及这些语言特点如何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教学分析-教育文档

新课程标准下⾼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本解读教学分析-教育⽂档新课程标准下⾼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本解读教学分析《普通⾼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打好语⾔基础,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学习创造条件,并使他们具备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基本英语素养。
⾼中英语课程应根据⾼中学⽣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步发展学⽣基本语⾔运⽤能⼒的同时,着重提⾼学⽣⽤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逐步培养学⽣⽤英语进⾏思维和表达的能⼒;为学⽣进⼀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所以,随着教育领域的改⾰不断深化,传统的⾼中英语阅读灌输式教学⽅法已经难以满⾜⾼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对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章进⾏深层次的挖掘,真正提⾼学⽣的阅读能⼒,让学⽣有独⽴分析思考的能⼒。
为了培养学⽣的英语阅读能⼒,本⽂针对如何应⽤好⽂本解读教学法进⾏分析探究。
1. 什么是⽂本解读?英语中的text⼀词,源于拉丁⽂的texere,本意是波动,联结,交织,编织,并因此衍⽣了构建,构成,建造或制造等意义。
根据Longman Contemporary English Dictionary上的定义:A text is a book or other piece of writing that is connected with learning or intended for study. ⽽Collins Co-build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释义为:A text is a book or other piece of writing, especially one connected with science or learning.因此,我们所说得⽂本就是⽤来进⾏英语教学的⽂章或段落。
什么是解读?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解读”的释义为“通过分析来理解”。
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文本跨学科分析

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文本跨学科分析摘要:阅读文本是英语教材的主体部分,也是跨学科教学的实施重点,本研究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对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单元话题和教材内容上都体现了较强的跨学科特征,但学科分布缺乏一定的均衡性。
最后,本研究为教材编写以及教师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文本;跨学科作者简介:易梦琪(1998年—):女,汉族,江西抚州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学科教学(英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一、引言跨学科是一种打破学科界限,把不同的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科学研究或教育活动。
同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教材要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维,教材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1]。
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其跨学科性对培养学生学科知识整合与运用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徐梅对大学英语教材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提出教材应增加自然科学比例,且应重视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凸显教材内容的跨学科性[2];陈柏华、吴月文分析了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发现教材内容体现了跨学科性,但偏重人文社会科学[3];韩雅慧对人教版、牛津版以及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后,指出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注意跨学科内容的深度和难度[4]。
本研究从跨学科视角出发,以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文本为例,详细分析该套教材阅读文本有多少单元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导向、各学科所占比例如何,从而为教材编写以及教师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对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有多少单元具有明显跨学科导向?(2)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文本具体内容涉及哪些学科以及各学科所占比例如何?(二)研究对象本研究以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它是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教学用书,共七册,每一册包含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九个小节,本研究主要针对其中第二个小节Reading部分阅读文本进行跨学科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悟文本之美,显阅读之效——来自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全过程记录浙江省温岭市大溪中学黄海丽【摘要】本文将通过一个阅读文本解读的全过程记录,来展示文本解读的基本流程;并着重剖析文本解读的技巧与策略。
只有教师领悟到文本的美与精华,才能充分去挖掘和利用文本所赋予的内涵,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凸显阅读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阅读文本解读流程技巧与策略一、引言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英语课堂的重头戏。
《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然而,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到高级词汇、短语、优美的句子以及复杂的句型结构上,而对文本内容的处理只是蜻蜓点水,停留在表层的理解。
在各种大型的阅读教学展示课上,教师为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之内充分展示自己所谓“完整”的教学设计,快马加鞭,一环紧接一环,迫使学生走马观花,紧张和被动地接受,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学习的意识,根本没有体验真正开放性的,深层次思维的阅读活动,从而很难达到《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目的。
分析上述现象,究其根源,教师没有树立起现代的教学理念,对文本的解读没有到位,教学重点把握不准,教学思路混乱,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因此,为了实现《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目的,在文本的解读中,教师要将整体性原则和趋向性原则结合起来,既要挖掘文本中真实优美的语言、新颖独特的内容、深刻丰富的寓意, 又要趋向于文本中最精华部分的教学,这样,才能将语言、内容、思想完美地融为一体,最大化地体现文本的功能,最大化地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总结了“文本解读四步法”。
下面将通过一个阅读文本解读的全过程记录,来展示文本解读的基本流程,并剖析和探讨文本解读的技巧与策略。
二、文本解读的全过程记录1、教材内容:NSEFC Book 6 Unit 4 Reading: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 --- BUTDOES IT MATTER?2、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杂志文章,主要讲述了地球温度上升的现象和原因。
这种现象是自然发生还是人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许多科学家认为,这种变化是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所致。
这些物质的燃烧产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
正因为自然界有温室气体的存在,地球才不至于很冷。
但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会使地球普遍升温。
对于地球升温,科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科学家认为,地球升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也有科学家认为,有利于改善人类生活。
文章最后以开放性的问题结尾:对于全球变暖,人类要不要采取措施?这是一篇集语言、内容、思想为一体的文章典范。
文本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词汇、短语以及高级结构句型,还围绕当今世界热门的话题“全球变暖”展开;文章既呈现了科学家们的观点,也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同时,文章还通过两个图表来呈现全球气温上升以及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现象。
然而,如何在有限的阅读课堂实现阅读效率的最大化,让学生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分析、处理和归纳信息,用语言去表达图表反应的现象、陈述个人的观点,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仔细地解读,感知、构建、推敲和锁定其亮点,然后重新整合,有效地设计,从而构建成文本解读的最佳基本流程。
3、文本解读的全过程记录:第一步: 概览文本, 感知亮点一拿到文本,就像右图(Nuttall,C.1996)中的老鹰,先盘旋在上空,俯瞰广阔的大地,寻找落脚点和猎取的目标,再靠近地面去寻找猎物。
当概览文本时,首先吸引眼球的是第一段“编者按”,因为这段与文本中其它文字最大的区别是它加粗了,与众不同;以及两幅图表。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 rose about one degree Fahrenheit. That probably does not seem much to you or me, but it is a rapid increase when compared to other natural changes. So how has this come about and does it matter? Earth Care’s Sophie Armstrong explores these questions.【剖析】从这段文章的第一句,我们知道了一个事实:在20世纪全球气温上升了1华氏度。
第二句陈述了编者的观点:这个数值对你我来说可能无所谓,但是跟其他自然变化相比较而言,却是一个快速的增长。
第三句提出问题:这种温度的增长是怎样产生的呢?第四句引出了下文的内容要点:“关爱地球”组织的索菲·阿姆斯特朗就在探究这些问题。
马上就感觉到这段话的与众不同,非常重要,是文本的一个关键点。
然后再看以下图表:从图表上端的说明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借用图表来呈现全球气温上升以及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现象,很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气温为什么会上升呢?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又为什么越来越高呢?这样,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是很好的素材吗?于是,通过概览文本,对文本的亮点有了一定的感知。
第二步: 赏析文本, 构建亮点知道文本的核心内容后,就像右图(Nuttall,C.1996)所示,我们应该拿个放大镜开始仔细地寻找目标。
只有当你认真地赏析完文本,你才会发现更多的细节亮点,这时就可以开始构建亮点,并标识在文中。
亮点1、标题: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 Butdoes it matter? 前半部分陈述事实,后半部分提出问题,比较独特,耐人寻味。
亮点2、“编者按”:通过编者提供的这段文字,可顺藤牵出文本的结构框架:事实→观点→话题,一目了然,结构非常简单清晰。
亮点3、文本内容:看似复杂的篇章,但相对简单,条理非常清晰:第一部分:结合图表陈述Cause of global warming;第二部分:借用科学家的引言阐述Attitudes of scientists;第三部分:作者以开放性的问题结尾:Does that mean we should do nothing?It’s up to readers to think and decide whether people should do something about global warming or not.亮点4、文本语言:文本中大量出现表达因果关系的词汇:due to,result in,contribute to, subscribe to, be opposed to等,同时也出现较多含高级词汇、丰富结构的句型: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is human activity that has caused …;Without the…,the earth would be…等,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可以借鉴的优美语言。
亮点5、作者意图:作者通过两幅图表来陈述气温上升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事实,并借用科学家的引言来陈述两种不同的观点,但作者自始自终都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文章最后以开放性的问题结尾,“Does that mean we should do nothing?Or,are the risks too great?”这是作者的独特用意,希望读者自己思考和判断,设计非常巧妙。
第三步: 品味文本, 推敲亮点面对众多亮点,教师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生理特点,反复推敲,细细研磨,选择适合学生、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教学亮点,使有限的时间,最大效地发挥:(1)挖掘文本标题,可以将其“小”题“大”做,让学生去挖一挖,探一探里面可能蕴含的内容,为学生自然地过渡到阅读环节做好铺垫。
(2)感知文本语言,在阅读课中先让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所感知,因为对于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要想在一节阅读课中就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有相当难度。
(3)关注文本内容,充分利用图表和引言来分析和归纳文本信息,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阅读策略的训练。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评判,让学生知道也许最终我们无法改变全球变暖的事实,但可以从行动上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第四步: 领悟文本, 锁定亮点在领悟到文本的亮点后,将亮点重新整合布局,将文本中词语和句型的掌握和运用锁定在文本阅读理解之后的读写结合课中。
而将文本标题、文本内容、作者写作意图,观点陈述等亮点与阅读策略、评判性思维结合起来,构成一堂集语言感知、内容、思想为一体的完整的阅读课。
具体呈现如下:Step 1 Lead-in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物因全球变暖而采取各种方式自杀的公益广告,然后,通过两个问题自然过渡到文本标题的解读,同时,巧妙呈现有关表示原因的词汇,让学生有所感知。
What information does the video convey?Or,What can you get fromthe video?Why does it happen?Because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Step 2 Predicting接着,让学生围绕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展开自由讨论。
Do you know that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And do you know why?How much do you know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 rose during the 20th century?Does it affect you in some way?From the video,we are sure that it seems much to the animals,but does it matter to us human being?What do you think the following article will refer to?【剖析】帮助学生梳理脑海中有关“全球变暖”的已存信息;同时引发他们对文本标题后半部分的读前思考;并对文本即将要涉及的话题进行预测,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文本阅读的兴趣。
Step 3 Skimming for the organization先让学生读“编者按”这段文字。
【剖析】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是谁写的?进而了解文章的体裁;并引导学生从这段文字中读出文章的基本框架:Fact→ Opinion→ Topic。
然后,让学生浏览全文,归纳作者是如何按照这个框架来写作这篇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