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表单4:《赤壁赋》持续性评价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1)

合集下载

作业表单4:持续性评价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作业表单4:持续性评价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3.评价证据是否来自于学习活动中的学生行为、语言和作品?

4.是否把评价的结果转化为反馈信息指导或促进学生的学习?

5.评价主体是否多元?评价的方式是否多样?
评价主体是多元,评价的方式是多样.
持续性评价设计及检验提示单单元学习主题评价设计持续性评价设计检验提示检验指标实现程度1
【作业表单4:持续性评价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单元学习主题
Great scientistsPeriod 1
评价设计
一、学生自我评价即学生自主阅读情况反馈表
二、小组成员相互评价表1.缺席次数和迟到次数;2.完成课堂作业的情况;3.与同学合作的情况;4.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主动提问;
三、分组活动中的合作行为评价标准表1.全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发表意见,提出建议;2.能互相倾听和尊重对方意见,给予他人发表意见的机会;3.能合作完成小组任务;4.能按时向全班报告和展示完成任务的结果;5.能体现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有创见地完成任务。
四、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反馈表的综合评价
持续性评价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
实现程度
1.评价标准的设计是否与深度学习目标一致?是否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评价标准的设计是与深度学习目标一致,是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2.评价活动是否贯穿学习活动始终?是否向学生公开了评价的标准?
评价活动是贯穿学习活动始终,是向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开了评价的标准.

《9 赤壁赋 苏轼》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9 赤壁赋 苏轼》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

2. 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3. 通过对文章的赏析,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完成课后习题,重点阅读并理解文章中的文言文部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相关问题。

2. 搜集并阅读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等,并写下你对苏轼文学风格的个人理解。

3. 选取文章中的一句或一段你最喜欢的句子,尝试从修辞手法、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等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

2. 正确使用学术规范,对所引用的文献资料进行注明。

3.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完成作业,杜绝单纯的文字复制粘贴。

4. 按时提交作业,逾期无效。

四、作业评价1. 作业成绩: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态度,给予相应的成绩。

2. 亮点与不足: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对于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建议。

3. 个性化反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给予针对性的个性化反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五、作业反馈1. 学生自评:在提交作业后,学生需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后续的自主学习提供参考。

2. 小组互评: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对方的作业,从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中获得启示,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全体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关注普遍性问题,给予指导性建议。

同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表现给予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有机会深入理解和欣赏高中语文课程《赤壁赋苏轼》这篇文章,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同时,通过搜集和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增强对古代文学的认知。

作业要求明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术规范的能力。

在作业评价部分,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完成质量和作业态度,给予相应的成绩。

《9 赤壁赋 苏轼》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9 赤壁赋 苏轼》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欣赏苏轼的《赤壁赋》所表达的文学思想及意境。

2. 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深入理解文章的韵律和结构。

3. 培养独立思考和评价的能力,对苏轼的文学风格有初步的认识。

二、作业内容:1. 完成《赤壁赋》的原文抄写,要求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2. 熟读《赤壁赋》,能够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 完成一篇读后感,阐述自己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字数不少于200字。

4. 针对苏轼的文学风格,选择一篇其他作品进行赏析,字数不少于300字。

三、作业要求:1. 抄写原文时,要认真研读原文,深入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

2. 背诵《赤壁赋》时,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读后感和作品赏析要求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不要抄袭网络文章。

4. 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逾期未提交者将无法参与本次作业的评价。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将基于学生的抄写质量、背诵情况、读后感和作品赏析的正确性和深度。

2. 评价方式将采取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学习。

3. 评价结果将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以激励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作业。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及时进行批改,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

2.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将会同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思想。

3. 作业反馈将作为下一次作业设计的参考,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的来说,这份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赤壁赋》,提高其阅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评价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希望这份作业设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文学魅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体会《赤壁赋》的意境之美。

2. 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9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9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赤壁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课文基本内容,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文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赤壁赋》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文本研读- 仔细阅读《赤壁赋》全文,标注生字生词及不理解的句子。

- 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 探讨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尝试理解其人生哲学。

3. 文学鉴赏- 挑选文中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 结合个人感受,谈谈对《赤壁赋》整体风格和意境的理解。

4. 拓展延伸- 阅读相关评论文章或赏析,加深对《赤壁赋》的理解。

- 观看与《赤壁赋》相关的影视作品或朗诵视频,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

三、作业要求1. 认真完成预习准备,查阅资料应准确、全面。

2. 文本研读要细致,标注内容应真实反映个人的阅读情况。

3. 文学鉴赏需结合个人感受,分析内容要具有条理性和深度。

4. 拓展延伸应广泛且深入,但不应抄袭他人观点或作品。

5. 所有作业内容需于课后两日内提交,并按时参加课堂讨论。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预习准备充分,资料准确全面(20分)。

- 文本研读细致,标注内容真实反映阅读情况(30分)。

- 文学鉴赏条理清晰,分析深入(30分)。

- 拓展延伸广泛且深入,原创性高(10分)。

- 作业按时提交,参与课堂讨论积极(10分)。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

同时,将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解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优秀的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以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良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对于需要改进的作业,将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表单4:持续性评价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作业表单4:持续性评价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作业表单4:持续性评价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评价设计提示:
1.明确评价目标:确定需要评价的学习目标和能力,确保评价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2.选择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作业、考试、小组讨论、观察、实地考察等。

3.确定评价指标:将评价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以便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4.制定评价标准:明确每个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5.确定评价时机:考虑评价的时机,如课堂中、课后、学期末等,确保评价能够反映
学生的学习进展。

6.收集评价数据:使用评价工具收集学生的评价数据,如答题卡、问卷调查、观察记
录等。

7.分析评价数据:分析收集到的评价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8.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向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
学习效果。

检验提示:
1.评价的全面性:评价设计是否覆盖了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
习情况。

2.评价的准确性: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否能够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结果是
否具有可信度和有效性。

3.评价的公正性:评价标准是否公正、客观、公平,能够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
准确的评价。

4.评价的有用性:评价结果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方法
和学习效果。

5.评价的可操作性:评价方法和工具是否简单易行、易于操作,能够方便地收集学生
的评价数据。

6.评价的时机性:评价时机是否合适,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果。

7.评价结果的可读性:评价结果是否能够清晰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学生和家长理解和接受。

赤壁赋教学设计(表格形式)

赤壁赋教学设计(表格形式)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赤壁赋
作者及工作单位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此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识记和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体会骈散相宜的结构之美,提高阅读古文散文的能力。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述哲理。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赤壁赋》是本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之一,它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3)“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 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9 赤壁赋 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9 赤壁赋 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分析其散文的特点;2. 理解苏轼的思想观念和文学观念;3. 提升学生分析、理解及表达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写一篇150字以内的简短赏析文章,谈谈对《赤壁赋》的理解,特别关注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念;2. 挑选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分析该作品的特点和苏轼的创作风格;3. 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选择其中一篇,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阐述你的阅读感悟和对苏轼的认识。

三、作业要求:1. 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2. 文章需按照要求格式进行撰写,并确保内容的真实性;3. 提交作业后,需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积极回应教师的反馈和建议。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优秀的作业将予以加分奖励;2. 评价将从文章的质量、思路的清晰度、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3. 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积极回应教师的反馈和建议,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反馈:1. 提交作业后,学生将收到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包括对作业的评价和建议;2.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认真反思自己的作业,及时调整学习策略;3. 学生应积极参与互动,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反馈,学生应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认真阅读和理解《赤壁赋》原文,把握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念;其次,要选择合适的诗词作品进行赏析,注重分析其特点和苏轼的创作风格;最后,要认真撰写读书笔记,阐述自己的阅读感悟。

此外,学生还应关注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在撰写赏析文章和读书笔记时,应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确保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掌握《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2. 理解《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感受其中的情感抒发和意蕴;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2. 《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3. 《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

三、教学重点:1. 苏轼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2. 《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3. 《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赤壁赋》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掌握《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韵味。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解和解读《赤壁赋》来深入学生的心灵;2.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赤壁赋》的魅力;3. 教室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对《赤壁赋》的看法和感受。

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1. 导入: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引发学生对《赤壁赋》的兴趣;2. 讲解:讲述苏轼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背景;3. 活动:分组讨论苏轼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思想,展示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第二课时:《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1. 导入:通过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这篇名篇的好奇心;2. 讲解:解读《赤壁赋》的内容和主题,让学生了解其深刻内涵;3. 活动:分组讨论《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1. 导入:通过展示《赤壁赋》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其艺术特点和意境的感受;2. 讲解:分析《赤壁赋》的写作技巧和意象运用,让学生了解其艺术魅力;3. 活动:让学生朗读《赤壁赋》,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深刻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表达对苏轼和他的作品的理解和感受;2. 诗歌创作:要求学生模仿《赤壁赋》的风格,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 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赤壁赋》的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这篇名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表单4:持续性评价设计及检验提示单】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黄州壮美的赤鼻矶,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是赤壁究竟凭借怎样的一种魅力一再吸引苏轼?课件播放介绍赤壁的视频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假设你们现在就在畅游赤壁,说一说赤壁给你怎样的一种感受?(学生各抒己见,不做统一要求)气势磅礴浓浓的人文气息历史厚重感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同学们,我们只凭借想象就对赤壁就有如此丰富的感受,那么,曾经几度畅游赤壁的苏轼对赤壁的感受应该更不同寻常。

在赤壁下,苏轼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我想此刻大家对苏轼笔下的赤壁一定充满好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赤壁赋》(写板书)。

三、释题:1、关于“赋”(1)看看文章的标题,指出标题的中心语是什么?赋(2)“赋”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赋的特点、赋的演变、重点说说散文赋)?①赋的特点:a)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文”是指赋的形貌体物,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

“写志”是指赋的内容)b) 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

②赋的演变:流变名称形成缘由特色代表作品骚赋楚辞多四、六言,句尾常加「兮」字体制宏伟、辞藻华丽、感情缠绵屈原《离骚》短赋荀子赋短小精悍荀子《赋篇》汉赋汉大赋骚赋的影响社会状况的影响以四、六言韻文為主,夾雜散文長句以描绘客观事物为主,极力铺排,讲究文采,流于官样文章,能表现文人的才华司马相如《子虚赋》班固《两都赋》抒情小赋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篇幅较短小张衡《归田赋》曹植的《洛神赋》六朝赋骈赋骈文韵类汉赋而篇精短,崇骈偶、对句工、好融典,近于诗歌江淹《别赋》唐赋律赋诗格律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杜牧《阿房宫赋》宋赋散文赋古文运动趋向散文化:骈散相间、句式长短不一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赤壁赋》③关于散体赋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余秋雨的这段话讲述的是在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在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四、课文的整体感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其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1、范读(多媒体)学生仔细听范读,纠正字音。

2、反复诵读(1)朗读(整体)指导注意赋这种文体的特点,把握好韵脚认真体悟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感悟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2)朗读(部分重点句子)指导例如:第三段:客人说出“悲”的原因诵读这一段时: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

①“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

②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节奏要紧凑,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③“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

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

五、字词句梳理(采取提问某一学生,教师与全班共同参与解答的方式,检查背诵。

)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情况,提出预习和学习过程中在字词读音及文言特殊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方面存在的疑问,由其他已经掌握此方面知识的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解答其存在的疑问,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帮助解读课文。

露,夕餐秋菊之落英”)(3)歌的内容为什么会使作者产生悲情呢?作者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英雄无用于之地,而倍加感伤。

3、关于箫声的解析(1)文章中如何描写箫声的?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气氛,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①洞箫之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营造了一种悲凄、悠远、哀怨、绵长的气氛③字眼:怨、泣押韵:呜、慕、诉、妇(2)把“箫声”替换成“笛声”适当吗?(不适当)为什么呢?箫声:①空灵、飘渺、高雅、仙境②《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③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

幽静典雅,回味无穷,知音难遇,陶醉其中。

④诗歌:《箫》(唐张祜)清籁远愔愔,秦楼夜思深。

碧空人已去,沧海凤难寻。

妙和云绝,依微向水沉。

还将九成意,高阁伫芳音。

笛声:①乡村田野气息②横吹音量大,传得远,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强。

③诗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古园情。

补充:同学们可以课后去听听笛声和箫声,试着感受二者的区别①笛(优秀曲目)a) 江先渭:中国近现代作曲家、演奏家,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一级演员。

代表《姑苏行》(创作于1962年)b) 冯子存(1904-1987):河北阳原县人,北方梆笛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喜相逢》、《放风筝》②箫(优秀曲目)a) 《平湖秋月》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

乐曲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

b) 《梅花三弄》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常与古琴合奏。

c) 《渔樵问答》琴箫合奏,颇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与箫声平分秋色,曲调搭配是越听越有意味。

音调时高时低,悠悠而清静,可以使人心情平和。

4、客悲的原因探求苏轼听到客悲凉的洞箫声而生悲情,那么客又因何而悲呢?请大家从第三段中找出客悲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客悲的原因:英雄永逝、个体渺小、人生苦短、壮志难酬5、讨论:我们知道“主客问答”的模式是赋的一大特征,本文中也用了这种形式。

有人说,文中的“客”并不存在,只是作者假托客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同学们认为这里的“客”是否存在,为什么?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呢?(答案不做统一要求)老师偏向不存在。

原因:①使行文显得奇曲多变。

②与此前山川风物相互映照,好似此苏与彼苏再次对话,被贬谪的苦闷郁结在轻松的对答中消解。

7、第三段中,作者引用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并对其功绩进行铺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即透露出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倾向)?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短歌行》一诗的主题是:渴求贤才;表现作者希望自己能被君主重用之心。

②铺写曹操的功绩表现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这二者均是作者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8、同学们将自己掌握的关于表现“英雄永逝”、“个体渺小”、“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诗句与大家一起分享,再次感悟作者的悲伤之情:英雄永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里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个体渺小: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人生短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孟德《短歌行》壮志难酬: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第三:喜同学们从我们刚才搜集的诗句可以看出,其实苏轼在第三段中提到的感触(英雄永逝、个体渺小、人生苦短、壮志难酬)前人都曾提到过(也就是说到第三段为止,苏轼大感慨都是对前代人的重复)而且这会给我们一个悲观者的形象,那么苏轼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在第四段中苏轼又提到了怎样的一个想法,是否有对前人的超越?(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第四段。

)变(天地曾不能瞬)辩证思想不变(物与我皆无尽也)出世取豁达情怀客喜= 主喜对立思想的和谐不取消解悲愁曹孟德《短歌行》入仕铺写曹孟德的功绩1、面对“客”的悲情,苏轼做了怎样的应答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四段,看看苏轼的回答中饱含了哪几层意思?你是如何理解的?第一层:水月的变与不变第二层:对待万物取与不取理解:①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不变(物与我皆无尽也/物我同一/生死同一)②取(江山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不取(作者对荣辱得失的淡然/达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讨论:作者认为“物与我皆无尽”、“生死同一”,那我们是否可以想作者认为人无所谓“今生来世、无所谓成败”,那么也就无须追求功名利禄,这说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庄老“出世”思想;佛家的轮回思想)教师点拨:学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两种思想(第三段中作者的入世建功立业和第四段中可见作者超然物外的出世思想)的矛盾:这两种思想似乎在不停地搏斗,实质最终达到了一种和谐。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内涵,他们会以一种文化的眼光来看问题。

悲喜交加是人生常态,文章末尾为什么客能转悲为喜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