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管理规则分析
MSA管理办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第三版)
责任
工作内容
支持文件和记录
质量部经理
4.5 MSA结果确认
应对测量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进行确认,当顾客有确认要求时,送交顾客前顾客代表应对其进行再次确认。
根据分析与评价结果确定对测量系统是否采取必要改进措施。
当测量系统分析结果不符合顾客要求时组织相关人员对整个测量系统分析过程和测量系统本身进行原因分析,确定其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改进后应按照以上4.1至4.5的要求重新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并记录所采取的措施和采取措施的结果。
质量部
按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质量部
4.2 MSA工作准备
根据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准备MSA测试过程所需且符合要求的有关测试样品、测量器具、表格及所需的资料、操作人员等等。
在实施前应对参加人员介绍有关测量系统分析的测试数据收集等相关要求以使参加人员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当次测量系统分析的具体要求。
测试人员
4.3 MSA数据收集
应理解和掌握测量过程的所有具体要求,按规定要求进行测试,将数据填写在规定的MSA表上。测试完毕后应立即将MSA数据表交给质量部指定人员保存。
DG/F-WI-7.6-01
MSA数据及分析表
质量部
4.4 MSA数据分析
指定具有资格的人员按照顾客规定的分析方法或其指定的MSA参考手册对所收集到的MSA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测量系统的变差,按顾客规定的评价准则对分析结果—测量系统变差进行评价,将分析和评价结果记录在MSA表上(当顾客有指定的表格时使用顾客规定的表格)。
1目的
通过测量和分析测量系统的变差,以确保企业测量系统的变差得到控制并满足顾客对企业测量系统的要求。
MSA分析管理规定

MSA分析管理规定1.目的本程序的目的是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保证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控制计划中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引用文件《质量记录控制程序》4.术语和定义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移(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盲测:指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的零件予以编号,然后要求评价人以随机抽样方式进行测量,且评价人之间的测量结果不能相互看到或知道。
5.职责5.1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制定:质量部。
5.2 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涉及到的产品测量工作和数据的收集:使用单位。
5.3 数据收集后之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质量部。
5.4 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之结果评价和审查:新产品项目组。
6.工作内容6.1在控制计划中选择和配备的量具分辨率应达到公差的十分之一或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的要求。
6.2试生产阶段,凡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或顾客要求的测量设备均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同时包括:6.2.1新购和更新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用于控制计划中的量具。
6.2.2用于控制计划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位置移动,并经重新校准。
6.2.3用于控制计划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经周期检定不合格,通过修理并经重新校准合格的量具。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1.目的通过对关键测量设备进行MSA分析,确保关键测量设备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测量数据,以及准确、精密地评定产品与过程的质量,为判断产品是否合格、过程是否稳定提供可靠保证。
2.适用范围公司各基地所有的关键测量设备。
3.定义3.1 关键测量设备:用来监视或者测量产品/过程的关键/重要特性的测量设备。
关键测量设备从以下测量设备中评选:3.1.1控制计划中列出的用来测量关键/重要特性的测量设备;3.1.2SPC时涉及到的测量设备;3.1.3客户指定要求做MSA的测量设备;3.1.4PPAP中要求做MSA的测量设备;4.职责4.1 计量中心4.1.1负责整体策划、制定MSA计划;4.1.2负责评定MSA方案;4.1.3负责监督数据收集过程;4.1.4负责分析数据并形成分析报告;4.1.5负责监督不合格机台改善过程;4.2 需求部门Demand departments4.2.1负责向计量中心提出MSA申请;.4.2.2负责选取分析样本;4.2.3负责收集分析数据;4.2.4负责实施不合格设备的改善;5.作业流程Operation process6.作业说明6.1 需求申请6.1.1分析时机1)首次使用前分析:关键测量设备在首次使用前,必须进行MSA;2)计划外分析:当关键测量设备涉及到以下情况,由计量中心判定是否需要进行计划外的分析;A 设备维修(例如对IV测试仪的滤光片、暗房、底座进行维护后,需进行MSA);B 升级后(包含软件升级和硬件升级);C 设备的使用地点有变动(搬动过程中对设备进行了拆卸及重新组装);D 设备的使用人员出现变动;E 新控制计划;F PPAP要求;3) 周期性分析:根据每一种关键测量设备的重要程度、数量以及分析方法,确定分析周期,定期给所有关键测量设备进行MSA分析。
6.1.2关键测量设备的状态符合“6.1.1分析时机”中的条款时,需求部门需向计量中心申请进行MSA,由计量中心判定是否需要进行分析。
MSA分析管理规定

MSA分析管理规定MSA分析管理规定1.目的本程序的目的是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保证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控制计划中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引用文件《质量记录控制程序》4.术语和定义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移(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盲测:指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的零件予以编号,然后要求评价人以随机抽样方式进行测量,且评价人之间的测量结果不能相互看到或知道。
5.职责5.1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制定:质量部。
5.2 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涉及到的产品测量工作和数据的收集:使用单位。
5.3 数据收集后之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质量部。
5.4 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之结果评价和审查:新产品项目组。
6.工作内容6.1在控制计划中选择和配备的量具分辨率应达到公差的十分之一或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的要求。
6.2试生产阶段,凡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或顾客要求的测量设备均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同时包括:6.2.1新购和更新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用于控制计划中的量具。
6.2.2用于控制计划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位置移动,并经重新校准。
6.2.3用于控制计划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经周期检定不合格,通过修理并经重新校准合格的量具。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1.目的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分析管理。
3.职责3.1质管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归口管理;3.2公司计量室负责每年对公司在用测量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3.3各分公司(分厂)质检科负责新产品开发时测量系统分析的具体实施。
4.术语解释4.1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2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3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增量。
4.4重复性: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检验员,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4.5再现性: 再现性(Reproductivity) 是指由不同检验员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6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4.7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为0.02mm。
4.8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大小。
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
关于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计值为1.41PV/GR&R。
4.9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差的。
4.10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检验员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不知道所测为那一只产品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质量管理五大核心工具之MSA

质量管理五大核心工具之MSA一、何谓测量系统定义:是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
也就是说,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由这个定义可以将测量过程看作一个制造过程,其产生的输出就是数值(数据)。
这样看待一个测量系统是很有用的,因为这样让我们明白已经说明的所有概念、原理、工具,这在统计过程控制中早已被证实它们的作用。
检验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二、为什么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测量数据的质量:数据的质量取决于多次测量的统计特征:偏倚及变差。
高质量数据——对某一特定特性值进行多次测量的数值均与该特性的参考值“接近”。
低质量数据——测量数据均与该特性的参考值相差“很远”。
理想的测量系统——零偏倚、零变差。
理想的测量系统不存在,为什么?由于测量系统变差源:标准、人员(评价人、)仪器(量具)、工作件(零件)、程序(方法)、环境的作用结果,使得观测到的过程变差值与实际的过程变差值不相等。
例如:Cp测为2,Cp实必须大于或等于1.79时,才得到Cp观为1.33只有在测量过程没有任何变差源作用时,Cp观=Cp测,这是不可能的。
再比如:当R&R为10%时,Cp实为2,Cp观为1.96当R&R为 30%时,Cp实为2,Cp观为1.71当R&R为 60%时,Cp实为2,Cp观为1.28可以看出,Cp观由1.96到1.28之间的区别就是由于测量系统的不同所造成的。
为此,我们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要识别测量系统的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以便采取决策措施,使测量系统的变差减小到最小程度,使得测量系统观测到的过程变差值尽可能接近和真实地反映过程的变差值。
这就要求,测量系统的最大(最坏)的变差必须小于过程变差或规范公差。
三、对测量系统分析要分析什么前面我们谈到,数据的质量取决于处于稳定条件下进行操作的测量系统中,多次测量的统计特征:偏倚和变差。
某制造公司MSA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

XXX制造管理文件分发部门分发编号分发部门分发编号总经理市场部财务科出口部质量部研发中心开发部制造部车间1. 目的保证公司有效展开测量系统分析(MSA)工作,保证测量设备、仪器测量的可靠性,提高数据的测量质量,并为改进提供机会。
2. 适用围适用于本公司新购的和受控在用的测量设备和仪器,但不包括具有破坏性测试的检测设备,如耐压仪、匝间机等。
3. 在以下情况下需进行MSA分析3.1 新购检测设备、仪器在鉴定之后3.2 检测设备、仪器重新鉴定之后3.3 检测设备、仪器在维修之后4. 职责4.1 质量部门4.1.1 负责制定MSA分析计划,并下发到相关部门4.1.2 负责监督检测设备使用部门提供的MSA分析数据取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1.3 负责本部门检测设备的MSA的分析。
4.1.4 对分析结果提供改进机会4.1.5 负责提供已进行MSA分析的检测设备的标识及其方法。
4.2 检测设备使用部门4.2.1 负责根据质量部门的MSA分析计划按时对检测设备进行MSA分析4.2.2 按质量部门提供的标识要求对已进行MSA分析的检测设备进行进行标识。
5.MSA分析(Gage R&R)判断标准5.1当R&R%≤20%时,检测设备可正常使用;5.2当R&R%≥30%时,检测设备须停止使用,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5.3当20%<R&R%<30%时,检测设备可使用,但同时须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6. MSA分析程序:6.1 质量部门根据所需进行MSA分析的测量设备、仪器制定分析计划,并下发到相应部门。
6.2 各检测设备使用部门根据MSA分析计划,按时对分析数据进行取样,并记录。
然后根据表WXF7-086和WXF-087进行MSA分析,即检测设备的重复性和再现性(GageR&R)分析。
分析结果由检测设备使用部门保存。
数据取样的具体要求为:6.2.1 测试前要求确保采集数据的量具已检定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对确达不到要求但要做MSA分析量具,可在提供数据表中注明相关信息。
MSA分析规定

MSA分析规定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指导书规定了对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测量系统进行评价的方法,通过测具、量具再现性与重复性的分析,量化产品、量具、评价人之间的变异量。
本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生产过程中所用测具、量具以及顾客所要求的测量仪器。
2.术语2.1量具:对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
2.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2.3再现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如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平均值变差。
2.4重复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2.5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2.6线性:量具预期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别。
2.7偏倚:测量观测平均值与该零件采用精密仪器测量的标准平均值之差值。
3.职责3.技术品质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
4.工作程序4.1做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4.1.1产品试制阶段4.1.2顾客要求时4.2分析准备4.2.1决定进行分析的产品、尺寸及量具。
4.2.2决定参与分析的测量人数,至少2人。
4.2.3决定测量的次数:至少2次。
4.3数据汇集方法4.3.1准备要分析的量具;4.3.2取任何同一批零件5~10件,并进行编号(编号不可让评价人知道——盲测);4.3.3将该量具的评价人分为评价人1、评价人2,轮流测量直到测量完毕;4.3.4测量数据由非测量者记录于“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4.3.5各测量者的测量数据避免给测量者得知,避免造成测量结果互相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用于评估新的测量仪器、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估、确定并解决测量系统误差问题,进而确保量测系统的精确性与稳定性进,确保产品的质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XXX公司IQC所有测量系统的评估。
3.用语定义
3.1 MSA: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3.2 测量:给被测对象赋值;决定数据的过程就是测量过程,决定出来的数据就是测量数值(数据)。
3.3 量具:用来得到测量结果的任何装置。
3.4 测量系统:用来得到测量结果而进行的全过程,包括:程序、量具、仪器、软件、人员、操作的集合。
3.2 R&R(GR&R):即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缩写。
3.3 重复性(EV):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的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量变差。
3.4再现性(AV):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
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5偏倚: 是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3.6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
量值总变差。
3.7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职责
4.3 相关检测人员配合实施
4.4 对于评价不适合的测量设备由管理部进行维修或更换。
5.作业内容
5.1测量系统分析基本要求
1)测量系统具有足够的分辨率。
2)过程是统计受控制的。
3)产品控制,变异性小于公差。
4)过程控制:
▲变异性小于制造过程变差.
5)分辨率(分辨力、可读性、分辨率):
▲别名:最小的读数的单位、测量分辨率、刻度限度或探测度
▲为测量仪器能够读取的最小测量单位
分辨率经验法则: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在公差与过程变差两者中较小者的1/10以下。
6)零件之间的差异必须大于最小测量刻度;极差控制图可显示分辨率是否足够看控制限内有多少个数据分级不同数据分级(ndc)的计算为:
ndc(有效分辨率)=(零件的标准偏差(PV)/ 总的量具偏差(GR&R))* 1.41 一般要求它大于4才可接受
7)确定检验人员,样本部件数量,测量次数,人员必须从正常检验操作的人员中选取,样本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能代表整个过程工作范围。
8)保证测量方法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每个测量员必须按照相同的操作程序和相同的步骤进行。
5.2稳定性(Stability)分析
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5.2.1 稳定性分析步骤:
5.2.2 对于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只要控制图稳定及可接收。
5.3偏倚(偏移)分析
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真值的取得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等级的测量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
5.3.1 本规定中的偏倚分析采用控制图法,(依照MSA手册第三版)。
5.3.2 α水平为通用的0.05计算,表示0落在偏倚值的95%置信区间之内,偏倚等于0的假设在α=5%的水平上是可以接收的。
5.3.2 偏倚非0的原因可能有:
(1).基准值误差;
(2).仪器磨损;
(3).仪器制造尺寸的误差。
(4).用仪器测量了错误的特性;
(5).仪器未得到完善的校准;
(6).评价人操作仪器不当;
(7).对仪器的修正运算不正确。
5.3.4 偏倚分析步骤
第 6 页共15页
5.3.5 数据的选取是同一测量系统对同一样本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测量取得,来检测测量系统的稳定性。
5.4 线性(Linearity)分析
第7 页共
测量系统的线性便是表征在量具工作范围内其偏倚变化规律的一个统计特性。
5.4.1 以下方法参照MSA手册第二版,拟合计算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
5.4.2 判定基准
5.4.3 线性拟合度R2>0.85
5.4.4线性分析步骤:
第8 页共15页5.5、重复性(EV)和再现性(AV)分析(GR&R)
重复性的意义:一个人一把量具对同一个被测特性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测量值落在重复性(5.15δe)范围内的概率为99%。
5.5.3 再现性(Reproducibility)
再现性的意义:由不同操作人员,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5.5.4 数据收集要求
1.选择三个测量人(A, B,C)和10(n>5,一般为10PCS)个测量样品。
稳定的情况下,选取的样品应覆盖整个正太分布范围)否则会严重影响研究结果。
2.校准量具
3.测量:让三个测量人对10个样品的某项特性进行测试,每个样品每人测量三次,将数据填入表中。
试验时遵循以下原则:
A、盲测原则1:对10个样品编号,每个人测完第一轮后,由其他人对这10个样品进行随机测试,避免主观偏向。
B、盲测原则2:三个人之间都互相不知道其他人的测量结果。
5.5.5 数据分析
1、以每一个人对同一个零件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值为子组(容量为重复测量的次数r),计算均值X和极差R
2、作X-bar控制图:
A、 X图控制线计算:Uclx=X+A2*R;Clx=X;Lclx=X- A2*R
B、R图控制线计算:Ucl R=D4*R;Cl R=R;Lcl R=D3*R
其中:X为所有测量值的平均;R为所有极差R的平均;D3、D4为常数。
C、以每一个人对同一零件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值为子组按照人员A、B、C人员的顺序作成X-bar控制图。
3、X-bar控制图的判读
A、R chart : 用以判定量具的鉴别力
若全距值皆落于管制图内则此量测仪器之鉴别力足够 ; 若很多点落于管制图外则表示此仪器鉴别力不足.
B、X chart : 用以判定量具的量测误差
5.5.6 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计算:
测量单元分析%总变差分析(PV)
其中:R位没组极差的平均值;R P为每个被测量零件所有人测量值为一组,计算零件测量值的平均值,每个零件的平均值Max-Min;
X DIFF为每个评价人测量值的平均值的Max-Min
K1、K2、K3、为常数;n为测量零件个数;r为测试次数
5.5.7 计算所用常数表如下:
5.5.8 如果量具共用于检验新产品是否合格,总变差应选公差,而不是选用过程总变差。
5.5.9 GR&R 判断原则:
5.6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
5.6.1 依照MSA手册第二版采用小样法进行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
5.6.2 测试、样品选用规则
(1)样品应选定代表整个过程的样品。
(2)把平时检查的作业者选定为作业者的选定对象,并实施盲测
(3)任意选定25个样品时,以下能成为向导。
5.6.3 将样品编号,将检测结果记入下表:
计数型量具研究(小样法)
5.6.4 建立交叉表格并进行计算:
页修改码:00
第14 页共15
r1=a+b; r2=c+d; C1=a+c; C2=b+d;N=a+b+c+d a为A、B评价人同认定为NO的数量;d为A、B评价人同认定为GO数量;b为A评价人认定为NO,B评价认定为GO的数量;C为A评价人认定为GO,B评价认定为NO的数量;
5.6.5 Kappa值判定:Kappa>0.75,一致性好;Kappa<0.40,一致性差。
5.6.6以上分析只是针对对比两个评测人的差异,不能评价测量系统的好与不好,如要对测量系统进行评测必须与基准X T进行交叉计算Kappa值。
6、MSA实施频率
6.1测量结果有疑问时;
6.2上述情形外,测量重要特性的量具每年依照MSA计划实施一次。
7、参考文件
ISO/TS16949 《MSA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