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心理危机

合集下载

对干部干预90后学员心理危机对策

对干部干预90后学员心理危机对策

浅谈对干部干预90后学员心理危机的对策【摘要】通过分析军校90后学员心理危机的诱因,为发生心理危机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经过经常化交流、深入沟通,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学员并正确评估危机程度;随后制定详实的预案,干预学员心理危机。

【关键词】军校;90后;心理危机;对策【中图分类号】r8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49-011 前言近年来,高校学生因心理问题经常发生自虐、自残、自杀的行为,所以心理危机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

同样,心理危机在军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也是无法避免。

二〇〇一年,江主席就已经前瞻性地提出关于要重视研究青年战士的心理特点等重要指示精神。

为了适应部队官兵身心健康的需求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也随后发出了《关于重视做好基层部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意见》的重要通知。

通过通知可知,心理危机逐渐成为影响基层部队战斗力和院校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为队干部处于军校教学管理工作第一线,在军校学员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如何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探讨队干部在军校学员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由于笔者管理的学员均为1990年左右出生的学员,所以本文是以90后军校学员作为研究对象。

2 军校学员心理危机及其诱因2.1 军校学员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学员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的,由于无法克服心理冲突或外部刺激而对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事件所产生的一种反应[1]。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这些心理平衡严重失衡的人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军校学员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面临心理危机的学员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给予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渐恢复心理平衡[2]。

“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浅析

“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浅析

“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浅析摘要:心理危机干预一直是学生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究竟是更需要专业心理辅导,还是需要足够的爱心、关心让他们自我引导,甚至需要给予挫折和打击,锻炼承受能力,这些问题是无法准确界定评判的。

更重要的是,目前,辅导员应该担任怎样的角色,肩负怎样的责任?专业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介入中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探讨学生工作中心理危机干预的特殊地位,有利于探索心理突发事件中有效的“非常手段”。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学生工作辅导员工作“90后”大学生与以往的学生相比,成长环境较为优越,个性大都鲜明突出,经历的生活挫折、磨难较少,进入大学独自生活后,心理问题逐步显现。

近年来,大学中自杀率、抑郁休学等突出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大学生心理健康更加受到关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1]。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很多人都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啃老族”、“蚁族”,是时代孕育的无道德、无追求、无所谓的“三无产品”。

若干年前,不乏学者甚至是社会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抛出对“90后”的社会地位、社会素养评价极为不利的论调。

“90后”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奋起反击,以更为犀利辛辣的言辞甚至是行为为自己的群体做声明辩护;二是深居网络、生活的背后,表现出老辈人无法理解的“清心寡欲”,以无声的沉默应对一切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声讨,似乎百毒不侵。

这种表现有着各种综合因素在意识中进行心理影响和行为支配,不少站在“90后”立场的学者自然为此作了许多研究和探讨,旨在剖析这种时代符号化的群体心理特征是否存在科学根据,如果存在,那么这种符号化的标签效应是怎样在这类群体中产生投射和意志支配的?在开始研究“9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相关的背景、概念做系统的阐述和定义。

“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高校扩招“后遗症”影响下,“90后”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

造成“90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有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外,同时还由于“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导致了诸多的就业心理问题。

为了探析“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文章分析了“90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并依此提出缓解“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这两年,社会迎来了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这群被媒体定义为“个性”的新一代,开始进入社会的生存空间。

据我国教育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解决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

由于各自成长环境、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人素质及期望值的不同,“90后”大学生,他们的观念现实,个性强,对网络的依赖度大,接受新事物快,还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不适应现象,受到一些心理问题的困扰。

因此,对“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全面就业的目的。

一、“90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面对就业,“90后”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焦虑心理“90后”大学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单位,心里普遍存在着焦虑感。

他们担心能否找到一个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问题,越到毕业这种情况越严重。

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

适度的焦虑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压力感,增强进取心。

但过度的焦虑容易使他们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

90后中职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90后中职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2 . 不能正确 认识顶 岗实 习带 来的不公 平感 由于客观原 因, 学校往往 要把学生分配到各 个实习点实 习

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的概念
心理危机一般是指一 个人面临困难情景 , 而他 先前的处理
危机 的方式 和惯 常的支持系统不足 以应对 眼前的处境 ,这个人
由于企业之 间在工作环 境 、 福利待遇 、 管理 制度之间存在着较
其他
; 注:此项为多选雹、
人际关 系 、 待遇等难题 , 不是积 极地想 办法沟通 、 协调 , 是将不满 失望 的心情埋藏在心理 。 虚心请教同事疑难问题却 受讥讽或 冷遇就灰心丧气 ;遇 到生 活不便或身体 不适 等情况 太愿 意找人沟通 或是根本不 知道和 谁去沟 通 , 而 是 埋 在 心 里 工作 中有什么 问题也难 以主动请教 由于交往被动 , 始终都是
的学 生则无法逾越危机状态 ,形成逃避和放纵等退 化的行为模
式, 甚 至采取 毁灭 自己或他 人的极端方式获得解 脱。
和操 作规程都很严格 , 按时上班 , 经常加班 , 每天 的上 作时 间 1 t
小 时左右。另外 , 有些企业 采取 白夜班轮换制 , 有些学生较难
为了探 索我校纺织类专业 学生在顶 岗实 习过程 中的心理状 应 , 生物钟难 以调整过来 , 出现焦虑症状 。再 加 f : 各个企业 的 态 变化 , 及 时发现实 习中的问题 , 不断改进 带教 工作 , 提 高带教 住 条件不一 , 对新来 的学 生又缺乏足够 的情感 关注 与心理辅 导
质量 , 我们 对我校针 织 、 染 整专业 0 9级 、 l 0级 1 1 4名学 生进行 了一来 源 困素 工 作 适壹 环 境 适壹 学习 应列 3 7 人数 所 占比 奎 ( 。 c ) 6 S 4 8 % 3 2

90后大学生心理剖析与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剖析与教育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剖析与教育研究口屠莉(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江苏江阴214405)摘要: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通过分析各种心理问题,找出问题的内在原因并进行了教育手段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培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承受挫折、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出现的心理疾病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教育和管理。

需要加大科学的心理干预,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同时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帮助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干预教育手段高校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苇要途径。

目前高校多数都是90后的大学生,这一代学牛存在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带来的后果也比较严重。

不仅给高校管理和教育带来r很大的凼扰和困难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和损失。

有必要针对这代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作深入的分析并进行教育对策的研究。

一、心理问题的剖析通过近几年在高校担任班主任的亲身经历以及对众多本科高职院校90后大学乍心理问题的凋研统计,我发现这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颇为复杂,普遍表现为受挫折能力弱、自我意识强、自我约束能力差、其至严重的有心珲失衡,精神问题甚至有自杀倾向。

我对此种现象进行1r研究和分析。

1.好胜失衡心理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就是很有个性,表现为标新立异,自我意识较强,喜欢自我表现,但是却缺乏自控能力和较好的交往能力。

有人评价他们是被宠坏了的一代,他们在父母、爷爷、奶奶们的多重呵护下成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珲习惯。

得到的很容易,因此,他们喜欢拿来主义,养成了较强的好胜心理,不允许自己表。

师德小高的教师,即使能力再强,也会使学生产生方案L j排斥心理。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立教师地位与威信的蓖要I j{『提和基木条件之一。

专qp教学能力“双师犁”教师首先是教师,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教学能力是基本的要求。

从社会上招聘的教师,町能自.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如果小懂得教学法,对学乍能力的提高时毫无帮助的。

“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研究

“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研究[摘要]“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心理特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90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克服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

文章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平台,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模块化,形成内容规范、目标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并通过体系有效运行,实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个性优化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块化随着被社会称为“幸福一代”的“90后”大学生逐步开始进入社会,社会对其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和责任感等方面存在诸多质疑,质疑背后也饱含期待。

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完善人格特质。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相较而言,“90后”大学生具有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个性普遍更鲜明,思想更加独立和开放,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网络信息敏感,追求时尚,更懂得享受,对待规则更加灵活,权利意识增强。

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正处在心理叛逆期和断乳期,人格表现不成熟和不稳定,自我中心明显;耐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心理弹性不足;人际关系比较被动,更依赖网络工具,崇拜成功者,成就动机强,但是认知和行为脱节严重。

此外,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仍是大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普遍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一项2010年的调查表明,9.7%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24.5%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预防自杀的心理健康教育;69.7%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

此外,根据重庆交通大学2009—2013年的心理健康普查统计表明,每届新生心理普查的异常心理有效检出率为8%~12%,这部分学生遭受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严重困扰,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愿被提及自己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更别说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了。

探“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探“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探析“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2012年,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即将面临就业,顿时,“90”后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全国高校的焦点。

因此,各高校把这个问题视为关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面对就业,“90”后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如何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策略一、“90后”大学生的普遍特点(一)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90后”大学生在优越的现代化环境下成长,从出生到学业结束,日常事务的处理及经济来源基本依靠父母,自理自立的能力普遍较低,久而久之对父母形成一定的依赖性。

然而,他们却又存在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父母和教师干涉。

(二)自信与自负并存“90”后大学生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勇于表现自己,敢作敢当。

“我的青春我做主”“舍我其谁”已然成为体现他们鲜明个性的座右铭。

然而,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过高的评价自己势必在将来吃”闭门羹”。

(三)享乐意识强烈优越的生活环境及父母的精心呵护让“90”后大学生成为了在温室中成长的花朵, 他们养尊处优,缺乏历练,习惯了享乐。

(四)危机意识薄弱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父母是他们永远的庇护伞,他们缺乏对就业危机及生存压力的意识,甚至当危机潜伏在自己身边时还不能感应到它的存在。

二、“90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据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同学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因而“90”后大学生更易产生就业心理焦虑,其主要是因毕业方向的选择、恋爱分合、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引起的,继而使“90”后大学生对就业产生不安和恐惧。

"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及干预对策

"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及干预对策

( 3 ) 不能正确处理恋爱 问题 。大学生恋爱 普遍 , 相 当一部分大 学生最终未能如愿 结合 , 造成 事业 爱情两耽误 , 甚至 , 个别 人反 目
成仇 , 互相谩骂攻击 , 恶语相 向 , 严重者 因遭到对 方拒绝而触犯法

“ 9 0后 ” 大 学 生心 理 危 机 的原 因及 表 现
2 . 孤 独 型
2 . 社会环境 的影响
( 1 ) 迷恋网络 , 生活紊乱 。 相当一部分学生迷恋网络 , 网络的虚
由于父母工作 繁忙 , 或者父母粗心 大意 , 疏 于对 孩子的关 心 、 幻、 可望 而不可即的东西 , 把学生引入 了虚无缥缈 的境 地 , 脱 离客
爱护 ; 亦 因为当今社会离婚 率高发 , 单 亲的家庭较多 , 孩子缺乏父 观实际 ; 网络游戏 、 Q Q聊天 、 微信 、 网上购物 、 网上一些八卦 、 有些 使学生 的思想 出 爱或母爱 , 或寄养在祖母或外祖母 家 , 这样 的孩 子孤僻 , 有 强烈 的 不法分子 网上散布不 良的东 西恶意诱导大学生 , 认知 、 情感危机。也有贪 图虚荣 、 妄想荣华富贵 的学生 , 受 孤独感 , 不合群 , 有 自卑感 , 愤 世嫉 俗 , 认为 பைடு நூலகம்实对他 不公平 , 严 重 现偏差 、
患有尿毒症 , 妈妈透析及其他药费花销大 , 在毕业找工作时非常想 成为飞行员 , 但是 由于他高血压 , 没有如愿 , 于是对生活悲观失望 ,
二、 “ 9 0 后”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对 策
( 一) 给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以班级为单位 , 对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 这样也做 到 了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动向, 定期详 细记 录学生 的心理变化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的心理危机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

90后的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我们比较溺爱、放纵,使我们缺少必要的社交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容易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使得自己的在大学这个大家庭里不能很快适应,不免会产生摩擦。

性格较内向的人不免会产生一些抑郁的情绪。

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

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

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90后的大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是生活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大一新生种表现特别突出。

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相差很大。

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

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有的思家、恋旧,常常偷偷以泪洗面;有的厌学、仿徨、沉溺于无所事事;有的失眠、抑郁、在焦灼中挨度日子;更有的则想休学、退学,打起退堂鼓,如浙大计算机系九八级的一名男生,上学不久就想退学,原因是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常常失眠;觉得自己低别人一等,丧失自信,产生自卑;怀念过去的成就与风光,无法面对新的生活。

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

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

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二是人际关系问题
这一点可能是“90”后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

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

他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

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有些很还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三是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学习成绩一会一落千丈。

四是恋爱问题
恋爱问题一直是大学校门的热门话题。

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显然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

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

虽然他们的感情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很多学生根本未弄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

他们有的求爱遭到拒绝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卑中,有的面对“第三者”而焦虑、抑郁,有的为单相思或暗恋某人而茶饭不香;有的为失恋而萌发报复或自杀念头。

感情是其在大学意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五是经济方面的问题
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过着衣食无忧甚至非常舒适、“潇洒”的日子。

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常常紧锁眉头,难以舒展。

这就是大学生中的另一个阶层一一贫困生。

家庭的窘境在他们心里留下深深的血印,而学校的生活又让他们无奈和难堪,姑且不谈他们吃穿住用的简朴,有时还为生活发愁,为买不起学习资料、学习用品难受,更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遭到同学的嘲笑和不理解。

这些情况会使他们的自尊受创,造成性格孤僻、心情忧郁、烦躁不安,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冷漠,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解决,还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六是择业问题
人们认为“90”后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

而他们入学之际正逢大学扩招一代毕业及金融危机,造成大学生的就业率下滑,加之许多新生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新生们的就业焦虑感。

职业选择方面的心理冲突往往出现在高年级学生中,经过三年或者四年的苦休苦练,总希望让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会考虑个人理想、收入多少、社会声望、工作条件、发展前途等因素,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觉得不随人愿,与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从而失落、不安、仿徨和焦虑。

“90”后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为“90”后终归会成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对90后的关注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希望能够得出更好的处理方法帮助“90”后顺利的度过心理危机期,而不是以过多的负面言辞来抨击他们的行为及心理问题。

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信心度过自己的心理危机期,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尽一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