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使用案例26

合集下载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小李,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平时身体还算不错。

前段时间着凉后就开始咳嗽,自己吃了点止咳药,但是没什么效果,拖了大概一个星期,实在受不了就来找我看中医了。

二、初诊。

他来的时候,咳嗽声不断,那声音听起来又重又浊,就像个破风箱似的。

我先让他坐下,慢慢说说是怎么个情况。

小李就开始抱怨,说这咳嗽啊,白天晚上都不停,尤其是晚上,咳得他都睡不好觉,感觉嗓子里痒痒的,但是又没有多少痰,好不容易咳出点痰,还是那种白色黏腻的。

我给他把了把脉,发现脉象浮滑。

又看了看舌头,舌头胖大,苔白腻。

我心里就有了数,这就是典型的外感风寒,加上体内湿气有点重,导致肺气失宣,所以才一直咳嗽。

然后我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紫苏叶10克。

我给他解释说:“这麻黄呢,就像一把小扫帚,把堵住你肺这个屋子门的冷风给扫走;杏仁能降肺气,让你这肺气顺溜点;甘草调和诸药;半夏、陈皮、茯苓呢,就是专门来对付你体内湿气的,把那些湿气都给化掉;紫苏叶既能帮着麻黄驱寒,又能让你这嗓子不痒。

”三、复诊。

过了三天,小李又来找我了。

这次他可高兴了,一进门就说:“大夫,您可真是神了!我吃了您开的药,咳嗽减轻了好多,晚上能睡个好觉了。

”我又给他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平稳了些,舌头的胖大也稍微减轻了,苔还是有点白腻,不过比之前薄了。

我看这方子起效了,但是还得巩固巩固。

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了一下药量。

麻黄减为3克,因为寒邪已经去了一部分了,不能再用太多麻黄这种猛药了。

又加了6克白术,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

我对小李说:“你这就像打扫屋子,已经打扫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些角落还得再仔细清理清理,这白术就是专门来把那些小角落里的湿气给处理干净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小李的咳嗽就完全好了。

他还特意来感谢我,说以后再也不敢小瞧中医了。

一、患者情况。

小赵是个女大学生,每次来月经的时候啊,那痛经就像个小恶魔一样折磨她。

中药朱砂使用的案例

中药朱砂使用的案例

中药朱砂使用的案例
中药朱砂是一种具有镇静、安神、明目等功效的中药材。

以下是一个使用朱砂的案例:
患者张先生,今年45岁,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失眠,导致精神状态不佳。

经过中医诊断,发现张先生心火旺盛,导致心神不宁,进而引发失眠。

医生建议张先生使用朱砂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给张先生开了一剂中药方,其中包含朱砂和其他一些中药材。

朱砂的用量根据张先生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了调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先生的失眠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得到了恢复。

在这个案例中,朱砂被用于治疗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

通过镇静安神的作用,朱砂帮助张先生缓解了失眠症状,改善了精神状态。

同时,其他中药材也发挥了协同作用,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使用朱砂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用量调整,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此外,患者在使用中药时也需要注意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总之,中药朱砂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的用药方案和个体化
的治疗策略,中药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各种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茯苓临床案例

茯苓临床案例

茯苓临床案例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和胃、安神等功效。

在临床上,茯苓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茯苓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茯苓的临床价值。

案例一,茯苓治疗湿疹。

患者王女士,女,35岁,因患有多年顽固性湿疹,反复发作,经常瘙痒难忍。

经过多次治疗效果不佳,最终求助中医医生。

经诊断为湿热郁结型湿疹,医生给予茯苓健脾化湿汤剂,并配合外用茯苓洗剂。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湿疹症状明显减轻,瘙痒感明显减轻,皮肤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案例二,茯苓治疗消化不良。

患者李先生,男,45岁,近期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经常感到身体疲乏无力。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

医生给予茯苓养胃汤剂,同时要求患者注意饮食调理。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腹胀腹泻明显减轻,整体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案例三,茯苓治疗失眠。

患者张女士,女,28岁,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失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心脾不和型失眠。

医生给予茯苓安神汤剂,同时建议患者进行心理调理。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总结:以上案例表明,茯苓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治疗湿疹、消化不良等疾病,还可以改善失眠等症状。

然而,茯苓的应用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在使用茯苓时,建议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茯苓作为一味常见的中药材,其临床应用案例丰富多样,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希望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茯苓的临床价值,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贡献力量。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又名附子绵,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安胎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胃寒呕吐、腹痛腹泻、阳痿不育等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附子治疗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附子的临床应用。

案例一,风寒湿痹。

患者李某,男,4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寒热循环,舌苔白腻,脉浮紧等症状就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辨证为风寒湿痹。

方药选用附子10克,
细辛10克,桂枝10克,独活10克,甘草6克。

连服7天,症状明显好转,关节
疼痛减轻,活动灵活。

案例二,胃寒呕吐。

患者王某,女,30岁,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沉紧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胃寒呕吐。

方药选用附子6克,干姜6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连服
5天,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恶心呕吐减轻。

案例三,阳痿不育。

患者张某,男,40岁,因阳痿不举,精囊痛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肾阳不足,方药选用附子10克,肉桂10克,仙茅10克,枸杞子10克。

连服10天,症状明显
改善,阳痿不育症状减轻。

综上所述,附子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
医生的建议用药,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同时,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附子,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附子作为一味中药材,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慎重
对待,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希望本文所述的附子治疗案例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时能够谨慎对待,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老中医治病案列

老中医治病案列

老中医治病案列
案例一:咳嗽
患者:女性,年龄40岁,咳嗽已有一个星期,咳嗽声音低沉,喉咙痒痛,胸闷,痰量多,呈白黄色。

伴有食欲不振,口干,大便干燥。

中医诊断:属于痰热壅盛的咳嗽。

治疗方案: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采用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治疗方法。

中药处方:葶苈子、贝母、桔梗、浙贝母、甘草、苏子、桑白皮、麻黄、干姜、炒杏仁等。

治疗效果:患者服药一个疗程(7天),咳嗽明显减轻,喉咙
痛感消失,痰量减少,胸闷感消失,食欲恢复,口干状况改善,大便变软。

注意事项:在治疗期间,患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温水,戒烟戒酒。

案例二:失眠
患者:男性,年龄45岁,失眠已有一个月,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症状伴有心烦焦虑,头晕乏力。

中医诊断:属于心火亢盛的失眠。

治疗方案: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采用清心安神、滋养心脾的治疗方法。

中药处方:黄连、生地、玄参、天冬、酸枣仁、茯苓、远志、白芍、香附等。

治疗效果:患者服药7天后,入睡时间明显缩短,醒来次数减少,多梦减轻,心烦焦虑感消失,头晕乏力缓解。

注意事项:在治疗期间,患者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药师会诊案例

药师会诊案例

药师会诊案例
病例:患者小王,男性,年龄26岁,主要症状为慢性胃炎、
消化不良、腹痛。

已经服用过西药治疗,但效果不佳。

药师会诊答案: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考虑中药方剂治疗。

中药方剂建议:
1. 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可以考虑使用六君子汤加减。

该方剂可以调节胃肠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药方组成: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姜5克。

服用方法:
将上述药材煮沸,取药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两次。

2. 消化不良和腹痛方面,可以考虑使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该方剂可以清热解毒、理气止痛,适用于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药方组成:
荆芥15克、防风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肉豆蔻5克、茯苓10克。

服用方法:
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细粉,每次服用3克,每日三次,用温开水
送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建议为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具体的用药剂量和疗程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调整。

同时,患者在服用中药治疗时,应遵医嘱并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沟通,以便及时了解疗效并做出调整。

西医诊疗中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案例分享

西医诊疗中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案例分享

西医诊疗中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案例分享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认识到中药制剂在西医诊疗中的潜力和价值。

中药制剂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和经验,其丰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案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分享一些中药制剂在西医诊疗中的临床应用案例,以期为读者提供有关这一话题的参考。

1. 清心安神颗粒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案例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表现为情绪紧张、害怕和不安等症状。

传统西医治疗通常采用抗焦虑药物,但其副作用和成瘾性常令患者担忧。

某医院的临床研究发现,清心安神颗粒作为中药制剂,能有效缓解焦虑症患者的症状。

该制剂由多味草药组成,具有镇静安神、调节情绪的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该案例为西医临床治疗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同时也为中药制剂在西医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参芪口服液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案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持久的疲劳、体力活动能力减退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然而,某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参芪口服液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参芪口服液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由人参和黄芪等草药组成,具有提神益气、增加体力的作用。

经过临床实验,68%的患者服用该制剂后感到疲劳症状显著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中药制剂在慢性疲劳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潜力。

3. 血府逐瘀颗粒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案例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颤抖和运动障碍等。

目前,西医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但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副作用。

某医院开展的临床研究发现,血府逐瘀颗粒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该制剂主要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缓肌肉僵硬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肌肉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这一案例为中药制剂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案例分享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案例分享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案例分享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临床上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通过几个临床案例,分享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和效果。

案例一:张女士,45岁,患有2型糖尿病8年,长期口服降糖药物。

最近一次体检发现血糖控制不稳定,频繁出现高血糖症状。

经中医诊断,张女士属于“糖病多饮型”,主要症状为多饮、多尿、干嘴、口渴等。

针对张女士的症状,中医医生给出了“清热泻火、滋阴降糖”的治疗方案。

首先,采用中药调理,包括采用人参、黄芪、天花粉等滋阴补气的药物,结合苦瓜、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物,以及降糖的中药组合方剂。

此外,中医医生还建议张女士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糖分和淀粉的摄入。

经过连续3个月的治疗,张女士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相关症状明显改善。

案例二:李先生,60岁,患有1型糖尿病20年。

近期出现眼睛视力模糊、口干、大便稀溏等症状,被确诊为糖尿病性高渗性昏迷的前期症状。

李先生的治疗重点是降低血糖并改善身体状况。

中医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清热凉血、益气养阴”的治疗原则。

中药方剂采用了生地、玄参、银花等具有清热凉血作用的草药,同时加入了人参、大枣等益气养阴的药物。

此外,中医医生还建议李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调节,提倡适量运动和良好的心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先生的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相关症状逐渐缓解。

案例三:王先生,50岁,患有2型糖尿病10年,治疗期间一直依赖于口服降糖药物。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药物疗效不佳,出现心慌、乏力等症状。

基于王先生的病情,中医医生采取了“理气活血、滋阴养肾”的治疗方案。

中药方剂中包括丹参、川芎、黄芪、天花粉等,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并结合人参、麦冬等滋阴养肾的草药,以改善肾功能。

此外,中医医生还建议王先生调整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饮食和作息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先生的血糖水平稳定下来,相关症状明显减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服药后胃
痛不减,怕冷加重,呕吐加重。 原因:患者的胃痛症有喜温喜按,吐清水,形寒肢冷,舌淡,苔
白,脉沉迟。——寒证
分析:三九胃泰的药味苦寒,对慢性胃炎中“湿热型”胃痛有一 定疗效。本例患者胃痛属脾胃虚寒证,寒证用寒药而致损伤
中阳,加重病情。(雪上加霜)
(热证表现:腹痛拒按,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
0.9%NS,5~10%GS
5~10%GS,0.9%NS
血栓通
鱼腥草
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应用
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应用
双黄连
生脉 参麦 参附
与氨基糖苷类及大环内酯类等配伍时产生浑浊或沉 淀,偏酸性药物慎用.
勿与藜芦、五灵脂同时应用,勿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 器内混合应用. 勿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使用 不与半夏,瓜篓,贝母,白芨同用,勿与他药同容器混用
病例2
• 患者黄某,男,38岁,因“突发口角歪斜、右侧肢体无力 伴饮水呛咳3天”,于2009-8-6入神经内科,2009-8-10转 入呼吸科。 • 病史:缘于2009-8-3日下午剧烈咳嗽后突发右侧肢体无 力,伴口角歪斜、饮水呛咳,无意识障碍,当晚20:00时 感右侧肢体无力加重,尚可行走,到医院住院,行头颅 MRI示左侧颞顶叶、岛叶梗塞;MR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 支减少。经治疗后右侧肢体无力症状无明显好转,并出现 发热,体温最高38.5℃,伴咳痰及呼吸困难,胸部CT示 左下肺炎症,查凝血功能示PT 16.3s,PT-INR 1.33,DD 2535ug/L;血常规示WBC 17.95G/L,NEU 81%,PLT 77G/L;胸部CT示:1.左下肺叶弥漫性病灶,性质多考虑 为肺泡癌并左肺门、右肺下叶外侧底段及纵隔淋巴结转移; 2.左胸腔少量积液,心包增厚。 7-22日门诊行血管超声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存在。
• • •
2.解痉平喘:沙丁胺醇雾化溶液 0.01g 雾化吸入 tid 多索茶碱注射液 0.2g VD qd 3.抗感染: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钠注射液(特治星) 4.抗炎: 布比耐德令舒(普米克)1mg 雾化吸入 tid
诊疗过程
• 给予上述药物治疗第二天,患者自诉胸闷、咳嗽及咳痰较 前好转,右上肢仍有疼痛,查体:体温血压波动在正常范 围,心率82次/分,伸舌右偏,呼吸音可,左下肺闻及少 量湿性啰音,心律齐,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左侧大腿周 径约45cm,右侧约44cm。右上肢肌力4级,左上肢正常, 双侧巴氏征阳性。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使用3天,快速升 高INR值,再用华法林抗凝,目标INR2~3。8.13日 INR1.27;8.14日INR1.42;8.15日INR1.57; 8.16日INR 2.24;8.17日INR 2.75;8.18日INR 4.56; 8.19日INR 3.51; 8.20日INR2.41; 8.22日INR 2.71.华法林抗凝治疗第三天 INR 波动在2.24-2.57之间,停用速碧林,单用华法令继 续抗凝治疗,第五天INR忽然到4.56。

分析——与临床上遣药未能准确进行辨证有关
1. 对虽有体温升高但属中医风寒束表或风寒束肺的患者,使 用清热解毒类注射液治疗,可使患者卫阳闭束、表寒不解, 反出现寒战、发热、体温上升的情况。 2. 对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寒的患者使用药性寒凉的注射液,可 致寒凝经脉气血,阳气受损,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出现腰 痛、腹痛、呕吐等症。 3. 对无体虚的患者使用补益类注射液则会出现心悸、眩晕、 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 • • • • •
治疗原则: 抗感染:哌拉西林舒巴坦钠(新特灭) 化痰: 氨溴索(沐舒坦) 解痉平喘:多索茶碱 吸氧:低流量吸氧 益气生脉:参麦注射液100ml VD qd
生脉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区别
• 生脉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为临床最常用的中 药复方针剂,由于部分药理作用相同,在临床应用时 常常被混淆。生脉注射液由红参、麦冬、五味子 组成。人参甘温,归脾、肺二经,能大补元气长于补 脾肺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且有生津之功。 麦冬甘苦微寒,入肺心胃经,甘能养阴,寒能清热,具 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之功。五味子酸温,入肺肾二经, 既可生津止汗,又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肺肾同治, 金水相生。五味子与麦冬配伍,酸甘合化,以滋耗伤 之津液。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生津、 养阴敛汗固脱之功。本品有收敛作用,如外邪未解 而生内热,低热或热盛者不宜使用。寒凝血瘀胸痹 心痛者不宜应用。
感冒发热(邪在肌表)——解表法 表证未解
即用清开灵直清里热
风寒之邪闭郁体内
A.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缠绵不愈
说明书:有表证恶寒发热者慎用
药不对证与ADR症状的关系
• 关系
– – 发热反应——清热解毒类注射液 腰痛及胃肠反应——清热解毒类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

心悸、眩晕、血压升高等——补益类注射液
• 查体:体温36.1℃、脉搏83次/分、呼吸22 次/分、血压119/82mmHg。无明显气促。 胸廓形态异常,桶状胸,轻度三凹征,两 侧呼吸运动对称;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双 侧中下肺闻及湿罗音,左中下肺于腋前线 及腋中线处可闻及明显呼气末哮鸣音。腹 壁对称,左中腹可扪及一7ⅹ10cm包块, 可扪及明显搏动。双下肢无水肿。
生脉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区别
• 参麦注射液由红参、麦冬组成,人参大补脾 肺之气,加以养阴润肺之麦冬,扶助正气,正气 盛而邪有所制,不必逐邪而邪自去。即所谓 “扶正祛邪”之法。因本方较生脉注射液 少五味子一味,其补气阴之力稍差。因无五 味子的收敛作用,所以气阴两虚仍有热邪未 解的患者可选用参脉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ADR与证型关系
证型 实证
ADR发生率 持续时间 15.4% <5hr <5hr 32hr 缓解快 缓解慢
虚实夹杂 10% 虚寒证 14.2%
清开灵注射液——实热证
药证不符病例
• 曾接诊10位‘感冒久治不愈’的病人,均为1-3个月前 因感冒恶寒发热静滴清开灵注射液,用量为每日2040ml,连用2-5天,同时并用抗生素,其中有4人还加 用了皮质激素。 • 患者输液后体温下降,但全身不适数月不退。 • 均有低热、舌淡苔白、脉紧或数。 • 3例伴恶寒,虽天暖仍身着厚衣, • 3例项背拘急、头闷头胀; • 4例全身拘急、轻微疼痛。 • 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柴葛解肌汤和小柴胡汤加减3-8 剂而愈。
主要治疗药物:
• 1.抗凝血药:凯时注射液 20mg VD qd(8.8~8.18)
• • • • 亿新威注射液(银杏达莫)40ml VD qd(8.8~8.18) 氯吡格雷片(波立维)75mg 口服 qd(8.8~8.17)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0.6ml 皮下注射 q12h(8.8~8.11) 华法林片 2.5mg 口服 qd (8.14~8.18)
常用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及其推荐输液
药品名称 配 伍 禁 忌 说明书推荐
5%GS 复方丹参 不宜与抗癌药,止血药, 抗酸药,阿托品及细胞色素 C,VB1,VB2,麻黄碱,洛贝林,士的宁,低分子右旋糖苷, 雄性激素等药物联用,勿与藜芦同用. 葛根素 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遇碱变黄)
0.9%NS,5%GS
0.9%NS
5%,10%GS 5%GS 5~10%GS
——王丽霞等.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001,12(1):55~56
治 疗
• பைடு நூலகம்应轻者:停药,自行缓解。
• 反应严重者:立即关闭所输中药注射液,改换5%葡萄糖液或0.9% 生理盐水接瓶,以维持静脉通道,便于抢救用药。
置患者平卧位,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对症治疗。
L/O/G/O
莪术
中药临床使用案例分析
目录
证与病的差别
中药注射液使用注意 案例分析
中药注射剂与中药的区别
• 复方:双黄连、清开灵、醒脑静、复方丹参等
∵提纯、精制,大分子活性成分去除 痕量但具极强生物活性的成分损失 性味、归经、功效等中药特性略有余存 ∴≈≠中药
• 单体(提取、合成):穿琥宁、川芎嗪、葛根素 等
病例1
• 患者男,8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促16年,加重 16天”于2010-1-3入院, • 病史:患者于1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气促, 于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稍缓解。此后,病情反复发作。3 年前症状加重,轻微活动后(爬楼梯约1层楼)感气促、 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秋冬季节咳嗽﹑咳痰症状明显, 近两年,症状明显加重,有时夜间需半卧位,严重时被迫 端坐呼吸,多次于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16天前由于天气 变化,气促症状加重,偶伴咳嗽、咳痰,痰呈白色粘痰, 咳出困难。活动后气促明显,行走约10米即明显气促。 2009-12-22就诊,胸片示慢阻肺并右下肺感染。 • 入院诊断: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2、慢性 肺源性心脏病;3、支气管哮喘;4、腹主动脉瘤并附壁血 栓形成;
• 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给0.1%肾上腺素0.5~1mg 皮下或静脉推 注,必要时可重复多次使用,同时给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血管 活性药及扩容剂等,对表现气阴衰脱或阳气暴脱的厥脱患者治以 益气养阴,回阳固脱,给生脉、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 每15~30分视病情可重复给药一次,直至症状消除。 • 呼吸心跳停止者,即刻就地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静脉 给药等心肺复苏术,注意整个复苏过程都应争分夺秒,坚持不懈, 不可中途随便停止。
• 讨论:什么原因使INR升高?
分析
• 肺栓塞患者接受抗凝序贯治疗是防止肺栓塞复发的重要手 段。其方案包括早期肝素化治疗和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 疗两个阶段。口服抗凝的监测通过测定 I N R来完成 ,国 外研究证实当 I NR值达到 2 .0 ~ 3 .0时 ,抗凝治疗对 P T E有效且出血风险最小。口服华法林初始剂量为 5 mg与 3 mg时,I N R值达标的时间分别为 3 .1天 ±0.3天和 8 .5 天 ±1 .5天( P < 0 .0 0 1 ) ,但前者的出血风险也明显高 于后者 ( 分别为 3 5 .3 %和 1 2 .2 %, P < 0.0 5) , 因此 国外文献推荐的初始剂量 5 mg 可能对中国人并不适用, 而 3 mg更为安全 。同时维持剂量与 I N R维持值之间具 有相关性 ,华法林维持剂量 3 mg ~ 4 mg即可使 I N R值 维持在 2 .0 ~ 3 .0( P < 0 .0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