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人格
性别心理差异与双性化人格

据贝姆对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约1/3的人是男女兼具型者
大部分的研究认为双性化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尊, 较少的心理疾病,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 双性化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受欢迎 有人解析(方俊明 1996),双性化人格是一种 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 性和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 质方面具备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既独立 又合作、既豁达又敏感、既自信又谨慎、既热 忱又成熟。我国古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静如 处子,动如脱兔。表明了对这种人格的赞赏。
的焦虑表现在失败和成功两个方面。
Horner把这种心理障碍称作“逃避成功的动机” (motive to avoid success, MAS),或成功恐惧 (fear of success, FOS)
Horner用故事完成测验(是一种投射测验) 施测于大学的男女学生。
安妮(或约翰)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在第一学期 的期终考试之后,安妮(或约翰)的成绩,高居全 班第一名。请按照你个人直觉的想法,描述一个故 事,用以说明安妮(或约翰)对自己取得名次后的 心理感受,以及此后可能演变的情形。 研究者让男性受试者写约翰,让女性受试者写安 妮。 结果发现,女性受试者以消极心态描述安妮者,有 65%;而男性受试者以消极心态描述约翰者,则只 有10%。
女性还有一些其他反应:如考试分数打错了, 安娜其实不是班里的第一名;安娜实际上是男 孩,只是错给男孩起了女孩名,或者安娜的婚 约就此告吹,因为她比她的未婚夫工作表现出 色;安娜下一学期结束时成绩就掉下来了等。
双性人格综述

双性化人格研究的综述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研究表明 ,男女被试更多地认为双性化的人是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改善一、双性化的概念和历史概念: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如“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珍妮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Elle Pile Cook,1985);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1973)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agency)与合群性(communion)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历史:1964年A.S.Rossi 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1】 1974年bem编制Ben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开始了双性化的实验研究开,随后十年出现的大量研究主要围绕Ben和 Spence的两种不同理论假设展开。
其中Ben 的研究遵循平衡模型强调两性气质相互调和或相互削弱的作用认为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她后期提出的性别图式理论[2]进一步强调了双性化者具有根据情景客观需要组织和处理信息的特点。
Spence和Helmreich的研究注重个体内部稳定的行为倾向及两性特质的占有水平的差异他们坚持双高模式强调两性特质的独立效应。
国内关于双性化研究开始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初是对一些理论的探讨后来对双性化的实证研究呈现三种情况一是从性差研究的不同角度证明人格双性化是在对两性性别角色良好的认同基础上形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Bem的性别图示理论。
二是注重双性化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者具有最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3】三是有关双性化的发展受外部环境、年龄影响的问题,在双性化的人格结构方面国外研究了许多不同年龄组样本后发现,在有关双性化的许多研究性量表中BSRI的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
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摘要】随着双性化性别角色的理论深入研究,大量事实证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双性化人格是同时具备男女两种性别的长处和优点,也能更好的调节个体,快速适应各种环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更是性别决策的关键期,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双性化人格的教育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初中生双性化人格培养共生课堂1.双性化人格的概念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姆,他设计第一个双性化特质人格的心理量表(BSRI),贝姆用此表测量75名大学生,结果显示:约有32%的同学具有双性化人格,从此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
还将人的性别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四种类型。
最早正式提出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是罗西,他认为一个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
弗洛伊德曾提出“潜意识双性化”概念即“对人类而言,不存在纯粹的男性和纯粹的女性,无论是在心理学上还是在生物学意义上都找不到的”[1]我国对双性化人格的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如张玉琴、李美华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性别角色形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经过程,贯穿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整个时期[2]2.双性化人格培养的意义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抓住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阶段,有针对性的培养双性化人格,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西方就对双性化人格角色培养早有研究,在1980年人们就发现双性化个体不仅具备两性心理方面的优点,而且在社会适应能力和主观幸福感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卢勤采用修订的(Bem)性别角色量表,对学生进行实施研究结果显示:双性化人格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佳。
[3]丁·布洛卡提出的青春期性别角色发展的三阶段中的最后一个阶段,14-15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相信自己性别角色的标准,运用性别角色原则设法超越社会规则,试图建立健全的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格类型。
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双性化教育也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 双性化;双性化教育一、双性化人格的由来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andro(男)和gyn(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历史较悠久,弗洛伊德(Sigmund.Freud)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最早明确提出.双性化概念的是Rossi(1964),他认为.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Ban)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ans'SexRoleInventory)。
二、什么是双性化人格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
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
根据双性化模型的量表的分型来看,双性化人格是指在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
三、双性化人格的影响近些年,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具有很多优点: 他们十大主要特质是:自尊、诚挚、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竞争心强、有怜悯心、忠诚、可靠、个性极强。
在人格发展水平上,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双性化的个体自我概念更加完善,更具有灵活性和更高的社会适应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更能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信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为人热情,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作出反应,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性格。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
• 性别角色行为
– 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 形成的) – 桑德拉· 贝姆提出双性化
高 女性化 低
双性化 男性化
高
女性化 双性化模型 无差别
低
2
男性化
2013-5-15
双性化
• 发展心理学角度
– 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 的状态,如“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 特征”(珍妮特· 希伯雷· 海登,B· 罗森伯格, G· 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 (Elle Pile Cook,1985);
• 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
– 女性在职业生活中与男性产生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不断受到职业环境中男性工作心理特征的间接影响, 同时通过观察和学习达到与职业相匹配的心理及行 为要求。
2013-5-15 7
双性化
争议
对于双性化是否从各个方面都优于男性化和女性 化倾向,当前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有研究发现,具有过多异性性别特征的儿童,往 往处于被同伴拒绝的边缘,自尊水平较低。 教育专家认为,“双性化”并不等同于“男女无 别”,双性化教育应该是顺着孩子先天的性别倾 向来引导他,让男孩和女孩首先认同自己的典型 性别倾向,乐于做一个男孩或女孩,然后再从学 习异性特质中受益。
• 中性化
– 根据本姆的双性化理论,一个人的性别倾向可以分为 四种: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本姆认为: “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 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2013-5-15
4
双性化
• 形成原因
– 荣格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学说和对立性别理论 – 儿童时期潜意识中的双性化倾向 – 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 – 女性进入职业场所 – 大众传媒 – 计划生育政策
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双性化来源于希腊语பைடு நூலகம் andros(男人)和gyne(女人)。 在心理学
上, 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 又具有明显的女 性人格特征, 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 双性化理论 模型假设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 双性化人格不是两性的混乱、 错位, 也不是异性癖, 而是一种 综合的人格类型, 一种兼有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人格优点和 长处的人格类型。 一、 双性化人格的主要观点 ( 一) 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发展 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传统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理特征为 依据, 对不同性别的人形成一套模式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标 准, 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 如认为男性具 有勇敢、 坚强、 进取、 竞争等特征, 而女性则更多表现出温柔、 顺从、 脆弱、 细致、 同情心、 安静等特点。早期, 人们一直认为
相 关。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分可能都很高, 要么在一种特质上得分高, 要么两种特质得 分都不高。由于这两种特质是独立的, 因此在男性特质上得
分高不能说明此人的女性特质如何。她还反对适应 良好的人
心理健康
关系
是性别角色与性别类型相匹配的人。相反, 她认为适应最好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 又称两性化人格、 心 理双性化, 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Sperce等人的研究也表明, 双性化的青少年和大学生比 类型化 的同伴自 我评价高、 尊心强, 自 更受同伴欢迎, 适应能力更强。
双性化的女性 比性别类型化的女性更易把她们的成功归 因于
双 性化 人格 及 其与心 理健 康 的关 系
罗 琴 付 亚亚 郑晓边
双性化人格

有关双性化人格的文献综述马海花(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启示:应该实行“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1.双性化人格的界定“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双性化人格的最原始意义源自“双性同体”,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
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
[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 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2] 双性化是最理想的角色模型。
2.双性化的分类2.1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在考察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时, 如果效应的总和等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主效应的总和, 而不存在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是可加的; 如果除了主效应外,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属乘法模型。
浅谈双性化人格和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专题》课程论文浅谈双性化人格和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姓名:曾诗雅学号:222012305081037教师:胥兴春班级:教育学部2012级学前1班学校:西南大学2016年1月3日浅谈双性化人格和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摘要通过对双性化人格的、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双性化人格对早教的启示这三方面的探讨和分析,阐述了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的好处和培养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必要性。
分析当下我国学前教育中对儿童性别教育的现状,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并提出改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的相关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目录一、双性化人格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1)(一)双性化人格 (1)(二)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 (2)(三)双性化人格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启示 (2)二、我国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现状 (3)(一)性别角色观念刻板 (3)(二)教育方式和内容 (3)(三)教育者的性别 (4)(四)电视媒介的性别教育 (4)三、如何开展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 (4)(一)改变家长和教师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 (4)(二)以游戏为切入点,找寻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契机 (5)(三)幼儿园和家长慎选幼儿读物和教材 (5)(四)适当提高幼儿园男性教师比例,增加低幼阶段男性影响力 (5)参考文献 (6)一、双性化人格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一)双性化人格对性别角色差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达尔文时代。
长期以来,普罗大众都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纬度上的两级,即单维两级模式。
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心理学家费洛伊德、荣格分别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概念和“男性的女性意向”“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
美国的心理学家比姆是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以比姆为代表的一些双性化人格理论主张者公然宣称,严格界定男女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应使个体从文化强加的男性化、女性化中解放出来,从个体刻板的性别形象中解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会心理学角度
– 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 和系统性,如J.H.Blovk(1973)就将“双性化” 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 过程。
2013-5-15 3
双性化
• 易性癖
– 指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的性别与外生 殖器的性别相反,而要求变换生理的性别特征。故又 称变换性别癖或性别转换症,属于性别身份识别障碍。 男女都可见,以男性较多,男女比例约为3:1。
……
2013-5-15 5
双性化
• 双性化教育
– 美国流行双性化教育 – 美国专家的建议:鼓励学习、增加机会、不 宜过清、顺其自然、避免极端
2013-5-15
6
双性化
•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杜军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四所 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取向和主观幸福感 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 但男女同学趋于双性化的程度有所不同,男女大学 生不同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也不一样。
• 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
– 女性在职业生活中与男性产生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不断受到职业环境中男性工作心理特征的间接影响, 同时通过观察和学习达到与职业相匹配的心理及行 为要求
争议
对于双性化是否从各个方面都优于男性化和女性 化倾向,当前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有研究发现,具有过多异性性别特征的儿童,往 往处于被同伴拒绝的边缘,自尊水平较低。 教育专家认为,“双性化”并不等同于“男女无 别”,双性化教育应该是顺着孩子先天的性别倾 向来引导他,让男孩和女孩首先认同自己的典型 性别倾向,乐于做一个男孩或女孩,然后再从学 习异性特质中受益。
相关研究: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
双性化
• 性别角色行为
– 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 形成的) – 桑德拉· 贝姆提出双性化
高 女性化 低
双性化 男性化
高
女性化 双性化模型 无差别
低
2
男性化
2013-5-15
双性化
• 发展心理学角度
– 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 的状态,如“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 特征”(珍妮特· 希伯雷· 海登,B· 罗森伯格, G· 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 (Elle Pile Cook,1985);
2013-5-15 8
Thank You!
• 中性化
– 根据本姆的双性化理论,一个人的性别倾向可以分为 四种: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本姆认为: “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 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2013-5-15
4
双性化
• 形成原因
– 荣格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学说和对立性别理论 – 儿童时期潜意识中的双性化倾向 – 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 – 女性进入职业场所 – 大众传媒 – 计划生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