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双性化教育

合集下载

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4)

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4)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性别教育的新模式——双性化教育(4)
双性化教育可以补充幼儿单性人格的不足,塑造幼儿完整的人格。

单性化人格是指在表现男性、女性性别特征时含有明显性别特征倾向的单纯人格,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人格类型。

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两种类型人格的较量中,会发现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幼儿更能表现出较积极的人格特质。

实施双性化教育使幼儿具备两性的优秀人格特质,塑造幼儿完整的人格对幼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贝姆认为:在人类不断发展的未来,双性化人格将会得到充分的重视,双性化将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志,因此双性化教育也就成为性别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从社会层面来看实施双性化教育的意义
双性化教育的实施纠正了单性化教育中出现的“性别倾斜”,体现了性别平等、教育的公平。

现代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倾斜”化加深了社会的性别偏见观念,影响幼儿对其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

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就必须推进双性化教育的实施,以纠正“性别倾斜”化教育所带来的偏颇,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优秀的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国家层次来看实施双性化教育的意义
在双性化教育发展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拥有的双性化人格的比例较低,系统全面进行双性化教育的政策、可实际操作的方案较少。

所以在今天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激励下,创设家庭、学校、社会多角度、多层面的双性化教育。

培养大量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人才是推进我国经济个、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效举措。

中公资深讲师侯文侠解析。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旨在培养个体以弥补许多文化对性别的偏见和约束,引导个体在性别表达和性取向方面的自由发展。

这种教育方法对人发展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性别是多样化的。

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观念认为男性应该阳刚有力,女性应该柔弱婉约。

这种观念对于很多个体来说是不合适和不公平的。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引导个体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性别特征,帮助他们认识到性别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解构性别刻板印象。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让个体领悟到社会对性别的期望和限制是主观的,而且是可以被打破的。

通过允许个体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别特点和性取向,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帮助个体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宽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尊和自信。

对于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个体来说,他们经常被视为“异类”或“不正常”。

这使得他们容易受到排斥和歧视。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而有价值的,无论他们的性别特征如何,帮助个体建立起自信和自尊心。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让个体更好地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拥有积极的心态。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培养了个体的宽容与尊重。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中,人们往往会对那些与自己性别特点不符合的个体抱有偏见和歧视。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宣扬性别多元化和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了人们对其他人性别特点的宽容和尊重。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构建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性别的多样性,解构性别刻板印象,培养自尊和自信,促进宽容与尊重。

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两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男人)和gyne(女人)。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1](P300);与其它“单性化”规训相比较,它能让拥有者更好地在社会化中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充分地发展潜能。

为此,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双性化”之成果,以便从社会性别视角,为促进教育公平、性别公正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

一、国外研究概况(一)研究双性化的理论源起国外较早开始双性化的研究。

最早关于男女角色可塑性的报道,是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于1935年对三个邻近的新几内亚部落的研究,他发现人精神上的双性化比生理上更不明显。

弗洛伊德(Sigmud .Freud)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容格(Carl. Gustar. J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进步和妇女运动的发展,人们力求缩小男女性别的差异。

由于生理差异是先天的,所以人们试图通过改变社会性别来提高妇女的地位。

为此,一些专业心理学家“一方面十分注重女权运动者的热情,但又担心单纯的政治热情没有多大的说服力,总想用心理实验的材料科学来说明两性心理差异的意义。

于是学者在男女心理性度评估与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性化人格的假说”[2]。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其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减少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

传统
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将男性和女性局限在特定的社会期望和角色中,限制
了他们在社会、职业和家庭生活中的机会和权益。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
过打破这些刻板印象,提倡性别平等,促进性别友好环境的建立。

这使得
男性和女性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从而减少性别歧视和性别不
平等的存在。

第三,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敏感性。

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往往忽视了个人的性别身份和性别差异。

双性化
性别角色教育则强调个体的性别自我认同,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自己和他
人的性别身份。

这有助于培养人们对不同性别经验和需求的理解和关怀,
从而促进性别敏感性和性别友好的互动。

第四,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鼓励个体发展强大的社交和情感技能。


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往往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交和情感表达设立了许多限制。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倡导男性和女性都能够发展情感表达和社交技能,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这对个人的自我认同、情感健
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促使
个体全面发展,减少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培养性别意识和敏感性,以
及发展强大的社交和情感技能。

通过推广这种教育,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
性别刻板印象,实现性别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身的潜能,拓宽性别认同的广度和深度,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可与尊重。

这种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可与尊重。

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认为,男性应该具有坚强、冷酷、勇敢等特点,而女性应该具有温柔、细腻、体贴等特点。

这种传统观念限制了人们对性别的理解和认识,忽视了性别多样性的存在。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打破传统性别框架,鼓励人们展现自己独特的性别特点,促进性别平等与多样性的认可和尊重。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实现个体自由和自我发展。

性别是一个人的基本身份认同之一,而传统的性别观念往往给人们施加了较大的束缚和压力。

很多人出于社会期望而选择了与自己内心真实感受不符合的性别角色。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推崇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发展,鼓励人们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传统的性别观念使得社会存在许多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现象,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教育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危害,引导他们从批判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识和关注,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社会活动中。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智慧。

传统的性别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使得人们在性别关系中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冲突。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促进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智慧。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可与尊重,实现个体自由和自我发展,培养人们的批判思维与社会责任感,提升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智慧。

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

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

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双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s(男人)和gyne(女人)。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

“性别角色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望,使男女学生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人。

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据都支持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心理适应的性别角色类型。

隐性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没有感觉到教育者向其实施目的明确的教育举措,而通过自身对周围人、事、物的感知、理解、解释、整合、内化以及外化,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能力、素养发生变化的教育。

一、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实施的可能性根据实施的方式和对教育对象作用机制的不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直接的、外显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影响的方式与过程。

隐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影响的方式与过程,从发生范围上看,隐性教育涵盖到学校生活的整个领域,不仅包含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所覆盖的领域,同时也覆盖学校物质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和学校文化环境中能够蕴涵的性别角色教育因素,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学校环境为介质,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分享有益于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隐蔽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

隐性教育的以上作用特点以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本质、教育情境决定了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实施的可能性。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它注重培养儿
童在男性和女性的双重角色下成长,从而探索他们所属的性别之外的性别角色。

双性化性
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很多的启示。

首先,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减少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在大多数社
会中,男性和女性被灌输了许多固定性别角色的概念,这会导致对不同性别的公平对待和
平等机会存在一定的限制。

但是,通过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儿童可以更加灵活地探索和
体验不同的性别角色,并增强对性别之外的特定行为习惯的理解和接受。

这有助于消除性
别歧视并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其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强化联想、学习能力、同理心以及社交技能等认知
和情感能力。

训练儿童在不同的性别角色下成长有助于他们了解和理解性别角色之外的人
们的行为方式。

这些经验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家庭、学校和职场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和灵活,从而提高与彼此相处的专业水平和人际关系。

最后,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具有不受性别限制
和更广泛的视野可以帮助儿童在灵感、想象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获得更强的自由度。

此外,通过传授男性和女性自主领导能力的经验,儿童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互动、组
织和创新中。

综上所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很多启示。

它有助于缓解性别歧视、增
强情感和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这种教育方式应被广泛推广和引
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

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

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美国专家提出了如下建议:
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

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

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过清
不少性格或行为特征(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心、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专有,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宜区分过清,而应兼收并蓄——这正是“双性化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其自然
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避免走极端
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

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就不是“双性化教育”的的初衷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女双性化教育
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心理特征常被看做是单一维度的两端。

也就是说一个典型的男性角色必然极少具备女性角色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但是,一种性别角色的新观点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双性化者是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人。

近期研究表明,双兴化的人的确存在,他们比较受欢迎,适应良好,而且可能比那些在性别特征上较为传统的认识更能适应多变的外界要求。

20世纪70年代的一项关于理想男性的调查证明,双性化的男人更受欢迎。

他们的特征是:自信,事业成功,有责任感(男性特征);温和、文雅、细心(女性特征)。

这种双性化理论强调,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其实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父母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防止儿童形成讲话的性别模式:强调性别与繁衍后代之外的大多数问题都无关;鼓励儿童模仿异性和同性的活动;与儿童讨论那些与他们已有的缺乏事实依据的性别刻板印象相抵触的各种例外事件,并对这些例外事件给予高度评价。

实施起来应该是这样的:幼儿园教师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玩具区既有汽车模型、球类、变形金刚又有洋娃娃和家庭用具;鼓励男孩女孩都使用家务去和化妆区和登高设备;允许所有儿童表达自己内心情绪;对吵架事件处理一视同仁,不考虑性别因素等等。

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至少在学前教育阶段,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对其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都是有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