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与巴赫金对话理论下的文学翻译_金凯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来源:中国知网;全国优秀硕士生毕业论文:2000-2011搜索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统计格式:论文标题:研究方法/理论/关键点共102篇,统计97篇文学1.论简·奥斯丁的婚姻观2.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3. 3. 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4.超越傲慢和偏见:女性视角&婚姻观5.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理智与情感:婚姻观6.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7.从喜剧的角度谈《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8.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新型家庭价值观9.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和男性声音的和谐10.从《傲慢与偏见》中看简·奥斯丁的复杂性11.《傲慢与偏见》中的二元对立及其叙事效果:二元对立(结构主义)12.试述《傲慢与偏见》叙事艺术的独特性:文学叙述特点13.两种不同的斗争方式-—《傲慢与偏见》与《简爱》比较研究14.《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之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女权主义角度15.从《傲慢与偏见》和《劝导》看奥斯丁女性主义之古朴表现与发展:女性主义&文本比较16.《达洛维夫人》与《傲慢与偏见》的衔接对比:衔接理论(语用学)17. 女性主义文学的空谷足音:对简·奥斯丁及《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分析18. 突围与颠覆—《傲慢与偏见》与《简·爱》的女性书写比较:女性意识19。

和谐之美—-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傲慢与偏见》和《爱玛》统计:多从小说主题---婚姻观、爱情观及女性主义角度语言学:1.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语用学(合作原则,会话准则,礼貌原则)2.《傲慢与偏见》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分析:定性研究(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保全理论)3.礼貌原则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话语分析4.从顺应论角度分析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对话:顺应理论&对话研究5.评价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关系发展:评价理论&对话研究6.从关联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反语7.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对话的人际意义分析: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功能):对话8.电影《傲慢与偏见》中沉默的语用分析:语用学(礼貌原则,面子理论)&会话沉默9.关于奥斯丁的女性主义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角色中的体现10.《傲慢与偏见》美学观的人际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系统&美学语言学)&话语分析11.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解析语篇连贯12.从《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看英语语言的使用变化: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理论:1940&2005电影对白比较13.《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言语行为理论视角14.笑与不笑,这是个问题——《傲慢与偏见》中幽默的研究15.《傲慢与偏见》女性话语人际意义分析:人际语义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16.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预设和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17.从《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看乔拉的反讽理论:反讽理论&反讽18.《傲慢与偏见》中会话的话语分析:会话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对话分析19.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话的社会语境与态度分析:评价理论& 对话分析20.《傲慢与偏见》中语气及情态系统的人际意义21.对《傲慢与偏见》第十九章之功能文体分析22.文学作品中英汉恭维赞赏语比较23.《傲慢与偏见》的对话艺术24.《傲慢与偏见》语用解读——言语行为理论对反讽的解释25.《傲慢与偏见》的喜剧世界26.论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27.《傲慢与偏见》中倒装结构的语篇功能28.用合作原则和礼貌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统计:多从会话角度分析翻译:1.论异化与归化的主次关系:归化异化&译本比较2.接受美学视野下孙致礼的翻译辩证论3.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小说翻译中对话美的再现4.论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译本比较5.从《傲慢与偏见》两种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6.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在《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中的体现:阐释学&译者主体性&译本比较7.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在孙致礼的中译《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理论)&译者主体性8.从描述性翻译研究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9.接受理论视角观照下的王科一《傲慢与偏见》中译本研究:接受理论&单译本10.从Lefevere的操纵理论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文译本:操纵理论&译本比较11.文学翻译中的目标读者取向原则:译本比较12.从目的论看《傲慢与偏见》中幽默语言的翻译策略:13.从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目的论14.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功能翻译理论&译本比较15.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之《傲慢与偏见》两种中译本比较研究16.论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本比较17.《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三译本18.《傲慢与偏见》的风格翻译:文学问题学&单译本19.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论述《傲慢与偏见》的风格翻译:译本比较20.翻译研究和重译中的一些问题:五译本比较21.从图式理论的角度看《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幽默语言的翻译:图式理论(认知语言学)22.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英汉对比语言学(形合&意合)&译本比较23.《傲慢与偏见》两种中译本对比:篇章结构,选词及风格比较,24.《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对话汉译比较25.从纯理功能角度看《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文译本:纯理功能&译本比较26.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核心理论-纯理功能—-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三个中译本的比较27.《傲慢与偏见》及其汉译本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与翻译:衔接理论&译本比较28.语言经济原则关照下原文中省略在译文中的处理:译本比较29.论文学翻译——兼评《傲慢与偏见》三个中译本30.论《傲慢与偏见》主要汉语译本的比较研究:3译本31.论《傲慢与偏见》中幽默风格的翻译32.英语语气隐喻及汉译语气助词补偿策略研究:语气隐喻翻译33.《傲慢与偏见》汉译本中反语与亲密反语对比分析:语言偏离&反语,亲密反语翻译34.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角色:关联理论&三译本比较35.从连贯的角度评析《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36.从顺应论看小说对话翻译:语言学(顺应论)&对话37.从语境角度谈文学翻译38.《傲慢与偏见》在汉译过程中人际意义的转换:功能语言学&对话翻译39.语境与文学作品中会话含义的翻译:合作原则&语境理论会话分析40.从情境语境看文学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情景语境&功能对等译本比较41.从语域分析的角度探讨小说对话的翻译42.成篇性原则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语篇语言学&译本比较43.巴赫金话语对话性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译本分析:对话理论&三译本44.《傲慢与偏见》对话兼其汉语译文的情态系统分析:一项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45.电影字幕翻译规范探究:规范翻译理论&电影字幕翻译46.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中的文眼“manner(s)”的翻译的批评性分析47.《傲慢与偏见》中的假设句——英原著与汉译本中的“IF-假设句”对比分析48.汉语虚词“了"的研究及翻译策略——《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了”的译法分析与对比:奈达及希金斯相关理49.文学翻译的三维连贯性——解析《傲慢与偏见》的译本:语篇连贯性统计:多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译本进行分析;部分以某翻译理论为框架进行分析。

语际书写中的文化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巴赫金对话主义哲

语际书写中的文化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巴赫金对话主义哲

和 消解 , 并 以此 解 读 美 国华 裔 文 学 作 品 中“ 作者 自 我” 与“ 文 化 译 者 自我 ” 之 间 的对 话 , 解 释 美 国华 裔 作 家 语 际书写 中 的独 特文 化翻 译现 象 。 2.巴赫 金 的对话 主义 哲学 与翻译 对话 理论 巴赫 金 通过 研 究 文 学话 语 , 提 出并 论 证 了 自己
本 文 拟 参 照 巴赫金 对 话 主义 理 论 从“ 译者 声 音 ‘ 作
等言语关系” ( 萧净宇 2 0 0 1 : 6 3 ) 。 巴赫金将这两种声 音称为“ 双声语 ( Do u b l e V o i c e ) ” , 这 是 他 在 描 述 陀
思妥 耶 夫 斯基 小 说 的语 言特 征 时用 到 的 一个 术语 ,
其 特 征 表 现 为“ 为 两 个 说 话 人服 务 , 同时 表 现 出两
种 不同的意向 : 一 是 说 话 的 主 人 公 的 直接 意 向 ; 二
是 折 射 出 来 的作 者 意 向 。 在 这 种 话 语 中有 两 个 声 音、 两 个 意思 、 两个 情态 ” ( 巴赫金 1 9 9 8 a : 1 1 0 ) 。 也 就
译的一元论” , 从 而 走 向 了理 性 和 非 理 性 的二 元 融 合, 既 肯 定 翻 译 过 程 中的 理 性 因 素 , 也 肯 定 那 些 以 译 者 主观 感 受和 个 人 体 验 为 出发 点 的看 似 非 理 性 的 因素 。 纵 观 译学 的发展 , 语言学派、 功 能学 派和 文 化 学派 关 注 的是 “ 等值、 功 能和 规 范 ” 等客 观 理 性 因
1 . 引 言
文化 翻 译 杂 合 现 象 ( Hy b r i d i t y ) , 从 而 彰 显杂 合 文 化

巴赫金对话理论在幼儿绘本翻译中的运用

巴赫金对话理论在幼儿绘本翻译中的运用

巴赫金对话理论在幼儿绘本翻译中的运用
巴赫金对话理论是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巴赫金提出的,他认为对话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幼儿绘本翻译中,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以被广泛运用,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绘本中的内容。

巴赫金对话理论强调了对话的双向性。

在幼儿绘本翻译中,翻译者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词汇,使绘本中的内容更贴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对绘本的理解和接受。

翻译者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反馈和需求,及时调整翻译策略,使对话更加顺畅和有效。

巴赫金对话理论强调了对话的综合性。

翻译者在进行幼儿绘本翻译时,可以综合运用语言、绘图、声音等多种媒介,帮助幼儿更全面地理解和接受绘本中的内容。

在翻译有关音乐的绘本时,翻译者可以在对话中融入一些音乐片段,通过声音的表达和感受,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中的音乐表达和情感。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产生了很多可讨论的话题。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是芬兰语言学家乔斯卡梅里埃尔在1960年发表的著作《翻译研究:从技术性翻译到概念翻译》中提出的。

梅里埃尔认为,翻译并不是一种字面上的表达,而是将原作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解决翻译问题的重点不在于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要确保受译文的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作的定义和意义。

《功能翻译理论》重新定义了翻译的定义,从机械性翻译升级到有意义的翻译,这也被称为“功能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语用学派、功能学派和功能定位主义。

语用学派重视翻译中的语用问题,认为翻译应该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来保证翻译的目的性。

功能学派强调的是翻译的功能,认为翻译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原文的意义,并试图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定位主义则把重点放在文本的准确表达上,认为翻译应当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它认为,翻译应该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等因素来确定翻译风格,在传达原文的意思的同时又能给读者留下良好的体验。

因此,有意义的翻译需要在表达原文的同时考虑到读者的理解能力,表达应简单明了,而且能让读者得到有价值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语种模式。

它认为,一种语言的特征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用来揭示原文的背景信息,并从中发现原文的更深层的含义,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意。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改变了翻译的范式,它让翻译不再局限于技术性翻译,而是向着有意义的翻译发展,它强调读者的理解能力,强化了翻译的定位思维,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

此外,它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激发了更多的翻译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视角不同、范式不同的翻译理论,它改变了翻译与传统翻译,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巴赫金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巴赫金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 3 ] Mo r r i s , P .( e d . ) T h e B a k h t i n R e a d e r : S e l e c t e d Wr i t i n g s o f B a k h t i n , Me d v e d e v , Vo l o s h i n o v【 M】 . L o n d o n : E d w a r d A r n o l d , 1 9 9 4 .
传统 的造型和外形是古埃及 服装 的缩 影 ,它打造的具有 文化独特性的装扮在 当今可轻松分辨 出来 。女 装连衣裙剪裁
明的是开 罗国家博物馆 里珍 藏的一件 图坦卡芒 国王 的刺 绣衬 衣, 它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结晶和天才创造 。
2 0 1 3 _ 1 0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说 文 解 字
诞 不羁都变成可能 ,天马行空 的想象 和创造 才更适 合儿童的
审美 情趣 。而这种 情趣 却往往会在 翻译 的过程 中出现刻意的 篡改和遗漏。究其原因 , 往往在于成人对儿童的操控 。 儿童文学定义为为儿童创作 的文学 ,其创 作者依然是成 人, 从作 者到出版商都对儿童读者 的阅读选择进行 了筛选和干 预。经过重重过滤 , 留给孩子的往往是成人认 为最适合孩子的 作 品。我 国儿童文学起 步较 晚, 有意识地承认儿童文学 的存在
Go e t he - Un i v e r s i t a t F r a n k f u r t , Fr a n k f u t, r Ge r ma ny .
儿童文学 的本质特征, 体现出其 复杂 的动态对 话过程 。儿童文 学翻译 过程涉及译 者的介入使得这种对话更加 复杂而呈现出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为儿童服务的文学。

中外很多学者都曾为儿童文学下过定义。

瑞典儿童文学专家GoteKlingberg就曾将儿童文学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

中国学者郑振铎认为“儿童文学是儿童的——便是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所喜所能看的文学”(郑振铎,1984)。

中国儿童文学家鲁兵将儿童文学定义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鲁兵,1981)。

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初始时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但是以胡从经为首的学者认为“五四”时期仅仅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潮,而中国儿童文学事实上始于晚清时期,总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2)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儿童文学;4)改革开放以来的儿童文学。

(胡从经,1982)即使众多学者对儿童文学下过不同水准的定义,但因为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以及儿童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儿童文学在中国长期处于文学范畴的边缘地位。

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则更不言自明。

为促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将以胡从经对儿童文学在中国发展阶段的划分为框架,试图在选材、翻译方法和翻译语言风格三个层面上对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做一个浅尝性的回顾。

一、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胡从经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晚清时期。

但因为这个时期人民大众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压迫束缚,因而儿童文学仅仅零散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且绝绝大多数都是对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编译,几乎没有自主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

(1)选材:学者李丽曾对晚清时期儿童文学译作的数量做过一个统计。

据她统计,在晚清总共只有120部儿童文学的译作,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也只有寥寥59人。

在如此小面积的范围内对儿童文学实行翻译活动,选材自然十分局限。

这个时期主要以科幻类的儿童文学小说为译介对象,其中尤以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和日本作家押川春浪的儿童小说译介得最多。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硅谷的翻译学家欧根·尼达金(Eugene Nid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它是一种翻译理论,旨在解决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翻译中的问题。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传递相同的功能,而不是逐词逐句地进行转译。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

首先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情感。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意象,而这些情感和意象常常与特定的文化和语言有关。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目标文化中再现原作的意义和情感。

翻译人员可以采用相似的情感和意象来传达原作中的主题和情感。

这样,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可以获得与原作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还可以应用于文学作品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有的词汇、语法和语言结构。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在目标语言中保留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翻译人员可以选择与原作相近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翻译作品更加贴近原作的风格。

这样,读者可以感受到原作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点。

功能对等理论还可以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

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不仅仅是语言的选择和安排,还包括叙事方式、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作的结构和形式。

翻译人员可以尽可能地选择与原作相似的叙事方式和情节安排,使翻译作品在结构上保持与原作的一致性。

这样,读者不仅可以理解翻译作品的内容,还可以体验到原作的艺术魅力。

功能对等理论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递功能,还应该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的特点和风格。

某些文学作品可能具有较高的文字功底和诗意,而这些特点在目标语言中很难再现。

在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时,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特点和风格,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要求和读者的接受能力。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传达原作的意义和情感,保留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再现原作的结构和形式。

功能翻译理论Skopos theory

功能翻译理论Skopos theory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

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

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

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

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

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文文本中心论”的翻版。

Skopos theory (plural Skopos theories)1.(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dea that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should primarilytake into account the function of both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o1995, Paul Kussmaul, Training The Translator, 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 p. 149:The functional approach has a great affinity with Skopos theory. The function of a translation is dependent on the knowledge, expectations, values andnorms of the target readers, who are again influenced by the situation they arein and by the culture. These factors determine whether the function of thesource text or passages in the source text can be preserved or have to bemodified or even changed.Introduction to the Skopos TheoryThe Skopos theory is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Hans Vemeer and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late 1970s and which oriented a more functionally and socioculturally concept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not as a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ut as a specific form of human action. In our mind, transla tion has a purpose, and the word “Skopos” was from Greek. It’s used as the technical term for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目的论,"skopos"是希腊语“目的”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2 卷 第 9 期 2012 年 9 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文章编号: 1672 - 6758( 2012) 09 - 0107 - 2
Vol. 12 No. 9 Sept. 2012
功能翻译理论与巴赫金对话理论下的文学翻译
金凯
( 浙江海洋学院 萧山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1258)
作者简介: 金凯,硕士,讲师,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
·107·
第9 期
鸡西大学学报
2对“孔家 店 ”这 种 邪 恶 势 力 的 勇 士。 然 而 从 通 篇 小 说
[ST]“当年陆冲还是个打倒‘孔家店’的人物呢。” 来看,说话者( 旅美学者吴柱国教授) 在学生时代经历并
朱译 smiled sarcastically
白译 sneered
干笑
smiled drily
nervous laugh / with a mirthless laugh
笑出了声音来
laughed aloud
chuckling to himself
笑了一笑 莫可奈何的笑
Laughed smiled bitterly
《台北人》是 由 台 湾 著 名 作 家 白 先 勇 先 生 创 作 的 小 说集,其英文版也是由他参与翻译的,这就降低了问题的 复杂性,因为原文作者作为译者,至少在对原文的理解上 是没有障碍的,非常适合做本文研究的对象。该小说集 由 14 篇短篇小说组成,向读者展示了 20 世纪 50 年代从 大陆搬迁到台北的男男女女的生活众生相。小说中生动 刻画了舞女、贵妇、窘困学者、退伍老兵等各种人物形象, 各种声音混杂,还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充满了浓郁的中国 文化气息,因此对该书的英译带来了挑战。如果运用过 多的中性词来翻译,则译文不可避免会平淡无味,人物的
既然功能翻译论支持构建对话,那么在翻译实践中
究竟该如何构建对话呢? 有学者提出,“为了构成原文与 读者的对话,译者就要努力模糊文学文本,尽可能地避免 带有褒贬意味的字眼,选择中性的词,揭示文学形象的多 重性,不再让读者直接明了地把握形象的个性特征,竭力 敞开文学文本,让读者能够有足够的空间来思考,能够对 文学文本和文学形象给与尽可能多地解释,甚至与之对 话。也就是译者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读者”( 张杰, 2005: 58) 。笔者甚不赞同这一观点。若译者尽量保持隐 形,模糊文学文本,则译文不可避免会变得平淡无味甚至 让读者感觉陌生。事实上,Nord 指出,这种平淡被许多批 评家追捧,他们认为只要译出了原文的这种陌生感,译者 就算大功告成了。然而笔者认为,若读者感到译文太平 淡太无聊或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那么如何让他们与 译文进行对话? 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能隐形,也无法隐 形。正如 Nord 所说,“译者首先对原文文本有自己个人 的理解,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翻译”( Nord ,2001: 85 ) 。 而且,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并不一定会被译者的理解 所毁掉,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巴赫金认为,那些伟大的 文学形象在诞生之后便不断成长和发展着; 他们可以在 之后不同的时代里被创造性地改变。换句话说,那些包 括文学作品的不同翻译版本在内的共时对话和历时对话 使得文学形象得以丰富。巴赫金认为,文学文本中的各 种声音和体裁互相打架而又互相融合,从而将意识与语 言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正是小说人物原汁原味的话语及 其说话方式才构建了小说作者的真正声音。因此,译者 需要发挥自身创造性来再现原作中的各种声音,以最终 构建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对话,这就是文学翻译的目 的。本文拟通 过 白 先 勇 的《台 北 人 》中 英 对 照 本 中 的 例 子来回答“如何构建翻译对话”这一问题。
认那段历史的荒唐。因此“人物”翻译成“champions”欠
( Zhu,1975: 266)
妥。白先勇的译文版本则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明确指出
[TT2]“Time was when he was one of those who rallied 这些学生之所以不理智地集结起来参与其中是因为跟随
to the call to tear down the‘Confucian Shop’3. ”
let out a chuckle with a resigned smile
强笑
forced himself to smile
forced himself to smile
苦笑
smiled bitterly / laughing
chuckled
不胜唏嘘的笑
sighed with a smile
a nostalgic smile
cian Shop! ”
文读者与原文对话,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背景信息,以更好
( 白先勇,叶佩霞,2000: 396)
地理解该小说。
[ST]选 自《台 北 人》中 的 其 中 一 篇 小 说《冬 夜》,
白先勇还 通 过 采 用 生 动 的 词 语 和 表 达 法 来 构 建 对
[TT1]是朱立民的译文版本,而[TT2]是由白先勇和叶佩 话。例如,在翻译《冬夜》中的多处“笑”时,白先勇并不
霞翻译的。“人物”一词在中文里确有褒义,相应地,朱立 是简单地用“laugh”和“smile”,而是使用了多种表达法。
民的版本中,“champions”一词颇有“英勇”的意味,但给 下表是朱立民的版本和白先勇版本对于几处“笑”字翻
读者的印象就是这位陆冲和他的同学们在五四运动中是 译的对比。
表1
原文 冷笑
笑了起来
laughed aloud
chortled
从 表 中 可 以 看 出,朱 译 不 灵 活,不 是 把“笑”译 成 中还是要推崇归化。毕竟,文化之间的交流始于理解。
“smile”就是译成“laugh”,而白译通过发挥译者主体性,
采用了 smile 的一些近义词,在意义上更为精确,形式上
更为多样。虽然 smile 的近义词有很多,但在某一特定上
( 白先勇,叶佩霞,2000: 397)
参与了五四运动,而如今说这句话时却是从一种理性的
[TT1] “In earlier days Lu Ts ’ung was one of the 新角度来看待五四运动的,但他的骄傲却又不容许他承
champions against the Confucian school. ”
奈何、愠怒等意味的笑,朱译的“smiled sarcastically”基本 rality,New Literary History Papers from the Commonwealth
传达了这层意思。但就该词的功能而言,白译更妥当。 Center for Literary and Cultural Change. [J]. 4 ( 1991 ) :
关键词: 对话; 目的; 巴赫金; 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以其 核心理论目的论( Skopostheorie) 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很好 的指导,且在 20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德国就引起了翻译 研究的“文化转向”。根据目的论,译者在翻译之前首先 要确定译语文本的目的是什么,从而选择相应的翻译方 法。另一方面,目的论也为评判译文的优劣提供了一种 新的视角,即把译文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下去考察。对 功能派理论的批评也有不少,这些批评认为功能派理论 不适合文学翻译,因为这一理论不尊重原著,“根本不把 原文看成是一个‘活’的主体,一个能够与读者进行平等 对话的主体”( 张杰,2005: 58) 。那么,功能翻译论真的 不利于原文与读者的对话吗?
“对话”确实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Susan Bassnett 在其名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一文中 就指出,“毕竟,翻译在本质上是对话性的,包含了不止一 种声音”( Bassnett,2001: 138) 。这里的“对话”一词并不 仅仅指平常的说话。20 世纪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 ( Bakhtin) 就认为,对话是人类的本质,文学文本无时不 处在交往与对话之中,因此应当动态地看待文学文本中 的语言。虽然他的理论是用来研究复调小说这种特殊的 文学现象的,但是文学翻译研究却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 示。“对话”一 词 在 巴 赫 金 的 对 话 理 论 中 有 着 更 为 广 泛 的涵义,指的是一种对话关系,“存在于小说结构的所有 要素中”“渗 透 于 所 有 人 类 言 语 和 人 类 生 活 的 所 有 关 系 与表现方式”( 引自 韩佳,2007: 19) 。因此,翻译中的“对 话”一词不仅仅指狭义上的文学角色间的对话,还指的是 “原文作者、原文文本、原文读者、译者、译文与译文读者 之间各种对话关系”( 陈历明,2006: 63) 。也就是说,对话 关系包括引号里的句子和这些句子的内在涵义。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功能派翻译理论也是具有对话性的,因为译 者作为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中间人,处理的也是各种不同 的对话关系。例如,Nord 就分析了文学交流如何跨越两 种文化和语言之间的障碍,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目的论的 建议。译者不仅仅在拉近文本及其读者间的关系,也在 填补着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鸿沟。因此,功能派翻译 理论是在研究更为复杂的关系,从另一侧面鼓励构建更 多对话,印证着翻译其实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同时也是 一种交往行为。
汉语( 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 中的言说动词并不多,主要 1071 - 1092.
用的是“说道”和“笑道”,而英语文学中则很多。原文中
[3]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Purposeful Activi-
“冷笑”被用来引导了一个直接引语。白译选择“sneer” 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这个在英文中非常普通的言说动词来翻译,《牛津高阶英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