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

教学目标
教学重、 难点
教学方法
课型
知道不同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各类气候类型的特征。 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及、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图解法、讨论法 新授课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思路及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对比同纬度的大陆东岸长江中下游和大路西岸撒哈 拉沙漠景观 ,为什么同纬度却出现了不同的景观。
热带草原气候(10°附近)
湿热 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0 °附近)
展示课件:侧是地中海气候。在北半球再向北是在西欧是温带 海洋性气候和北冰洋附近的极地气候。值得注意的是中纬度地 区,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
小结:回顾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对比分析长江中下游和撒哈拉
沙漠原因。
课后作业
课题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设计者
岳秀玲
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加上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 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教材以举形式展示各种气候类型。引导学生分析气压 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对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气候理解有困难,通过分析气压带风带性质, 引出对气候影响,循序渐进结合图解帮助学生理解
我们如何理解信风控制下的气候同样也是干热、少雨的,
和垂直运动不同,信风大气虽然作水平运动,但大气是从高纬
流向低纬,在其运动过程中,气温是不断升高的,故不易冷凝
形成降水。所以我们我们用“干热”来概括副高和信风控制下
的气候特征。
依此类推,西风和副高控制下的气候特征是“温湿”。极
地东风和极地高压控制下的气候是寒冷少雨。
50°
温带季风气候
35°
亚热带季风气候
25°
热带季风气候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受热过程【教学目标】了解空气的流向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的规律。
理解单个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特征。
通过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单一的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特征。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收集资料、设置导学案【教学方法】讲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所学的三圈环流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三圈环流的形成。
赤道:赤道附近是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其气温高,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极地:空气受冷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30°附近:受重力的影响高空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60°附近:两只气流相互挤压上升,形成低气压。
下面同学们再来分析一下各风带的空气流向。
(信风带——高纬向低纬,中纬西风带——低纬向高纬,极地东风带——高纬向低纬)二、讲授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首先,我们先回忆一下气候的要素。
气温降水气候风向风速今天,我们重点讨论气候的降水与气温。
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带起环流是怎样影响气候的,完成导学案。
(一)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学生讨论:大气运动的垂直方向有哪些,分别会形成怎样的气候特征?大气运动的水平方向有哪些,分别会形成怎样的气候特征?(提示:维度变化方向)1、气流方向对气候的影响(1)垂直方向上的气流变化气流上升:湿润,降水多气流下沉:干燥,降水少(2)水平方向上的气流变化低纬高纬:温暖湿润多雨高纬低纬:寒冷干燥少雨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低压(上升):湿润,降水多(赤低、副低)高压(下沉):干燥,降水少(极高、副高)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西风(低纬高纬):温暖湿润多雨东风、信风(高纬低纬):寒冷干燥少雨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单一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学生看书思考分析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一、受单一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 南北纬10°左右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成因: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一、受单一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一、受单一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2、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
成因:
南北回归线到30°大陆西部或内陆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少雨
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冰 原 气 候 80º 70º 60º 温带海洋性 气候 40º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苔 原气 候
90º 80º 70º
干冷 温湿
温带大陆 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 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热带季风气 候
60º
温湿
热干 热干
30º 20º 10º
季 风 30º 环 流
40º 10º 0º
内部 终年受西风 带控制 南 北 纬 40° ~ 60° 之 间 的大陆西岸
性气候
温和多雨
西欧
第9讲 │ 考向互动探究
气候
类型 苔原 寒带 气候 冰原 气候
热量带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亚欧大 纬度高,太阳辐 北半球极 陆和北美 射 弱 , 受 极 地 气 团 全年严寒 地 附 近 的 沿 大陆的北 或冰洋气团控制 海 冰洋沿岸 纬度最高,太阳 南北半球 辐 射 弱 , 受 冰 洋 气 全年酷寒 极 地 附 近 内 团控制 陆 气候垂 直变化明 地势高,地形起 显,气温 高大的山 伏大 随高度增 地、高原 加而降低 南极大 陆、格陵 兰岛 青藏高 原、南美 安第斯山 脉
南 北 回归 撒 哈 拉 线至南北纬 沙 漠 、 阿 热 带 沙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 全年高温, 30°之间的大 拉 伯 半 岛 、 漠气候 信风带控制 干旱少雨 陆内部和西 澳 大 利 亚 岸 中西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教材版本】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4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够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区域性大气环流——季风环流。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气环流对气候产生的具体的影响。
【教学创新】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加强学科知识融合,体现高考考试大纲中“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求;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尺度观念(热力环流、大气环流概念辨析;大气环流在时间尺度上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等)、综合思维(如水分迁移和水的相变引起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力交换,从而联系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等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特征的影响;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能够说出季风环流对东亚、南亚气候的影响;初步了解大气环流异常对气候、天气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气压带、风带图,填充世界气候分布图,对比两幅图找出两图之间的联系;运用物理学科相关热力学原理及大气环流的气流运动方向推断其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自制简易教具模拟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过程,并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观察、逻辑推理等方式分析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大气环流的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通过(大气环流)气候对区域自然现象、区域文化影响等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3.能够梳理知识结构,;理解位置决定某地的气温及影响其气候的大气环流,从而形成气候特征;归纳全球地带性气候的分布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及规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1)罗马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伦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罗马和伦敦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差异?分别说出两地的气候特征(运用高温、温和、寒冷、多雨、少雨及干燥等词语描述)。
(2)结合图3,归纳两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纬度位置范围及海陆位置)。
(3)从气压带风带的角度思考,造成上述问题中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性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性质。
教学方式:
讲授法、小组探究合作
技术准备:
课件、学案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通过阅读“世界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归纳大陆西岸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成因及气候特征。
本节课采用了情境创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新课导入-马可波罗游记:世界各地景观差异。
课堂学习-罗马与伦敦气候特征对比,探究两地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
梳理知识结构;
运用结构推断出其他地区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
运用本节课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初中地理教案 大气环流与气候带 揭示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与气候带揭示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初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与气候带:揭示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一、引言地球的大气由不同层次的气体组成,大气环流是指气体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的现象。
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会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本教案将揭示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并对初中地理教学进行设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掌握主要的大气环流带及其特点;- 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大气环流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地图和图表,归纳总结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大气环流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地图、图表、教学PPT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大气环流图,引发学生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思考,并提出问题:你认为大气环流和气候是否有关系?为什么?2. 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与地图和图表配合展示的方式,介绍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的大气环流带,重点强调各大气环流带的特点和对气候的影响。
3. 实践活动(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分组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如温度、降水量等),并绘制相关气候图表。
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气候数据与当地大气环流的关系,并归纳总结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4. 学生讨论和总结(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问题,讨论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关系,并准备好答案。
然后,教师逐组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概括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5.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季风气候和沙尘暴等。
6. 课堂练习(10分钟)出示几道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查他们对大气环流与气候关系的理解程度。
大气环流课程设计

大气环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 掌握主要的大气环流模式,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3. 了解大气环流与我国气候特点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大气环流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观察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3. 学会运用大气环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候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其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其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大气环流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基本概念:大气环流定义、大气环流形成机制;2. 大气环流模式: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3. 大气环流与气候关系: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与我国气候特点的联系;4. 大气环流实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环流案例,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5. 气象图表分析:学会使用气象图表,观察和分析大气环流变化;6. 大气环境保护:探讨大气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大气污染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课时:大气环流基本概念及形成机制;第二课时:大气环流模式及特点;第三课时:大气环流与气候关系;第四课时:大气环流实例分析;第五课时:气象图表分析;第六课时:大气环境保护。
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大气环流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系统地讲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模式特点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课标解读: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原因。
教学目标: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了解各种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和特殊性。
到当地气象台站,了解家乡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归纳总结的出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重点、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成因教学方法:图示法、图解法、相关联系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演示北京和罗马的景观图片,要求同学们找出二者的不同。
然后给出北京和罗马所在的地理纬度。
结果同学们会发现,两地的地理纬度均相同,但是自然景观却大不相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两地处在相同的纬度却出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讲授新课][板书]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知道北京是什么气候类型啊?[回答]温带季风气候[提问]温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回答]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展示北京和罗马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让同学们观察,罗马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回答]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设问]那为什么这个地区会出现这种气候特征呢?请同学上黑板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并标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带领同学们共同回忆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干湿情况的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地中海地区和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同一张图对比展示,并且标出罗马的位置)[提问]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是固定不变的吗?[回答]随季节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原因。
教学目标: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了解各种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和特殊性。
到当地气象台站,了解家乡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归纳总结的出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重点、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的成因
教学方法:
图示法、图解法、相关联系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演示北京和罗马的景观图片,要求同学们找出二者的不同。
然后给出北京和罗马所在的地理纬度。
结果同学们会发现,两地的地理纬度均相同,但是自然景观却大不相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两地处在相同的纬度却出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讲授新课]
[板书]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知道北京是什么气候类型啊?
[回答]温带季风气候
[提问]温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展示北京和罗马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让同学们观察,罗马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
[回答]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设问]那为什么这个地区会出现这种气候特征呢?
请同学上黑板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并标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带领同学们共同回忆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干湿情况的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地中海地区和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同一张图对比展示,并且标出罗马的位置)
[提问]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是固定不变的吗?
[回答]随季节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展示动画,让同学们观察,地中海地区冬、夏季分别由什么气压带、风带控制。
学生找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接下来展示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景观,给出此地区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
让同学分析归纳其气候特征。
然后给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亚马孙平原的地理位置进行对比得出,迟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因太阳辐射强,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观看北京和罗马的自然景观图片
思考问题
复习上节课内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思考问题,并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
复习旧知识
观看动画,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分析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思考问题
讨论分析并归纳
先从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图片引出教学新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
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复习旧有知识,和学生一起回顾,以起到对新知识的铺垫作用。
利用动画形象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降低空间想象的难度。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新知识记忆的加深,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